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神仙——端午艾

2020-12-24 韓建君頻道

在草界有兩大神仙,一為陽,一位陰,一管現在,一管未來,及其神奇,這兩大神仙之草又及其普通,被歷來的道家、醫家奉為圭臬!

東漢時期的大思想家劉邵對英雄的解釋是:「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醫家們找到了「草之精秀者」。

自古中醫認為「艾灼第一,針灸第二,推拿第三,拔罐第四,藥物第五」,源自《扁鵲心書·須識扶陽》之「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草中神為端午艾,艾分四種:北艾、祁艾、蘄艾、海艾。為純陽之草,通十二經,逐溼寒,《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因其純陽之性可管陽間一切溼寒報病,可管陰間陰鬼邪,所以端午民間有叉艾驅邪的民俗。所以艾成為人間生命的保護神。

草中之仙為蓍草,純陰,可活千歲,上古以來就被道家用於佔卜,預測未來。

端午節別忘了叉艾喲

相關焦點

  • 龍鬚水浴,插艾掛蒲,草粿梔粿,龍舟競渡,看看潮汕人的端午習俗
    潮汕人賽龍舟從詩中可以知道潮汕人的端午習俗有插艾消災、吃粽子和梔粿、賽龍舟等,那麼這些習俗究竟是怎樣的,且聽六甲番人講解如下:1、插艾掛蒲消災:插艾花是潮人端午很重要的習俗,這一習俗其它地方已不多見,但潮人至今保持。
  • 被譽為「草中鑽石」,艾草只在端午節有用嗎?別小瞧了它!
    有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專門記述古代楚地時令風物的古文集《荊楚歲時記》就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之戶上,以禳毒氣。」可見在1500年前,我國就已有在端午節懸掛艾草的習俗。不過,艾草的功能和作用可不僅僅只限於此。艾之美,美在全株為何古人會如此青睞艾草呢?
  • 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
    端午說艾:中醫傳承,艾草留香,你不知道的養生知識來源:藥智網|丘豔貞端午節,按中國傳統習俗,吃粽子,門前掛艾葉,賽龍舟,掛香囊吃五黃是必不可少了的。在此,我們就挑艾葉說說吧!艾即艾草,洋學名稱「wormwood」,在我國,它的別名也多多:蕭茅,冰臺,蘄艾,針灸草,醫草,黃草,艾絨。我們農村地方俗稱有艾蒿,艾草,香艾,狼尾蒿子,杜艾葉,灰草等等。艾草在我國古代都有很高的地位,詩經《王風·採葛》中「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採葛為織布,採蕭為祭祀,採艾為治病。因此,艾還被稱為「相思草」。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為什麼端午節門口要插艾葉呢?
    民間有一句老話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為什麼端午節門口要插艾草呢?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我們現在把端午節當成一個節日過,但是在古代端午可不是個好日子,古人認為瘟鬼和五毒等不祥因素都是集中在五月初五這一氣候轉換較為顯著的時間出籠的,所以古代甚至有躲端午的說法!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有諸多禁忌。所以最早門口插艾,根本的原因是為了闢邪!
  • 「端午福利」同效「艾」符趨習俗 艾為芯手作古風禮盒亮相
    艾在端午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龍舟駛湖間,艾草掛門前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將到來天文專家表示但其實端午還有佩香囊的習俗。去年,艾為給大家帶來了端午定製艾為芯香囊,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今年,在艾為芯香囊的基礎上還多了一些端午驚喜,一起來看看今年的艾為芯手作古風限定禮盒吧~艾為芯香囊作為傳統端午習俗之一,艾為芯香囊自然不會缺席今年的端午禮盒!
  • 端午節了,很多人把「這草」懸掛門上,說是「避邪」,您家呢
    端午節了,很多人把「這草」懸掛門上,說是「避邪」,您家呢我國的民俗,有時候算不上迷信,而是華夏幾千年文明,長期積累傳承下來的。在民俗裡面,關於端午節的就有很多。端午節到了,這一天很多人都會把一種草,懸掛在自家的門上,說是有「避邪」的作用。而這種草,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它就是「艾草」。艾草,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全株有著濃烈的香氣。對於這香氣,有的人聞著很馨香,有的則聞不來。關於艾草,您了解多少呢?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掛艾有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文化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胖胖論書屋,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掛艾有什麼寓意,代表了什麼文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迎來端午節,這天大家要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這是很多地區都保留的傳統習俗。
  • 【中醫健康課堂】艾是純陽之草,能驅逐寒氣「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端午節過去時間不長 這個植物 也可以說是中藥材 北方的同學肯定是見過的 北方人 在端午的情況下 用於懸架在大門口上名醫別錄),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蘄艾(本草綱目),阿及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家艾、艾葉、陳艾(中藥俗稱),大葉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絨、艾蓬(江蘇、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廣東、四川),黃草(臺灣),野艾(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白陳艾、家陳艾(四川),紅艾、火艾(雲南),「恰爾古斯-蘇伊加」、「荽哈」(蒙語名),「黑陰威」(瑤族土名)。
  • 端午,村無閒草,家有艾香!艾草是農家的保護神
    有的人家在院中放一口褐色粗瓷的大水缸,缸邊長者一大叢薄荷,翠綠翠綠的,摘一片貼在太陽穴,清清爽爽的,眼睛頓時明亮起來。院牆外土坡上,溝渠邊,則是成叢成叢的艾草、野蒿,還有不知名的野草。一片片,簇擁著,依偎著,伴著清風明月,守著莊戶人家。一年年,綠了又黃,黃了再綠,生生不息。端午到了,家家戶戶都插上艾草,驅毒闢邪。一個村子都瀰漫著艾香。
  • 端午節如果門口沒放這兩種草,等於白過端午,在民間非常流行!
    說起端午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的節日,都知道端午那天要吃粽子,但是你知道嗎?,端午節如果門前沒有掛這些草,端午就算白過了;這兩種草一個是懸艾,一個是浴蘭,大家知道為什麼說沒有插這兩種草就算白過端午嗎?
  • 端午門口慣掛艾草菖蒲 民間視其為防疫驅邪靈草
    從初春採食嫩芽製成青團,到夏季長成後被用來給嬰孩洗澡祛痱,再到老了後曬乾用來做「艾灸」,似乎它的一生也伴隨著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光輝。  艾草,就是這樣在民間傳統中建立起高於其他野草的影響力。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王風·採葛》中真摯而直接的戀情,仿佛給青青艾草也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 2020端午尋「艾」線上直播活動圓滿舉行
    近日,由中國家庭報社、中國針灸學會、新華網健康頻道主辦的2020端午尋「艾」網絡直播活動上線,與全國觀眾一起過端午。本次活動的一大特色即是結合了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漢服文化。直播中,著名脫口秀演員、北京大學理學博士、青年科學家張宇識帶來新作《尋根溯源話端午》,以通俗幽默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了端午節的歷史傳承和相關風俗。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黨委書記趙百孝分享了中醫「艾灸」的起源和發展。「灸療與針刺、藥物療法是中國古代的三大主流療法。」趙百孝指出,「『灸』字上面是久,下面是火,也就是指長時間的燒灼燻烤。
  • 艾粽飄香,樂享端午,濟南市天橋區濱河幼兒園端午主題活動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賽龍舟,飲雄黃,粽「享」非遺喜洋洋。五月五端午是我國傳統節日,處處艾葉飄香,口口蜜粽香甜。一、粽享端午 主題升旗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鮮豔的國旗輝映,「粽享端午、舌尖安全」主題升旗活動開始。在老師的講解中,孩子們了解了傳統端午節的由來,敬重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感,讓「愛國之心」在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 端午節前談景說艾:深山真艾,湘艾一生,健康永相隨!
    端午節前談景說艾:深山真艾,湘艾一生,健康永相隨!--艾草收割。2020.06.16,下午,應邀隨車趕到新邵大新鄉煙竹坪村的深山中的艾葉生產基地。曾成為歷史中的防瘟疫的功臣。現代醫學藥理證明艾草是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其對病菌有著抑制和殺傷的作用,而且對呼吸系統疾病也有防治的作用。--擁抱艾草,收穫健康。艾葉草,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 端午插艾,那為什麼要選擇艾草呢?
    只不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的氣息越來越濃鬱,端午插艾的習俗和古時相比,就顯得不那麼受人重視了,尤其是在一、二線的大城市中,快速的生活節奏、繁重的工作和學習壓力使得人們似乎淡化了這些傳統節日的觀念,大多數人也是在節日裡走走過場,偏於形式罷了。
  • 插艾、吃粽子、系五彩繩、掛鍾馗畫 宿州人這樣過端午
    宋代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描繪了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飲雄黃酒驅邪的場景,用「榴花」、「角粽」等標誌性景象營造了節日喜悅的氛圍。時至今日,懸艾、吃粽等端午習俗依然流傳著。端午,因在仲夏,順陽而上,也被人們稱為「端陽節」。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為什麼端午節要掛「艾草」呢
    真正是「端午時間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芳態,芳名遍入百姓家啊。可是為什麼要在端午節掛艾草呢,這個習俗是從何而來呢?在明間傳說中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 中醫傳承「艾」在民間 濟南市中醫診所聯盟成立暨首屆「艾」文化節...
    活動現場為「濟南市中醫診所聯盟」揭牌,「中醫傳承·『艾』在民間」首屆「艾」文化節啟幕。現場還點燃純陽之火,將火種傳遞至各中醫館,寓意讓傳統中醫文化風靡濟南、走向世界。「艾」文化節期間,現場舉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型展覽;中醫艾灸、點穴、整骨等技術展示;中醫義診,以及端午節民俗體驗活動。
  • 【又是一年端午時】詩詞中的端午節
    原標題:【又是一年端午時】詩詞中的端午節  導語:榴花吐芳日,艾粽飄香時。一年行將半,端午節又欣然而至。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佳節。《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開始的第一個五日。由於五月五日兩"五"相重,所以又名"重五"或"重午"。
  • 端午節|詩詞中的端午風物
    端午風物五月初五仲夏映日榴花照眼龍舟爭渡蒲艾驅疫糯粽飄香佩香囊,系五彩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草、菖蒲可驅蚊蠅蟲蟻、提神通竅。古人相信,端午時在家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人們將艾草綁成一束,插在門楣之上,或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晉代《風土誌》中則有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