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一頂安全帽只賣1.9元,最貴的也僅賣4元……將一頂安全帽從不到一米的高度摔下,帽子就會破裂;使勁用手一掰,帽子就會變形。貴州省安監部門調查顯示,目前全省建築行業使用的工地「三寶」———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七成是假冒偽劣產品。
建築工人把安全帽稱作「保護神」,指望這些劣質勞保品來保安全,其結果是悲慘的。不受保護的生命是脆弱的
「安全事故猛於虎」。眾所周知,建築業是最危險的行業之一。隨著高層建築和高腳手架的增多,高處墜落和物體打擊引起的事故日益引人注目。據統計,僅今年1~10月,貴州省共發生建築安全事故35起,死亡39人,重傷5人,其中,高處墜落和物體打擊事故佔了一半以上。因防護用品不合格導致的安全事故比比皆是:4月12日,在六盤水市某建築工地,一名工人被從天而降的石塊砸成重傷;4月5日,在黔西南州某中學教學樓施工工地,一名工人從高處墜落,不治身亡;3月22日,在貴陽市某住宅小區工地,一名工人被從吊車上滑落的木方子砸中頭部,當場死亡……。在這些重大傷亡事故中,死傷者大多使用的是不合格的勞動防護用品。凱裡城區某建築工地,民工羅某在一樓的沙堆施工時,走到水管旁喝水。突然,工地上空掉落下一塊木板,正中其頭部。羅某當場倒在了血泊之中,已經碎成幾塊的安全帽散落在地上。接到消息趕來的120,也無奈他受到的致命傷害。相關部門對該事故展開調查後發現,羅某佩戴的再生料安全帽是罪魁禍首。「只聽見一聲悶響,工地上就炸開了鍋!」19歲的黃明永遠忘不了老鄉鍾成從他身邊消失的情景:2005年的一個下午,鍾成繫上安全帶後,和他一起在50米的高空給樓房貼瓷磚。不幸瞬間發生了:鍾成從空中墜落,當場身亡。原來,鍾成身上的保險帶斷了。
「安全帽」成了禍害帽
記者暗訪了貴陽市公園路的幾家勞保品商店發現,價格低廉的「三無」產品充斥勞保品市場。在一家店裡,有五種不同檔次的安全帽出售,價格為3~18元不等。其中,8元以上的都貼有合格證和標明製造商的名稱或編號、生產日期、安全帽類型、尺碼或尺寸範圍等相關信息,5元以下的則什麼都沒有。
在另外一家勞保店,記者佯裝成「包工頭」,和老闆搭上了話:「我想買50頂帽子和200雙防護套。」老闆一聽精神來了,興奮地說:「師傅,我家賣的安全帽和防護手套有十多種,你要得多,我們還可以優惠。」當記者問及這些產品是否有合格證,都來自那裡時,老闆一本正經地說:「我們的產品主要來自廣東、福建、四川等地。數廣東的最好,10元一頂,你要的話,價格可以商量。現在找錢很難,來買勞保品的人,大都不願買貴的。大部分工地都買二三元一頂的帽子。我們這也有好貨,因為貴,大多成了擺設。」老闆拿出只賣2元的橘紅色安全帽,他承認這是用回收塑料做的,就是把破爛的塑料盆、塑料桶切成碎粒後重新塑造。「這種安全帽肯定沒有檢驗合格證書,但買的人到現在還沒出過問題,你只管放心大膽地買。」為了測試安全帽的質量,記者拿起櫃檯上的兩頂安全帽準備猛力一碰。老闆見狀慌忙阻止:「別碰,別碰,碰壞了就不好賣了。」記者走訪了貴陽市幾處建築工地,發現不少劣質「安全帽」的蹤跡。在不少老闆和工人眼中,安全帽的「保命」作用被淡化了,成為用來應付檢查甚至遮雨擋太陽的工具。11月28日下午,在貴陽市金陽新區一處建築工地做工的張師傅告訴記者:今年10月,他在貴陽市沙衝路一個工地上做泥水工。一天,從七樓掉下一塊磚,砸在他頭上。他當時戴的安全帽質量很差,是塑料的,結果當場就被砸成幾塊,他也受了傷。此後,他對安全帽失去了信心,後來索性不戴了。「反正都是『崴貨』,戴不戴都一樣。」建築公司一位王經理告訴記者,他是負責買安全用品的,公司給正式員工買的安全帽基本是8元以上、有合格證書的。由於公司臨時工輪換頻繁,他們不可能也給臨時工買貴的,所以就買2.5元一頂的塑料帽。
誰來為安全用品強制「體檢」
11月29日,記者針對劣質勞保品的問題採訪了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法規宣傳處和質量監督站的有關負責人。據他們介紹,對產品的質量檢測主要是針對本地的生產廠家,而貴州省內沒有生產安全帽、安全網、防護手套的廠家,加之經費緊張,他們難以全方位、大面積地開展對勞動防護用品的質量檢測。除非是國家有關部委聯合開展安全用品大檢查時,他們才會針對性地對勞動防護用品進行檢查。貴州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協調處副處長徐文淵說,按照《建築工程預防高處墜落事故若干規定》,施工單位應為作業人員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帶等必備的安全防護用具,作業人員應按規定正確佩戴和使用。然而,這些規定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有的企業只是在接受檢查時做一些表面文章,過後又依然故我。按規定,勞動防護用品的生產廠家必須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資質,才可獲準進行生產。目前,貴州省沒有出臺相關硬性法規對其進行約束,所以「誰都可以賣」,經營方面基本是放開的;安監部門不定期地會對建築工地進行檢查,防護用品是否按規定發放也作為監督的一項重點。如果企業因違規操作導致職工發生工傷事故,經安監部門發現必將嚴處。由於經費和人員不足,他們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開展檢查工作,不可能「每個角落都查到」。對於如何破解安保用品質量低劣的難題,徐文淵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遴選有資質的廠家生產安保用品,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便於相關部門大力開展對劣質企業的監管打擊力度,嚴格監控安保用品生產、銷售諸環節,強制給安保用品「體檢」,避免劣質產品流入市場,影響安全生產。同時,還要加強對用工者的教育,把監管環節前移,增加使用劣質安保用品的違規成本,讓老闆不敢把劣質安全帽發給工人。不能等出了安全事故,事後再來罰款、總結教訓。此外,還要重視對在崗工人的教育、培訓,傳授安全用品的辨別常識,鼓勵工人大膽舉報劣質品。
記者手記「生命重如山」
接連幾日對貴州建築工地和建築安全用品市場的採訪調查中,記者感受到血淋淋的安全傷害事件帶來的沉重和壓抑,感受到建築商們、工地老闆們對工人生命的輕視與踐踏。如果不是麻木不仁,他們會把二三元錢一個的安全帽發給工人使用嗎?倘若我們把老闆和工人換個位,他們會佩戴這樣劣質的安全帽去冒「生命之大不韙嗎」?建築施工,特別是高空作業,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憂。面對這些在高危行業辛勤勞作的民工兄弟,我們焉能將其生命等同兒戲?而建築材料市場上這些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更是把施工人員推向死亡的邊緣,一旦發生事故,這些所謂的防護設備不堪一擊。安全帽是保障工人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在譴責這些老闆利慾薰心,為了私利不顧工人死活的同時,對於七成來自於市場的偽劣產品所暴露出的安全監管制度形同虛設、安全用品市場無秩序可言,也要提出質疑: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這是安全用品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保證安全用品市場良性循環的重要環節和手段,更是國家相關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需要向公眾交待的大事。只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監督措施相結合,有關部門措施到位,動真格的了,才能讓安全帽之類的安全用品真正為工人保安全。(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