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階層為什麼分為「士農工商」?

2020-12-11 歷史戰爭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四民制度貫穿始終。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四民是古代中國政府對於平民職業的基本劃分,同時它亦是國家百姓的總稱,可以說,四民就是國家的基石。不過職業的種類極多,為何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專門將平民們劃分為士農工商呢?

「四民」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其文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顧炎武認為,齊國丞相管仲最先提出「士農工商」說,所以四民制度起源於管仲,而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說法。管仲在齊國進行變法改革,「四民」制度是變法中的一部分,而這也被認為是四民制度的首次實踐。除管仲以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許多人提出士農工商說,比如《春秋穀梁傳·成公元年》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荀子·王制篇》裡也有按照士農工商排序的說法。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管仲所提出的「士農工商四民者」,與後世的「士農工商階層」是完全不同的。首先,管仲所提出的四民當中的「士」,不是讀書人,而是軍士。其次,管仲的這一政策是將國民分為軍士、農民、工匠、商賈,並按照其各自的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這裡的劃分只是職業上的不同,並沒有尊卑之分。管仲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是說四民都是國家基石,不可或缺。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社會並不輕視商人。在殷商時期,人們十分熱衷於從事商業,商人之名由此得來。在商朝滅亡以後,周朝吸取商朝滅亡教訓,認為商人過度熱衷商業,荒廢農業,導致國家不穩,最終滅亡。於是在周朝以後,商人的地位就被不斷打壓,名義上的地位與奴隸等賤籍無異,被其他階層鄙夷,比如《逸周書·程典》載:「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然而管仲在提出「士農工商」說的時候,雖然將商放在最後,但不是抑商。管仲本就是商賈出身,而在他的變法當中,他極度重視商業的作用,還頒布了許多促進商業發展的國策。所以說管仲是「四民制度」的提出者沒有問題,但若是將導致古代中國商人地位低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實在是冤枉。

在春秋戰國以後,士大夫階層地位不斷上升,官僚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秦亡以後,漢朝奉行儒家學說,漢武帝更是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科舉制度產生以後,讀書與做官被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使得讀書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士的概念也在發生改變,軍人被劃分為軍籍,而士則專指士大夫與讀書人。就這樣,有文化的官吏替代了軍士,成為「士農工商」的榜首。《神童詩》中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更是被無數人奉為金玉良言,直到現在依舊被人傳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立國之本,極度重視農業。秦《田律》規定:出現旱澇蝗蟲等災情以後,各地官員須立刻書面報告情況,即使風調雨順,官員也需要統計好各地的降雨狀況以及收成情況。《倉律》專門以律法規定種籽入倉、存貯、檢驗、出倉等程序以及畝播種數量。《戍律》規定一戶不準同時徵調兩個以上勞動力服役,違者罰交兩副鎧甲,就是為了保證不幹擾農業生產。《倉律》還規定從事農耕生產官府奴婢,二至九月農忙時節,每人每月可增加半斤口糧,以激勵人們從事農桑,確保農業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在名義上自然要給予農民較高的地位。

從對於經濟的貢獻來看,商人顯然要比工匠高,然而統治者卻有自己的考慮。不是所有的統治者都像管仲一樣出身商賈,大部分的士大夫打心底裡鄙夷商賈,認為他們是禍國殃民的逐利小人。比如《漢書》中就主張道:「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驅民而歸之家,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商人較強的流動性以及它對於百姓的吸引力是一個極度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即使商業對於繁榮國家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依舊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隨著後世對於四民制度的重新構建,士農工商從對於平民的劃分轉變為尊卑排序。在戶籍制度出現並完善以後,四民制度其實已經成為一種概念,不過統治者顯然是需要這種概念的。統治者需要將社會階層劃分為「士、農、工、商」四種階層,且士要在最前面,以體現示人階級的特權和地位,農則緊隨其後,體現出統治者對於農業的高度重視。工匠在古代並不受重視,所以還要排在農後面。而商賈在奉行重農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歸為「四民」當中的「賤籍」。所以,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是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亦是統治者的需要。

參考資料:

《管子》

《荀子》

《逸周書·程典》

《漢書》 班固

相關焦點

  • 在古代,讀書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什麼社會地位卻很高呢?
    關於古代讀書人社會地位的問題,多數人都會想到這4個字:士、農、工、商。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呢?這與中國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念有關。在中國古代,古人按著為社會貢獻大小的順序把國民分為四種,也就是4個階層,即所謂四民——「士、農、工、商」。
  • 美國社會分為9個階層,美國人階級矛盾,背後的邏輯
    而這些名媛們正是試圖通過拼團,讓自己顯得更為有品位,進入更好的社會階層。其實在與中國一洋之隔的美國人,也是如此。他們不滿足現狀,希望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至少維持當下的社會身份。而《格調》這本書,正是揭示這種現象,並且提出應對之策。簡單介紹下這本書的作者,保羅·福塞爾。他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教授,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康涅迪格學院和拉特格斯大學任教。
  • 社會階層固化的成因與對策
    上世紀80—90年代末,中國的工人、農民這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分化。其間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分配模式的變化加劇了階層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階層分化的速度趨緩,開始呈現固化趨勢。科學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現狀,對有效落實政策,完善社會管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 古代為什麼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這是一個階層的躍遷!
    在我國古代,對於讀書人有著許多不同的稱謂,其中最為耳熟能詳的便是「秀才」和「舉人」。實際上「秀才」和「舉人」又分別代表了讀書人之間不同的等級劃分,而在古代還有著「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秀才和舉人有著什麼樣的區別!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古代「上、中、下九流」都是什麼職業?你的工作,屬於古代哪一流
    「士農工商」圖「上九流」:雖然明顯帶有尊顯、貴重意味,但這裡的「上」更多的是「正當」的意思。上述行當人群,幾乎沒有上升空間,而且基本都是代代相傳、固定承襲的職業,乃係封建社會明顯帶有偏見的階層劃分。、客觀的評價每一份工作,就其根源,大體就來自於自商朝便開始,延續了數千年的階層劃分、行當歸類。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該報告接著指出,韓國不僅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而且 「社會的階層流動性較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大衛·利普頓2015年2月4日在出席首爾大學的一場研討會時也指出:「韓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非常困難,中產階層正在崩潰。」  2010年8月,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公布了近10多年間韓國社會上流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家庭比率變化的分析資料。
  • 十年砍柴:從<茶館>人物第二代看階層流動
    但在傳統社會裡尤其在中國的古代,子承父業被視為當然,除了這個因素外,我以為主要還是農耕社會的特點決定的。農耕社會裡,家族和官府兩頭大,中間的社會發育很不良。家庭以及家族這個小共同體是多數人最大的庇護者,由於沒有現代社會的教育、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障機制,多數人的生老病死、教育、擇業、婚姻和家族有莫大的關係,家庭和家族的狀況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路。那麼,農民的兒子學種田,木匠的兒子學木匠,順理成章。
  • 「士農工商」四民地位如何,司馬遷的排序,出乎多數人意料
    民也 」,認為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柱石,春秋之際四民平等,都是國家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秦漢時代雖然還未形成「士農工商」的排位,但「重農抑商」已然盛行。 那麼,在這一社會思潮之下,司馬遷如何看待「士農工商」四民呢?
  • 香港社會各階層現狀分析
    二、社會階層分析1.壟斷資本及大財團位於香港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是既得利益群體,把控著香港經濟命脈,是真正的剝削階級,他們雖然已經撤去了民族的界線,但他們卻希望永坐金字塔的頂端,永亨安逸,他們雖然極渴望權力,但他們在當前的中國還不敢有此奢望,因此,他們雖然富可敵國,但由於資本的天然原罪,也由於沒有代表他們的公權力,他們始終缺乏安全感,其代表為李嘉誠。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而古代社會各種資源稀缺,一旦通過科舉考試便能立刻改變其身份地位,進而獲得各種社會資源的使用權。 它對下層民眾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之不自覺地加入到讀書應考的大軍之中,這樣,科舉制編隊社會下層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理論探討結合實證分析《中國新社會階層》一書正式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從客觀上為我們描述了這一群體的典型特徵。此書是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社會新階層的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兩個部分,就中國社會新階層的特點做了詳細描述。
  • 楊繼繩:警惕社會階層的固化
    1 開放社會需要「階層流動」  社會流動通暢使處於底層的人們有進入上層的機會,有希望,有盼頭,因而化解階層矛盾,有利於社會和諧  新京報:為什麼會關注到「階層流動」這個問題?  楊繼繩: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是終身不變的,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不是世世代代不變的。人們社會地位的變動稱為「階層流動」。
  • 社會學學者研究表明:中國人現分為十大階層
    我們判斷一個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僅可以從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來判斷,也可以從這個社會的社會階層結構來判斷。」2001年的最後一天,記者來到位於北京長安街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學藝教授已經如約等候在他的辦公室裡。採訪一開始,他就對記者講了這段話。大多數中國人對「階級」一詞早已耳熟能詳,相對而言,「社會階層」實在還是個新鮮的名詞。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古至今,我們有長達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流傳下來的還有各種書聖,詩聖的傳說。然而這些人都是古代出現的,到了現代甚至民國時代就再也沒有稱之為「聖」的人物了。
  • 不利社會流動 形成階層固化
    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中產階級嚴重縮水,從1971年佔全美人口總數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二是在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中上層階層「逆流而上」,其隊伍不僅不見縮小,反而穩步擴大。美國社會階層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 十大階層(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中國的社會政治體制決定了其高地位  指在黨政、事業和社會團體機關單位中行使實際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領導幹部,具體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轄市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處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各省、市、地區中具有實際行政管理職權的鄉科級及以上行政級別的幹部。
  • 從《格調》來看待社會階層的劃分
    在英語中,這個詞既有階 級、階層和等級的意思,也含有格調、品味的含義。因此,書名取作 「CLASS」一詞的雙重含義,指通過一個人的品味和格調來判斷他所 屬的社會階層。保羅福塞爾,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本書自出版之後在美國各階層中立刻引起轟動。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當下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聖人都出現在古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古代,都有千古傳誦的聖人。為什麼在當下社會卻沒有聖人,尤其是越發達的國家,聖人越不容易出現呢?這樣一來,題目的問題也就轉化成了,古代為什麼能出現道德完善者,當下發達世界為什麼不容易出現道德完善者。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發達」這兩個字上。我們知道,一個社會是否發達,最首要的必須是經濟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發達了,其它方面才可能發達。
  • 美國經濟社會可分為哪九個階層?這三大核心或才是美國經濟的真相
    他們的女兒也都改為猶太教了 / 圖片來源HELLO這三大經濟真相的核心根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保羅·福塞爾在《格調》一書中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註腳,他在書中這樣寫道:美國經濟社會可分為九個階層,包括:看不見的頂層、上層、中上層,、中產階級,、上層貧民,、中層貧民,、下層貧民,、赤貧階層和看不見的底層,而猶太人就被外界稱為「看不見的階層」,「猶太人因素」在美國經濟社會的作用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