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自我價值,如何去看見並認同? | 情商幾何

2020-10-20 我及我



自在的自我價值,如何去看見並認同?


之前,偶然間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視頻,一個教授舉著一張鈔票問同學們,有誰想要這張鈔票的時候,底下的同學都舉起了手,教授把鈔票折了折,又揉了揉,問道:「現在還想要嗎?」同學們照樣舉著手,教授接著把鈔票扔在地上用腳踩了踩,接著問:「這樣還想要嗎?」同學們質疑地看著教授,但是,大家還是把手舉著。


教授說:「今天你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無論我怎樣折它,怎樣揉它,踩它,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的價值還是20英鎊,其實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像這張鈔票一樣,無論人生如何踐踏你,蹂躪你,糟蹋你,壓榨你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的個人價值,潛藏於體內,那喜悅、知識、永恆所閃耀的火光,那火光永遠不會熄滅······」


看完這個視頻之後,我覺得很觸動,一張鈔票尚且如此,何況一個有生命力的人呢?有多少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啊!又有多少人,因為這樣,一直自卑到沒有底線啊。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是具備某種東西的人,而不是認為我們本來就有價值,我們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而這就是讓我們低估自己無以復加的毒藥。


其實,我們每個人確實都有自己本來的價值,重點是,我們如何把本來的價值發揮出來,讓我們認同自己的價值。


麥可·喬丹的父親在他13歲的時候,曾經遞給他一件他認為價值大概1美元的舊衣服,問他能不能試著賣出2美元,他嗔氣著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洗乾淨之後拿到地鐵站成功賣了出去,父親再次給他一件舊衣服讓他賣到20美元,他再次嗔怪之後,找了會畫畫的表哥在衣服上畫了唐老鴨和米老鼠,成功在貴族子弟學校賣出去了,還賺到5元的小費,而25美元相當於他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最後,父親考驗它能否把一件舊衣服賣到200美元,這一次他不再有任何情緒,而是沉靜地思考如何做到,兩個月後,當紅電影《霹靂嬌娃》的女主角拉弗西來到紐約搞宣傳,他撲到拉佛西身邊,請她在舊衣服上簽名,他在現場以200美元的價格開始競價,最後以1200美元賣出了舊衣服······


他的父親問道:「孩子,你從賣三件衣服的經歷中明白了什麼嗎?」


「我明白了您是在啟發我。」他感動地說,「只要開動腦筋,辦法總是有的。」


父親說:「你說得不錯,但這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告訴你,一件只值1美元的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起來。何況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對生活喪失信心呢?我們只不過黑一點、窮一點,可這又有什麼關係?


何況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呢?


我們有什麼理由對生活喪失信心呢?


我們只不過黑一點、窮一點。


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


是啊,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認為自己有價值,我們如何認為我們有價值。


兩個故事放在一起,是想深化這樣的認同——我們本來有價值,而我們如何發揮我們的價值。


勵志故事我們早已看得不少了,而我們更應該透過故事,看到背後存在的意涵。


更重要的是,把它和我們自己連接起來,想想如何結合到自己的痛點,然後把啟發投放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落入實際行動。


而不是看完以後自我感動而不了了之,一旦看到對你有啟發的東西,就馬上去為自己做點什麼。


不少人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而自卑,一味地低估自己,放低自己,一方面是不能真切地認同自己本來有價值,另一方面是沒有試著去令自己認為自己有價值。


我們沒有試著去令自己認為自己有價值。

我們沒有試著去令自己認為自己有價值。

我們沒有試著去令自己認為自己有價值。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一種自我的主觀默認。


我們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價值, 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價值。


我們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那麼,我們如何去認識和發揮自己的價值呢?


01相信自己本來就有價值


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信念,而做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心懷和這件事有關的信念,永遠不要懷疑精神的力量,如果你不相信或者尚未真的相信,那麼也試著相信或者默認自己已經相信它,然後再去行動,直到你真的相信了它。無論如何,不管做什麼,不管去哪裡,都要先接納自己。


02落入實際行動去了解自己


我們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價值,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深刻地了解自己啊,因為沒有客觀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啊,發現了嗎?基本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只停留在自己的主觀看法,家人,還有身邊的人的看法上,以及,社會環境給我們的影射······


或許,你認為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這種事,看上去只是一種具備說教感情色彩的言辭。可事實上,它是一個人打開自己世界的一把大門的鑰匙。


如果你沒有客觀全面地去了解自己,然後認識自己,你就不足以認識到你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你真正想做什麼,而你又能夠做什麼······你就會很難靠近,真正意義上和你相關的那件事,那件默默讓你有熱情,並願意鍾情於它的事,那件你想要為之奮鬥一生的事,直到你遇見它,你會發現,你會自願為它付出很多,而它能夠讓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優勢,彼此之間是互相促進,互相成全的。


03做好終其一生要進行自我教育的準備


人都應該是用盡一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而並非只是上學的時候,某些父母親總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聲稱學習也就辛苦這幾年,畢業了就不用學習了之類的話,這樣的話,真的有毒,會嚴重誤導孩子,讓孩子認為長大畢業之後真的可以不用再學習了,而潛意識之下,無形中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不得已的任務,重點是,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辛苦很無奈的事!雖然某種教育方式確實讓孩子的學習狀態很糟糕,但是教育方式和學習本身是兩碼事,不應該混淆誤導。


我們需要認清的是,學習是一件終身伴隨我們的事,我們需要憑著它來讓我們獲得成長,慢慢認識自己,了解我們能夠觸及並且能夠善於把握的東西,並且,更加系統地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人的一輩子都是需要不停地學習的,學習不一定來自書籍,但一定來自於生活,可是書籍卻是學習和生活的一道甜湯。它會讓我們發現,如果不是因為它就發現不了的問題,也會讓我們憑著一句話,就會對關於自己的事情有所啟發。當書裡面的東西在我們的大腦不斷累積之後,書裡面曾經讓你印象深刻的一些話,往往會發生碰撞讓你突然領悟一些重要的東西,生活當中的一些問題會變得豁然開朗······


情商的圓融,會讓你以更和諧的狀態,經營好和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關係;逆商的堅韌,會讓你在經歷各種挫折和困難之後,依然能夠以清晰的態度去面對;親密關係的周全,會讓你的身心得到滋養······


我們往往會在生活中,通過遇到各種事情來實現自己的成長,這是生活給我們帶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如何教育自己,培養自己。


04不要去模仿別人


每個人的獨特性都可以讓一個人本來的樣子發光,只是太多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認可並意識到這一點,不知不覺當中喜歡去模仿別人,卻忽略了自己本來的重要性。


一個人,只有做自己才是最自然,最理所當然的。


只有做自己才能把自己身上的獨特性發揮出來,從而發展為自己的特長。


我們可以在別人的身上看到啟發,激發我們觸及關於自己的啟發,而不是模仿照搬。


05 找到真實的熱愛,持續做下去


找到真正熱愛的事並不容易,它和你自身的天賦相關,更是能夠催釀使命感的事物,能夠讓人擁有自在的意志力去為之奮鬥,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並且忠於尋覓,但是想找到的總會找到。重點是,找到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夠成為天賦的施展者,它還尚且只是一個特質優勢,你的天賦熱愛之事物,需要持續行動量的凝結,兢兢業業努力的精進,否則,你的熱愛只能是你的一種感情和愛好而已,並不能帶來創造的集合,並以此反饋出去產生有回報的價值。


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有什麼價值,那麼我們就應該先了解自己擁有什麼,再去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和自己建立聯結(即確認好這是你能夠為之奮鬥的事物這個關係),凝結成被需要的東西。


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除了沒有看清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專注行動量的凝聚也不夠,我們沒有努力去令自己認為自己有價值·····


所以,對於自我價值,看見和認同,簡單說來,是相信接納和努力行動兩件事。


做到並不容易,但是做到了就會感激自己。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自己沒有自我認同的時候,也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丨讀《教學勇氣》
    當教師內在心靈的舒適自在時,才會有與學生的更加心靈相融。「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完整。」「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也許我們不能改變教育制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呀!自我認同!自我完整!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 自我 我是誰?自我認同的核心要素!
    自我認同的不連續會導致其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人可能會擁有多重身份,比如老師、父親或者朋友。每一個身份都有其自身的意義與期望,這些都會內化於身份認同裡。早期青春期自我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在社會環境中意識到潛在矛盾、分化多重自我(例如,和父親、母親、密友相處時的自我)。這一點是和我十六歲的女兒相處時發現。比起在我身邊,有朋友相伴時,她表現得更為開心。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價值條件化」的味道:用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身存在。做到他人眼中的成功,得到周圍的稱讚,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把事情辦砸,讓信任自己的父母或領導失望,仿佛就是一文不值的失敗者,再也不是那個優秀的小孩。
  • 如何實現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問題,即人格問題。自我認同指的是人格的穩定性,自我完善指的是人格的發展性。
  • 情商管理與自我修煉
    以管理情緒的方式來管理和提升你的情商《情商管理與自我修煉》■什麼是情商(EmotionalQuotient)?情商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一種為人的涵養、性格的因素,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情商涉及到我們怎樣看待自己,怎樣看待和面對他人。主要反映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的能力。它通過影響人的興趣、意志、毅力,加強或弱化認識事物的驅動力。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當代青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引領
    同時,「曬文化」利用價值導向、符號控制以及自我表達機制,改變著青年一代的認知、交往以及生活形式,也暴露出精神擱淺、自我認同與集體記憶的焦慮。對於「曬文化」,我們應辯證看待,結合「曬文化」的「雙刃劍」特徵,做好「曬文化」的監管工作。網絡「曬文化」折射當代青年的多樣圖景空間交融。「曬文化」作為青年一代的開放型文化,並非孤芳自賞的產物。
  • 情商中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控制」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情商由「自我覺察」、「自我控制」、「自我激勵」、「共情」和「人際關係」五個方面內容組成。今天我深入為大家講解「自我覺察」和「自我控制」兩個部分內容。覺察這個詞還是有點抽象,團長比較喜歡用「看見」這個詞,看見,就是覺察。如果你能夠看見它,你變會選擇拿起來,把它放到安全的位置,這樣,水果刀不僅不會傷害到你,還可以為你所用。感受到情緒並看見情緒,這叫「自我覺察」;看見情緒後,讓情緒為我所用,這叫做「自我控制」。
  • 了解「我」是誰,培養自信心,從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開始
    1、引導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self-esteem),在兒童教育中非常關鍵。自我價值認同,通俗點說就是幫助孩子積極看待自我、接納自我。為什麼自我價值認同如此重要呢?而缺乏自我價值認同,正是造成孩子厭學及很多其他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
  • 女生該如何快速提升自我價值?
    可事實證明,提升自我價值的確可以解決掉80%以上的感情問題。相信不少女生有過這種經歷:一個長相普通且沒有任何亮點的男生喜歡你,即使他使出渾身解數去靠近你、追求你,你也不為之所動,甚至有些反感並敬而遠之。相反,一個高富帥喜歡上你,即使他沒有對你使用太多的戀愛技巧,你也會對他持肯定的態度或被吸引。這兩種情況就是兩人自身價值高低的不同所決定。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從認清自己到自我認同,探索與選擇是人生的第一步
    我昨天看見猴子也是這樣玩的,你們大家很開心,它的表演似乎使你們很高興。」寓意這故事是說那些不顧自身條件的人會遭到嘲笑。智慧解讀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自我認識。同樣的事,猴子去做就是表演,而驢子做就是破壞。
  • 《山茶文具店》與過去不斷的自我和解中,完成生命的自我認同
    在外流浪時因寫字「一技在身」解決手頭拮据,而對上代充滿感激;回到鎌倉時通過委託者對代筆人工作的認同,進而探尋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達成自我認同。2.明星們高高在上,認為自己去敲門,作為普通人就一定會熱烈的歡迎,當遭遇拒絕時,就出現了不當言論。和普通人聊天時,更是出言不遜,感嘆別人賺錢少,或者是情商低到出現如同英國某女王感嘆的那樣:「貧民怎麼不吃蛋糕」類似的話。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心理學名言:「青年初期最有價值的心理成果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內部世界,對於青年來說,這種發現與哥白尼當時的革命同等重要。」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自我認同感的發展始於嬰幼兒時期,隨著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童年時期的自我認同感更多依賴外界評價。
  • 為什麼國外學校要教小孩Self-Esteem,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可能毀壞孩子的一生
    我們不敢隨意揣測小斯的心思,但一個覺得「活得沒有意義」的孩子,很可能是在自我價值認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這一期的「思維和方法」專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話題:Self-esteem(自我價值認同),這是國外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都要學習的一項內容。
  • 「自我認同」和「外界認同」
    自卑,是他抹不去的烙印。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逃離了家庭的束縛,但從小缺乏的認同感依然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的缺失讓他十分執著於談戀愛,而且是主動去追求當時我們班一個性格比較溫婉的女孩子。如果大學能有這個女孩子的陪伴和認可,他自然就不用再去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了。當然現實不是童話,不會認可他這樣天真的想法。所以苦追兩年多,他都沒能如願以償。
  • 缺失自我認同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每個孩子都在期待被父母、被大人真正的「看見」,只有擁有大人的認同,他們才能認同自己。一個沒得到過父母認可的孩子,他們不會覺得父母有什麼不對,只會認為是自己不好。03孩子能夠認同自我,是他前進的動力心理學表明:一個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對自我的認同
  • 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階梯
    自我認同問題有著悠久的理論淵源,從德爾斐神廟「認識你自己」到主體性哲學的興起,再到現代哲學對自身意識的探詢,如何處理主體與作為客體的自我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思想史發展的重要線索。自我認同的危機能否解決,蘇州大學曹永國教授的新著《自我的回歸——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正是從生存論層面探討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他守望大學的邊界,揭示出大學教師的真實生活狀況,嘗試給予相應的精神引領,展示了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邏輯和發展階梯,為解決大學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索。
  • 關於挽回——戀愛中如何提升自我價值,需要提升的點有哪些?
    挽回過程中該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價值?在我們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了挽回的過程中要進行自我提升,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是要進行一個怎樣的提升,又或者是說,你應該要提升哪些方面?自我提升主要我們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補全你的短板;二是發揮你長板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