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了糖尿病|百家故事

2020-12-20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楊天真發布視頻表示即將為了控制血糖而進行切胃手術後,百度的相關搜索中,最醒目位置是一條來自新浪娛樂的消息,標題是,為根治糖尿病切胃,楊天真:控制飲食確實做不到。

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糖尿病防治的現狀:作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發病群體正日益年輕化,但普通公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仍少之又少——糖尿病無法根治,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在中國,每年有約83.4萬人死於糖尿病引發的各類併發症,這一數字比排名惡性腫瘤發病及死亡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萬。

文|呂蓓卡

編輯|金石

1

2019年,綜藝《我和我的經紀人》中,在張雨綺面前,楊天真演示了如何自己注射胰島素。一年後,2020年8月11日,她通過一則視頻表示,因為無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決定去做切胃手術,在隨後發布的長文中,她寫道:我糖尿病已經6年了。6年前,楊天真29歲。

Uzi(簡自豪)的電競職業生涯從巔峰到退役,只有兩年。在這兩年中,他曾在一年內拿下五個英雄聯盟比賽的冠軍,成為NIKE在全球電競領域籤約的第一位代言人,和NBA球星勒布朗 · 詹姆斯出現在同一張海報上。去年年底,在一次體檢中,他被確診患有2型糖尿病,在隨後的半年內,治療效果不佳,今年6月3日,他在微博發布長文宣布退役,到這裡就結束了……再見了我的青春。此時,他23歲。

2019年12月14日,微博粉絲863萬的視頻博主毒角show在一則視頻中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半夜一邊啃著漢堡,一邊喝著可樂,一邊剪片,不到早上5點根本不困……天天啥油大、啥好吃吃啥。青菜什麼的一概不吃,拿著飲料當水喝……這則視頻的標題是醒目的六個大字——我得了糖尿病。發布這則視頻時,他還不到32歲。

毒角show在視頻中講述自己的生活狀態 圖源網絡

糖尿病是一種胰島素分泌異常而引發的慢性病。在人體的血液中,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作用在細胞表面的受體上,打開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通道。當葡萄糖進入肌肉和肝臟細胞時,會被轉化為能量供人體日常所需。而與此同時,多餘的葡萄糖則會進入脂肪細胞被儲存起來,脂肪細胞會因此變大,造成發胖。

當脂肪細胞膨脹到一定程度,會釋放出一種物質堵住細胞表面的受體,讓胰島素失去作用——這個過程被稱為胰島素抵抗。當這種狀況發生時,葡萄糖會滯留在血液中,此時,胰島細胞會收到信號:還有大量的葡萄糖沒有進入細胞,因此,它會加大馬力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長期的超負荷工作,胰島功能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再也無法分泌出足夠人體所需的胰島素,缺了這把鑰匙,血液中的葡萄糖也會無處可去,血糖指數超過正常範圍,糖尿病就發生了。

除了肥胖,壓力大也同樣會造成胰島素抵抗。而特別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胰島功能一旦受損,將無法修復,因此,糖尿病一旦發生,便無法根治。

臨床診斷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為3.89-6.1mmol/L,當空腹血糖值≥7mmol/L,或服用葡萄糖兩小時後血糖值≥11,即可被確診為糖尿病。

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的胰島細胞被破壞而無法分泌胰島素,2型糖尿病則是由於肥胖等原因導致胰島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後者的患者數量佔整體患者的90%-95%以上。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糖尿病都被認為是一種老年病——因為衰老而導致胰島細胞功能下降。只是,現實的數據表明:在我國,年輕的糖尿病患者正越來越多。

今年4月,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18-29歲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2%,30-39歲之間的是6.3%,而在1996年,這兩項比例分別是0.56%和1.36%。

而在患病群體越來越年輕的背後,更醒目的數據是——在中國,平均每8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從2011年之後,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糖尿病成年患者人數已經達到1.298億,佔全球患者總數的1/4。

楊天真在綜藝裡自己注射胰島素

2

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的候診區內,北京人石明坐在最後一排,他被確診患有2型糖尿病的那天,距離他25歲生日還有8天。他身後候診區的牆上,貼著一塊糖尿病預防知識普及的牌子,上面寫著:撥慢糖尿病進展的時鐘。

對於年輕患者,要想撥慢這個時鐘,最重要的方式是延緩不良生活方式摧毀身體的速度。

電競選手特別具有代表性,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安雅莉說,久坐不動、飲食不規律、熬夜,以及因此造成的肥胖會明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在安雅莉臨床上接觸的糖尿病人群中,甚至不乏未成年患者。一般有家族史,而且肥胖,就是高危人群。

患有糖尿病的年輕人幾乎都完美地實踐了安雅莉的預判。

石明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有家族遺傳的背景,爺爺和姑姑都是糖尿病患者。今年年初,為了排出體內的那顆2mm的腎結石,他採納了母親的一個偏方,喝可樂可以治療腎結石,買了8桶2L裝的可樂,當水喝。

當時正值疫情,一家三口只有一張出入證,他每天的運動範圍只有在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裡,再加上每天不間斷地喝可樂,兩個月內,他胖了30斤,身高一米八,體重達到235斤。沒過多久,他發現了身體的一點變化——上廁所的頻率明顯增多,且每次的排尿量都很大,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吃很多且缺乏運動的情況下,他的體重反而在下降。後來他才知道,多食、多飲、多尿,體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簡稱三多一少。

在上海工作的Max的狀況更典型。

他出生於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因為考中了獎學金,2009年從宜昌去新加坡留學。當時,他身高一米八,體重160斤。在新加坡期間,他常去參加大胃王比賽,一頓可以吃掉六人份的燒烤拼盤,三塊牛排、三塊羊排、一隻雞、六根香腸、一條豬五花。畢業後,他又去印度尼西亞工作了一年,他形容當地的飲食,很多都是用椰漿奶油做的,又甜又膩,但就是好吃。

3年前,他從新加坡回國工作,在公司的例行體檢中被確診患有糖尿病,當時,他26歲,體重260斤。

某匹薩品牌在浙大玉泉校區舉辦的大胃王比賽 圖源網絡

缺乏節制的生活中,糖尿病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進了年輕人。與很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發病之初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也讓人難以察覺它的靠近——這也正是糖尿病的狡猾之處,發生非常隱秘,但一旦引發併發症,則會將身體置於無法修復的困境。

4月26日晚上睡覺前,石明點了一頓麥當勞,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便發生了——由於人體內的胰島素不足,細胞無法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時,脂肪就會分解提供能量,但同時會產生酮體。酮體積累到一定數量未被消耗,會使血液PH值降低,引發酸中毒。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的石明被家人送到醫院,當時,他的空腹血糖值是正常值的4-5倍,尿酮嚴重超標。在今天,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已經不到1%,但一些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地區,會有患者發病後來不及轉送到大醫院就沒了。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國際部主任醫師李光偉說,在胰島素尚未被用於治療糖尿病時,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致命的併發症,致死率接近百分之百。

如今,人工合成的速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已經可以很好地幫助糖尿病患者躲過酮症酸中毒,但其他併發症依舊是現代醫學領域中的難中之難。

超標的葡萄糖在血管裡堆積,會損傷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脅患者的眼睛、腎臟、心臟、大腦……導致下肢導致截肢、失明、心梗、腦梗、腎功能衰竭.....這些糖尿病的併發症一旦發生,則無法逆轉,醫學只能做到用藥物控制,減慢發病的進程。

在併發症發生後,如果血糖依舊得不到有效控制,併發症會很快失控。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數據顯示,在我國三甲醫院當年所有截肢患者中,有27.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2019年發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中國每年有83.4萬人死於糖尿病——在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及死亡排第一位的肺癌,每年的死亡人數是63.1萬。

遭遇了併發症之後,石明想起了幾位患有糖尿病的家人,特別是姑姑,她因糖尿病併發症導致大腳趾被截掉,後來又患上腎衰竭,兩年前去世。

安雅莉1996年剛開始工作時,經常在科室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糖尿病患者。後來,她經歷三四年的轉科再回來時,這位患者已經失明。那天,他聽到我的聲音,是從外面摸進來的,然後問,你是安大夫嗎?安雅莉說,她至今仍記得自己那一瞬間的難過。

年輕人患糖尿病,肥胖是最主要的誘因 圖源網絡

3

通過幹預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及進展——在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之前,中國其實是全世界最早開展糖尿病預防研究的國家。

1984年,時任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潘孝仁教授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預測,隨著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會像這些發達國家一樣,帶來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行。當年,他回國後聯合他在美國的導師Peter Bennett,以及剛調入中日友好醫院的李光偉,一起設計了中國糖尿病預防研究方案,探究幹預生活方式是否可以預防糖尿病,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糖尿病能否預防做的研究,當時,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還只有0.67%。

兩年後,他們把研究的地點選在大慶,因為,大慶是當時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石油會戰則聚集了來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在人口結構上也能夠代表中國。

那時,在北京還要拿著糧票去買吃的,但在大慶,油廠髮油發肉,當時還是黑白電視,(退休工人)整天就在家看電視,也不動,吃得又好,糖尿病就來了。李光偉回憶道,當時,國家衛生部只批5萬元的研究經費,而大慶政府提供的資金和儀器算下來有27萬。

上世紀80年代的大慶 圖源網絡

研究的第一步,是要在當地進行血糖普查,篩選出血糖值異常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測尿糖時,工人們還算配合,但到了查血糖階段,李光偉遇到了麻煩,工人們一聽,還要扎血,還這麼麻煩都拒絕了。後來油廠領導出面,把大家聚集起來,說誰不配合不發工資,工人們才紛紛同意。

大慶當時有28萬成年人,醫生團隊給11萬人做血糖測試,結果顯示,大慶當時的糖尿病發生率約為全國的1.5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佐證了糖尿病發病的一種學說:節儉基因學說。

這個學說是指,饑荒年代出生的嬰兒,在母胎時會因為營養不足抑制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為了適應環境,這些嬰兒會在發育初期形成胰島素節約型體質。在成人後,物質豐富導致的飲食結構改變,使他們攝入的糖類和脂肪更容易加重胰島功能負擔,增大糖尿病風險,而糖尿病的遺傳機制,又讓他們在後代的身體裡埋下一顆易感的種子。

最終,李光偉和同事們篩選出577位處於糖尿病前期的工人,他們的平均年齡45歲,餐後血糖值介於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間,雖然尚未達到確診標準,但自身平衡血糖的能力已弱於正常人。

這577名工人被分為四組,飲食幹預組、運動幹預組、飲食加運動幹預組,以及對照組,也就是完全不幹預。

飲食幹預是讓他們減少糖、油脂和酒的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運動幹預是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具體實施由當地衛生所監督,一個衛生所負責10-20人,每個月上門督促一次,確認他們在飲食和運動上有所控制。後來這個頻率變成三個月、半年。

六年後的1992年,第一篇研究文章發布,完全不幹預的對照組中, 67.7%的人發展成了糖尿病,而幹預組的發病率控制在40%-50%之間。這組報告發表之後,芬蘭和美國才開始做同樣的研究。

隨後,大慶研究隨訪時間延長,安雅莉在2006年加入其中,在隨訪病人的過程中,她見證了對照組和生活方式幹預組患者晚年生活質量的巨大差別。有的患者已經截肢坐在輪椅上,有的還能耍大刀、騎摩託。

去年,最新版的大慶研究30年隨訪報告刊發在《柳葉刀》上,其中的數據顯示,對照組的糖尿病發病率為97.1%,幹預組為90.8%,但生活方式進行幹預使糖尿病發病時間推遲了3.96年,心血管病變的發生推遲4.64年,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推遲5.17年,心血管導致死亡推遲7.25年,死亡率下降26%。

生活方式的幹預,可以預防糖尿病以及併發症的發生——中國是第一個得出這些結論的國家,只是,這並沒能阻止中國發展成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

在大慶研究開始後的34年裡,從物質匱乏到過剩,中國人的營養結構轉變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與此同時,高脂高糖的西方快餐文化也走入中國,以肯德基為代表的西式快餐店在中國的數量超過175萬家,可口可樂2019年在華營收達到407億人民幣。安雅莉說,每年7月是留學生回國的高峰期,這時,她會遇到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來治療肥胖和糖尿病。這些年輕人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留學,自己不會做飯,只能買著吃,炸雞可樂蛋糕都是最容易買到的。

2015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中國居民飲食中脂肪比例超過30%。而從2004年到2014年,中國人的肥胖率從3.3%增加到14%。

在這34年中,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從0.67%變成了12.8%——當年的大慶,成了今天中國的縮影。

圖源視覺中國

4

在門診,每當有新的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安雅莉都會告訴對方兩句話,一句是,糖尿病的帽兒可以蓋上了。另一句是,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要積極和醫生配合,不要出去信亂七八糟的。

但她聽到最多的患者回復仍然是,什麼時候可以根治?還有,我沒有任何症狀,可不可以不管血糖?還有的患者會去相信各種偏方,最終在血糖控制上走了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急性併發症。血糖值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數字,她形容這些患者,無知者無畏。

患病率高,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治療)達標率不高,是中國糖尿病患者的現狀。安雅莉說。

據最新數據統計,在中國,約有53%的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在今年5月之前,石明的母親就是這樣的患者。她在懷孕時曾查出血糖偏高,但以為生完孩子就好了,便再也沒管過。今年5月,她和丈夫在醫院做核酸檢測時順便檢查血糖,結果顯示,兩人的血糖都是正常值的兩倍。此時,石明剛剛經歷了酮症酸中毒,被確診患有2型糖尿病,他感覺到害怕,開始張羅父母抓緊治療,不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永遠不覺得嚴重。他說。

今年2月,Max加入了一個糖尿病患者的微信群。在群裡,大家互稱糖友,但Max發現,不同的糖友,面臨的處境居然如此天差地別。

他自己在確診後,經歷了一個多月的絕望期,不願跟任何人說話,晚上抱著貓哭,對著妻子發脾氣,甚至還讓妻子離開自己,免得被拖累。但他很快開始了自我學習,去查閱英文的論文,諮詢專業的醫生。複查時,醫生告訴他,除生活和飲食上要自律,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如果嚴格控制血糖和減肥,還可以有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甚至不用吃藥。

但在很多小城市,糖友們了解糖尿病知識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是通過百度,只是,百度上有些醫生,連1型2型都分不清。

治療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有的糖友很胖,需要的是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比如二甲雙胍,而他們得到的則是促泌劑類的藥物,這類藥物會刺激胰島細胞更多的分泌胰島素,出現低血糖,不僅會進一步加重胰島細胞負擔,還會加重肥胖,進一步導致胰島素抵抗。

藥物的使用是醫療水平發展不平衡的縮影。安雅莉曾經在醫院組織的下基層活動中去過貴州的一些鄉村,她發現,在當地的村級醫院中,關於糖尿病的治療,只有一兩種最基礎的藥物。而在北京阜外醫院,醫生則更傾向於使用既能降糖,又能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藥物,比如GLP-1受體激動劑、SGLT2抑制劑等。

只是,在更好的藥物面前,價格依然是難以跨越的門檻。2017年,已有一類GLP-1藥物進入醫保,但在價格方面,同樣納入醫保的基礎促泌劑藥物不超過一百元,便宜的只要十幾塊,後者仍有很大的價格優勢。

GLP-1類藥物效果出眾,但價格昂貴 圖源網絡

下鄉時,安雅莉還想讓村裡的大夫多給村民們做一些糖尿病基礎知識的普及,比如少吃多運動,及時監測血糖,在血糖長期失控時及時到上一級醫院進行治療。但她後來意識到,村裡的大夫都是全科醫生,自己本身對糖尿病的了解就有限。

在與《人物》的交流中,李光偉和安雅莉都多次強調,健康意識的普及對糖尿病防治至關重要。

緊跟大慶研究的芬蘭和美國,很快便開始了國家層面對糖尿病預防的介入,在全國推進預防糖尿病的國家發展計劃,加大宣傳、篩查的力度,並對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幹預。

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只有如今的一半,《柳葉刀》雜誌就曾發表社論稱:不斷取得突破的藥物研發可能會打贏控制血糖的戰鬥,但如果沒有公共衛生層面的進一步介入,我們終會輸掉對糖尿病的戰爭。

對45歲以上人群進行篩查,找出高危者進行生活幹預指導,將來能夠節約巨大的醫療資源。李光偉說,除了美國和芬蘭,在德國、日本等國家,財政醫保支出中都包含慢性病預防,會先對一定年齡的群體進行整體篩查,身體指標異常者列入重點關注對象,由醫療保險機構去幹預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健康指導或治療。

在進行大慶研究的同時,李光偉也向衛生部門提出過相關建議,但鑑於經費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糖尿病的基礎知識普及工作,只能依賴民間志願者,力度和範圍都十分有限。

在臨床,安雅莉依然時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為血糖控制不好,年紀輕輕就已經失明、需要長期透析,或者截肢,她說,看到這些患者,比起無力,她更覺得惋惜,也會越發感覺,自己更有責任去做好這件事。

阜外醫院每個月會舉辦一次糖尿病宣講會,普及診治方面的知識,無論是不是本院的患者,都可以來聽。在安雅莉看來,糖尿病的宣傳、預防工作應該由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從小孩子就開始培養對疾病的認識,減少『小胖墩』、『小糖人』的出現。

在視頻節目中講述大慶研究的李光偉 圖源網絡

5

這幾年,安雅莉有時會隱約捕捉到一些事態好轉的跡象。

比如,2019年初,她在國家博物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展覽上,看到中國人四十年來的年夜飯對比,從紅薯青菜,到大魚大肉,再到清淡精緻的食物,她覺得,這是國人健康意識的投射,至少已經有了對於防治的意識。

但越來越多的年輕患者仍是她在臨床上的重大挑戰之一。

所有糖尿病的治療,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控制血糖,並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安雅莉舉例,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是80歲,他在60歲發病,意味著要管理血糖20年,但如果是20歲發病,血糖管理的時間就是60年,這不僅需要一個人更強的意志力,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也會更高。

關於年輕的患病群體,唯一的優點是:與年長的患者相比,年輕人的依從性相對更高,對血糖管理也更重視。

石明出院2個月後,體重降到182斤。他開始讓身邊人都不要再喝飲料,自己每天走至少一萬步。他開始觀察遇到的每一個人,一天他在飯店吃飯時,順手拍了一張照片,你看這一排人,沒有一個身材標準的,中國人的健康很是問題。

Max確診後,也開始魔怔了一樣地減肥。每天跑十幾公裡,即使晚上應酬12點回家,也要出去跑十公裡。一個月瘦掉20斤。他還跟公司申請內調崗位,換到一個不需要太多應酬的職位。

控糖成了他生活的常態,熟悉每一種吃過的食物吃進肚子裡後的血糖變化,一天吃的蔬菜比以前一個月還多,他每天還要測十幾次血糖,沒事就喜歡扎一下。

只是,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這場與血糖的戰鬥並不只是一朝一夕,而是從確診的那天開始,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內分泌科門診室內,一位患者聽著醫生一遍一遍地重複每種藥的服用時間,發出一句感嘆:這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

關於血糖管理,有太多的現實困難擺在眼前。比如,疾病的病恥感。

在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坐診時,安雅莉發現深圳的患者中年輕人更多。一位二十五六歲的患者,得病後不願讓別人知道,每天同事們湊在一起點奶茶時,他也跟著點,血糖值居高不下。安雅莉建議他住院治療,被拒絕了,請假太久工作就沒了。

北京應急總醫院內分泌科醫生王凱亮也遇到過類似的狀況,一位四十多歲的患者,需要在餐前注射胰島素,但他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在一次聚餐時,偷偷跑去衛生間打針,結果被當成吸毒者舉報,招來了警察。

餐前注射胰島素,是令很多糖尿病患者頭疼的問題 圖源視覺中國

還有個人的意志力。

楊天真宣布切胃的視頻中,有一句金句,人的自律是有額度的,我可能已經用在工作上了,她說,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力,幾乎是零。

Max也承認,出差的時候,他偶爾會無法抵擋酒店房間中的甜食,放縱一下,而石明則會在意志力薄弱時,無法抵擋啤酒的誘惑,一次喝掉8L,這跟以前比,已經少很多了。

安雅莉說,有的患者得病前並不喜歡吃甜食,患病後看見西餅屋就走不動。她覺得,對年輕人來說,漫長的血糖管理的確很殘酷,世間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年輕人想去享受,但糖尿病又要讓他們跟那些東西保持距離。畢竟不是一個兩年的問題,是一個二十年,四十年的問題。

遇到特別痛苦的患者,她也會告訴對方,可以偶爾放縱一次,但一定要控制頻率。當被問到具體的頻率時,安雅莉說,這樣說只是為了心理疏導,因為,放縱一次,就會讓一個階段的治療前功盡棄,所以,最好一次都不要。

比起患者管理血糖的痛苦,安雅莉需要面對的未來也並不輕鬆。

據《英國醫學雜誌》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經達到35%,安雅莉說,在臨床上,實際數量可能還要更多。而在這個群體中,20-29歲的年輕人佔比20%,即每5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處於糖尿病前期——這個人群雖然尚不足以確診,但已經明確提示胰島功能受損,並有極大的可能發展為確診患者。

也就是說,至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會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成為糖尿病患者,並過上這樣的生活——

他的飲食會被嚴格控制,碳水攝入超標會立刻帶來血糖飆升,身體亮起紅燈,盛夏時節抱著西瓜吃個夠也將成為奢望,路過甜品店時,更要心如止水;

他需要嚴格管理作息,不能熬夜,不能過勞,還要與血糖儀每天相伴——安裝一次性針頭、上膛、扎針、測試血糖,會成為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血糖儀可以調節針頭扎入的深度,一個值得分享的經驗是——手指的側面比正面更容易出血。

圖源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有理有據】為什麼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得糖尿病?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不光如此,以前我們認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可是最近年輕人得糖尿病也在增多,糖尿病的發病率一直在上升.那麼糖尿病年輕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 「我,今年21歲,剛剛查出得了糖尿病」
    2  年輕人都是慢慢有病的  這個21歲女孩不知道的是,其實像她這樣年紀輕輕被糖尿病襲擊的人並不少見。  前段時間,知名電競選手Uzi宣布退役,就是因為體檢時發現得了2型糖尿病。  其實,不只是糖尿病,越來越多的疾病正在悄悄盯上年輕人。  前幾天,在微博上,#年輕人都是慢慢有病的#成為熱門話題,閱讀人次達2.4億,還有近兩萬條討論。
  • 4歲女寶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病為什麼越來越多?
    是不是糖吃多了,就會得糖尿病?不完全是。糖尿病也分幾種,像新聞裡說的 1 型糖尿病,在兒童和年輕人裡更常見。得了 1 型糖尿病的孩子,本身身體裡缺乏胰島素,吃進去的糖利用不了,血糖值就會很高,同時出現一些典型症狀——喝的多,尿的多,還變瘦了。新聞裡的小女孩,得的就是這個類型的糖尿病。現在的醫學領域裡,還沒能完全確定 1 型糖尿病的病因。
  • 年輕人不會得糖尿病?糖尿病誤區知多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數據,全球患糖尿病的人數從1980年代的近1億人已經增加到2014年的4億多人,相應的成人患病率約8.5%。但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曾介紹過,中國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差不多有10%,超過1億人,趨勢不容忽視。年輕人和兒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
  • 得了糖尿病,為何越來越瘦?要想改善,從5方面入手
    患了糖尿病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出現三多一少,體重下降就是最典型的一個症狀。但是在經過規範治療,血糖得到控制後,體重下降就會有所緩解。但也有一部分糖尿病的人發現自己的體重一直在下降。很多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一直下降,肯定是有一些原因存在的,要想真正改善這個問題,就要從源頭入手。得了糖尿病,為何越來越瘦?
  • 年輕人心絞痛的原因有哪些不同?得了心絞痛能活多少年?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加大,心絞痛的發病年齡越來越低。那年輕人心絞痛的原因有哪些?年輕人得了心絞痛能活多少年呢?回答這兩個問答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心絞痛。《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指出:心絞痛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暫時缺血與缺氧引起。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這種病,趕緊自檢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這種病,趕緊自檢 武漢市的田小姐近幾年得了一種怪病,每個月都會莫名其妙嘔吐好幾天,她的身體到底出什麼毛病? 田小姐在幾年前突然出現嘔吐的症狀,每次嘔吐都會連續發作七八天 。但醫生提醒市民,這僅僅只是糖尿病所誘發疾病的一種 。糖尿病是一個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統的慢性疾病,如果病人對病情不予重視,將會使自己長期處於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狀態。糖尿病影響肝腎功能的話就可能引起尿毒症,如果影響到眼睛就有可能導致失明 ......
  • 瞭望|當糖尿病盯上年輕人
    是的,張晨的弟弟張星在24歲這年確診了糖尿病——那是在一次同學聚餐後,張星敏銳發現自己多飲多尿,吃了好多東西還是很餓。和哥哥簡單溝通後,張星趕去醫院。很快,被確診。對11歲即確診糖尿病的張晨來說,弟弟罹患糖尿病並不意外,也沒有太多焦慮:「就像一個已經在路上的壞消息終於到達一樣。
  • 2型糖尿病,為何年輕人也中招?聽專家為您解釋
    簡自豪在個人微博中表示,退役原因是去年體檢時查出了2型糖尿病,加上手臂舊傷,「身體條件不允許我再戰鬥下去了」。事實上,在遺傳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雙重作用下,糖尿病等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老年病已將魔爪伸向年輕人。如不引起高度重視,其危害比老年糖尿病更大。聽聽專家怎麼說?
  • 得了糖尿病到底會胖還是會瘦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說到糖尿病,需要大家多多重視,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出現的病症,很多年輕人甚至兒童也會出現。同樣是得了糖尿病,有的人很胖,但是有的人卻很瘦,為什麼會這樣呢?糖尿病究竟會讓人變胖還是變瘦?記者採訪了陝西省糖尿病學分會委員邢影,了解有關糖尿病的那些事。
  • 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你有多久沒談戀愛?你是否覺得相愛變得越來越難?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與此同時,年輕人仍然在努力地試圖進入戀愛。
  • 瞭望丨當糖尿病盯上年輕人
    這對孿生兄弟遭遇糖尿病的故事,只是我國糖尿病年輕患病群體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醫學雜誌》刊發了中國醫科大學、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這一以全國31個省區市共計75880名參與者為樣本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18~29歲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達2%,30~39歲之間是6.3%。
  • 年輕人得糖尿病怎麼辦?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個原因
    2型糖尿病,曾經被稱為"富貴病",一般是人到中年,由於年輕時不良的飲食習慣,產生胰島素抵抗造成的。但由於現在夥食越來越好,生活習慣越來越不健康。曾經常見於中年人群的"富貴病",居然也在年輕人群中猖狂了起來。
  • 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
    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糖尿病 2020-09-23 1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年輕人如何預防糖尿病 4種方法有效預防糖尿病
    現如今由於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不斷的升高,有很多人都有了預防糖尿病的心理,那你知道年輕人應該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嗎?糖尿病對我們的身體的危害會有哪些呢,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當糖尿病盯上年輕人:18-29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達2%
    是的,張晨的弟弟張星在24歲這年確診了糖尿病——那是在一次同學聚餐後,張星敏銳發現自己多飲多尿,吃了好多東西還是很餓。和哥哥簡單溝通後,張星趕去醫院。很快,被確診。對11歲即確診糖尿病的張晨來說,弟弟罹患糖尿病並不意外,也沒有太多焦慮:「就像一個已經在路上的壞消息終於到達一樣。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患上結腸癌,為什麼?
    我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將讓越來越多人去關注結腸癌。」 Hanna博士對此表示。 不幸的是,諸如 Boseman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據 Hanna博士所言,通過篩查,我們看到老年人的結腸癌發病率一直在下降,但是在過去的5-10年裡,50歲以下人群的結腸癌發病率卻以驚人的速度在上升。
  • 糖尿病的「魔爪」已伸向年輕人!除了三多一少,這些症狀也要警惕
    今年24歲的小程(化名),兩年前在當地醫院被查出患2型糖尿病,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一直不當回事。 直到今年4月底,因出現口乾、多飲、多尿、多汗及頭暈等症狀,才來到湖南泰和醫院就診。
  • 孕期得了妊娠糖尿病怎麼辦?網友評論炸鍋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孕期得了妊娠糖尿病怎麼辦~】,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6511,1188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
  • 在韓國,那些孤獨的年輕人|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漫長的海外旅行中,我曾時常感到孤獨。但受困於都市裡的疫情生活,又意味著另外一種孤獨。這種感覺在我年初結束323天的海外旅程,重新回到韓國後尤其強烈。8月份的時候,我和一群陌生人因為疫情原因困在了同一家咖啡館,他們是為生計憂愁的外國留學生,是滯留在這兒中轉的旅行者,同樣也是無處可去的韓國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