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海市楊浦區少年宮官方微信,讓藝術和人文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亮麗的底色!
大約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24日,我們會迎來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關於霜降的由來,是因為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發現霜是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氣溫進一步降低。所以霜降並不能簡單理解為「降霜」。另外有種「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視頻來源於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
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變冷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農作物危害愈大。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物 候
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一候豺乃祭獸。霜降時,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裡,如同人豐收之時,向上天獻祭以示回報,並以此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二候草木黃落。霜降時節,逐漸寒冷的氣候,讓大自然的生命力減弱,百草枯萎,黃葉滿地,草木為保護自己度過嚴寒,就將多餘的枝葉埋入土壤化作來年的給養孕育新的生命。
三候蜇蟲鹹俯。經歷了春夏的熱鬧與繁華,蜂蝶不見蹤跡,蜇蟲無聲,告別了外界的喧囂,進入了休眠狀態。
霜降三候蘊含了中華文化的處世哲學,世界萬物都隨著節氣規律有條不紊地生活,會為了更好的重生而進入蟄伏,這也符合我們中醫藥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重要理念。
民 俗
1、吃柿子
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味美,營養價值高。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所需的一半。到了這個時候,人們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俗話說: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種有趣的說法: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2、拔蘿蔔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霜降期間食用白蘿蔔,一是為了下氣,可以緩解腹脹;二是白蘿蔔入肺經,肺應秋季,白蘿蔔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中醫有「肺與大腸相表裡」之說,既止咳又促進大腸運動,可預防便秘。
3、翻地
霜降時節大都處於秋忙收尾階段,我國的北方地區此時正忙著翻耕土地。俗話說「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莊稼收穫後,秸稈、根茬等還在地裡,需要及時清理。「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因為秸稈、根茬上藏著許多越冬蟲卵,在這個時候翻地,可以毀壞地下蜇蟲或蟲卵,來年地裡的莊稼才會少受蟲害之苦。
飲 食
進入霜降,就意味著冬天的腳步臨近了。在飲食方面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多食用一些營養價值豐富的食品,為過冬做好「儲備糧」。
1、芥菜
霜降時節天氣轉涼,陽氣斂藏,人體容易進入倦怠狀態,皮膚較薄的位置例如嘴唇、面部皮膚等容易出現乾裂,需要補充一定的維生素來修復。據了解芥菜含有豐富的A、B族維生素。這兩種維生素可參與機體重要的氧化還原過程,加速新陳代謝,能增加大腦中氧含量,激發大腦對氧的利用,具有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的作用。
2、百合
百合對秋季氣候乾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百合含有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營養價值很高,有增強食慾、輔助消化等功效,富含無機鹽和鉀,對機體新陳代謝起重要作用。所含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增強體質、改善臟器功能的作用。
3、橄欖
據《本草綱目》記載,橄欖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於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所引起的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痰血等。秋冬季節,適當食用橄欖,勝過大補人參。橄欖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鈣量也很高,尤其適用於女性、兒童食用。
4、牛肉
我國不少地區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古人認為牛肉有補氣養血作用。牛肉性溫,能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適合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欠佳;或久病體虛,神疲乏力,氣短唇白,面色萎黃,手足不溫,畏寒怕冷,腰膝酸軟的人。不過,牛肉是溫熱性的食物,如果有小便黃、大便幹、口乾舌幹及咳嗽有黃痰的時候,不宜食用。
正所謂「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今天我們學習的霜降養生小知識,你們都記住了嗎?跟著中醫藥文化學習二十四節氣,既可以學習有趣的民俗,也可以學到中醫藥文化的養生小知識,希望同學們都能擁有健康的體魄,充實的學習、生活。
——END——
信息來源:楊浦區少年宮
供 稿:楊浦區少年宮中醫藥文化教研組
設 計:文 文
原標題:《【走進中醫藥文化】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