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在一(1)班進行了以《自畫像》為主題的繪畫心理活動課。這是一年級學生在進行了《樹木畫》、《彩繪曼陀羅》之後的第三次繪畫心理活動。
上課伊始,我向學生提問「知道什麼是自畫像嗎?」大部分孩子能很快的回答「就是畫自己」。
自畫像屬於人物畫裡最常見的一種題材,相比於樹木畫,對於剛剛進入校門不到兩個月的一年級兒童來說稍微有些難度,但好在這個階段的兒童特別喜歡在畫紙上用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所以孩子們都積極踴躍地拿起了畫筆在畫紙上進行表達。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是個性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自我意識由嬰幼兒的萌芽到入學後加速發展,再到青少年的突變,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到成熟的漫長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來源於個體與周圍人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交往中。
教育與調節兒童與環境的關係,對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同階段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不同的,皮亞傑對自我意識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四種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和相應的去自我中心化進程的研究更可以清晰地說明未成熟主體自我意識的發展進程 。
一年級新生正處於第二次自我中心化——去中心化的階段,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考慮問題,而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我們可以通過自畫像的繪畫過程以及相關討論活動來促進她們對外顯的自我和內在的自我的認識。
所以,在整個自畫像繪畫活動過程中我們重點圍繞對自我的認知設計了幾個討論話題,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畫、思、說、悟的形式來對自我有初步地認知。在這四個環節中,畫是思媒介,思是說的前提,說是悟基礎,悟是心理健康提升的關鍵。
自畫像在繪畫心理中屬於人物像的範圍。通過人物像的畫面一是可以反映人物的自我現實狀態,包括心理上以及身體上的狀況;二是可以表現人物的思想狀態;三是能夠表現對畫者有特殊意義的人物。而自畫像相對於人物像來說主題更具體,可以直接反映畫者的自我形象和對自己的評價。
1、看畫面大小
畫面過大——性格外傾、自信、對自己評價高(或自負)、內心躁動
畫面過小——性格內傾、自卑、對自己評價低、內心膽怯
2、看畫面整潔度、舒適度
畫面內容豐富、乾淨整潔、視覺舒適——思維清晰、智力發展好、做事細緻認真有毅力、當下情緒穩定
畫面內容簡單、髒汙凌亂、視覺不舒適——思維缺乏條理性不清晰,做事毛躁缺乏耐心、好動、當下情緒不穩定
3、看線條的特徵
輕——不自信、猶豫不決、壓抑無力、對細節敏感;重——自信、行動積極、急躁控制力弱。
塗抹程度——焦慮壓抑、緊張煩躁情緒呈正相關或是對塗抹部分的強調。畫面塗擦掉——有防禦心理、對自己不認可、猶豫不決。
4、畫面內容的豐富程度
豐富——思維活躍、想像力好,智力發展好、情感細膩
簡單——思維遲緩、刻板、情感淡漠
5、畫面整體位置以及局部位置
偏左——感性、被動、戀母、過去
以上幾個要點是通過對學生自畫像整體進行分析,就能夠對畫者的個性特徵以及當下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並對畫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篩查。然後按照人物畫的分析流程進行細緻分析。
例如:這是一個一年級6周歲女生畫的自畫像,渴望長大當一名警察。
畫面解讀:
畫者把自己畫得比較大,在畫紙中間稍稍偏右一點兒,說明畫者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內心對自己充滿自信,性格偏外傾、活潑、精力足。
畫面整體比較整潔,線條用筆力度重,直線條較多,說明畫者性格直率、簡單、倔強,精神動力足,思維清晰。
對於頭部中的左側臉部輪廓、眼睛以及嘴巴的線條有反覆勾勒的情況,頭髮塗黑,說明畫者對所見所聞所想所說內心裡存有焦慮、煩惱的情緒,特別是大大的塗紅的嘴巴,更是女孩想要自由表達自我想法的心聲寫照,在以前她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意見。
畫者本是個小女孩,卻將自己畫成了男孩子的樣子,可以看出這個女孩子對自己的性別不太認同,性格中具有「男孩子氣」的特質,渴望自己能像男生那樣在綠茵賽場上展示自己的足球天賦,甚至長大後的理想是當一名英姿颯爽的女警察。
看,孩子的畫多麼神奇,她筆下畫出的正是她內心想要表達的話:張開的雙臂,是畫者渴望得到外界關注和肯定。方正的軀體,強健的四肢,看得出即使是個女孩子,但她的內心裡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和積極向上的勁頭,左右不一樣的手臂和腿部,說明女孩正在調整自己發展過程中不平衡。畫面中使用了紅藍綠三種顏色,表明畫者思維簡單、做事乾脆。既有好動好說的時候,又有沉穩的一面。
兒童在畫自畫像的時候,是一種意識和潛意識的表達。我們再根據其畫面進行分析時,既要結合畫者的繪畫作品,又要結合畫者本人對畫面的描述和基本信息,避免對學生的主觀臆斷。
在畫者畫完畫並對畫面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之後,我讓學生圍繞著以下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問題的預設以緊抓畫面,來引起學生的對自我認知的思考,觸動其內心的感受和體驗:
1、和小夥伴說一說:你畫的是什麼時候的自己呢?向小夥伴介紹一下自己的愛好、長處以及不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和介紹你自己?
2、你現在看到自己畫的這幅自畫像,你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3、給你的畫作起個名字。
還是以上面女孩自畫像的為例,畫者描述她畫的是上小學之前的自己,她最喜歡踢足球,在幼兒園參加過足球比賽,穿著「1」號球衣,擔當守門員。長大就想當一名警察。覺得自己非常帥氣。優點是擅長運動,不足是感覺數學不太好。給自己的自畫像起名叫《帥帥》。
在「思」這個環節中,首先可以憑藉繪畫的形式發展一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學生根據畫面以及思考的要求在頭腦中組織有序的語言。
其次,根據問題提示,讓學生對自我進行認真地審視和思考:「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對自己究竟有多少了解和認知?我和別人在哪些方面與眾不同?我不是個完美的人,有哪些優於別人的長處,又有哪些不及別人的不足?」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向內覺察和體驗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在這個階段,學生的繪畫作品就是學生表達自我的媒介。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學生藉助自己畫的自畫像的直觀畫面,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內容,直抒胸臆,自由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悟」就是自我覺察。
因為3-6歲的兒童正處於表象觀念水平上自我和非我不分的自我意識階段,即第二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他們更關注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常常認為外界都和自己有一樣的思想、感情。自己想的就是別人想的,顯得比較自我、任性。
在兒童的彼此交談中,他們未必能做到相互理解,更多的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過多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我們通過自畫像的繪畫活動,以學生的繪畫作品為媒介,在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中引導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真實地了解,了解自己的「與眾不同」,發現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別人的想法,嘗試著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獨一無二」和自己的「不完美」,達到樂於接納自己、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