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美國學者費時40年翻譯足本《金瓶梅》

2020-12-17 觀察者網

據《紐約時報》19日報導,美國學者芮效衛(David Tod Roy)花了近40年時間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即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

報導稱,1950年,16歲的美國傳教士之子芮效衛踏進了中國南京的一個舊書店,找一本色情書。他要找的是未刪減版的《金瓶梅》。16世紀晚期,一個不知名的作者寫了這本色情小說,講的是一個腐敗商人發跡和衰敗的故事。

芮效衛之前只見過一個不完整的英文譯本,書中出現過於淫穢的描寫時,該版本便適時地轉用拉丁語。

「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有機會讀一些色情的東西讓我感到非常激動,」日前,芮效衛在電話中回憶說,「但我發現,這本書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很有趣。」現年80歲的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中國文學榮休教授。

追隨芮效衛的讀者們也有同樣感受。芮效衛花費了將近40年的時間將完這部足本《金瓶梅》翻成了英文,這項工作最近剛剛完結,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五冊,也就是最後一冊——《死亡》(The Dissolution)。

明代小說《金瓶梅》的插畫。芮效衛剛剛翻譯了此書,譯本共有五冊,尾注達4400餘條。

小說家史蒂芬·馬爾什(Stephen Marche)上個月在《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發表文章,稱讚芮效衛巧妙地呈現了一部內容豐富的明代風俗百科全書式小說,他總結道,譯本具有好萊塢式的風格,就像「簡·奧斯汀與赤裸裸色情描寫的結合」。芮效衛的博學多識也讓做學術的同事們肅然起敬,他似乎對所有文學典故和文化細節都作了注釋。

「他是這樣一個人,覺得自己有責任知道一切與這本書有關的事情,甚至包括那些順便提到的事情,」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商偉說,「完成這樣的工程需要一定的執著精神。」

同樣,普通讀者也需要一定的執著才能讀完五冊圖書,因為該書的篇幅(將近3000頁)堪比普魯斯特的作品,人物陣容(有800多個人物)堪比德米爾的電影,還有類似《尤利西斯》的平凡細節描寫,更別說芮效衛添加的4400個尾注,這些尾注的範圍與準確度可與納博科夫筆下那些痴迷考據的學者一比高下。

尾注的內容包含小說中一些往往晦澀難懂的文學典故,並有關於「使用鳳仙花及蒜汁染指甲的方法」的深入閱讀建議,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明代俚語,芮效衛驕傲地指出,連母語是中文的學者都不知道這些俚語的意思。

芮效衛耗時近40年完成足本《金瓶梅》的翻譯

「這不僅僅是一個譯本,還是一本參考書,」匹茲堡大學的訪問學者張義宏說。「這為中國文學及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張義宏正在將芮效衛的一些注釋翻成中文,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他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攻讀博士。

然後就是讓該書充滿魅力的性描寫,雖然很少有人真的讀過這本書。如今,儘管很容易在中國網站上下載這本書,但仍然很難找到完整版。

這本書的直露程度甚至讓一些西方文學學者感到吃驚。學者們補充道,《金瓶梅》的內容遠不止是性愛。這是中國第一部與神話或武裝起義無關的長篇小說,它關注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記錄了衣食、家庭風俗、醫藥、遊戲和葬禮的微小細節,還提供了幾乎所有東西的精確價格,包括各級官員行賄受賄的數額。

芮效衛表示,他的翻譯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克萊門特·埃傑頓(Clement Egerton)1939年的英文譯本出了一個修訂本,把譯成拉丁語的淫穢內容轉譯成了英語。但是,芮效衛說,這個版本仍然省略了許多出自中國古詩和散文的引文,比原文少了很多韻味。所以,他開始把每一個引自較早中國文學作品的句子都抄在卡片上,最終累積了幾千句;為了找到引語的出處,他還閱讀了已知的曾在16世紀末流通的所有文學作品。

譯本第一冊於1993年出版,受到了廣泛好評;第二冊在漫長的八年之後才出版。一些同事敦促他加快進度,減少注釋的量。即將完成最後一冊的時候,芮效衛被確診患了盧·格裡克病(Lou Gehrig's disease),即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我想念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感覺,」芮效衛說,「不幸的是,我經常會覺得疲勞。」

芮效衛的弟弟芮效儉(J. Stapleton Roy)是美國1991年至1995年的駐華大使。

相關焦點

  • 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原標題: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據美國《紐約時報》11月19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年近80歲的芮效衛曾在1950年走進中國南京一個二手書書店,發現了小說《金瓶梅》。
  • 美國學者芮效衛:翻譯足本《金瓶梅》,困難但值得
    芮效衛剛剛完成了足本《金瓶梅》翻譯工作。  在美國學者大衛·陶德·羅伊(中文名:芮效衛)看來,《金瓶梅》是一部迷人的佳作。他用半生時間研讀該書,並將其足本翻譯成長達3000頁的英文版本。  自從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發布了芮效衛的《金瓶梅》英譯本第一冊,學者們對他的匠心譯作多加讚賞。如今翻譯工作全部完成,伴隨著4400個詳盡尾注,芮效衛第一個完整地提供了這本錯綜複雜的小說的歐洲語言版本。  今年春夏,80歲的芮效衛在與大學生的訪談中,敘述了他與《金瓶梅》的緣分,他在翻譯過程中的種種思考,現摘錄在此。
  • 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原標題: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金瓶梅》英文版封面   據新華社電 1950年,當芮效衛(戴維·託德·羅伊)走進中國南京一個二手書書店時,他還是一名年僅16歲的美國傳教士的孩子。
  • 美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新聞—科學網
    歲的美國傳教士的孩子。他的「獵物」是一本內容未經刪節的《金瓶梅》。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腐敗商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作者是16世紀末一位姓名不為人所知的作家。芮效衛花了近40年時間設法把這本小說全部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也是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
  • 美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據BBC中文網5月30日報導,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於5月30日在美國芝加哥去世,享年83歲。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
  • 30年翻譯《金瓶梅》,堅持「完整呈現」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為翻譯《金瓶梅》製作了數萬張索引。 今年11月,年近80歲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終於用30年時間完成了對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最後一卷《死亡》的翻譯,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金瓶梅》第一次用西方語言完整翻譯。
  • 他傾力30年翻譯《金瓶梅》,其弟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回美主修語言文學開始投入《金瓶梅》 在哈佛大學讀本科的時候,芮效衛主修歷史並開始研究語言和文學。他想成為一名中文學者。在韓戰時期,他當了兩年兵,並被派往中國臺灣。1956年,芮效衛離開軍隊重新回到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在哈佛大學以及之後的普林斯頓,芮效衛都是教授中國文學。
  • 漢學家芮效衛:30年翻譯《金瓶梅》 堅持「完整呈現」
    [摘要]芮效衛版5卷本《金瓶梅》英譯本第一卷出版於1993年,如今出版的完整英譯版共3000多頁,4400個詳細註解。這是年近80歲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用30年時間完成《金瓶梅》最後一卷《死亡》的翻譯。今年11月,年近80歲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終於用30年時間完成了對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最後一卷《死亡》的翻譯,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金瓶梅》第一次用西方語言完整翻譯。
  • 史景遷評英譯《金瓶梅》
    年翻譯的未刪節英文版《金瓶梅》付梓出版,該書在歐美國家引發熱讀。這一次,他終於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完整版的《金瓶梅》,作為一個孩子,一想到自己能馬上閱讀一本色情小說,那心情可以說是激動萬分。但是,這位已經退休的老教授回憶道:「我發現在其他方面這本小說同樣引人入勝。」  的確,這本小說遠不止「淫書」那麼簡單,儘管就算對於西方學者來說,這本書也是驚人地下流。
  • 《金瓶梅》裡的性暗示怎麼翻譯?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近日在《紐約書評》撰文,由芮譯《金瓶梅》談起翻譯中遇到的困境。芮譯本4400餘個腳註是必須的嗎?《金瓶梅》和現代漢語的隔閡可以翻譯嗎?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 臧繼賢什麼是翻譯?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非專業人士所想像的那樣,翻譯並不是代碼的互換。我們可以從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中舉個例子。
  • 臺報:芮效衛金瓶梅英譯版轟動西方漢學界
    中新網12月4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4日文章稱,今年80歲的芮效衛任教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和文化系30多年,最近終於完成英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5大冊的使命,轟動西方漢學界。芮效儉則在1991年至1995年做過駐北京大使,目前是華盛頓威爾遜學人中心季辛吉中美研究所主任。一門雙傑,不僅為芮氏家門爭光,亦在美國學界和政界傳為佳話。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人民網6月1日訊 據BBC中文網5月31日報導,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於5月30日在美國芝加哥去世,享年83歲。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以美國紙媒為例。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美國日報的發行總量一直維持在6000萬份左右。但至1993年起,日報的發行量還是緩慢下滑。2008年下跌至4860萬份,傳統紙媒的讀者年齡層也日趨老齡化,2009年,18歲-34歲的年輕讀者,報紙閱讀率只有25%;年齡65歲以上的有62%。
  • 《紐約時報》把「川建國」翻譯成…哈哈哈,笑死了!
    很多網友認為,川普治下的美國一直在走下坡路,他使用的各種手段和政策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調侃川普是「自己人」,將其戲稱為「川建國同志」。《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曾經發布了一則推特,算是用英文向美國人科普了一下「川建國」的梗。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居於倫敦期間,曾幫助國外著名翻譯家Clement Egerton翻譯了我國小說史上的巨著《金瓶梅》;其在倫敦的居所St.James's Gardens,也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列為「英國遺產」;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老舍還錄製過靈格風漢語聲片教材,用灌制唱片的辦法教外國人發音和會話,這一箱漢語教材的正式名稱是《言語聲片》,在世界上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
  • 紐約時報:官方統計低估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
    美國《紐約時報》4月5日刊發文章說,官方統計低估了美國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在整個美國,即使新冠病毒的死亡人數以每天成百上千人的驚人數字增長,真實的死亡人數可能更高。 《紐約時報》文章截圖 文章說,印第安納州一名驗屍官想知道3月初死亡的一名男子是否死於新冠肺炎,但是公共衛生部門拒絕進行檢查。
  • 《金瓶梅》英譯本的困境:最精彩的東西無法還原
    【編者按】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近日在《紐約書評》中發表了一篇文章,由芮效衛所譯的《金瓶梅》談起何謂翻譯以及翻譯中遇到的困境。《金瓶梅》中所用的語言同現代漢語都有不少隔閡,更何況譯為西語。也正是因為如此,《金瓶梅》的譯文中給翻譯和文學愛好者留下來了非常大的討論空間。
  • 多了百分之一:《紐約時報書評》擇定2017年百佳圖書,四本譯作上榜
    多了百分之一:《紐約時報書評》擇定2017年百佳圖書,四本譯作上榜 2017年12月04日 10:23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王胡 字號 內容摘要:多了百分之一:《紐約時報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