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認為,量和強度是構成運動負荷的兩個基本要素。
負荷量一般包括練習的時間、次數、距離、重量等因素,如學生在一節體育課上一共跑了多長時間或多長距離;一般來說,學生在體育課上從事練習的時間越長,次數越多,距離越長,他所承受運動負荷的量就越大。
負荷強度一般包括運動的速度、用力程度及動作難度等因素。如學生用什麼樣的速度跑完一個50米;立定跳遠時是接近自己的最好成績還是敷衍了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運動的強度,進而對運動負荷的總量度產生影響。
怎樣測評體育課上學生運動的量和強度呢?首先,運動的量與練習時間具有非常高的關聯性,而且次數、距離等因素也會對練習時間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把綜合反映練習時間的指標——練習密度,作為重要數據之一,用來綜合評價運動負荷的量之大小。
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測評與調控
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身體練習的時間與全課總時間的比。適宜的練習密度對於突顯體育課程性質,強化身體練習,高效利用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練習密度的測量
最簡便的體育課練習密度測量方法是,測量人員選擇一位受測學生,用一塊可以暫停並連續計時的秒表,連續記下這位學生一節課上的所有練習時間,然後求出與全課總時間的比,便是該課的練習密度。這種方法不用做專門記錄,一個人便可操作,常用於平時本校教師之間的看課測評。
記錄學生練習的時間,一般應從學生身體開始運動計時,到運動結束停表,即人動表開,人停錶停。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難於判斷是否計為練習時間的情況,此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不能僅根據學生身體是否在「動」來記錄練習時間,例如:當學生處於站立式或蹲踞式起跑的各就位、預備姿勢時,雖然身體沒動,但也應計為練習時間;當學生完成體操、武術項目中靜止用力或平衡類動作時,雖然身體保持靜止,但也應計為練習時間;當學生進行跑的練習時,從終點緩慢走回起點一般不計為練習時間,但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快走或慢跑回起點,則應計為練習時間;當學生進行隊列練習時,一般應計為練習時間,但長時間的稍息或軍姿站立應當除外。以教學研究或教學評比為目的練習密度測量,一般應當有兩人共同完成測量任務。一人負責計取學生練習時間,一人負責在專用表格上記錄練習時間、練習內容、測量時間等,以備後期分析研究使用。
2.練習密度的評價
計算出一節課的練習密度後,應根據學生體能、教材內容、場地器材、練習強度和氣溫等多重因素,對體育課練習密度進行綜合分析評價。一般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應大於30%,有些內容的練習密度會超過40%,甚至達到50%以上,如健美操、球類等。一般規律是,複習課比新授課的練習密度高一些;球類課練習密度比強度較大的短跑或投擲類練習密度高一些;單雙槓等器械體操課的練習密度一般會偏低一些等等。分析一節課練習密度是否適合,應綜合考慮到教材內容的性質、課的類型、運動強度等因素,不能單純以練習密度一項指標評價一節課的整體質量。但是,練習密度客觀反映了學生在體育課上的運動參與和運動負荷的基本狀況,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調控能力,所以,一節好的體育課肯定會有較高並與運動強度相適宜的練習密度。
3.練習密度的調控
一是要著眼於教學設計。體育教師要從課程性質和教學質量的高度充分認識練習密度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把練習密度作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和切入點。在教學設計時要把練習密度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從練習分組、練習形式、場地器材、課課練等方面尋求提高練習密度的技巧,根據教學活動合理安排練習密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練習次數和練習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是要著力於課堂管理。有研究表明,學生練習密度與課堂管理的有效性呈正相關。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強,活動調控及時有效,課堂浪費時間就少,學生的練習密度一般會得到提高。體育教師應著力於提高自身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加強教學過程中對練習密度的關注度,通過嚴明課堂紀律,減少隊伍調動、加快練習銜接,縮短等待時間等手段,把更多的體育課時間還給學生。
三是要著手於精講多練。體育課練習密度與教師的講解、組織調度等時間呈負相關,教師的講解和組織調度時間過多會造成學生練習密度下降。有些體育教師在常態教學中習慣於長篇大論的講解或組織教學,唯恐自己講不清楚,唯恐學生聽不明白,使學生較長時間處於靜止姿勢聽講,這與我們提倡的「精講多練」原則是相悖的,必須加以扭轉。體育教師要在語言運用的技巧上下大功夫,把課堂時間更多地讓位於身體練習。
體育教學中提高練習密度的方法有:
增加練習的分組:增加分組可以減少每組學生人數,從而有效提高練習密度。
增加練習的次數:如把某種練習的完成次數從20次提高到30或40次,以達到減少間歇次數,增加練習時間的目的。
增加器材的數量:如由四塊技巧墊子增加到六塊或八塊墊子;由四人一個籃球增加到兩人一個籃球;由兩人一根跳繩增加至一人一根跳繩等。
改變練習的形式:如把依次輪流練習改為集體同時練習;把有間歇的重複練習改為持續練習;在簡單重複練習之間增加循環練習內容;把走回出發點改為慢跑返回出發點等。
壓縮講解的時間:教師儘量把一次性講解或總結講評、布置任務等時間壓縮至1分鐘甚至30秒以內。
減少隊伍的調動:備課時精心設計,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隊伍調動,用最簡化、最有效的形式進行練習。
4.關於體育課練習密度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準確把握練習密度的概念。有個教師把一節體育課的練習密度預計為75%,問他怎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密度,他說這節體育課除了自己的講解示範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安排的學生練習,當然可以達到75%的練習密度了,這說明他並沒有準確理解練習密度的概念。我們常說的練習密度實際上是一種「個體練習密度」,即某個學生從事練習的時間與全課總時間的比。測量時必須以某個學生為對象,並準確記錄其進行練習的時間。如果我們把全體學生進行練習的時間都計為練習時間,而不考慮某些學生在練習,某些學生在休息等待這一因素,這種練習密度其實是一種「總體練習密度」,它雖然可以反映體育教師有效利用課堂時間的能力,但卻不能準確反映學生個體所承受運動量的大小。
二是如何粗略估算練習密度。體育教師可採用粗略估算的方法對課的練習密度做出大致判斷。如,當學生以小組依次練習的形式進行各種身體運動時,如果小組人數為10人, 每人練習時間基本一致,則每個學生在此階段的練習密度大約為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左右。如果練習形式不變,小組人數調整為五人一組,則練習密度為五分之一,即百分之二十左右。當學生以集體同時練習的形式進行身體運動時,可用練習時間與間隔時間的比例推測練習密度,如練習和間隔時間大致相當,則此階段的練習密度大約為百分之五十左右。如某段時間內學生一直在持續進行比賽或遊戲活動,則此階段的練習密度為百分之百。
三是練習密度究竟多大合適。美國有個體育課程評價系統被稱之為SOFIT,SOFIT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叫做MVPA,意為中等至劇烈程度的身體活動。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提出,學生在體育課上進行體育鍛鍊的MVPA值不應少於全課時間的50%,也就是說學生在體育課上中等強度以上的練習密度應不低於50%。依我們的傳統認識,體育課練習密度能達到30%以上就可以了,現在看來,體育課的練習密度究竟多大合適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雖然這大於50%的密度要求不一定就是非常合理的量化標準,但它畢竟對我們傳統的練習密度概念提出了挑戰,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特別是在當前體育課練習密度普遍偏低,學生運動時間不足,強度不夠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體育課練習密度是一個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筆者認為,在學生身體可以承受,練習質量有所保證,與運動強度相互適應,與教材特性基本吻合的前提下,體育教師應該努力追求更大的練習密度。
來源:《中國學校體育》,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