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老兵首度曬出珍貴老照片:「奇襲白虎團的,就是我們團」

2020-12-19 齊魯晚報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九龍 高廣超

這是一張泛黃的、從未公開過的老照片。

張克讓,一名96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如今,他的視力微弱,已看不到自己年輕時帥氣的英姿,可關於照片和「奇襲白虎團」的記憶,卻深深烙在了老人的腦海裡,成為老人一生的驕傲。

1953年「奇襲白虎團」勝利後,張克讓手持白虎團團旗留下了這張照片。

傳奇的照片

70年,歲月銘記。北京,梅蘭芳大劇院。

「彈上膛、刀磨亮,殺敵豪情滿營房,單等衝鋒號角響,尖刀直插敵胸膛。」大幕拉開,華燈亮起,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由山東省京劇院舉全團之力復排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在首都上演,座無虛席。

《奇襲白虎團》是以韓戰中的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楊育才帶領尖刀班深入敵後,出奇制勝,殲滅南朝鮮軍「白虎團」的事跡為素材創作的現代京劇。1972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此後轟動大江南北,成為《上甘嶺》之後又一經典。

70年,恍然如夢。濟南,無影山。

和煦的陽光鋪滿了屋子,投在一張老照片上。照片的主人公叫張克讓,一身戎裝,精神抖擻,勝利的喜悅掛在嘴角。

他的手裡抓著面旗子,正中是一虎頭,左右寫著「優勝」兩字。這面旗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白虎團」團旗,後來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如今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白虎團」的正式名稱叫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享有「國防軍主力」「無敵猛虎」的美名,因李承晚親授「虎頭旗」而得名「白虎團」。作為「首都師」的王牌團,「白虎團」武器裝備精良,作戰實力雄厚,是敵軍精銳中的精銳。

96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敬軍禮。

張克讓今年96歲,山西五臺人。早在1939年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表現突出。1951年春,張克讓所在部隊赴朝作戰,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

1953年,朝鮮戰場迎來和平曙光,但敵人仍心存僥倖,在談判桌上玩起拖延戰術。這年7月,為了以打促談,志願軍發起金城反擊戰。當時,張克讓先後任第68軍203師政治部聯絡科長、607團政治處主任。他回憶:「奇襲白虎團的,就是我們團。團裡派出了迂迴支隊向敵縱深插進,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指揮下,用化裝奇襲的方法直接摧毀了『白虎團』團部。」

這一戰,志願者僅憑十幾人孤軍深入,便擊斃了「白虎團」團長,繳獲了團旗,完全搗毀了團部。此舉不僅創造了抗美援朝的經典戰例,而且打得談判桌上的對手沒了底氣,為停戰談判贏得了籌碼。

「奇襲白虎團」後,張克讓來到位於山洞裡的「白虎團」團部清點戰利品,並在洞外拍下了這張照片。「當時有機會到『白虎團』團部的人寥寥無幾,能留下照片並保存至今的就更少了,所以十分珍貴。」張克讓的大兒子張新凱介紹。

「我們小時候,《奇襲白虎團》家喻戶曉,父親的這張照片一直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們把它拿出來,也算是給歷史一個交代。」張新凱說。

戰俘打籃球

志願軍戰士為什麼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張克讓的一段經歷似乎可以給出某種答案。

1951年底到1952年,第68軍在金城前線進行了為期13個月的防禦作戰。據張克讓回憶,那時敵我陣地相距很近,只有百米左右,最近的甚至只有幾十米距離。

最初,敵人憑藉其空、炮優勢,驕橫輕狂,大白天就敢在陣地前大搖大擺活動:有規律地送飯換哨、在地堡外吃飯、在坦克旁邊嬉笑打鬧。「甚至有的軍官牽著狗、帶著女人,在陣地上遊逛、跳舞、打球。對此,我們戰士非常氣憤。」

中國有句老話叫「驕兵必敗」。張克讓說,作為回應,志願軍開展了「冷槍冷炮打活靶」的狙擊手運動,將槍炮瞄準了這些「活靶子」。此舉徹底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打出了志願軍的軍威,從此敵人再不敢輕易離開地堡一步。

作為一名軍事政治工作者,張克讓最難忘的還是1953年。

「奇襲白虎團」只是那年夏季戰役的點睛之筆,此役前後,志願軍還打了不少仗。隨著志願軍的節節勝利,上千名戰俘的管理成了難題。因為俘虜數量大,來的時間比較集中,志願軍戰俘營短時間裡容納不了,因此組織決定未送戰俘由各軍進行短期管訓後再行移交。

此時,第68軍的收容站改作管訓大隊,張克讓具體負責了此項工作。「為了做好戰俘管訓,我們反覆講明志願軍寬待俘虜的政策,要求俘虜服從管理,尊重管理人員。」此外,強調俘虜之間要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不準打架鬥毆,離開分隊要請假。遵守紀律要受表彰,違反紀律要受處罰。

「戰俘的飲食問題是體現我軍寬待俘虜政策的重要方面,在物資供應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照顧他們的飲食習慣,改善好夥食。」張克讓介紹,停戰協定籤字後,志願軍的物資供應得到根本改善,戰俘的飲食也有了提升,做到了一日三餐不誤時,糧食蔬菜和肉類、罐頭應有盡有,有稠有稀。「傷病戰俘在我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下傷、病情逐漸好轉,對志願軍非常感激。」

到戰俘管訓後期,連文體活動也逐步展開了。「早晚組織戰俘唱唱歌、跳跳舞,中隊設置了籃球場、籃球架。9月中旬,大隊舉行了運動會,有百米跑、拔河、摔跤、籃球比賽,戰俘的啦啦隊口號不斷,情緒活躍,不少人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1953年9月底,戰俘全部移送志願軍戰俘營。讓張克讓自豪的是,他管轄的範圍內,沒有發生戰俘逃亡和傷害事故。

不談苦和難

「抗美援朝戰爭是殘酷的,打仗嘛,怕是沒有用的,唯有拼死戰鬥。」幾十年過去,談起那段生死相搏的崢嶸歲月,張克讓只是雲淡風輕地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對此,張克讓的子女倒不覺得意外。「我是當過兵的,提起戰爭的苦,能夠想像到。可是父親幾乎沒有給我們詳細談過那些,問他也不說,只是用『苦』『挺艱苦』簡單帶過。吃過的苦,他都埋在心裡。」張克讓的二兒子張新文說。

老人只是在一次說自己「命大」的時候,才無意間讓子女感受到了戰場上的殘酷。張新文介紹:「父親說抗美援朝的時候,一次在山裡行軍,一顆炮彈炸了,他前後的人都被炸死了,他『命大』躲過了一劫。」

除了老人自己,誰又知道那些年的「劫」究竟還有多少?

張克讓84歲時又一次迎來人生大考: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考慮到手術需要開胸,而且危險係數較高,子女們決定徵詢老人意見。張克讓幾乎沒有停頓,便說:「做!那麼多年當兵打仗,槍林彈雨都過來了,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幸運女神再次眷顧於他,手術很順利。

在張克讓家中,除了那張見證「奇襲白虎團」歷史的照片,還有許多老人的老照片、軍功章,一張張、一枚枚都歸納得整整齊齊。張新凱說,這些東西都是父親的寶貝。「小的時候,都藏在盒子裡,塞在床底下,平時我們也沒機會看。只有父母收拾屋子時,才能拿出來看看。就這樣,軍功章還是被我們玩丟了不少,只剩下了這些,可惜了。」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他是《奇襲白虎團》中小角色,第一大將「專業戶」,形似、神似!
    1972年,京劇電影《奇襲白虎團》在全國隆重上映。因為飾演志願軍偵察英雄「嚴偉才」,山東省京劇團文武老生宋玉慶紅遍大江南北;因為《奇襲白虎團》,更多的觀眾認識了「嚴偉才」的原型人物,他是志願軍偵察英雄楊育才;
  • 志願軍12勇士奇襲白虎團團部,敵人王牌團軍官幾乎被全殲
    李承晚公開反對朝鮮停戰協議彭老總戎馬半生,身經百戰,在同各種各樣的敵人作戰中早就看透了敵人的本質,得出了一個萬年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不到窮途末路,敵人總是不肯老實的,美國人還算識時務1953年7月13日夜,志願軍千炮齊發,向前沿南朝鮮軍發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擊,南朝鮮軍第一王牌首都師首當其衝,該師號稱南朝鮮戰鬥力最強,也是最能打的部隊,戰前由南朝鮮首都警備司令部改編而來,其下轄的第一團則是南朝鮮軍隊歷史最為悠久的步兵團,並且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綽號「白虎團」。
  •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開演
    10月22日至23日,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劇目,山東省京劇院排演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開演。
  • 奇襲白虎團,13人偵察小分隊榮立集體特等功,並非全都是志願軍
    開始還能聽出連續的渾厚的巨響,後來就像颳起颱風一樣,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卡秋莎火箭炮也發了言,炮彈拖著長長的火尾呼嘯著飛過去,敵人陣地上立刻騰起團團濃煙,燒起熊熊大火,把黑色的天幕映成赤紅色。20分鐘內,1900餘噸炮彈傾瀉在敵人陣地上。坦克部隊也初試鋒芒。
  • 紅船人物丨京劇《奇襲白虎團》的原型原來是他們
    會後,楊勇司令員親自到六十八軍視察,因為該軍對面的南朝鮮軍首都師及下轄的白虎團,都是在戰術上要重視的對手。那麼,白虎團是什麼來歷呢?1946 年 1 月,南朝鮮首批組建 8 個團的軍事力量,該團列為第一團。
  • 血戰長津湖、奇襲白虎團……這場最燃最淚目的展覽,只為紀念70年前...
    是役,志願軍全殲美軍大名鼎鼎的第7師31團「北極熊團」,繳獲團旗,完成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團級部隊 的壯舉。第81師第242團第5連奉命在美軍撤退途中設伏。當戰鬥打響後,卻無人站起來衝鋒。已經展開戰鬥隊形的整整一個連的幹部戰士,全部凍死在簡易的掩體中。
  • 老兵不老,記參加過宜昌戰役的96歲抗戰老兵陶巖林
    這就是1939年參軍的老兵。當時他才14歲多,招兵的人不收他,說他矮了,他不服,說:「矮了怎麼嘛?日本人莫比我們多一個腦殼?」已88歲的他,記憶大不如以前了,講話一下講這,一下講那,但唱起《不當逃兵》歌,記憶力超好,流暢且充滿激情,沒有深刻記憶,那麼多的詞是無法記住的。 因他證件全毀,民政無記錄,無法享受老兵補貼,2015年國務院發的紀念章與抗戰老兵5000元補貼也沒有。
  • 演員張譯曬老照片,竟是24軍老兵,太本色
    今晨,張譯發博激動地說自己原來也是軍人出身,還是抗美援朝打金城戰役的24軍的兵,還曬出來了不少老照片!網友紛紛表示,怪不得演「史班長」渾身是兵味,原來這就是本色出演啊,期待張譯在《金剛川》中的表現。張譯在24軍的老照片。今晨,他發博稱:1997年,我的新兵生涯在24集團軍70師210團3營4排1班開啟。
  • 身高1米96,35歲老兵!都這麼老了,還能打中鋒?他太硬氣了!
    今天,PJ-塔克更新了社交媒體,曬出了自己的訓練照。 硬漢就是硬漢,對於這個男人,我相信球迷只有瑞思拜。 他沒有很好的天賦,2006年第二輪第五順位被猛龍選中,只打了17場比賽,就被球隊裁員,隨後的五年,輾轉以色列、烏克蘭等國家,是NBA出了名的流浪漢。 但通過努力,他才一步步在聯盟站穩腳跟。
  • SHE18周歲生日 Ella曬珍貴無修圖老照片
    網易娛樂9月11日報導 11日凌晨,Ella陳嘉樺在社交網站上分享SHE初出道時的珍貴老照片,慶祝SHE出道18周年。Ella保持著她一貫的自信和風趣的畫風,配文道:膠原蛋白滿滿的年紀,零修圖的年代,18歲的我們依然漂亮的要命,18歲的我們依然紅的要命還是還好。
  • 抗戰老兵珍藏一幅書法,字裡行間道出老兵功績!作品珍貴值得收藏
    文 / 小白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肯定會非常的感興趣吧,我平時每當看到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會控制不住拍照留念,為的就是想學習書法作品中那精妙的筆法,要說中國書法界哪位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最為漂亮,有的人認為是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 網友曬父母老照片 感慨歲月流逝令人心酸(組圖)
    1984年10月,攝於武定門節制閘,很像山楂樹之戀  看看,當年咱爸也是帥哥,咱媽也是美女  本報「曬曬父母老照片」徵集令發布之後投稿踴躍;歲月流逝讓人感慨,背後故事也饒有趣味  那年,我們很小,父母還年輕,我們小手緊緊地扶在父親寬闊的後背上,坐在父親的單車上,
  • 鄭州老照片修復師:修復的是照片,更是珍貴記憶
    一臺掃描儀、一臺電腦,藉助這些工具,數百張老照片在她手中起死回生。46歲的薛朝霞,幾乎每天都在電腦前工作數小時,為不同的人修復老照片,幫人重拾珍貴的記憶。現場丨修復照片,一單活要做好幾天金秋十月,鄭州街頭盡染秋色,天氣漸冷,雖已有寒意,但色彩斑斕的美景著實讓人陶醉。10月20日,鄭州豔芳照相館。
  • 美國96歲二戰老兵接種疫苗後,94歲二戰戰俘也在排隊,讓人唏噓
    周二,一位94歲的二戰老兵和戰俘捲起袖子,成為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的第一人。,以接收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周一,另一名二戰老兵成為第一名接受疫苗的退伍軍人病患。李·埃爾姆·克裡爾是周二排隊接受疫苗的許多前戰俘之一。維吉尼亞州伯明罕醫療中心的執行長斯泰西·瓦斯奎茲說:「在他們為我們國家付出了一切之後,他們應該第一個接種疫苗,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 魯能泰山老照片徵集展覽 96年泰山隊龍虎榜合影
    96年時自己已經追隨泰山隊一年多了,算不上資深球迷卻瘋狂地熱愛著這支球隊,每天省下吃飯的錢收集關於球隊的報刊雜誌和照片。那一年,泰山隊整裝待發,在收穫了95年足協杯冠軍後,球迷都對他們給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們也不負眾望,又一次闖進足協杯決賽,遺憾的是,比賽中球員太過緊張,1比4敗在了北京隊腳下,當比賽結束的時候他的淚水忍不住的往下流,雖然比賽輸了,但那一年「老茂」憑藉出色的發揮拿下了甲A聯賽射手王,我們泰山隊也有了自己的球星!
  • 抗戰老兵告訴你
    (抗戰老兵配圖)一、南京大屠殺養肥野犬先來看看美國前記者貝爾加米尼寫的一句話:「南京城唯一倖存的動物就是野狗,這些野狗體型肥胖,它們是啃食屍骨變得胖起來的……」這是他在戰後寫的《60多年後,2014年9月,在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時,96歲高齡的阮捷成告訴了媒體記者。他說,當時海門的海防部隊主要負責海上稽私等任務,並非正規的作戰部隊,「戰鬥力很差,日軍若來報復,當地軍民必遭大難。」考慮到各種不測因素,防止鬼子找到證據對當地報復,才把殘骸包嚴實,並悄悄用棺材把死掉的鬼子儘快埋了。
  • 雅子皇后珍貴老照片:長相美麗,氣質出眾,難怪德仁對她一見鍾情
    雅子皇后珍貴老照片:長相美麗,氣質出眾,難怪德仁對她一見鍾情說起日本雅子皇后,她無論是學歷還是家世都十分了得,她本人也完美地繼承了父母的高顏值,並實力上演「太子妃升職記」,成為日本新一代皇后現在來一組雅子皇后珍貴老照片,不得不承認她真的美,難怪德仁對她一見鍾情。嫁入日本皇室前,雅子只是一位平民女子,她的原名是小和田雅子,且畢業於哈佛大學、精通五種語言,還曾是日本精英外交團中的後起之秀,簡直就是學霸級別的存在。相對於才華,雅子更是難得一見的美人,該怎樣形容她的美,大概可以用賢惠之美來形容了。
  • 抗美援朝老兵上甘嶺戰役三次榮立戰功,如今想找到當年的老戰友再見一面
    △抗美援朝老兵林志洲近日,兒子林博在整理照片時發現了珍貴贈言,也勾起了老人對烽火歲月的懷念,林志洲說:「分開後這麼多年沒有聯繫了,我想找到他,他是山東萊陽人,喜歡吃餃子。」上甘嶺戰役三次榮立戰功,一個人也要守住陣地當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林志洲所住的老年公寓時,88歲的他看起來身體很硬朗,拿出了掛滿軍功章的軍裝和之前的老照片,又把我們帶回了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