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說古人的語言藝術。
宛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裡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直截了當地說,而是含蓄、曲折地說出來。如果用一句唐詩來形容的話,我會說「曲徑通幽處」。
就像你走進一個很漂亮的園子,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走到盡頭,你才能發現一間小房子。這種神秘的、帯著探索的,你不知道前方是什麼的感覺,就是宛轉。
你可以再想像一個完全相反的情形,你眼前是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馬路,通往一個大廣場,這就是宛轉的反面。
你可能留意到了,為了讓你理解什麼是「宛轉」,我剛オ打了兩個比方,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盡頭的房子,一條寬闊的大馬路盡頭的廣場。打比方,也就是你熟悉的「比喻」,是一種實現宛轉的手段。
今天通過兩段古文,來體會古人打比方的藝術。
第一段,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
俞伯牙彈著琴,當他的音樂想要表現高山的時候,鍾子期就讚嘆說:「好啊,像巍峨的泰山一樣。」當俞伯牙的音樂想要表現流水的時候,鍾子期就讚嘆說:「好啊,像浩浩蕩蕩的江河一樣。」
漢語裡有個詞叫「知音」,用來形容朋友之間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情意。這個詞就是從俞伯牙跟鍾子期的故事裡來的。鍾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樂,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所以叫「知音」。當然,我們今天用這個詞,已經不光是指懂得音樂了。
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覺得世間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乾脆把琴摔了,從此再也不彈。
為什麼俞伯牙這麼重視鍾子期對自己的理解呢?因為音樂是很抽象、很模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像我們用語言說一個詞,或者拿出一張圖片來,別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正是因為音樂理解上的困難,就像曲徑通幽的小路,很宛轉,你要聽到最深處,オ可能了解一個人通過音樂想傳達的心聲。所以,鍾子期對俞伯牙オ那麼重要。
但是,今天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能從音樂中聽出高山流水來,並沒有那麼難。有一次去聽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的講座。講座上,周教授拿出兩段音樂讓在座的人聽,一段是慢速的下降的旋律,另一段是輕快的上升的旋律,所有的人都說前一段像高山,後一段像流水。這麼說來,我們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成為鍾子期的潛質啊。
這是怎麼回事呢?不是說高山流水是千古難遇的知音嗎?
其實,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的感覺之間,是能夠相互溝通和對應的。我們通常能感覺到的,包括明暗、高低、輕重、大小、快慢這些特性,其實都有互相對應的關係。
那怎麼才能造出好的比喻呢?好的比喻,就是能準確地把一種感覺,移植到另一種感覺上。
比如在這個故事裡,鍾子期就是把俞伯牙的音樂,比喻成了看得見的山和水,把聽覺和視覺結合到了一起。而且,他還用「峨峨」來形容山,「洋洋」來形容水,更是讓這個比喻變得準確和細膩。
現在,你理解了鍾子期如何聽懂俞伯牙的音樂,下面,再加大難度,給你看個更厲害的比喻一一
年來神散,讀過便忘。然必欲貯之腹中,猶含美饌於兩頰,而不忍下咽。我之於書,味之而已。
這是一個叫朱幼清的人寫給一個叫陸三的朋友的信。這兩個人都是讀書人,信裡寫的也都是讀書的事。
朱幼清說,我近年來精神越來越渙散,書讀完就忘記了,但還是想把書讀進肚子裡,就像嘴裡含著好吃的東西,不捨得咽下去。我現在看書,就是嘗個滋味。
這段文字非常妙,它說的是一個人對讀書的感覺,也許以後你也會有這樣的體驗。
人的記憶力,是會隨著年紀増長而下降的。一個讀書人,年紀大了,書讀過就忘,心裡得有多大的恐慌,所以就有了第一層的比喻,想把書存在肚子裡,覺得這樣比較安全。
既然說到了肚子,就聯想到了吃飯,於是有了第二次的比喻,「猶含美饌於兩頰,而不忍下咽」。這就是說讀書就像嘴裡含著好東西,不捨得咽下去。
你可能就奇怪了,剛オ不是說要存到肚子裡嗎?怎麼又捨不得咽下去呢?因為讀書這件事太美妙了,就像你遇到好吃的東西,想在舌頭上多停留一會兒,多體會一會兒那種美好的滋味。畢竟一咽下去,肚子是飽了,但舌尖上的享受可就沒了。
再往下,又是第三層比方,「我之於書,味之而已」。吃飯、讀書當然有實際的目的,吃飯是為了生存,在古代,讀書後可以去考科舉、做官、光宗耀祖。但吃飯和讀書的妙處,又不僅僅在實用,吃飯可以是為了品嘗滋味,讀書可以是為了怡情養性,增長見識,這件事可能比實用的感覺更美妙。
這個比喻妙就妙在,把讀書這件事兒的精神享受,和吃飯的味覺享受聯繫起來了。我小時候,確實也有讀書讀得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的事情。希望你也能從讀書中獲得這樣的樂趣。
一起讀了這兩段文字,了解了古人是怎麼打比方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高級的打比方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們今天的比喻句,有一些很容易看出來,因為句子裡有個「像」字,姑娘像花兒一樣,這叫「明喻」。古人的明喻不用「像」這個字,用「猶」。除了「像」和「猶」,也可以用「若」。前面講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裡,「峨峨兮若泰山」就是用「若」。但後面這段關於讀書的比喻,三層比喻,只用了一個「猶」字。其他兩個地方,並沒有明確表示比喻的標記,這就是暗喻。會用暗喻,才是更高級的語言運用的能力。
關於好的暗喻,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有一位當代作家,叫史鐵生,他有一篇散文叫《我與地壇》,裡面連用了七組比喻,用了時間、樂器、聲響、公園的景物、心緒、藝術和夢,來比喻一年四季的感覺。
比如他說:
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箇。如果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天是一言短歌就詩,冬天是一群雕塑。
這七組比喻,是我在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裡,看到的最精緻、最準確、最美的比喻。
最後個人總結:
1、把音樂比喻成巍峨的泰山、浩蕩的江河,是用看得見的東西去比喻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音樂。鍾子期就是憑著這個比喻,成了俞伯牙的知音。
2、好的比喻不光是拿一件東西比喻另一件東西,更需要有細節、形態的描寫,這樣的比喻才更準確。
3、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明喻是有一個表示比喻的詞,古代人用「猶」和「若」,我們現在用「像…一樣」。暗喻不需要用表示比崳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