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身軀,0歲的智商,這顯然沒法增長。」說到我友網此前布局失敗,公司創始人劉旭對《第一財經日報》坦陳。
本報前周報導了我友網大裁員背後的泡沫化背景。近日,我友網創始人劉旭已被迫回歸公司親自管理。
他說,我友網之前一口氣布局32個垂直領域,是「全身騰空四肢齊動出擊」,結果只會有一個:「屁股砸地,摔得很慘」。
他對本報透露,我友網已轉向時尚潮流商品的垂直布局領域,並期待支付平臺、商城、社區能實現產品形態整合。他說,以後會專注於時尚社區B2C模式。
過去一年多,劉旭一直在從事投資事務,沒時間參與日常經營決策。春節前我友商城上線當天,他已發現公司路線走錯了,太過零散的業務線一哄而上,將會攤薄公司運營資源,導致每個細分領域都很平庸,最終失敗。
他反思自己之前管理的癥結,認為快速擴張的團隊「有一些投機分子」,核心管理層存在忽視網際網路經濟規律、好大喜功、過度強調執行力的問題。
「我希望每個員工都發揮他的才能。」劉旭說,垂死的、沒有明天的企業,才會一味強調執行力。當所有人都只是在完成工作,成為工具,不問對錯與好壞,結果必然沒有質量。
正是因為發現問題叢生,劉旭說,今年春節起,他決定調整,上月大裁員只是一個體現。
他透露,過去一年我友網大約燒掉了1億元人民幣。儘管有些浪費,但也並非白花,我友網短期內畢竟完成了技術後臺的搭建。
面對類騰訊模式的質疑,劉旭強調,我友網的商業模式依然正確,只是之前的推出方式有嚴重問題,策略節奏完全錯了。電商業資深人士龔文祥此前曾建議我友網收縮陣線,集中做好基礎較好的垂直電商頻道。
劉旭確實正在「做減法」,已拋棄大量多餘的垂直板塊,以聚焦流行服飾的垂直B2C業務。
就在上周,我友網首頁已改版,以往無所不包的頁面變成了類SNS的面目。
我友網從事社區業務已有多年,註冊用戶早就破千萬,但每周活躍用戶數峰值100萬,平均40多萬到50萬。劉旭坦承,讓一個平臺為人所知很容易,但要產生黏性、讓用戶活躍難度大得多。
劉旭拿出兩個應對方法。一是在三季度進行強力推廣,預計單月投入將達數千萬元;另一條路徑則是提供鎖定年輕時尚消費族群種子用戶的備貨。
在供應鏈方面,我友網因其關聯強勢傳統渠道背景可獲得不小的裨益。據其透露,目前我友網已經與無印良品等數家潮流品牌談定戰略合作,其中不少甚至將以虛庫代銷方式進行。
劉旭顯得很樂觀,他認為憑藉種子用戶感興趣的商品講課,他表示有信心通過兩到三個潮牌帶動出我友網的社區化價值。
劉旭描述了一番他的「網際網路專注論」。B2C電子商務其實並不是純粹的網際網路行為,供應鏈、交易、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四項環節中,只有交易部分(包括瀏覽檢索商品、下單、支付)是在線上完成,他提出我友網未來將只專注於線上部分,不向自有品牌、物流配送等線下環節拓展。
不過,在做減法之後的專注領域中,他們依然流露出一些「宏大敘事」的服務整合訴求。
在劉旭的描述中,到今年底他們將把社區的個人頁面與個人網店整合成一體的輕博客產品形態,並希望將社區首頁做成潮流商品的搜尋引擎。
同時,我友網自有的支付工具「我要付」也會穿插其中,據劉旭透露,「我要付」已提交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請,並有信心能夠得牌。
這聽起來像是「淘江湖+一淘搜索+支付寶+點點網」的整合體形態。劉旭對此解釋稱,視頻、輕博客等並不作為獨立產品形態,而是成為我友社區的功能元素出現。
看來,我友網在經歷過全業務擴張失敗之後,選擇了轉而追求「小而美」。不過對於這種垂直領域多產品形態的緊密整合,業內人士表示是否能如願轉型成功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