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齊國滅亡原因的新解析。齊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齊國所長期奉行的古典綏靖主義與孤立主義。古典綏靖主義,是古典社會出現的一種長期對強敵姑息容忍,以至最後導致投降主義的國家意識。這種古典綏靖主義,在後世的中國歷史上曾經反覆出現,曾經反覆地導致巨大的民族災難。可以說,古典綏靖主義是整個中國古典文明史的一個頑固毒瘤。就其發生根源的典型性看,戰國末期的齊國,堪稱中國古典綏靖主義的源頭。
齊國的古典綏靖主義,具有古往今來所有綏靖主義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第一個基本特徵,它基於自覺認識而產生有一定的理念支撐。第二個基本特徵,它對強大的敵國採取明確的妥協政策。第三個基本特徵,它對受強敵進攻的盟邦災難視而不見,孤立一方,偏安一隅。齊國古典綏靖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這種古典綏靖主義,表現為一種長期而自覺的國家政策,而不是個別行為一時一事的妥協。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短期策略,而是一種長期政策。審視戰國末期的齊國,從實際生成的意義上看,抗燕復國之後的齊襄王時期,齊國就已經基本上喪失了進取銳氣,一種以休養生息、懷柔外邦,尤其是對強秦的恭謹和畏懼為基礎,而處處收斂的國家政策,已經初現端倪。
據《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田單解衣,救助饑寒老人。齊襄王很厭惡,認為這是收買民心想奪王位,便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個貫珠之人聽。貫珠之人很聰明,給齊襄王出了個主意。於是,齊襄王依法行之,下書國中嘉獎田單。王書說:「寡人憂民之飢也,田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田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有勞百姓,而田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過了幾天,齊襄王又下令田單,專門收容饑民,以穀物救濟之,獲得了民眾讚譽。《齊策六》中所謂的「貫珠子」,宋人姚宏註:「《元和姓纂》引《戰國策》『齊有貫殊』,則貫姓殊名,非貫珠者。」當然,此是何人,並不重要,但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抗燕戰爭結束之後,齊國確實陷入了很嚴重的民生凋敝。應對這一局面的基本思想和作為,也可以從史籍中看出端倪。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齊王建六年,正是秦趙長平大戰的前夕,)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謀臣)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且趙之於齊楚,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君王后賢,事秦謹。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唯齊作壁上觀。)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戰國策·齊策六》:即墨大夫入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裡,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面之稱制,乃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齊王不聽。
以上資料,顯示了作為齊國國家政策的綏靖主義。這一政策,形成於齊襄王時期,成熟於君王后時期,泛濫於齊王建時期。其二,田氏政權歷來都是進取精神極強的政治集團,單以國家實力來說,曾經成功地結束了魏國的霸權時代,更曾經長期成為超一流強國。如此顯赫的歷史實踐,卻突然完全鬆弛潰散,異數二也。戰國兵書《司馬法·仁本第一》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一格言之所以傳之千古,在於它揭示了一個冷峻的歷史真理一個國家,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國家生存之道,寓於對戰爭的常備不懈之中。舉凡耽於幻想的國家與民族,無一不導致最終滅亡。齊國將國家安全的希望,寄託於和秦國的一則盟約之上,置身於天下驚雷風暴之外,偏安一隅,其最終滅亡的結局,其實在這一政策的開始就決定了。
齊國滅亡,是一個國家錯誤應對天下大局而導致災難的歷史典型。國家時代的戰爭,是人類競爭的最殘酷形式。我們反對戰爭,可是我們無法不面對戰爭。對戰爭的高度警惕,是一個民族生存意識的最底線。6秦滅齊之後尚未納入統一的華夏政權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是,實際有效地統一中國的道路,這時候還沒有走完。在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之後,中國大地還有若干政權的存在。從總體上說,它們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秦帝國有意保留的名義諸侯——衛國政權。衛國在中原腹心(今日河南省濮陽地區及其周邊地帶)。這個衛國的國君,是西周分封的王族諸侯,但其國民卻是殷商遺民。
到戰國包括君王后攝政在內的兩代三任的63年時間裡,齊國曾經出現過許多次的陽剛聲音,但是都被這種日益濃鬱的綏靖理念湮沒了。到了君王后時期,齊國雖然已經在事實上度過了艱難時期,國家已經日漸富庶了,這種綏靖政策卻反而墮入了不可變更的運行軌跡。到了齊王建與後勝時期,則更加滑入了投降主義。歷史在那個時代便已經證明,國家的抗爭精神,與是否貧窮是否富庶無關;國家的綏靖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本質上,也同樣與是否貧窮是否富庶無關。綏靖主義無論出現在哪個時期,都一定是國家政策理念發生了變化。戰國末期的齊國如此,後世宋王朝更是如此。古典綏靖主義嚴重瓦解了整個國家的抵抗力這種瓦解,是武備長期荒廢,是國家忘記了戰爭,是貴族沉淪於奢靡,是軍隊喪失了戰心,是民眾消散了興亡意識。
抗燕復國之後,齊國在長達63年的時間裡只有3戰,而且都發生在田單領政的時期。其後將近50年,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在戰爭連綿不斷的戰國時代,一個曾經左右天下格局的大國,竟能50年無戰,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異數!所以是異數,基本點在於兩個方面的大背離。其一,戰國時代的戰爭意識最自覺、最濃烈,各個國家對戰爭的警惕,對軍備的重視,都達到了整個古典社會的最高峰。最高水平的兵書都湧現在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兵家統帥也都湧現在這個時代。而齊國,恰恰又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司馬穰苴兵法》的誕生故國。齊國的人口構成,更是滋養了稷下學宮文武兼備的文明族群。就是在這樣的國家,竟然五十年孤立於戰爭之外,眼睜睜走向滅亡,異數一也。
在小編看來從總體上說,公元前221年滅齊之後,秦有效統一的地區,只是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域,還不是當時華夏文明圈的全部地區。秦統一中國的路程,事實上還有一大截路沒有走完。從歷史發展的實踐看,當時以秦王嬴政為軸心的秦帝國決策層,對於這種統一未了的狀況,認識是非常清楚的,他們的腳步並沒有就此中止。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