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賞析:古人打比方的藝術

2020-12-25 天天有你愛唱歌

今天我們來說說古人的語言藝術。

宛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裡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直截了當地說,而是含蓄、曲折地說出來。如果用一句唐詩來形容的話,我會說「曲徑通幽處」。

就像你走進一個很漂亮的園子,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走到盡頭,你才能發現一間小房子。這種神秘的、帯著探索的,你不知道前方是什麼的感覺,就是宛轉。

你可以再想像一個完全相反的情形,你眼前是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馬路,通往一個大廣場,這就是宛轉的反面。

你可能留意到了,為了讓你理解什麼是「宛轉」,我剛オ打了兩個比方,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盡頭的房子,一條寬闊的大馬路盡頭的廣場。打比方,也就是你熟悉的「比喻」,是一種實現宛轉的手段。

今天通過兩段古文,來體會古人打比方的藝術。

第一段,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

俞伯牙彈著琴,當他的音樂想要表現高山的時候,鍾子期就讚嘆說:「好啊,像巍峨的泰山一樣。」當俞伯牙的音樂想要表現流水的時候,鍾子期就讚嘆說:「好啊,像浩浩蕩蕩的江河一樣。」

漢語裡有個詞叫「知音」,用來形容朋友之間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情意。這個詞就是從俞伯牙跟鍾子期的故事裡來的。鍾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樂,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所以叫「知音」。當然,我們今天用這個詞,已經不光是指懂得音樂了。

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覺得世間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乾脆把琴摔了,從此再也不彈。

為什麼俞伯牙這麼重視鍾子期對自己的理解呢?因為音樂是很抽象、很模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像我們用語言說一個詞,或者拿出一張圖片來,別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正是因為音樂理解上的困難,就像曲徑通幽的小路,很宛轉,你要聽到最深處,オ可能了解一個人通過音樂想傳達的心聲。所以,鍾子期對俞伯牙オ那麼重要。

但是,今天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能從音樂中聽出高山流水來,並沒有那麼難。有一次去聽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的講座。講座上,周教授拿出兩段音樂讓在座的人聽,一段是慢速的下降的旋律,另一段是輕快的上升的旋律,所有的人都說前一段像高山,後一段像流水。這麼說來,我們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成為鍾子期的潛質啊。

這是怎麼回事呢?不是說高山流水是千古難遇的知音嗎?

其實,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的感覺之間,是能夠相互溝通和對應的。我們通常能感覺到的,包括明暗、高低、輕重、大小、快慢這些特性,其實都有互相對應的關係。

那怎麼才能造出好的比喻呢?好的比喻,就是能準確地把一種感覺,移植到另一種感覺上。

比如在這個故事裡,鍾子期就是把俞伯牙的音樂,比喻成了看得見的山和水,把聽覺和視覺結合到了一起。而且,他還用「峨峨」來形容山,「洋洋」來形容水,更是讓這個比喻變得準確和細膩。

現在,你理解了鍾子期如何聽懂俞伯牙的音樂,下面,再加大難度,給你看個更厲害的比喻一一

年來神散讀過便忘。然必欲之腹中猶含美饌於兩頰,而不忍下咽。我之於書味之而已。

這是一個叫朱幼清的人寫給一個叫陸三的朋友的信。這兩個人都是讀書人,信裡寫的也都是讀書的事。

朱幼清說,我近年來精神越來越渙散,書讀完就忘記了,但還是想把書讀進肚子裡,就像嘴裡含著好吃的東西,不捨得咽下去。我現在看書,就是嘗個滋味。

這段文字非常妙,它說的是一個人對讀書的感覺,也許以後你也會有這樣的體驗。

人的記憶力,是會隨著年紀増長而下降的。一個讀書人,年紀大了,書讀過就忘,心裡得有多大的恐慌,所以就有了第一層的比喻,想把書存在肚子裡,覺得這樣比較安全。

既然說到了肚子,就聯想到了吃飯,於是有了第二次的比喻,「猶含美饌於兩頰,而不忍下咽」。這就是說讀書就像嘴裡含著好東西,不捨得咽下去。

你可能就奇怪了,剛オ不是說要存到肚子裡嗎?怎麼又捨不得咽下去呢?因為讀書這件事太美妙了,就像你遇到好吃的東西,想在舌頭上多停留一會兒,多體會一會兒那種美好的滋味。畢竟一咽下去,肚子是飽了,但舌尖上的享受可就沒了。

再往下,又是第三層比方,「我之於書,味之而已」。吃飯、讀書當然有實際的目的,吃飯是為了生存,在古代,讀書後可以去考科舉、做官、光宗耀祖。但吃飯和讀書的妙處,又不僅僅在實用,吃飯可以是為了品嘗滋味,讀書可以是為了怡情養性,增長見識,這件事可能比實用的感覺更美妙。

這個比喻妙就妙在,把讀書這件事兒的精神享受,和吃飯的味覺享受聯繫起來了。我小時候,確實也有讀書讀得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的事情。希望你也能從讀書中獲得這樣的樂趣。

一起讀了這兩段文字,了解了古人是怎麼打比方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高級的打比方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們今天的比喻句,有一些很容易看出來,因為句子裡有個「像」字,姑娘像花兒一樣,這叫「明喻」。古人的明喻不用「像」這個字,用「猶」。除了「像」和「猶」,也可以用「若」。前面講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裡,「峨峨兮若泰山」就是用「若」。但後面這段關於讀書的比喻,三層比喻,只用了一個「猶」字。其他兩個地方,並沒有明確表示比喻的標記,這就是暗喻。會用暗喻,才是更高級的語言運用的能力。

關於好的暗喻,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有一位當代作家,叫史鐵生,他有一篇散文叫《我與地壇》,裡面連用了七組比喻,用了時間、樂器、聲響、公園的景物、心緒、藝術和夢,來比喻一年四季的感覺。

比如他說:

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箇。如果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天是一言短歌就詩,冬天是一群雕塑。

這七組比喻,是我在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裡,看到的最精緻、最準確、最美的比喻。

最後個人總結:

1、把音樂比喻成巍峨的泰山、浩蕩的江河,是用看得見的東西去比喻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音樂。鍾子期就是憑著這個比喻,成了俞伯牙的知音。

2、好的比喻不光是拿一件東西比喻另一件東西,更需要有細節、形態的描寫,這樣的比喻才更準確。

3、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明喻是有一個表示比喻的詞,古代人用「猶」和「若」,我們現在用「像…一樣」。暗喻不需要用表示比崳的詞。

相關焦點

  •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傷與思念
    通過這首短短28個字的小令,我們來體會古人在旅途中獨特的心理感受,也會讓你體驗一種非常特別的寫作手法,它幾乎完全沒有用動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人寫景,從來都不是單純描繪景物,而是為了表達情感。怎麼才能準確地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呢?馬致遠對進入畫面的景物精挑細選,而且分成了三組:第一組,很秋天,很蕭瑟;第二組,六個字看上去平平常常,但這恰恰是讓人斷腸傷心的地方。
  • 古文賞析:古人是怎麼誇人和罵人的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怎麼罵人和誇人的。 所謂宛轉,就是有話不直說,罵人得繞著圈子罵,誇人也得繞著圈子誇。我猜,你可能對罵人更感興趣,我也是,那我們先從罵人說起。我記得小時候學英語,老師說過一句話,什麼時候學一門外語學到家了,那就是會拿這外語罵人了。
  • 韓愈古文經典作品:《師說》賞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 爆款| 看古人如何吹牛,讓孩子在哈哈大笑中親密接觸古文
    而這套結合了小古文+情商+幽默感+語言能力一起訓練的好書——《漫畫小古文》,就是不二之選!全書共六冊,分別是《自律篇:都是動物惹的禍》《謙虛篇:好好說話別吹牛》《品德篇:古人生活百態》《表達篇:誤會讓生活更有趣》《處事篇:妙語連珠知多少》《智慧篇:糊塗蟲的故事》。
  • 中國扇面藝術賞析
    我與恩師婁師白先生大家好,非常高興和榮幸今天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中國扇面藝術賞析。老太太就照著王羲之的說法去賣,結果扇子一搶而空,我也不知當時東晉的100錢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打比方是一萬塊錢吧,老太太是立刻就成了萬元戶了。於是拿著剩下來的扇子請王羲之來寫,王羲之笑而不答,不給她寫了。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民間傳說。
  • 「讀書」藏在名畫裡的古文
    可我們讀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錢鍾書先生的散文,情採芬芳,其間或文或白,或駢或散,或雋簡,或曠遠,或蘊藉,或暢達,作者的文化追求、藝術修養、價值觀念、人生旨趣、個人性情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他們的筆下坦露無遺。
  • 高三語文:賞析技巧 語言藝術
    小編將從「語言藝術」方面,與大家分享散文賞析的方法。之後,我們會通過一道綜合性的散文訓練題,進一步明確散文技巧的鑑嘗思路。「陽光校園 空中黔課」,高三語文散文板塊的學習,是由貴陽六中的陳豔豔老師負責的。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老師的確教給我們許多實用的知識。
  • 藝術人物——尚文光藝術作品賞析
    藝術人物——尚文光藝術作品賞析 2020-05-11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追溯古文 八十班詩詞賞析第三單元課內外綜合競賽
    立洋外國語學校八年級十班在2020年9月19號利用午休時間,組織了學生「追溯古文 詩詞賞析競賽」。學生們靜待競賽的開始 學生自主組織、維持紀律。周宇航負責考場紀律,學生們井然有序準備考試。
  • 攜手三千小童古文不扣分,搶佔古文輔導市場先機
    斷句、詞彙活用、閱讀理解、賞析,甚至作文題幹,都會出現古文內容——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上億生源市場有待發掘,設立古文專項輔導刻不容緩古文始終伴隨中小學生的學業。然而當今教育市場,輔導仍以全科為主,針對古文的專項輔導卻寥寥無幾。太多人注重整體而輕視細節,導致學生對古文始終是學而不愛,古文乃至語文整體水平難有質的提升。
  • 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與古文:詩情畫韻的舍筏登岸
    現下的詩詞品鑑常常印滿字,偶配一插圖也拙劣不堪,而畫冊則是以畫為主,在介紹畫中內容和意境時則語焉不詳,古人詩畫同賞的風雅如何能在現代被延續,或許需要做一些嘗試。最近,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了《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與《藏在名畫裡的古文》,其中《藏在名畫裡的唐詩》取頗具典範意義的詩人的代表詩作配以66幅與詩作意韻、內容相關的歷代名家的畫作,並附有點評。
  • 古文代代傳 選本時時新
    我們當代人的寫作需求和古人不同,一個是從文言文轉化為了白話文,這是語體的轉變,另一個是寫作的文體、方式、渠道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新選本的編纂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商偉:古文選本並不是把一些互不關聯的單篇作品匯集在一起,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一部好的選集應該具有某種整體感。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哥大教授推出學古文新書
    「我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背古文?應該怎麼教孩子的古文?」這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的疑問。他說:「教孩子古文首先應該拋除一種觀念上、心理上的障礙。讀古文因此不能靠白話翻譯,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孩子的語言的古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理解審美能力的培養,才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的東西。」
  • 古文學習越來越重要,如何從起點建立孩子的古文自信?
    對《刻舟求劍》原典解讀,對「求」字的解釋、甲骨文起源、字義引申演變帶孩子了解古文背後的大歷史、大語文,才能讓孩子領悟到「古文是傳統文化的寶藏」,同時由於理解力的提升,識記起來更加容易:「這個字詞的來龍去脈我都懂啦,古人是這樣做的啊~」想要讓孩子把看過的古文,內化成素養和語文素材,光靠看和學還不夠
  • 重讀古文之一:2000年前一篇300多字的古文,蘊含無窮的人生智慧
    尤其是古典文學中那些短小精悍的古文,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富有無窮的人生智慧。所以本系列嘗試重讀這些古文,以求用更為深切的眼光來審視我們耳熟能詳的篇章。這其中有很多都曾經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材當中,今日雖然不見得能全文背誦,但是卻也可以從片言隻語之中找到那熟悉的節奏。
  • 孩子的第一套古文啟蒙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通曉古文,首先得選對教材。對於孩子,首先得讓他們讀得進去才行。只有有了閱讀的樂趣,才能培養孩子對古文的興趣。今天要為大家強烈推薦的,就是這樣一套小古文+情商+幽默感+語言能力一起訓練的好書——《漫畫小古文》!
  • 古文——賈誼論賞析!
    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稱道苻堅能從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斥去了原來的大臣而與王猛商討軍國大事。苻堅那樣一個平常之輩,竟能佔據了半個中國,這道理就在於此吧。我很惋惜賈誼的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的評論。
  • 「之乎者也」:古文的前世今生
    正如題目所問的一樣,有些人尤其是廣大家長會疑惑,社會在發展,歷史在進步,高科技手段日新月異,這一切似乎與古文離得太遠了,為何還要學習古文呢,推崇古典文學,有何深意呢?很多文言文已經作為必修課這個題目也可以理解為,現階段青少年兒童,為什麼還要學習古文,有何目的和意義。其實,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學習古文的目的概括來說,就是為了繼承和發展。
  • 古文作文不宜提倡
    連續兩年高考作文都有古文作文獲滿分,一些報章不但刊載了這種古文作文,而且還稱讚作者古文功底深厚,一時溢美之詞不絕於耳。但筆者認為,古文作文雖然難得,卻不宜提倡,理由有三: 一是與白話文背道而馳。從那以後,白話文成為我國人際交往的通用文體,古文僅僅作為一種歷史文獻的書面記載方式而存在。高考中有學生用古文寫作,且不說這篇新造古文尚有生硬、晦澀之處,即使是一篇十分完美的古文,對21世紀的今人而言,又有什麼大必要?對於現代人而言,當然應該讀得懂古文,但學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學好寫好流暢生動的白話文,鼓勵中學生寫古文是一種倒退。 二是容易混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