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視「天人合一」,以自然界陽氣與陰氣轉化過程,來指導生活日常和農業生產。為了詳盡與確切,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把每個節氣劃分為「三候」,全年分為七十二個,稱為七十二候。
人們通過觀察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變化,提煉為簡短的句子,用以表示每一候的氣候特點,例如,「桃始華」、「寒蟬鳴」、「鴻雁來賓」等,都屬於七十二候。
按照這種習俗,以5天為一候,基本反映出大部分地區天氣變化的特點。同時,這也鮮明地體現出,古人對於物候的敏感。這種安排生活與養生的智慧,也是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小夥伴們,應當借鑑的。今年的10月23日為霜降節氣。霜降三候,初候是「豺乃祭獸」,是說猛獸把捕獲的獵物排列開,仿佛是祭祀一樣,然後食用。反映出大型的食肉動物開始增大食量,以儲備過冬的熱量。
二侯為「草木黃落」,樹葉飄落,草木枯萎,表示陽氣漸漸變弱,陰氣逐步變強。從體感上,最直觀的,就是氣候開始變得寒冷。眼下的時節,就處於這一候中。
三候,「蟄蟲鹹俯」,需要蟄伏的動物進入休眠狀態,氣溫越來越低,使人感受到冬的氣息。
總體而言,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天向冬天的過渡。霜降三候體現出,這十五日的時間段裡,氣溫下降,寒意來襲。三候之後,便是立冬節氣。雖然從體感上說,天氣還不十分寒冷,但從節氣的意義上,冬天就要開始了。
中醫認為,在深秋時節,肺經旺盛,燥氣重,應當注意平補。小夥伴可要抓住「貼秋膘」的機會!
民間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可見這一時節,要重視養生保健。
日常飲食要適當增加酸味,適度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氣候變冷,陽氣收斂,飲食可以滋補一些,可以選擇牛肉、雞肉、豬肉、鴨肉,蔬菜可選擇香菇、山藥、娃娃菜、蓮藕等,多食用柚子、橘子等新鮮水果,及時補充維生素C。
秋季天氣寒涼,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應當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防止菜餚性寒偏涼,有損脾胃。若是品嘗螃蟹,要注意不可食用涼的螃蟹,在食量上也應控制,不能多吃。最後,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小夥伴們需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寧可「望穿秋水」,不可「忘穿秋褲」。
霜降時節,霜冷氣寒,草木枯落,容易讓人有悽涼之感,大家還應學會調節情緒。此時,菊花綻放,楓葉正豔,適宜登高欣賞秋日的美景,使心情放鬆舒暢,健健康康地迎接銀妝素裹的冬日。
<END>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