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齊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長期奉行古典綏靖主義與孤立主義

2020-12-20 嘆山講歷史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齊國滅亡原因的新解析。齊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齊國所長期奉行的古典綏靖主義與孤立主義。古典綏靖主義,是古典社會出現的一種長期對強敵姑息容忍,以至最後導致投降主義的國家意識。這種古典綏靖主義,在後世的中國歷史上曾經反覆出現,曾經反覆地導致巨大的民族災難。可以說,古典綏靖主義是整個中國古典文明史的一個頑固毒瘤。就其發生根源的典型性看,戰國末期的齊國,堪稱中國古典綏靖主義的源頭。

齊國的古典綏靖主義,具有古往今來所有綏靖主義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第一個基本特徵,它基於自覺認識而產生有一定的理念支撐。第二個基本特徵,它對強大的敵國採取明確的妥協政策。第三個基本特徵,它對受強敵進攻的盟邦災難視而不見,孤立一方,偏安一隅。齊國古典綏靖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這種古典綏靖主義,表現為一種長期而自覺的國家政策,而不是個別行為一時一事的妥協。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短期策略,而是一種長期政策。審視戰國末期的齊國,從實際生成的意義上看,抗燕復國之後的齊襄王時期,齊國就已經基本上喪失了進取銳氣,一種以休養生息、懷柔外邦,尤其是對強秦的恭謹和畏懼為基礎,而處處收斂的國家政策,已經初現端倪。

據《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田單解衣,救助饑寒老人。齊襄王很厭惡,認為這是收買民心想奪王位,便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個貫珠之人聽。貫珠之人很聰明,給齊襄王出了個主意。於是,齊襄王依法行之,下書國中嘉獎田單。王書說:「寡人憂民之飢也,田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田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有勞百姓,而田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過了幾天,齊襄王又下令田單,專門收容饑民,以穀物救濟之,獲得了民眾讚譽。《齊策六》中所謂的「貫珠子」,宋人姚宏註:「《元和姓纂》引《戰國策》『齊有貫殊』,則貫姓殊名,非貫珠者。」當然,此是何人,並不重要,但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抗燕戰爭結束之後,齊國確實陷入了很嚴重的民生凋敝。應對這一局面的基本思想和作為,也可以從史籍中看出端倪。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齊王建六年,正是秦趙長平大戰的前夕,)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謀臣)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且趙之於齊楚,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君王后賢,事秦謹。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唯齊作壁上觀。)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戰國策·齊策六》:即墨大夫入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裡,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面之稱制,乃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齊王不聽。

以上資料,顯示了作為齊國國家政策的綏靖主義。這一政策,形成於齊襄王時期,成熟於君王后時期,泛濫於齊王建時期。其二,田氏政權歷來都是進取精神極強的政治集團,單以國家實力來說,曾經成功地結束了魏國的霸權時代,更曾經長期成為超一流強國。如此顯赫的歷史實踐,卻突然完全鬆弛潰散,異數二也。戰國兵書《司馬法·仁本第一》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一格言之所以傳之千古,在於它揭示了一個冷峻的歷史真理一個國家,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國家生存之道,寓於對戰爭的常備不懈之中。舉凡耽於幻想的國家與民族,無一不導致最終滅亡。齊國將國家安全的希望,寄託於和秦國的一則盟約之上,置身於天下驚雷風暴之外,偏安一隅,其最終滅亡的結局,其實在這一政策的開始就決定了。

齊國滅亡,是一個國家錯誤應對天下大局而導致災難的歷史典型。國家時代的戰爭,是人類競爭的最殘酷形式。我們反對戰爭,可是我們無法不面對戰爭。對戰爭的高度警惕,是一個民族生存意識的最底線。6秦滅齊之後尚未納入統一的華夏政權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是,實際有效地統一中國的道路,這時候還沒有走完。在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之後,中國大地還有若干政權的存在。從總體上說,它們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秦帝國有意保留的名義諸侯——衛國政權。衛國在中原腹心(今日河南省濮陽地區及其周邊地帶)。這個衛國的國君,是西周分封的王族諸侯,但其國民卻是殷商遺民。

到戰國包括君王后攝政在內的兩代三任的63年時間裡,齊國曾經出現過許多次的陽剛聲音,但是都被這種日益濃鬱的綏靖理念湮沒了。到了君王后時期,齊國雖然已經在事實上度過了艱難時期,國家已經日漸富庶了,這種綏靖政策卻反而墮入了不可變更的運行軌跡。到了齊王建與後勝時期,則更加滑入了投降主義。歷史在那個時代便已經證明,國家的抗爭精神,與是否貧窮是否富庶無關;國家的綏靖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本質上,也同樣與是否貧窮是否富庶無關。綏靖主義無論出現在哪個時期,都一定是國家政策理念發生了變化。戰國末期的齊國如此,後世宋王朝更是如此。古典綏靖主義嚴重瓦解了整個國家的抵抗力這種瓦解,是武備長期荒廢,是國家忘記了戰爭,是貴族沉淪於奢靡,是軍隊喪失了戰心,是民眾消散了興亡意識。

抗燕復國之後,齊國在長達63年的時間裡只有3戰,而且都發生在田單領政的時期。其後將近50年,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在戰爭連綿不斷的戰國時代,一個曾經左右天下格局的大國,竟能50年無戰,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異數!所以是異數,基本點在於兩個方面的大背離。其一,戰國時代的戰爭意識最自覺、最濃烈,各個國家對戰爭的警惕,對軍備的重視,都達到了整個古典社會的最高峰。最高水平的兵書都湧現在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兵家統帥也都湧現在這個時代。而齊國,恰恰又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司馬穰苴兵法》的誕生故國。齊國的人口構成,更是滋養了稷下學宮文武兼備的文明族群。就是在這樣的國家,竟然五十年孤立於戰爭之外,眼睜睜走向滅亡,異數一也。

在小編看來從總體上說,公元前221年滅齊之後,秦有效統一的地區,只是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域,還不是當時華夏文明圈的全部地區。秦統一中國的路程,事實上還有一大截路沒有走完。從歷史發展的實踐看,當時以秦王嬴政為軸心的秦帝國決策層,對於這種統一未了的狀況,認識是非常清楚的,他們的腳步並沒有就此中止。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史:曾經的霸主齊國,為何最終不堪一擊?
    齊國奉行孤立於山東六國的事秦政策田建對母親非常依賴,用今天的話說,這個年輕的國王有嚴重的戀母情結。所以,田建即位後,齊國事實上是君王后攝政,齊王只是個虛位而已。在君王后攝政的16年裡,齊國一直奉行著一條「事秦謹,與諸侯信」的邦交方略。所謂「事秦謹」,就是以附屬國的地位,謹慎地聽命於秦國霸權。所謂「與諸侯信」,就是在對山東諸侯的邦交中恪守盟約,講求信用。
  • 秦朝滅亡,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秦始皇最近,我想專門談一談中國歷代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作為通史研究者,我不得不站在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科技史、經濟史、外交史等多個維度探尋其滅亡的根本原因。這篇文章屬於無稽之談,因為周朝的土地是國有的,秦朝土地改革實行的是私有化,而非國有化,因此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那麼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別著急,我們一起根據史料分析。我所採信的史料,是呂思勉的《秦漢史》。
  • 鼠疫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絕對不是,其實是看不見的它
    近年來,明朝話題大熱,關於明朝歷史也越來越多人感興趣起來,相應的明朝滅亡也有很多人關心,試圖找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當代網友們和歷史學者們,針對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進行辨析尋找,試圖找到最合適的、最讓人信服的原因。
  • 綏靖主義
    綏靖主義(英語:Appeasement),又譯為姑息主義,是一種外交政策,通過對侵略擴張勢力作出政治或物質讓步
  • 金融危機後美國的新孤立主義思潮探析
    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孤立主義主要是指美國長期奉行的「不與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大國結盟、不做出政治軍事承諾」的對外政策。立國之初,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擺脫列強控制,鞏固獨立成果,孤立主義對外政策便由此產生。
  • 齊國影響力更大,省會濟南也在齊地,為何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濟南在整個周朝時期,一直位於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滅亡,濟南才歸到濟北郡。既然省會城市在古代的齊國,那麼,山東簡稱「齊」,就應該是說得過去的。其二,齊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魯國。我們知道,雖然齊國在西周分封的時候,屬於邊遠城市。但是從春秋開始,齊國就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最早稱霸並被歷史所認可的,就是齊國的齊桓公。
  • 【FT】從慕尼黑到板門店:綏靖主義的幽靈在徘徊
    如今,在核武化「伏地魔」的招魂下,綏靖主義的幽靈正從1938年的慕尼黑遊蕩到2018年的板門店。今天,我們更是一同見證了這個幽靈是如何在半島推倒「核合法化」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的。在朝鮮兩代領導人相繼於2012年5月30日將「擁核國家」作為整體發展戰略目標寫入憲法、2013年寫入勞動黨黨章之後,核武對朝鮮而言,已不僅僅是(A)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的根本保障,同時也是維護(B)朝鮮勞動黨政權生存(regime survival)、(C)金氏家族「白頭山血統」統治合法性(legitimacy of the Paekdu bloodline)、(D)朝鮮最高領導人個人生命與權位的根本保障
  • 古代社會階層為什麼分為「士農工商」?
    顧炎武認為,齊國丞相管仲最先提出「士農工商」說,所以四民制度起源於管仲,而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說法。管仲在齊國進行變法改革,「四民」制度是變法中的一部分,而這也被認為是四民制度的首次實踐。除管仲以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許多人提出士農工商說,比如《春秋穀梁傳·成公元年》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
  •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條:第一,沒有立太子;第二,沒有立皇后;第三,六國權貴沒有全部消滅!但是,就因為不立太子,沒有皇后,也沒能消滅六國權貴餘孽,才使得他死後權力被趙高竊取,最終導致滅亡!如果早立扶蘇為太子,趙高、胡亥之流不會輕易竊取權力;就算把胡亥立為太子,始皇帝死後,他繼承皇位順理成章,就沒必要賜死扶蘇、引起內部紛爭的局面。
  • 嬴政一統天下時,強大的齊國為何按兵不動,四十多年不起戰事?
    等到嬴政繼位的時候,山東六國已經疲弱不堪,跟秦國相鄰的趙國和魏國以及韓國都因為多年內耗不是秦軍對手,只能被秦國慢慢消耗,於是他們打算繼續用蘇秦的辦法合縱,可是齊國卻不願意再加入合縱大軍。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都是大國,不僅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而且還有一飛沖天的齊威王,更是擁有當時第一學府之稱的稷下學宮,實力強橫的齊國是合縱的主力軍之一,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按兵不動,坐視秦國一統天下呢?
  • 古典文明接受史研究:古希臘、羅馬文明研究的新視角
    它不僅僅是回顧古代晚期以來古典學都發生了些什麼,而是挑戰一種觀念——古典學是某種固定的東西,它的邊界可以標識出來,我們可以在它自身的範圍內理解它的本質。雖然許多古典學者都對接受史研究感到高興……但英語世界內絕大多數的古典學者仍主要致力於相對實證主義的歷史研究,嘗試通過積累一些被設想為是真實的數據從而去建立「真正的過去」…… 我認為,投身於這樣的方向是錯誤的。
  • 隋煬帝奪權篡位、貪圖享樂,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例如,秦二世失國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歸咎於秦始皇。因秦始皇在國內實行高壓政策,以嚴刑峻法控制國內百姓,建設浩大工程,讓百姓不能在土地上安心勞動。秦二世當上皇帝後,並沒有調整這一政策。再者,他自身的控制能力無法與秦始皇相媲美,所以才導致天下大亂。與此同時,因為秦二世殺了一群兄弟,後來趙高又指鹿為馬,殺了不少大臣。這樣就沒有人支持他們,也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平定叛亂。這就是導致秦朝最終滅亡的悲劇。
  • 西方破解的古代文字不靠譜?研究古典學不能張口就來
    我們現在常說的古典語文學(KlassischePhilologie)最接近於沃爾夫當時註冊的專業。然而隨著古典學在西方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古典學(KlassischeAltertumswissenschaft)內容比沃爾夫時代更為廣博。不僅僅包括古典語文學,還涵蓋古代歷史、哲學研究,以及古典考古學等專業,還涵蓋了紙草、銘文和錢幣的專門研究。
  • 魯國衰敗的原因,以及徹底滅亡的近況
    魯國衰敗的原因,以及徹底滅亡的近況。魯宣公在位十八年就去世了,兒子黑肱繼位,這就是成公。宣公想除掉三桓的勢力,和晉國謀劃討伐三桓。正巧宣公去世,季文子怨恨襄仲,歸父就逃到了齊國。成公二年春天,齊國佔領了魯國的隆邑。
  • 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真是因為商紂王的殘暴嗎?其實遠不止這一點
    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真是因為商紂王的殘暴嗎?紂王影視形象紂王曾經平定了東夷,除了黃河流域之外,將國家版圖擴散到了長江和淮河流域,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傳播,這對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一的鐘無豔為何會成為齊國王后?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很多人都聽說過,她們分別是嫫母、鍾離春、孟光、阮家女。其中的鐘離春因為出身於齊國無鹽縣又被稱為鍾無鹽或者鍾無豔,她能入選「四大醜女」,可見其相貌必然是非常醜陋的,歷史記載她「額如紡錘,塌鼻緊蹙,體肥如箱,貌黑似漆」,到四十歲了還沒嫁出去(古代十歲左右便可嫁娶),在當時基本上是屬於嫁不出去的那種類型。那麼問題來了,這麼一個醜女,後來怎麼就成了齊國國君齊宣王的王后呢她到底是有什麼能耐,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 葉嘉瑩編給孩子的古詩詞:中國古典詩詞絕不會滅亡
    葉嘉瑩編給孩子的古詩詞:中國古典詩詞絕不會滅亡 葉嘉瑩 2015-10-12 14:37 來源:澎湃新聞
  • 淺談春秋戰國時,齊國富裕的原因,以及其弊端
    與南蠻、北狄、西戎不同,齊國建立之後,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文明崛起,很快擺脫了東夷的稱呼。不僅如此,齊國還逐漸成為了古代中華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經濟上,齊國更是成為先秦最為富裕之國《史記》中,但凡有評價齊國的描寫,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齊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富饒狀態。
  • 拜佔庭帝國的滅亡
    在談到拜佔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時,不能不對拜佔庭皇權地位長期的不穩固有所了解。據統計,從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之時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佩利奧洛格斯王朝覆滅之時為止,這段時期內拜佔庭先後有107位君主佔據了皇位,其中,只有34人死於床上,8人死於戰場或意外事故,其餘那些人,或者自願退位或被迫退位,或者暴斃,包括被毒死,被悶死,被絞死,被刺死,以及因被致殘而亡。
  • 大明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後朝人修前朝史,很難想像後朝人會客觀公正的修前朝史,所以,中國的歷史不見得就是中國原本的歷史。但是,在以某些基本事實為基礎,以人性和客觀規律為基本點,可以儘量還原歷史真相。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外有建奴肆虐、內有闖賊橫行,朝廷腐敗、百官無恥,以至哀鴻遍野、生靈塗炭,大明三百年江山土崩瓦解。依某看,以上原因不過是表象而已。其深層次原因朝廷之上權力失去制衡。為何?遍觀二十四史,封建王朝大多宣揚以孝治天下。就其實質,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