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之前先去日本轉了轉 被嚇懵的將軍狂拍朱棣馬屁 看奏摺...

2020-12-19 半壺老酒半支煙

都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彰顯了大明國威,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於是有人表示遺憾:如果鄭和的超級艦隊不下西洋而是下了東洋,到日本四島轉一圈,那不就沒有往後的倭寇之患了?也許當年把倭國平了,也沒有今天的麻煩了。

而事實上,鄭和還真去了,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記載,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倭寇就開始在東南沿海鬧事,結果還沒等朱元璋發火,當地駐軍就把倭寇滅了。

史書記載的是(筆者古文功底較差,翻譯的未必準確):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倭寇多次到蘇州、崇明搶劫殺人放火。太倉衛指揮僉事翁德主動出擊,在海上堵住了倭寇船隊,一個衝鋒,就擊潰了倭寇主力,倭寇被殺死淹死的數也數不清,還活捉了好幾百。

據《明史日本傳》記載,當時的日本國王良懷還挺會說,引經據典,堯舜禹湯說了一大堆,:「我的國家雖然地處扶桑之東,未嘗不仰慕中國。只是蒙古人與我們一樣都是夷族,卻想把我們變成臣妾……」

意思是我們不服蒙古,但不是不服大明。這個良懷馬上派了一些僧人到中國奉表稱臣(當時只有貴族和僧人可以識字),向朝廷貢獻馬匹和土產。

明太祖朱元璋也當過和尚,見了僧人使臣,挺高興,也派了祖闡、克勤等八個僧人送日本使者回國,還賞給良懷一些日曆和布料(《大統歷》和文綺、紗羅)。

  但是日本人一向說話不算話,雖然上表稱臣,但是倭寇仍然很猖獗。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元璋老了,不想打仗了。

可是比朱元璋更熱愛戰爭的朱棣上臺之後,一樣的狠人朱棣當上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日本使臣來朝貢,朱棣直接給了日本國王源道義(有時候也叫源義政)——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幕府將軍關白足利義滿一個金印:往後你就是日本國王了!

等到朱棣想派鄭和下西洋之前,也就是永樂二年,朱棣又想起那個島國來了:鄭和,你遠洋之前先去日本轉一圈,就當是一次演習或者試航吧。

於是鄭和就帶著他那支遠洋艦隊和兩萬七千海軍(有記載說是十萬,估計是誇大了),去了。

比較開事兒的足利義滿本來就不想惹那個見了樹都想踢三腳的好戰分子朱棣,一見鄭和來了,馬上表示帶頭臣服(《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本首先歸附,詔厚賚之。封其鎮山,賜勘合百道)。而據《籌海圖編》記載:「上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魁以獻。」

這些被足利義滿送來的倭寇被蒸熟了,前幾天筆者寫過,就不贅述了。

朱棣當時很有經濟頭腦:你倭國來朝貢可以,但是別來的太勤了,你們送的那點東西我也看不上眼,我還得給你們賞賜,你們就十年來一趟吧。

但是足利義滿更會算計:大明手指頭縫漏出點東西,就夠我們吃好幾年了。

從足利義滿給朱棣繼任者的奏章來看,這真是個聰明人呀:

上書上明皇帝陛下:日本國開闢以來,無不通聘問於上邦。道義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扇百本、屏風三雙、鎧一領、銅丸一領、劍十腰、刀一柄、硯筥一合、同文臺一個。道義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忽悠完朱棣還不算,命長的足利義滿還忽悠朱棣的繼任者,比如他給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的奏摺:

日本國王臣源義政言:皇天后土,齊歸中華之風;甘露慶雲,爭獻瑞麥之頌。丕承祖宗功業,以致社稷治安。欽惟陛下乃聖乃神,惟文惟武,光輝堯舜二典,度越漢唐中興。顧其弊邑,雖荷國恩,憂在蕭牆,有稽朝貢。布大明於天下,遐邇同仁;望長安於日邊,始終一節。茲特專使瑋長老,伏奉方物,躬趨闕庭。仰望聖慈,曲察衷素,謹表以聞。臣源義政誠惶誠恐,頓首謹言。

馬屁拍得山響,好話說了一籮筐,還羞答答地提出了要求:能不能賞給我們十萬貫銅錢?這相當於一個大明親王一年的合法收入了。

但是他送來的貢品卻少得可憐,把大明禮部官員都氣樂了:馬四匹、散金鞘柄大刀貳把、硫黃一萬斤、瑪瑙大小二十塊、貼金屏風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百把、槍一百把、長刀一百把、鎧一領、硯一面並匣扇一百把……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隻怪獸,此人說是麒麟,朱棣:我讀書少,別騙我
    很多的帝王建築裡都有麒麟的出現,在一些古代的官員衣服上,也能見到麒麟,可是這玩意兒到底長啥樣,很多人不是熟悉,只能從《山海經》那裡去找尋。其中很能體現麒麟特點的是,就是長著一個獅子的身子,龍的腦袋,這就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了,反正是十分的霸氣。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下西洋可是,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說白了,就是兩點,尋找惠帝和展現國威。首先,便是尋找惠帝朱允炆。
  • 鄭和七下西洋外還曾下過東洋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傅友德帶領大軍攻打雲南。正在豪族家裡當童僕的三保,只有十二歲。因為聰明伶俐,被明軍將領看中,選為皇宮侍童帶往京城(今南京老城區),讓他的人生發生了劇變。不久,他被朱元璋賜給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
    朱允炆上位後急於削藩,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爆發,朱棣贏得了這場叔侄之爭,成功稱帝,史稱明太宗或明成祖。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讓明朝的疆域達到頂峰,並且,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的溝通和聯繫,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在清朝乾隆年間,鄭和下西洋一度被否認,乾隆曾說過:鄭和下西洋不過是個傳說。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就有倭寇侵犯中國的沿海邊遠地區,這還要從日本的封建割據開始說起,日本的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再次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君主就組織武士他們進行擴張。而後朱元璋就實行了海禁政策。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 明王朝的壯舉,南洋國家的噩夢,鄭和下西洋幹了什麼「好事」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夠得到明朝皇帝的支持,主要還是源於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明代的外交政策相比於元代以前有很大的改變,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就積極主動的發展和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取和平共處的原則,試圖建構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但是不排除用武力實現威服眾邦的目的。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資料圖片: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鄭和下西洋銅像。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乾隆認為鄭和下西洋不存在,百年後南京出土航海圖,打臉乾隆
    朱棣在叔侄之戰中獲勝,成為明朝皇帝。朱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皇帝。他使明朝的疆土達到頂峰。 此外,朱棣還派鄭和下西洋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溝通和聯繫,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清朝乾隆年間,鄭和的下西洋曾遭到否定。乾隆曾說鄭和下西洋只是個傳說。
  •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意外插曲,竟然順道把一個國給滅了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航海行動,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前後七次遠洋航行。按照明史的官方說法,如此規模的航海行動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向周邊小國展現大明的強盛。當然民間也有傳聞說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傳國玉璽。
  • 招撫日本盡破海盜 憶鄭和船隊六百年盛事輝煌
    他從小喜歡學疊紙船、造小木船,在滇池邊上同小夥伴一起乘著木盆搞划船比賽,喜歡與兄妹一起到滇池邊看漁家打漁造船和運石運糧。稍大後,他就學會了划船、使帆,還獨自乘船到省城體驗「遠航」感受,並練就了良好的水性。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徵南將軍傅友德率領30萬大軍進攻盤踞在雲南的元末殘餘勢力,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雲南。
  • 正德想重啟鄭和下西洋,為何至今仍有那麼多人反對?他真的錯了嗎
    這個年幼登基,大戰小王子,設立豹房,戲弄百官,最後自己死得不明不白,死後還被無限抹黑的武宗,到底為什麼一直都想再次下西洋呢?·鄭和下西洋是勞民傷財嗎?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云亦云地人說鄭和下西洋純屬勞民傷財,毫無實際意義。甚至有人污衊朱棣說:他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建文帝,為了炫耀國威,為了自己的虛榮心。
  • 鄭和為什麼不在海外自立為王?鄭和:誰會丟下錦衣玉食去吃蟲子?
    鄭和七次下西洋,手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駕駛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戰艦:「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這樣的大船在當時是超級巨無霸,都不用開炮,只要揚起風帆去撞,就能把除了大明以外的全世界「海軍」都撞成齏粉。
  •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朱棣目的猜測我們現在還在提倡海上絲綢之路,此路的前身就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路線。鄭和下西洋取得的輝煌不僅僅是航海歷史上的,還有在文化傳播上,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華民族,順帶地還為東南亞地區留下了大量的華人。下西洋的鄭和恰好也是一位佛教信奉者,在全國信奉佛教的地方,有很多鄭和留下的印記。根據明史中的鄭和傳,鄭和率領明朝船隊第一次來到錫蘭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大船讓錫蘭國王震撼不已。錫蘭國王因此產生的歪念頭,他準備將鄭和船隊的所有東西都搶劫歸自己。
  • 鄭和船隊曾東渡日本 向幕府將軍宣旨促其自行剿寇
    鄭和稱得上是中國航海史最偉大的航海家。可是你知道嗎?鄭和七下西洋能成行,與寧波有很大的關係。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1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今天在第11個中國航海日前夕,由中國鄭和研究會、中國港口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向東是大海——鄭和下西洋大型特展」,將作為寧波2015年系列航海日活動的重要活動,在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展。
  • 朱允炆到底哪去了?朱棣恐怕是假裝不知道,真實原因不為人知!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哪去了,官方並沒有明確記載,只是時長從坊間送來傳聞罷了,可信度不高。正史中是這樣記載「靖難之役」之後的朱允炆。只是說朱棣打入京城後,一場大火在皇宮中點燃,最後誰也不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很尷尬的事情是,據說原存兵部的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燒毀了(當然,這個事情沒被證實,不過大批鄭和檔案確實失蹤數百年,至今未被找到),導致後續考證很困難。下西洋的過程還有很多其它文件等參考,但關於是否去過日本?這個目前還真沒有確鑿證據。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可能只是傳說
    對「鄭和下西洋」真實性的質疑 而在清朝之前,尤其是明朝,我國對海洋的掌控力是要強於西方國家的,即使在明朝日落西山之際,還能戰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這足以證明明朝的海上實力不同凡響,而這與「鄭和下西洋」不無關係,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宣揚了國威,還促使明朝的航海事業蓬勃發展,堪稱人類史上的偉大壯舉!
  • 前面有星辰大海,別只惦記著老百姓的幾捆白菜 ——從鄭和下西洋說開去
    如今的日本依然存在的「門閥政治」,我們在前面的文章——野菊花瓣秋天下,已然殘缺   ——霸道財閥日本「農協」就舉例日本農協其燻天的權勢。國家成了少數家族的控制的國家機器;階層固化老百姓看不到前途,越來越佛系,不結婚不生子甚至談戀愛也沒了興趣……在家裡看劇打遊戲點外賣,出生率跌穿人口自然死亡率,混完這輩子拉倒。       國將不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