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彰顯了大明國威,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於是有人表示遺憾:如果鄭和的超級艦隊不下西洋而是下了東洋,到日本四島轉一圈,那不就沒有往後的倭寇之患了?也許當年把倭國平了,也沒有今天的麻煩了。
而事實上,鄭和還真去了,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記載,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倭寇就開始在東南沿海鬧事,結果還沒等朱元璋發火,當地駐軍就把倭寇滅了。
史書記載的是(筆者古文功底較差,翻譯的未必準確):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倭寇多次到蘇州、崇明搶劫殺人放火。太倉衛指揮僉事翁德主動出擊,在海上堵住了倭寇船隊,一個衝鋒,就擊潰了倭寇主力,倭寇被殺死淹死的數也數不清,還活捉了好幾百。
據《明史日本傳》記載,當時的日本國王良懷還挺會說,引經據典,堯舜禹湯說了一大堆,:「我的國家雖然地處扶桑之東,未嘗不仰慕中國。只是蒙古人與我們一樣都是夷族,卻想把我們變成臣妾……」
意思是我們不服蒙古,但不是不服大明。這個良懷馬上派了一些僧人到中國奉表稱臣(當時只有貴族和僧人可以識字),向朝廷貢獻馬匹和土產。
明太祖朱元璋也當過和尚,見了僧人使臣,挺高興,也派了祖闡、克勤等八個僧人送日本使者回國,還賞給良懷一些日曆和布料(《大統歷》和文綺、紗羅)。
但是日本人一向說話不算話,雖然上表稱臣,但是倭寇仍然很猖獗。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元璋老了,不想打仗了。
可是比朱元璋更熱愛戰爭的朱棣上臺之後,一樣的狠人朱棣當上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日本使臣來朝貢,朱棣直接給了日本國王源道義(有時候也叫源義政)——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幕府將軍關白足利義滿一個金印:往後你就是日本國王了!
等到朱棣想派鄭和下西洋之前,也就是永樂二年,朱棣又想起那個島國來了:鄭和,你遠洋之前先去日本轉一圈,就當是一次演習或者試航吧。
於是鄭和就帶著他那支遠洋艦隊和兩萬七千海軍(有記載說是十萬,估計是誇大了),去了。
比較開事兒的足利義滿本來就不想惹那個見了樹都想踢三腳的好戰分子朱棣,一見鄭和來了,馬上表示帶頭臣服(《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本首先歸附,詔厚賚之。封其鎮山,賜勘合百道)。而據《籌海圖編》記載:「上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魁以獻。」
這些被足利義滿送來的倭寇被蒸熟了,前幾天筆者寫過,就不贅述了。
朱棣當時很有經濟頭腦:你倭國來朝貢可以,但是別來的太勤了,你們送的那點東西我也看不上眼,我還得給你們賞賜,你們就十年來一趟吧。
但是足利義滿更會算計:大明手指頭縫漏出點東西,就夠我們吃好幾年了。
從足利義滿給朱棣繼任者的奏章來看,這真是個聰明人呀:
上書上明皇帝陛下:日本國開闢以來,無不通聘問於上邦。道義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扇百本、屏風三雙、鎧一領、銅丸一領、劍十腰、刀一柄、硯筥一合、同文臺一個。道義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忽悠完朱棣還不算,命長的足利義滿還忽悠朱棣的繼任者,比如他給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的奏摺:
日本國王臣源義政言:皇天后土,齊歸中華之風;甘露慶雲,爭獻瑞麥之頌。丕承祖宗功業,以致社稷治安。欽惟陛下乃聖乃神,惟文惟武,光輝堯舜二典,度越漢唐中興。顧其弊邑,雖荷國恩,憂在蕭牆,有稽朝貢。布大明於天下,遐邇同仁;望長安於日邊,始終一節。茲特專使瑋長老,伏奉方物,躬趨闕庭。仰望聖慈,曲察衷素,謹表以聞。臣源義政誠惶誠恐,頓首謹言。
馬屁拍得山響,好話說了一籮筐,還羞答答地提出了要求:能不能賞給我們十萬貫銅錢?這相當於一個大明親王一年的合法收入了。
但是他送來的貢品卻少得可憐,把大明禮部官員都氣樂了:馬四匹、散金鞘柄大刀貳把、硫黃一萬斤、瑪瑙大小二十塊、貼金屏風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百把、槍一百把、長刀一百把、鎧一領、硯一面並匣扇一百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