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九龍 高廣超
這是一張泛黃的、從未公開過的老照片。
張克讓,一名96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如今,他的視力微弱,已看不到自己年輕時帥氣的英姿,可關於照片和「奇襲白虎團」的記憶,卻深深烙在了老人的腦海裡,成為老人一生的驕傲。
1953年「奇襲白虎團」勝利後,張克讓手持白虎團團旗留下了這張照片。
傳奇的照片
70年,歲月銘記。北京,梅蘭芳大劇院。
「彈上膛、刀磨亮,殺敵豪情滿營房,單等衝鋒號角響,尖刀直插敵胸膛。」大幕拉開,華燈亮起,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由山東省京劇院舉全團之力復排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在首都上演,座無虛席。
《奇襲白虎團》是以韓戰中的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楊育才帶領尖刀班深入敵後,出奇制勝,殲滅南朝鮮軍「白虎團」的事跡為素材創作的現代京劇。1972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此後轟動大江南北,成為《上甘嶺》之後又一經典。
70年,恍然如夢。濟南,無影山。
和煦的陽光鋪滿了屋子,投在一張老照片上。照片的主人公叫張克讓,一身戎裝,精神抖擻,勝利的喜悅掛在嘴角。
他的手裡抓著面旗子,正中是一虎頭,左右寫著「優勝」兩字。這面旗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白虎團」團旗,後來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如今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白虎團」的正式名稱叫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享有「國防軍主力」「無敵猛虎」的美名,因李承晚親授「虎頭旗」而得名「白虎團」。作為「首都師」的王牌團,「白虎團」武器裝備精良,作戰實力雄厚,是敵軍精銳中的精銳。
96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敬軍禮。
張克讓今年96歲,山西五臺人。早在1939年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表現突出。1951年春,張克讓所在部隊赴朝作戰,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
1953年,朝鮮戰場迎來和平曙光,但敵人仍心存僥倖,在談判桌上玩起拖延戰術。這年7月,為了以打促談,志願軍發起金城反擊戰。當時,張克讓先後任第68軍203師政治部聯絡科長、607團政治處主任。他回憶:「奇襲白虎團的,就是我們團。團裡派出了迂迴支隊向敵縱深插進,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指揮下,用化裝奇襲的方法直接摧毀了『白虎團』團部。」
這一戰,志願者僅憑十幾人孤軍深入,便擊斃了「白虎團」團長,繳獲了團旗,完全搗毀了團部。此舉不僅創造了抗美援朝的經典戰例,而且打得談判桌上的對手沒了底氣,為停戰談判贏得了籌碼。
「奇襲白虎團」後,張克讓來到位於山洞裡的「白虎團」團部清點戰利品,並在洞外拍下了這張照片。「當時有機會到『白虎團』團部的人寥寥無幾,能留下照片並保存至今的就更少了,所以十分珍貴。」張克讓的大兒子張新凱介紹。
「我們小時候,《奇襲白虎團》家喻戶曉,父親的這張照片一直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們把它拿出來,也算是給歷史一個交代。」張新凱說。
戰俘打籃球
志願軍戰士為什麼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張克讓的一段經歷似乎可以給出某種答案。
1951年底到1952年,第68軍在金城前線進行了為期13個月的防禦作戰。據張克讓回憶,那時敵我陣地相距很近,只有百米左右,最近的甚至只有幾十米距離。
最初,敵人憑藉其空、炮優勢,驕橫輕狂,大白天就敢在陣地前大搖大擺活動:有規律地送飯換哨、在地堡外吃飯、在坦克旁邊嬉笑打鬧。「甚至有的軍官牽著狗、帶著女人,在陣地上遊逛、跳舞、打球。對此,我們戰士非常氣憤。」
中國有句老話叫「驕兵必敗」。張克讓說,作為回應,志願軍開展了「冷槍冷炮打活靶」的狙擊手運動,將槍炮瞄準了這些「活靶子」。此舉徹底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打出了志願軍的軍威,從此敵人再不敢輕易離開地堡一步。
作為一名軍事政治工作者,張克讓最難忘的還是1953年。
「奇襲白虎團」只是那年夏季戰役的點睛之筆,此役前後,志願軍還打了不少仗。隨著志願軍的節節勝利,上千名戰俘的管理成了難題。因為俘虜數量大,來的時間比較集中,志願軍戰俘營短時間裡容納不了,因此組織決定未送戰俘由各軍進行短期管訓後再行移交。
此時,第68軍的收容站改作管訓大隊,張克讓具體負責了此項工作。「為了做好戰俘管訓,我們反覆講明志願軍寬待俘虜的政策,要求俘虜服從管理,尊重管理人員。」此外,強調俘虜之間要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不準打架鬥毆,離開分隊要請假。遵守紀律要受表彰,違反紀律要受處罰。
「戰俘的飲食問題是體現我軍寬待俘虜政策的重要方面,在物資供應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照顧他們的飲食習慣,改善好夥食。」張克讓介紹,停戰協定籤字後,志願軍的物資供應得到根本改善,戰俘的飲食也有了提升,做到了一日三餐不誤時,糧食蔬菜和肉類、罐頭應有盡有,有稠有稀。「傷病戰俘在我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下傷、病情逐漸好轉,對志願軍非常感激。」
到戰俘管訓後期,連文體活動也逐步展開了。「早晚組織戰俘唱唱歌、跳跳舞,中隊設置了籃球場、籃球架。9月中旬,大隊舉行了運動會,有百米跑、拔河、摔跤、籃球比賽,戰俘的啦啦隊口號不斷,情緒活躍,不少人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1953年9月底,戰俘全部移送志願軍戰俘營。讓張克讓自豪的是,他管轄的範圍內,沒有發生戰俘逃亡和傷害事故。
不談苦和難
「抗美援朝戰爭是殘酷的,打仗嘛,怕是沒有用的,唯有拼死戰鬥。」幾十年過去,談起那段生死相搏的崢嶸歲月,張克讓只是雲淡風輕地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對此,張克讓的子女倒不覺得意外。「我是當過兵的,提起戰爭的苦,能夠想像到。可是父親幾乎沒有給我們詳細談過那些,問他也不說,只是用『苦』『挺艱苦』簡單帶過。吃過的苦,他都埋在心裡。」張克讓的二兒子張新文說。
老人只是在一次說自己「命大」的時候,才無意間讓子女感受到了戰場上的殘酷。張新文介紹:「父親說抗美援朝的時候,一次在山裡行軍,一顆炮彈炸了,他前後的人都被炸死了,他『命大』躲過了一劫。」
除了老人自己,誰又知道那些年的「劫」究竟還有多少?
張克讓84歲時又一次迎來人生大考: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考慮到手術需要開胸,而且危險係數較高,子女們決定徵詢老人意見。張克讓幾乎沒有停頓,便說:「做!那麼多年當兵打仗,槍林彈雨都過來了,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幸運女神再次眷顧於他,手術很順利。
在張克讓家中,除了那張見證「奇襲白虎團」歷史的照片,還有許多老人的老照片、軍功章,一張張、一枚枚都歸納得整整齊齊。張新凱說,這些東西都是父親的寶貝。「小的時候,都藏在盒子裡,塞在床底下,平時我們也沒機會看。只有父母收拾屋子時,才能拿出來看看。就這樣,軍功章還是被我們玩丟了不少,只剩下了這些,可惜了。」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