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患兒母親的罪惡感從何而來?為什麼很少有人指責爸爸?

2020-12-27 羿雲天

在自閉症圈內從業多年後,經常會接到一些自閉症患兒媽媽的求助,她們一邊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尋求康復,一邊又覺得承受的壓力太大,需要更多的幫助以及心理開導。

遇到一個來自南方某城市的星媽講述了她的故事:

家裡的爺爺罵她生出這樣的孩子,說是因為她在懷孕期間亂吃東西,才生出這樣的有精神殘疾的自閉症孩子。並且會經常指桑罵槐甚至指名道姓地說是因為她才生出這樣的孩子,反正就是怪媽媽,從來不會去探究基因導致自閉症兒童等家庭教育的問題。

很多有同樣感受和經歷的媽媽們,也紛紛講述自己的經歷。在公婆、老公甚至是自己父母看來,一個女人生了自閉症孩子,就是罪惡的,就是大逆不道的,就是比生不出孩子的女人還要讓人唾棄。

抱有這種思想的老人以及男人其實並不在少數,於是就導致了很多的星媽越來越覺得自己有一種罪惡感,是因為自己才害得孩子成了自閉症,從而無法痊癒,有的甚至恨不得在家人的圍攻和指責謾罵以及周圍人的譴責中,又加上生活的磨難,最後帶著孩子一起走上了「不歸路」。

最近幾年報導的星媽丟棄自閉症孩子,孕婦攜自閉兒自殺,等等新聞就是明證。

有網友評論:「常常看到一些新聞,孩子有一點意外,馬上會有人說媽媽,沒有盡到責任。」「幾乎沒有人會質疑爸爸。媽媽太難了!」

而國內外討論已久的「冰箱媽媽」的理論也一度從最開始就讓一個母親承擔了來自家庭、社會、親人的指責與拷問,將所有的「罪責」都怪罪到母親身上。卻沒有所謂的「冰箱爸爸」。

其實,究其原因,關於父母的家庭教育問題,往往又總是國人普遍認知的「男主內女主外」的刻板固化印象中,將掙錢的角色歸為父親,母親就成了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一旦家裡沒有收拾好、沒有做飯洗衣、沒有教育好孩子、沒有照顧好公婆,等等家庭瑣事沒有做到位,就會遭遇來自公婆、老公以及周圍親朋的指責甚至男方家人的謾罵甚至虐待。

這種對於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在對待自閉症患兒母親身上依然顯現的根深蒂固。

雖然,很多研究和報導已經證實,所謂的「冰箱媽媽」是無稽之談,自閉症的成因是因為父母基因突變,和家庭教育環境並沒有直接關係,「冰箱媽媽」理論顯然是不能成立,也是不負責任的。

在談到為什麼沒有「冰箱爸爸」時,其實最根本的還是因為來自家庭公婆,老公,社會不公正待遇。對女性的歧視,包括不會生孩子都是女人的錯,生了有病(肢體或精神方面)的孩子也是女人的錯。根深蒂固封建傳統思想,依然是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對待,貶低女性,女性在家庭在社會都沒有地位。尤其是家庭主婦。

在我們接觸和了解的眾多自閉症家庭,因為有了自閉症孩子而離婚的比例中,選擇放棄孩子的男方佔了絕大多數,甚至一度有些孩子父親前腳離婚拋妻棄子,後腳就和新歡登記結婚,然後就有了新的孩子,對前妻和孩子從此不聞不問,更何談支付撫養費呢?

據《中國孤獨症家庭需求藍皮書》調查顯示,在76.3%的自閉症家庭中,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離婚的佔比16.9%。

這些母親一方面要在離婚後照顧自閉症孩子,一方面又要掙錢為孩子支付康復訓練費用以及生活開銷。

這種來自心靈和身體,乃至精神的摧殘和傷害是其他任何遭遇打擊的母親無法體會和不能承受的命運之痛。

都說家長的心態對孩子的持續康復、康復效果、預後和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可是,一邊是遭遇家庭的重創而獨立承受傷與痛,一邊又是社會支持體系的薄弱及長期承受的壓力,使家長尤其是單親母親的身心健康面臨巨大的挑戰。

自閉症患兒媽媽的罪惡感由來已久,但這種罪惡感不是媽媽們自我貶低和自我放棄的理由及桎梏。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愛子之深,是任何情感都無法比擬的,縱然有極少放棄孩子虐待孩子的母親,可是對於絕大部分母親來說,即便我們都知道,努力的背後,依舊有局限的存在,但對每一個母親而言,最公平的是,不因為這些局限,就否定了母親的努力和價值。這不僅是對母親起碼的尊重,對於孩子而言,更是非常重要的。

撕下來自家庭、社會、親人對於母親罪惡感的定義標籤,不僅是對女性的尊重,更是對自閉症孩子的認可和接納,他們並不是惡魔,他們是墜落人間的天使,只是需要每一個父母慢慢陪著他一起長大,這種成長是陣痛乃至長期痛苦的,可是不能因為疼痛就再在傷口上撒鹽,這無異於是對於生命的踐踏,也是對愛的褻瀆!

家庭教育,尤其是對於自閉症患兒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一方的責任,而是需要父母雙方及整個家庭攜起手來,一起帶著孩子成長。

只有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法規,完善政策,發展專業、培養家長、支持機構的完善社會支持體系,自閉症患兒及家庭才有更燦爛的未來!

羿雲天,非著名寫作者,自閉症療育師。專注婚姻家庭、影視評論、時事熱點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年齡越大的父母越容易生育出自閉症患兒?特別是父親?!
    其中,對於父親來說,年齡越大的父親越容易孕育出自閉症患兒,這種結論效應是目前自閉症流行病學中最為一致的發現之一。對於母親來說,母親生育的年齡與誘發自閉症患兒之間的聯繫更為複雜:一些研究表明,如果母親生育年齡大大高於平均水平,或者母親的生育年齡比平均年齡水平小得多,她們孕育出自閉症患兒的風險似乎更高。
  • 自閉症兒童父親為35名患兒築起「星星之家」——星寶的爸爸
    15歲的大雙依然像小時候一樣喜歡騎在爸爸的脖子上。人物速寫47歲的於洪義經營著一家食品廠,同時還出資創辦了一所自閉症兒童特訓中心。說起自閉症的兒子、家庭和事業,這位飽經風霜的父親臉上仍然寫著希望。「把心態調整好,要對孩子的將來有信心。」
  • 他們的世界需要有人懂,以琳方靜呼籲關愛自閉症患兒
    「很多人,不懂自閉症孩子的世界。大家總會把自閉症,跟心理障礙聯繫在一起。自閉症不是心理問題、也不是智力障礙,更不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愛與人打交道代名詞。
  • 為什麼自閉症兒童越來越多?
    我是一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可能很多人對自閉症沒有什麼概念,也很少見過或聽說,但請相信,未來自閉症兒童會越來越多,至少從目前病情發展看會越來越多。每一個有自閉症家庭的幸福都會因為有自閉症患者而結束。可我的兒子一歲左右一切看起來正常,好奇心、活動,牙牙學語……不滿一歲對一些聲音敏感,聽音樂不由自主的身體擺動,聽到聲音不自主的轉頭,一歲左右開始叫爸爸媽媽……但是兒子一歲半左右,發現喊他沒有反應,以前會叫的爸爸媽媽也忘記了,對聲音、音樂不在那麼敏感,出去玩沒有那些別的正常兒童具有的好奇心。
  • 自閉症到底是原因什麼造成的?
    部分研究結果顯示,正常人群的發病率大概為1%,但是對於自閉症家庭,據報導這種概率為8%-25%。03 基因突變很多人感到奇怪,那些並沒有自閉症家族史的患兒,談何說起遺傳因素呢?其實,我們所謂的遺傳因素是指疾病發生過程中,只要遺傳發生變異都可能導致發病,或者導致發病的風險增高。
  • 星星的孩子會做咖啡了,你有故事嗎-a-coffee 自閉症 患兒 顧客...
    自從凱凱學會了做咖啡,家裡也買了一套打奶泡的機器,給他日常練習,甚至連平常根本不喝咖啡的爸爸,也會對兒子說:「給爸爸也泡一杯。」端起香濃的咖啡的時候,爸爸說自己體會到了一種久違的簡單幸福。  別看凱凱現在不僅可以跟人簡單交流,還可以製作美味的咖啡。其實,他曾是一名重度自閉症患兒。5年前的他,還是整天耷拉著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 煙臺自閉症患兒逐年上升 家長認知誤區毀孩子一生
    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昨天,記者從煙臺市婦幼保健院了解到,近年來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兩歲半到三歲的患者佔大多數。雖然目前煙臺到底有多少自閉症患兒,這個數字尚無法準確統計,但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分析,保守估計煙臺自閉症患兒已遠遠超過上千例,這樣的家庭大多不願讓別人知道。
  • 孩子很少有眼神交流是自閉症嗎?家長該如何正確和患兒交流?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個人都在忙忙忙,更注重於自己自身的生活,有的家長給了自己的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寶寶的精神世界,這導致了許多寶寶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不願與外人接觸,很少和別人有眼神交流。寶寶是自閉了嗎?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得了自閉症呢?
  • 合肥天使兒童醫院張世彪:關愛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患兒
    他,是無數患兒心中的好爺爺;他,是很多家長口中的好醫生;他,是人兒童發育行為醫學的引領者和踐行者;三十多年的行醫生涯,他為無數個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患兒帶來福音,為萬千個家庭創造了幸福。他是合肥天使兒童醫院發育行為科醫生——張世彪!
  • 不同年齡段自閉症患兒的症狀表現
    這時自閉症的症狀充分顯現出來,識別自閉症已經不困難了,主要有以下表現:1)社會關係障礙: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理會父母的喜、怒、哀、樂,對事物沒興趣,面部無表情。2)語言溝通障礙:有的緘默不語,有的會說很少的詞語,常重複別人話語,說的話往往缺乏抑揚頓挫,語調、速度和語法等也存在問題。
  • 歧視與煽情:自閉症的故事
    男孩喜禾在兩歲時確診自閉症,這個博客就是那位爸爸所記錄的一家人如何在生活中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在我的印象中,這大抵是「自閉症」這個疾病進入中國公眾視野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因此,那位爸爸蔡春豬甚至被冠以「自閉症之父」的名號。這方面,中國的步調大體與外界同步:聯合國大會確定的第一個「世界自閉症日」(每年的4月2日),正是從2008年開始的。
  • 醫生能診斷自閉症,為何不負責治療?為何患兒要去康復機構訓練?
    說到自閉症康復機構,對於自閉症患兒和家庭來說,既是希望,又是噩夢。所以,選擇康復機構是必然,但是這種必然又讓每一個自閉症患兒家庭走上了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那麼,有一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患兒父母——醫生有能力診斷自閉症,為什麼不負責治療?
  • @家長:越早幹預自閉症,康復效果越好
    2018年7月,龍湖區委、區政府以珠池、龍湖、下蓬3家人民醫院及外砂、新溪兩所衛生院的兒童保健科為初篩點,設立龍湖區兒童自閉症篩查中心,對轄區內0到6周歲的兒童進行自閉症免費篩查,力求在早期發現,並在6歲以前對自閉症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幹預,以期最終有一天這些患兒得以回歸社會。
  • 融媒·畫像 | 自閉症兒童父親為35名患兒築起「星星之家...
    這所特訓中心是於洪義6年前出資創辦的,這裡接納了35名自閉症兒童,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大雙。為了保證特訓中心正常運轉,於洪義不得不在中心和食品廠之間奔波。相對於食品廠廠長,於洪義說,他的「第一重身份」是「星寶」的爸爸。陪「星寶」成長「星寶」是父母、師長們對大雙這樣的自閉症兒童的稱謂。
  • 早期發現、早期合理治療
    輕度自閉症患兒或能恢復正常--大河網
    李主任拿出很多玩具讓曉東玩,曉東自己玩得津津有味,嘴裡還念念有詞,乍一看和正常孩子沒區別,但李主任仔細觀察發現,曉東在和他偶爾的互動中很少理會他,只有被搶走玩具時,才有很生氣的表現。李主任初步診斷曉東是輕度自閉症。曉東媽很擔心孩子以後的成長。李主任說,只要曉東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就有機會成為一個正常孩子。
  • 我的孩子為何患了自閉症!
    我是一位自閉症兒童的父親!可能很多人對自閉症沒有什麼概念,也很少見過或聽說,但請相信,未來自閉症兒童會越來越多,至少從目前病情發展看會越來越多。每一個有自閉症家庭的幸福都會因為有自閉症患者而結束。可我的兒子一歲左右一切看起來正常,好奇心、活動,牙牙學語……不滿一歲對一些聲音敏感,聽音樂不由自主的身體擺動,聽到聲音不自主的轉頭,一歲左右開始叫爸爸媽媽……但是兒子一歲半左右,發現喊他沒有反應,以前會叫的爸爸媽媽也忘記了,對聲音、音樂不在那麼敏感,出去玩沒有那些別的正常兒童具有的好奇心。
  • 孩子自閉症能夠康復嗎?父母應如何幫助患兒治療
    自閉症是嬰兒的性格孤僻的一種,屬於發育障礙,這種發育障礙發現的越早,治療的越早,才能夠保證寶寶的正常,讓寶寶在以後的日子裡健康的成長發育,下面就來說說,自閉症在嬰兒早期症狀。那麼,嬰兒自閉症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 自閉症患兒有了「標準像」
    在「4·2」世界自閉症知曉日到來前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協康會攜手合作,就中文版PEP-3《自閉症兒童心理教育評核(第三版)》進行驗證研究,建立了這套自閉症兒童常模數據。「常模」是一個對照標準孤獨症譜系障礙(又稱自閉症)是一類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不僅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和發展,而且還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 自閉症患兒母親辦「童心家園」 曾在夾縫中求生
    一位母親的做法  學校不收 我就自己建  冷月,是「童心家園」的創始人,是「星星兒」貝貝的母親。  5年前,冷月夫妻二人與另一名「星星兒」家長馮燕創辦「童心家園」。  2002年,與天底下所有母親一樣,冷月對腹中的胎兒「望子成龍」,直到貝貝兩歲,希望化成了灰:貝貝被診斷為「自閉症」。「那種感受,真的就是煎熬。」
  • 自閉症是先天還是後天 如何治療自閉症
    患兒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過分關注孩子的智力和認知的發展,跟孩子的互動交流少。分辨:內向、不愛說話不是自閉症有些孩子在家挺活潑,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說有笑。可一碰到外人,便常常沉默,置之不理。有些家長就擔心了,覺得這是不是「自閉症」的表現?兒童心理醫生表示:孩子形成這種習慣的原因,與父母、老師的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