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圖書館精心準備了
圖文並茂的展覽,
帶大家雲遊廣西!
看看家鄉的樓閣橋廟啊!
一起暢遊廣西24處
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古建築吧
大
美
桂築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廣西現存歷史建築3000多處,承載著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和歷史記憶。大區圖從浩如煙海的館藏文獻中採英擷華,邀大家一同穿越燦爛的歷史長河,暢遊24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從橋、閣、樓、廟、塔、衙、城、村、渠中,捕捉遺落的吉光片羽,聆聽八桂的歷史足音,傳承廣西的文化靈魂。
橋
程陽永濟橋
柳州三江
程陽永濟橋
始建於1912年,三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廊樓交錯,渾然天成,與趙州石拱橋、瀘定鐵索橋以及羅馬尼亞諾娃沃鋼梁橋並稱世界四大歷史名橋。
程陽八寨景區
程陽永濟橋所在程陽八寨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共有5座風雨橋、8個鼓樓、2000多個吊腳樓,極具侗族風情。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首批景觀村落」。
岜團橋
柳州三江
岜團橋
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是二臺一墩三亭懸臂式木橋,其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有畜行道小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畜分道雙層木橋,有「侗族立交橋」的美譽。
岜團村傳統鬥牛節
岜團村每年10月都要舉辦傳統鬥牛節,期間還開展講款、多耶、稻田抓魚、百家宴等原汁原味的多彩民俗活動。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賀州富川
現存27座風雨橋,分布在朝東、麥嶺等鄉鎮,均建於明清時期。其代表之一的回瀾風雨橋修建於明萬曆年間,集北方的石券橋、南方的亭、古代的閣和本地的廊橋四者特點於一體,獨樹一幟,特色鮮明。風雨橋四周大多點綴著稻田、麥草、溪流、樹木、遠山等自然景觀,景色優美,有的在節假日還成為附近村寨歡聚的場所,洋溢著濃鬱的民族風情。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惠愛橋
北海合浦
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為三鉸拱人字架結構,側視橋身呈等腰三角形,是已知唯一的一座我國自行設計的桁架梁木橋。從前西門江上沒有橋,橋址前身為渡,稱第一渡。廉州八景之一的「西門古渡」一直繁忙了千年。古老的惠愛橋,連著兩頭的騎樓老街,都是老廉州最為繁華的商圈。
惠愛橋
閣
經略臺真武閣
玉林容縣
經略臺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明初在臺上建廟,萬曆元年(1573)擴建為三層樓閣,即真武閣。真武閣利用「槓桿結構」平衡建築,二層負重的四根柱腳懸空於地面二三釐米之上,被譽為「天南傑構」。現為容縣「三名」旅遊景區一部分,2002年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經略臺真武閣
大士閣
北海合浦
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因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是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閣頂屋脊或雕或繪有麟龍鶴鳳、花草鳥獸和神話人物,既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又保留有宋、元古法遺風。其所在「永安古城」是中國古代沿海地區抵禦外來侵略的重要哨防之一,今已成為合浦重要的文化旅遊景區之一。
大士閣
樓
燕窩樓
桂林全州
明正德六年(1511)工部侍郎蔣淦所建,為蔣氏宗祠牌樓。因簷下324根用雕花如意鬥坊層層出挑,以榫卯穿鬥而成,形如「燕窩」而得名。其採用飛簷單翹榫卯結構,是我國保存較早的如意鬥拱牌樓建築。燕窩樓所在石岡村崇文尚德,曾先後考出了5位進士、72位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門三進士」——父蔣林、子蔣良翊和蔣良騏(《東華錄》作者)。
燕窩樓
廟
和裡三王廟
柳州三江
和裡三王廟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祭祀古夜郎國三王子而建,由戲臺、前院(兼看臺)、後院和廟堂組成,布局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和幹欄式建築底層架空的構造特徵,兼有祭祀、演戲及進行其他民俗活動等功能。逢年過節,三王廟都要舉行祭拜活動和廟會,舉辦村寨巡遊、戲曲表演、多耶、蘆笙踩堂、百家宴等民族特色活動,吸引上萬中外遊客參觀。
和裡三王廟廟會
馬殷廟
賀州富川
馬殷廟
由兩廟(馬楚大王廟、馬楚都督廟)一橋(鍾靈橋)組成,為祭祀五代十國時期楚國國王馬殷而建。因全廟有木柱120根,又稱「百柱廟」,而最玄妙的是其中44根為懸柱。馬殷廟所在的福溪瑤寨每年元霄和中秋都會舉行廟會,百裡瑤鄉及湖南江永、桃川一帶瑤民都到這裡看戲、對歌、跳舞,舉行盛大的祭祀、點燈等慶典活動,成為富川重要的民俗文化盛宴。
伏波廟
南寧橫縣
始建於東漢,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徵交趾、平亂安民而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內有鐘鼓樓、牌樓、前殿、祭壇亭、迴廊、主殿和後殿,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雄偉莊嚴。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為伏波廟旦,附近群眾、遊客皆雲集於此朝拜祈福,白天祭祀,入夜則開展民俗活動:各師公戲班,龍、獅表演,男女山歌手齊聚一堂,場面熱鬧非凡。
伏波廟
塔
湘山寺塔群與石刻
桂林全州
湘山寺始建於唐至德元年(756),為高僧全真所創,宋徽宗賜名「湘山名剎」。寺中保存有北宋以來大量摩崖石刻,其鎮山寶塔妙明塔是廣西現存年代最早的磚木結構佛塔。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有湘山寺廟會,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於一體,湖南、廣西各地的信男信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湘山寺
放生池
妙明塔
來賓文輝塔
來賓興賓
明萬曆年間遷江縣武舉黃文輝所建,系八角八面七層疊澀出簷平座空心磚塔,塔壁四周雕龍畫鳳,繕花綴鳥,富麗堂皇,塔頂平面呈圓三角形,無塔剎,是廣西歷史上第一座由壯族土官建造的古塔,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特殊性。民間有「塔在遷江,影在貴縣」之說,「金塔夕照」是古時「遷江八景」之一,一直是人們遊覽觀賞的熱點。
來賓文輝塔
飛簷(上)和內景(下)
左江歸龍斜塔
崇左江州
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加建至五層,八邊形樓閣式塔,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斜塔系設計時考慮到江心風力、水勢及地基等因素特意設計而成,以似斜非斜、四面皆斜、斜而不倒聞名天下。太平八景的「鰲峰聳立」指的就是歸龍斜塔。現建有斜塔景區,內有平安門、文化長廊、沿江棧道、觀景臺等,景區內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左江歸龍斜塔
官衙
莫土司衙署
來賓忻城
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是莫姓土司衙署兼私人住宅,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屋頂蓋雙層瓦,門窗鑲嵌木格花雕,牆和簷繪油彩畫,是西南地區現存建築規模最大、最完整、保存歷史最長的土司衙署,被譽為「壯鄉故宮」。現為AAA級旅遊景區,每年舉辦「忻城土司文化節」,期間還同時舉辦「金銀花節」「桑蠶節」「商貿洽談會」等活動。
莫土司衙署正門
土司花園
西林岑氏家族建築群
百色西林
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整個建築群包括岑氏土司府、宗祠、宮保府、南陽書院、石牌坊等,多為磚木結構,建築形式和裝飾具有濃鬱的漢壯融合風格。清代岑氏一門三總督,可謂顯赫一時。西林縣近年開發「總督故裡」旅遊資源,修建了景區大門、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遊覽步道等,進一步提升景區品味。
增壽亭
牌坊
思子樓
榮祿第
靖江王府及王陵
桂林
靖江王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是大明靖江藩王府邸,先後住過11代14位藩王,是建成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規制最特殊、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靖江王陵有陵墓320餘座 ,綿延7公裡,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墓葬數量最多的明代藩王墓群。現獨秀峰王城景區為國家AAAAA級景區,建成以「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為範圍的精品旅遊線路,成為桂林重要的旅遊景點。
桂林靖江王城
承運殿基石
月牙池
王陵
城
恭城古建築群
桂林恭城
文廟
武廟
由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等明清時期院落式布局的古建築組成,是南方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具有多姿多彩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精品,素有「山水精華在桂林,古建精華在恭城」之美譽,給恭城瑤鄉留下了非常豐富和珍貴的文化遺存。現三廟兩館景區為AAAA級旅遊景區。
周渭祠
湖南會館戲臺
永寧州城城牆
桂林永福
永寧州城永鎮門
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古田知縣陳達所建,初為土城,成化十八年(1482)改建石城,是長江以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縣城之一。永寧州古城被譽為「桂府稱屏障,西行第一州」,曾是商業、軍事要地,歷經滄桑變化, 古城牆及四個城門還保存得基本完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永寧州城南門
城牆
臨賀故城
賀州八步
陳王廟
粵東會館
自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1952年縣城遷往八步,賀街始終為郡州、縣治所在地,歷朝城址發展脈絡清楚,城垣俱全,規模尚存,尤其是宋代磚城規制原貌仍存,是現存縣級行政城址中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城址。城內二十多座各姓宗祠,一年一度的浮山歌節,吸引了全國各地各姓宗親和遊客。
文昌塔
浮山
村落
江頭村和長崗嶺村
古建築群
桂林靈川
江頭村內巷道
愛蓮祠
江頭村古建築群由民居、祠堂、牌坊、巷道等構成,是廣西唯一存有明、清、民國時期大量民居且保存完整的村落,曾獲評「中國魅力景區」「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
長崗嶺村別架第
莫氏宗祠
長崗嶺村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民居1.8萬平方米,並保留有完整的石雕圈墓葬30多座,人稱「前有靖江王陵,後有長崗古墓」;村內建有長崗嶺商道古村生態博物館,展示「湘桂古商道」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
大蘆村古建築群
欽州靈山
大蘆村
大蘆村共10個明、清建築群,總佔地面積3.5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四周矮山環繞,自然景物與古建築群相映成趣。大蘆村有「廣西楹聯第一村」之稱,現還保存有古匾17塊,各建築裡有300多副傳世楹聯,含有修身、持家、創業、勸學、報國等積極向上的內容,以古建築、古文化、古樹(俗稱「三古」)名列廣西古村鎮之首。
賀州江氏客家圍屋
賀州八步
賀州江氏客家圍屋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30多畝,分南北兩座,呈崎角之勢。整座圍屋建築為方形對稱結構,屋宇、廳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體。廳與廊通,廊於房接,迂迴折轉,錯落有致,上下相通,屋簷、迴廊、屏風、梁、柱雕龍畫鳳,富麗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築文化藝術結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稱。
樂灣村古建築群
桂林恭城
陳家大屋
陳氏宗祠
樂灣村依山傍水,群山環繞,村中清末古建築遺存主要有陳家大屋、陳氏宗祠、陳五福宗祠及其周邊民居建築群,既有「住祠合一」的傳統形式,也有宗祠獨立而建「的住祠分離」模式。陳氏宗祠地處樂灣村中心,是樂灣陳氏整個家族的象徵。其西南方向的陳家大屋獨具鮮明的客家特色,高牆飛簷,青石大柱,鏤花壁畫,香堂正殿;整個布局為中軸線對稱布局。
渠
靈渠
桂林興安
靈渠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為中國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設計巧妙,溝通南北水路運輸,使湘漓二水連通一氣,除航運外還兼顧排洪和灌溉功能。靈渠歷史悠久,風光優美,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完美結合,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已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和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來源:旅遊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