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工業4.0的 最有效路徑是什麼

2020-12-10 電子發燒友

走向工業4.0的 最有效路徑是什麼

韓璐 發表於 2020-12-09 16:38:15

  最佳路徑沒有,最有效路徑倒是有一條。

  2019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佔全球比重28.1%,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但在另一面,中國始終未能躋身世界製造業的第一方陣。

  依據《全球智能製造發展指數報告》評價結果,美國、日本和德國名列第一梯隊,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引領型」國家,中國則與英國、韓國、加拿大等並列第二梯隊,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先進型」國家。

  眾所周知,國內也早已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其中的關鍵戰略即「智能製造」,也就是「工業4.0」,而第一步的目標就是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如果說所謂的「製造強國」指的是「引領型國家」,那就意味著我國需要在接下來的5年內成功從第二梯隊晉升到第一梯隊。

  這個任務並不簡單。說到這裡,是否存在一條最佳路徑,能夠做到加速實現目標的同時,將一些現存問題和未來隱患一一拔除?

  走向「工業4.0」:不是簡單的粗暴的「機器替人」

  自「中國製造2025」口號喊出來,如今已經過去快5年的時間。

  依據《世界智能製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中採集的樣本城市,智能製造整體平均產值為1.14萬億元,在智能製造生產方面,全球僅有18個城市超過這一水平,而中國就佔去了7個名額,其中蘇州更是排名第一,與佛山一起進入前十榜單。

  在這份漂亮成績單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上至政府,下到各個城市、園區、企業的努力成果,但是也看到了一個被隱藏的話題——智能製造人才。

  智能製造發展過程中,最為明顯的一個趨勢和現象就是「機器替人」。數據顯示,在傳統加工組裝企業中,平均每開展100萬個人工操作就會出現500次失誤,而機器人的這一出錯率僅為11.5次,僅為人類的2.3%。

  此前牛津經濟研究院也曾作出預計,未來10年內,機器人將代替全球2000萬個製造業崗位,每一個新的機器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意味著將有1.6名製造工人被替換。

  猶記得在2016年,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就陸續解僱崑山工廠的6萬名工人,頂替上崗的變成機器人。彼時,郭臺銘也曾對外宣稱,將在5年內用機器人取代8成工人,積極向「工業4.0」靠攏。

  據悉,截至2018年底,富士康已經改造了多家「熄燈工廠」,將單條生產線工人由三位數降低至兩位數,減幅近90%,但是整體產能提升18%,人力耗用減少84%,實現每百萬營收製造費用降低11%,管理費用降低8%。

  現在來看,似乎「機器替人」的效果挺不錯的,但我們應該也注意到,即便是動作重複的流水線,富士康也沒有計劃把全部的人都換成機器人,而是依舊留下一小部分人。

  為什麼?因為「100%機器人替人」並不是智能製造,或者說工業4.0的精髓。再高的自動化率,機器的旁邊也需要幾個人類。只不過,在理想狀態下,這些人類所從事的不再是簡單的手工機械作業,而是監管、調試、修理機器人等工作,也就是所謂的「智能製造人才」。

  走向工業4.0:被「忽略」的人才培養

  在「人才」的問題上,尤其是同時掌握人工智慧等某一項前沿技術,與製造業細分行業生產特點、流程、工藝的複合型人才,不僅僅是中小企業,即便是大企業,多數也沒有達到飽和。

  此前有數據作出預測,2020年智能製造領域人才需求將為750萬人,人才缺口預測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預測900萬人,人才缺口預測450萬人。

  簡而言之,我國現存的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內,高精尖人才較少,對整體質量進行評估,也難以滿足轉型升級的有關需求。

  不可否認,在過去一年多以來,有關於「人才」的問題也是屢屢不斷,然而這之中,近9成的話題聚焦在AI人才和半導體人才,剩下的1成左右也並非全部落在智能製造人才。

  可以看到,因為缺少AI人才,各大高校相繼先後成立AI學院、AI專業,上升為一級學科;因為缺少半導體人才,上升一級學科之後,一些企業選擇與高校聯合建立獨立大學……沒有智能製造。

  針對這個問題,南京注意到了。

  去年,在南京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為目標的「生根出訪」活動中,麒麟科技園前往德國漢諾瓦會展,並與該集團籤訂合作共建南京智能製造學院。

  就在今年11月底,這所由麒麟科技園攜手南京理工大學、海爾卡奧斯以及德國智能製造學院打造、體現中德智能製造合作重要成果的南京智能製造學院也已經正式揭幕,這也是國內首個由中外合作搭建的專業人才培養獨立學院。

  未來,該學院將立足長三角,引入德國4.0領域的科技成果、企業資源、對外合作等,並通過與智能製造企業的合作,打造一個「產、學、研、轉、創」的智能製造工程精英培養與成果轉化平臺,預計每年可累計培訓3000名智能製造人才。

  對於當前智能製造數百萬的缺口而言,輸出3000名人才或許還不夠,但站在國內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的角度,南京智能製造學院的設立也將起到一個示範作用,為未來相關學院的設立、人才的培養打個樣。

  作為共建者之一,以及國內智能製造龍頭企業,站在企業的角度,卡奧斯COSMOPlat教育生態總經理任學良表示,學校的科研體系還是傳統的,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智能製造人才的培養,因此這一體系需要進行重構。這一因素也是AI人才、半導體人才培養上經常被提及的一點。

  以南京智能製造學院的設立為例,任學良稱,這類學院的設立,除了承擔「人才輸出」的重責,從國家層面出發,也可以說是打通了「最後一公裡」——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同時,也幫助企業縮短新入員工培訓周期,減少時間、成本、精力支出。

  對未來進行預測,隨著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機器替人」的現象必然會愈加普遍。屆時,流水線上作業的不再是熙熙攘攘的工人,而是三三兩兩的工程師。

  而要實現以上場景,智能製造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必然且極其重要的。而在這其中,針對性更強的學院,尤其是有著智能製造龍頭類企業參與辦學、提供平臺的學院,將能夠有效促進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完善智能製造各關鍵領域人才梯隊建設。

  最後

  走向工業4.0,走向智能製造,真的有最佳路徑嗎?很難有,所有的路徑都是靠著慢慢摸索向前進,繼而走出來的。

  而相較於最佳路徑,最有效路徑則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關鍵點有三,分別是高端技術研發、應用場景落地與複合型人才培養。這三者組合起來,就代表著智能製造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現如今,華為、騰訊、海爾、工業富聯等行業龍頭的進入,技術研發方面已經不需要擔心太多;應用場景方面,雖然當前頗有些集中化,但隨著場景的深挖,「過於聚焦」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相比之下,「人才」卻是最難的,大企業不夠用、中小型企業招不到、低端勞動力閒置……為了闖出一條「智能製造最有效路徑」,「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責任編輯:x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工業4.0的時代的營銷思路是什麼?
    當全世界幾乎把目光都放在工業4.0的升級換代中時,工業4.0簇擁著全球化經濟體已呼嘯而來,技術被不斷創新、行業被不斷細分、產業鏈被不斷解構,市場和環境每天都高速更迭,企業面臨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 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
    2020年我國的產業發展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升級,而工業的第四輪產業轉移可能加速進入了下半場,如果你對工業4.0還不是很了解,今天諾諾就從大背景下一起來聊聊: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
  • 五十個工業4.0經典術語點評
    27.IPT Integrated Product Team集成產品研發團隊 點評 國外最流行的產品開發模式,根據產品開發的需要,將各種部門的團隊組織起來,專門圍繞產品而動。 這種團隊組織方式,有效地打破了部門切割造成的信息無法有效傳遞的局面,可以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開發效率。在這一方面,航空業一直走在前面。而國內的華為,也從中受益頗豐。
  • 到底什麼是工業4.0?德國人是這麼說的
    編者按:工業4.0概念甫一問世,瞬間在國內形成熱浪,似乎不整個工業4.0,中國產業就要敗退出市場。短時間內官、產、學、研各界人士言必工業4.0,整整熱鬧了幾年。以至於在德國舉辦的工業展上,中國人成了工業4.0最狂熱的人群。
  • 漢堡大學張建偉:工業4.0是多種技術的融合
    工業4.0是把工業網際網路、人人之間的網際網路、雲計算、3D列印技術融合在一起,以各種先進算法來整合和優化產品的生產流程,可以讓整個生產過程更加自動、自主、更環保。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吳鷹:機會難得,我請教一下張教授,以你觀察來看,我們既然有這個論壇,我們要有一些乾貨對中國製造2025應該有一定幫助,以你來看,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現在大家都走向工業4.0也好、中國製造2025也好,目前中國和德國製造的差距最大在哪裡?
  • 評測你的工業4.0| 成熟度指數三部曲(完整篇)
    許多組織仍缺乏對工業4.0關鍵環節的基本理解,例如,企業經常錯誤地以為工業4.0僅限於數位化或全自動化領域。除此之外,各企業沒有建立共同目標,許多已經實施的行動均是各自為政的孤立措施。德國工程院的《工業4.0指數》,可以依據各企業的需求,精確定製數位化路線圖, 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工業4.0的最大化利用,並轉型成為學習型敏捷組織。
  • 工業之美丨貝恩合伙人夷萍:與時俱進,磨礪以須——工業4.0驅動下的...
    案例一:某全球領先的汽車設備製造企業貝恩針對一家全球領先的汽車製造企業的調研顯示,依託實施最先進的加工和組裝技術,通過有效運營數位化製造工廠,該企業能夠提升約15%至20%效率,此外,生產質量和靈活性也大大提高,上述成果遠高於傳統持續優化方法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後者平均僅約2%~4%(如下圖)。
  • 同濟曼海姆EMBA 與你一起探索德國工業4.0
    工業4.0的概念由瓦爾斯特等人提出,簡單來說就是工業走向智能化,通過機械、管理智能化,使人力從傳統工業生產的過程中解脫出來,通過網絡、實體物件之間的相互連接,而且應用相同的語言,進行溝通並相互理解。運用到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是產品和機器之間的信息互聯和溝通,由產品上的信息告訴機器設備去做什麼。
  • 中歐商學院院長佩德羅·雷諾:工業4.0是什麼?
    工業4.0也好,物聯網、數位化也罷,這類概念所涵蓋的內容實際上是很廣泛的,但人們只能用這樣相對狹窄的名稱去定義它們,描述它們。換而言之,這類概念的內涵意義是非常豐富的。
  • 【高逼格】50個名詞讀懂工業4.0(1)
    工業4.0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潮流,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工業4.0,你就Out了。趕緊跟小編來學習這50個跟工業4.0有關的名詞吧!  1.Industry 4.0工業4.0  點評:這只是個概念的外衣。一切工業發展、信息化和網際網路的概念綜合。
  • 什麼是「工業4.0」,我國實現工業4.0的優劣勢各在哪裡?
    什麼是「工業4.0」?「工業4.0」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2011年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第二年10月上旬,全球汽車零部件製造巨頭博世公司向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工業4.0」發展建議。並於2013年4月份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中提交了最終報告,正式向全世界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根據德國專家的定義:「工業4.0」是指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各革命性的工業生產方法。通俗的講,「工業4.0」就是將以往的生產模式轉變為智能化生產,生產車間不再有人,而是一臺臺機器人,機器人之間能夠相互溝通等。
  • 一文讀懂工業4.0
    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這兩隻狼,逼迫著傳統工業必須做一件事,一件工業社會最不愛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製化的生產。這個時候,先得做點準備工作,就是工業3.0首先要進化為3.X,所謂工業3.X,其實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統徹底打通,讓工廠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島實現連通。
  • 工業4.0: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
    ◆核心提示:工業4.0究竟是什麼?其內容是指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即使關著燈,照樣能生產——這樣的工廠被稱為「黑燈工廠」。
  • 錯過了這些領域,你將會失去十年【工業4.0篇】
    在入圍2016-2017年度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初選榜單的81家企業中,有33家企業涉及並關注工業4.0,涵蓋了汽車工業、能源工業、材料化工、機械鋼鐵、高科技工業等領域。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工業4.0?工業4.0時代又叫大數據時代、智能化時代,簡單解釋就是指通過通訊技術、虛擬網絡和實體物理網絡相結合,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轉變。
  • 工業4.0 產學研專家縱論工業網際網路
    英國航空5390號航班是英國航空集團由伯明罕前往西班牙馬洛卡的定期航班,1990年6月10日,飛機的駕駛室中一塊擋風玻璃突然飛脫,並將機長吸出機外。憑著副機師的努力,航機安全降落於南安普敦。窗戶脫落的原因是什麼?原來裝到檔風玻璃上的螺釘不是原始設計的螺釘,結果就出了事故,而這個螺釘是在檢修的過程中被更換的。
  • App與WISE-Marketplace加速工業4.0應用
    大數據(Big Data)、雲端(Cloud)、人工智慧(AI)等前沿科技走向融合運用,促使產業的競爭從供應鏈對供應鏈,走向生態系對生態系的競爭,全面驅動製造工業的新一波數字轉型浪潮
  • 智慧化方案:工業4.0智慧製造安控新思維
    工業4.0在近兩年備受矚目,是由於其概念在於推動製造業的變革,帶動工業升級,提高就業率,在全球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正好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而這也為臺灣的安控產業帶來可能的機會。  德國專注於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研發製造,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製造工業、複雜工業管理過程,在嵌入式系統及自動化工程方面也有專業技術,奠定德國在工業製造上的領導地位。在工業4.0時代,未來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將以解決客戶問題為主,讓生產過程更智能化與彈性化,縮短生產流程,透過生產自動化、數位化來達到工業4.0的雛形。
  • 西門子工業4.0:數位化工廠的廣闊前景
    「工業4.0創新實驗室」融合了PLM、MOM和TIA三大軟體技術,結合第三方製造與檢測硬體設施,以數位化方式實現和管理流程規劃、產品設計與仿真、生產線仿真、虛擬調試、機器人控制、數位化的質量控制等,並通過遠程協作實現生產製造流程的無縫銜接。
  • 工業4.0魯爾區不是那麼好學的
    文章的作者是瀘州人,對這座城市有長期的親身體驗與理解。雖然是小城市,但從中能讀到重要的問題。如何引導產業發展,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想,這可以作為當下的一種參照。當前德國工業4.0戰略中,魯爾區作為核心代表區域,起著重要的作用。對魯爾區這個曾出現在中學地理教科書上的案例,中國人無論如何也不陌生——它意味著一個老工業基地轉型的成功探索。
  • 解構工業4.0路線圖——專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產品數據...
    在德國工業4.0之旅中,最令考察團成員盼望的環節是拜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以下簡稱達姆工大)機械工程系產品數據處理研究所的海納·安德爾教授。  作為德國工程院院士、工業4.0及數字工廠和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頂尖專家、德國工業4.0組織的重要顧問,安德爾教授接受了《中國汽車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權威解析了實現工業4.0的路線圖。  零部件要成為信息的載體  《中國汽車報》:德國工業4.0的概念已經席捲中國,但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作為工業4.0方面的頂級專家,請概述一下到底什麼是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