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一路幾乎是踏著書本和試卷向前大踏步前行。說我假裝愛讀書也好,被逼著讀書也好,反正我是這麼熬過來了。可是總感覺未得究竟,我究竟算是一個讀書人嗎?如果以古代科舉制來算, 非要強行比較,以錄取率為基準,當今的研究生能勉強匹配個舉人。
十年寒窗
正所謂「十年寒窗人間苦,一朝中舉天下知」,其實在古代的知識體系、社會體系,舉人是很難很難的,不然範進也不會中了舉人發瘋。而中舉的大神們知識存量比例要比我們當今參加高考、研究生的學子們高太多,因為自古中國就沒有科學、學科的概念,要麼你不懂,用漕幫的話說你是個「空子」,要麼你是完人,你什麼都懂。
格物致知
而我們這代讀書人,分科越來越細,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重點全部給你劃出來。各科老師明確哪些重點,哪些不考,就怕你浪費時間去接觸沒用的知識。考的試越多我越覺得我們壓根不是讀書人,而是這個社會與家長合謀下的產品,學校就是這個產品的藍翔技校。它能教你用電腦控制挖掘機炒菜,最後一考定終身。你,電腦控制得好,去當程式設計師;你,挖掘機研究的不錯,去當工程師;你,菜炒的好,去當廚子。很少有學校能教導人發出對自身的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而來,我們為何而去,我們為何活的稀裡糊塗。當然上學的時候也沒覺得啥,讀書頂個鳥用,該玩玩,該吃吃,該喝喝。
大四第一次讀到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書的魅力。當你讀進去以後它就像一張大手一樣一把將你拽入其中,無法自拔。
三體智子
三體水滴飛船
三體降維打擊
一個人的本性是不可能發生躍遷的,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聲色犬馬的,而讀書卻是需要極靜的狀態,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偶爾讀了一本好書,愛不釋手,但也僅限於某本書、某個作者,並沒有養成讀書人的習慣,這只是讀書的啟蒙階段。
《三體》我是拖拖拉拉才讀完的,很長一段時間幷沒有再讀其他的書。真正意義開始讀書是工作之後,經常出差的途中,我漸漸養成在途中閱讀的習慣,習慣於在喧鬧的地鐵內捧書閱讀,習慣於在機場、在高鐵上咬文嚼字。但是很多時候在家、在公司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時,卻懶得翻書,還是喜歡看看綜藝,刷新聞。我覺得這是讀書的入門階段,就是書籍開始能佔據我們部分的時間,雖然仍鬥不過聲色犬馬,但在我們的生命中開始佔據了一席之地。
慈禧
非常感謝高陽先生的《慈禧全傳》,這套書真正意義打開了我對讀書的興趣。這是一套故事性非常強的書,我深深迷戀書中那種緊張的對峙,各方勢力明爭暗鬥,殺伐決斷;我深深迷戀書中那種對夜的描寫,空的嚇人;我也深深迷戀書中人物的特寫,那種苦,苦到你恨不得衝進入其中作為旁觀者潸然落淚,那種樂,隨著人物情感的起伏不自覺的咧嘴一笑。這就是讀書的入門階段,能偶爾讀到人物的內心。
有一天我突然開始習慣每天讀一會書,從此便開始做起讀書的生意,成本是大量的時間和微量的金錢,收入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不斷被加工、打磨。我開始讀書、買書,《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雪巖》、《槍炮、病菌與鋼鐵》《規模》《大數據》……,凡是我能聽到的好書、感興趣的書,哪怕暫時沒有閱讀的計劃,我都會先買回來放在書架上。我一直認為捨得買書是讀書的進階階段,可能與「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念相反。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小時候聽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還被掛在我們初中班級牆上。那個時候覺得高爾基就是個混蛋,一句話讓我們上這麼多課,讀這麼多書,考那麼多試。回頭再看,真正奉行幷執行這句話的人具有第一流的智慧。有人會說,切,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我不信那一套。小時候也有這種想法,對班級裡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總是不服不忿,死讀書誰不會,我是不想學,想學早超過你了,相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經歷。
可是隨著年歲和讀書經歷的增加,我對書的理解也越來越溫和,從厭倦開始走向崇拜。我也越來越相信,現在還在說讀死書,奉行讀書無用論的那群人,一定沒有打開書籍這扇大門。從門縫望去,漆黑一片,頭搖的山響,嘬了嘬牙花子,拍拍屁股就走了。
1. 書是人寫的,所有落在紙面上的東西都是歷史,哪怕是預測未來的科幻作品,那也是在人腦中的構思才創作出來的,而本身這種構思就已經成為歷史。所以我有一個覺得所有的書籍都是史書,只是這段「史」的界定因人而異。面對未來,歷史總是給我了我們一種全新的解法。這種解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提示我們一定存在另外的可行的可能選擇,給了我們堅信此題必有多解的勇氣,而這種勇氣價值連城。
2. 正如那句「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豬都大『』,人從七百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我們個體之間物理結構上的差異幾乎沒什麼太大的分化,但是思想上的差異大到幾乎不可琢磨。讀書便成為了解這種差異的,我認為的,唯一通路。
3. 讀書的意義並不是在於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學會多少技法,而是通過讀書,回到人性本身,去了解什麼是人,了解什麼是自己。通過讀書,我們看待世界的目光會溫和一點,我們對他人的協作無論好壞都會抱一種理解之同情。我們不會再輕易為大事小情動氣,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楊絳先生
4. 康熙經常對幾個近臣說的一句教訓就是:君子小人本無鴻溝,不讀書不養氣,一輩子休想脫胎換骨。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看看楊絳先生,讀書真的是可以讓一個人的氣質老而不衰的。人的一生很短,窮盡一生寥寥無獲的人大有人在。只有讀書,才能擴展一個人的生命履歷,豐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曾國藩語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曾國藩
回歸主題,不得不做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那為什麼讀書是一件不合時宜的事呢。
1. 不合時宜是因為現代人活的太累了,每天信息大量的冗餘,早起打開手機,就是叮咚叮咚的推文,標題黨滿天飛,用郭德綱的話說就是拉個嗓子切個痔瘡,你想看什麼都有。打開微信,群裡吱哇亂叫的開始發些沒營養的表情,要麼就是各種廣告滿天飛。看看朋友圈,誰朋友圈裡還沒幾個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雞早的微商小夥伴呢,早就開始刷屏大戰。
信息冗餘
2. 現代人壓力這麼大,時間成本極高,看書簡直就是奢侈。說它奢侈不是因為它耗費時間多,而是因為讀書在短時間內幾乎看不出什麼成效,讀書養氣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這是我作為一個剛剛入門的讀書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讀書真的很苦,沒有監督沒有目標反饋,只有你一個人艱苦的自導自演的執行,這可以說是一種對精神的摧殘。沒有極大的痴迷,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曾國藩》再好看,能有電影好看嗎?下班累了個臭汗淋漓,還想翻翻《未來簡史》,曼說別人了,自己都會感覺自己有病,看一期綜藝它不香嗎?
這就是現代人讀書的困境,也是現代商業競爭的本質,搶佔人的時間。每天全世界人的時間總和就是24小時*總人口,對時間的爭奪越來越成為一種零和博弈。東西我可以給你免費用,你把你的時間給我留下就好,大名鼎鼎的BAT等不就是在打爭奪時間之戰嗎?
怎麼破,光有一碗鮮雞湯,沒勺子是肯定不行的。定格5分鐘這個分享小平臺,每讀一本書把裡面的章節用故事性的語言抽絲剝繭,讓大家每天花上五分鐘就能儘量了解書中梗概和奇聞異事。讀到什麼書就分享什麼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只是做各位看客老爺純粹的說書人。
五分鐘既長且短,可以肆意揮灑,可以讀文一章。
定格者,隨時歡迎各位光臨!
關注不迷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收穫,評論一下或收藏吧!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