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2020-11-08 人生路心理路

周六,同閨蜜去接繪畫班的孩子放學,看到一幕景象,五味雜陳。

一名看起來6、7歲的小女孩見到媽媽後,興奮地把畫好的畫舉給媽媽看:媽媽,你看我畫的小星星好看嗎?還有這個房子,我畫了個窗戶。

「畫得太亂了,房子也東倒西歪,你到底有沒有認真畫啊?」

小女孩低下頭,開始埋頭收拾東西,過了一會兒,不放棄地又拿起另外一張畫:「那我畫的小鴨子呢?老師說我畫的小鴨子好可愛!」

「這鴨子腳畫得太長了,倒像只雞!算了算了,我看你根本不是畫畫的料,走了走了……」

後來,雖然媽媽拿了一些零食給孩子吃,可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眼裡的難過和失望。這位媽媽也許想不到,自己的挑剔與否定像一盆冷水,把孩子畫畫的熱情澆了個透心涼。


心理學家曾說:「常年活在挑剔聲中的人,在他們的成長體驗中,缺少了愛和正向感受的承接。」

於是他們會認為:「我做得不好」等同於「我不配被愛」,因為缺乏被肯定的感受,他們很可能會面臨一些心理困境。

同樣是孩子的一幅畫,被誇有想法的孩子,擁有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長大後,可能會有不凡的創作。

而被挑剔的孩子,再也不敢隨意作畫,也無新意,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討厭畫畫。

一念之間,兩種答案。

認可還是挑剔,家長不同態度,孩子不同人生。

01

過分挑剔的父母

容易讓孩子形成「低價值型人格」

看過一則新聞,上海的一名父親報警稱遭女兒「家暴」,衣服被剪爛,並把自己關進了衣帽間拒絕出來。

這位父親說,剪衣服不是第一次,已經反反覆覆剪了十幾件衣服,還曾扯下母親的頭髮,這次爆發的原因僅僅是拒絕了她買鞋子的要求。

一個孩子,竟然如此對待父母,豈不是大逆不道?

可出人意料的是,當民警與女孩耐心溝通後,卻發現女孩並非像父親所說的那般冷漠無情。

她會關心父母,還會給父母做早餐,只是父母的挑剔、指責,讓她喘不過氣,才會採用極端的方式對抗。


也許,父母的挑剔,本意是為了激發孩子。但這種「激勵」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否定,它不斷傳遞著這樣的訊息:「你不好、你不行、你得聽我的……」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我不夠好」,這種長期的自我否定,會導致兩種後果:孩子要麼用極端的方式反抗,要麼形成低價值型人格。

身邊的一名實習生曾有這樣的經歷:每次領導找他,他的第一反應便是,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得知領導找他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他才鬆了口氣。

可這種條件反射,在下次情景再現時又會捲土重來,這讓他非常焦慮:為什麼我總覺得別人要指責我呢?

後來,她談起了小時候的回憶。

從小,爸媽就對他提各種要求,挑剔他身上大小的毛病:吃飯慢了挨罵、沒考好罰跪、就連他走路的姿勢,父母也會在身後指責糾正。

因此,儘管他現在不差,但成長中形成的心理慣性,讓他覺得自己一直都是那個被挑剔、且渾身毛病的小孩。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挑剔、否定中,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好像不管做到什麼程度都是不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

這種低價值感,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出現各種問題:缺乏自信,極度的自我懷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被指責。

更可怕是,這類孩子內心很脆弱,即便是人生中的小挫折,在他們心裡也是沉重的大山,很容易被擊垮。

02

挑剔中長大的孩子

一生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問題:總喜歡挑剔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

這樣的父母,通常也很喜歡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打擊貶低孩子。

訪談類節目《僅三天可見》有一集採訪了張藝興。作為一個實力派偶像的代表,臺上霸氣側漏的他,卻說自己是一個長期自卑,沒有自信的人。

原來,張藝興童年的噩夢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母親一直用比較的方式來「貶低」他,連喝湯這件事,她媽媽都要拿來比。


張藝興坦言:「人生可能有一個永恆的命題,就是找到自己。過去的26年,我一直希望因為努力而獲得認可。」

太令人心酸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個人的成長與心理性格形成過程中,極具影響力的具體人物。這個人物的評價,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當事人對自己的定義。

對一個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首當其衝:父母的每一次挑剔,都是對孩子的負面評價。

孩子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越來越卑微,甚至覺得若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主持人馬丁曾有一篇演講——《父與子的戰爭》,講述了父親從小對他的苛刻和挑剔,從來不知道誇獎他。

期末考試,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二名,正準備邀功,父親卻問,「第一名是誰啊」?

後來,馬丁終於把第一名的成績單放在父親面前,可父親卻又盯著一道錯題,責備道「這道題我給你講過吧?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馬丁感慨,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犯同一個錯,而是父親對他的「不認同」。


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他們會勇敢追尋自己的目光,打開這個多彩世界的大門;

而那些被父母不斷挑剔的孩子,則會畏縮在某個角落,哪怕有一天會成功,但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永遠也填不滿的匱乏感。

而這,才是教育最大的可悲之處。

03

父母懂得構建「抱持性環境」

孩子才能活出自我

看過一則暖心的俄羅斯廣告。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女孩愛上了跳芭蕾舞。可她胖胖的身材和笨拙的舞姿備受同學們的嘲笑。

小女孩有些沮喪,可媽媽一直陪在身邊肯定、鼓勵她,這讓她信心陪增。漸漸地,女孩舞藝不斷精進,得到了一次難得的比賽機會。

為了支持女兒,媽媽送了一件漂亮的舞蹈服給她。可沒想到的是,同伴因為嫉妒她出色的舞技,竟把她的舞蹈服剪得粉碎。

臨上場,女孩暗下決心:哪怕自己沒有舞蹈服,也要憑實力跳出風採,於是她站在舞臺中央,跳起了最善長的絲帶舞。

最終,女孩用近乎完美的表演獲得了冠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其實,讓女孩勇敢面對困難挑戰的,是來自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它讓女孩相信,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想要成功,就勇往直前。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理論——抱持性環境。

意思是,父母要給孩子建造一個充滿愛的、支撐性的、包容性的環境。

這並不代表,在孩子做錯事時,要無條件地維護孩子。而是無論孩子是犯錯,還是遇到挫折,都要讓他知道,父母願意支持他,成為他的後盾。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有機會靠自己去完成成長。

楊迪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就是「抱持性成長環境」。

在之前一期《青春環遊記》中,楊迪對著父母下跪感恩: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

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楊迪父母用誇獎和鼓勵給予楊迪精神力量,支撐著他不斷往前走,最終讓相貌平平的楊迪走向了成功。


歌德說:「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他人上進的效果會更好。」

父母的每一句肯定,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珍貴的禮物。

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孩子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而父母的欣賞與認可,卻可以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間翱翔。

04

蔡康永曾說:

「批評的目的在於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在生活中,我們都討厭那些口無遮攔、對他人總是挑剔、否定的人。

因為,這樣的人傳遞的都是負能量,與他們在一起,自己也會被消耗,容易變得疲憊與消極。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父母一開口就是挑剔、貶低的話語,給孩子心理帶來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

每個父母都渴望有個完美小孩,現實是他們會磨蹭、會頂嘴、會調皮搗蛋、會犯錯,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得接受、理解。

無論我們的孩子多麼的不完美,如果父母不過分挑剔、責備,而是接納與引導,就會讓孩子感受到:

「父母不是不喜歡我,只是不滿意我那些行為。」

當孩子學會擔當起自己的行為,他依然是父母眼裡的好孩子,那他就有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也更能讓自己在錯誤中成長!

共勉。

相關焦點

  • 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管她做得多好,在父母眼裡好像總是不夠,總有值得數落的地方。喜歡挑剔孩子的父母,很難養出優秀而幸福的孩子。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挑剔的父母,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非常容易養出一個低自尊的孩子。
  • 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挑剔的父母,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非常容易養出一個低自尊的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挑剔、否定中,缺少認可和鼓勵,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好像不管做到什麼程度都是不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
  • 愛發脾氣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更可悲的是,孩子會從父母的處事態度中去捕捉信息:父母愛發脾氣,孩子必然效仿;父母傾向暴力,孩子也會用拳頭解決問題。在爸爸溫柔的呵護下,樂觀開朗的尖尖讓人動容,根本看不出是一個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沒有自怨自艾,只有自信滿滿。
  •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多多用撿來的花瓣為姥姥製作禮物,母親節給媽媽畫畫,送爸爸筆記本,是一個多才多藝,幸福感很強的孩子。當主持人問她,最愛爸爸還是最愛媽媽,她溫和地回答:「媽媽生我時很難,爸爸養家也很不容易,爸爸媽媽我都愛。」體貼的話語讓黃磊跟孫莉當場落淚。
  • 這4種家庭,累死也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內向,沉默寡言,整天見不到笑臉。但是這些家長從沒有想過,孩子的所有表現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下面將例舉出幾類「不合格」的家長類型,這幾類家長會很難養出幸福的孩子,尤其是第三種,趕緊改!
  • 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就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4點。包括她跟我爸,我沒見過他們吵架,我爸有時脾氣怪,說話不中聽,只要我在,我媽也不惱火。」媽媽對他影響至深,讓他明白了快樂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他也因此收穫了快樂的能力。快樂的媽媽很容易感染孩子,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明朗陽光,內心充滿了安全感。相反,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很難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
  • 養出感恩的孩子遠比養出成功的孩子幸福!(轉)
    父母最大的幸福,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01不懂感恩的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表姐從小生活在農村,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城裡安了家。她自己平時省吃儉用,但對孩子從不吝嗇,幾百塊錢的鞋子說買就買,上萬塊的補習班說上就上。
  •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別讓孩子為大人的情緒買單
    導讀: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別讓孩子為大人的情緒買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別讓孩子為大人的情緒買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節、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禮物、帶孩子出去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而那些習慣把生日和節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 白茶清歡: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養出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呢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 滿分的父母,養不出及格的孩子
    滿分的父母養不出及格的孩子教育專家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在孩子剛剛出生半年內,父母需要細心地全面地照料,但過了那段時間,隨著孩子從絕對依賴、到相對依賴,到獨立,父母也要開始回到自己生活裡。60分是剛剛好、量力而為。孩子不需要時,不過度付出。」
  • 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最大的幸福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習慣了索取的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的付出,更不知道感恩。是啊,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辛辛苦苦卻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家長總是想著自己很苦了,不能再讓孩子吃苦了,所以都會儘量滿足孩子。苦自己、溺愛孩子的悲劇是養出了「白眼狼」。 兩年前有個名校碩士啃老的新聞曾顛覆人們三觀。
  • 這幾種類型的父母,很難養出幸福的孩子,最後一種很多人中招
    文/歆小迪你要是問一對父母的最大願望是什麼?我想無一不是希望孩子過得幸福。可孩子幸福與否與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尤其父母一些不正確的言行會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不自信等等,影響孩子的幸福感。以下這幾類家長很難養出幸福滿滿的孩子,最後一種是很多人都有,作為父母的你有嗎?
  • 【親子】這4種家庭,累死也養不出幸福滿滿的孩子!尤其是第二種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內向,沉默寡言,整天見不到笑臉。但是這些家長從沒有想過,孩子的所有表現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下面將例舉出幾類「不合格」的家長類型,這幾類家長會很難養出幸福滿滿的孩子,尤其是第二種,趕緊改!
  • 這4種家庭,累死也養不出幸福滿滿的孩子!尤其是第二種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內向,沉默寡言,整天見不到笑臉。但是這些家長從沒有想過,孩子的所有表現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將例舉出幾類「不合格」的家長類型,這幾類家長會很難養出幸福滿滿的孩子,尤其是第三種,趕緊改!1經常吵架的家庭你知道長期生活在爭吵中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嗎?父母吵架真的只是父母的事嗎?
  • 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你什麼脾氣,孩子就是什麼命運
    小王在爸爸的影響下,也變得陰晴不定,稍有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動肝火。在小王的眼中,父母偶爾能夠靜下來說話已經是難得的幸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小王,性格比較陰鬱,脾氣也不太好。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毀掉孩子幸福的「元兇」,從來不是手機和遊戲,而是情緒失控的自己。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類似於「你不怎麼樣,我就不愛你」,「你要怎麼樣,我才愛你」的「條件式教育」,在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中,隨處可見。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始終帶著條件。我們在努力學習育兒技巧,卻努力養不出一個滿意的孩子。不禁反思,是我們的愛不夠好,還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 什麼是富養孩子?最好的富養就是「家庭幸福,父母恩愛」
    給孩子蘋果三件套算富養,給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算富養,給孩子每年幾次出國遊夏令營算富養,或者是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算是富養……關於富養的物質標準太多太多了,可是這些被富養的孩子們更需要的是什麼?怎樣才能讓富養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 什麼樣的家庭,一看就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5點。雖然生活在戰亂之中,但這個小女孩幸運的是擁有了一位樂觀的父親,父親對女兒的愛和這種周全的保護,會是女孩一生幸福的底氣。每個孩子的童年都需要父親的介入,一位樂觀有趣的父親帶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有這樣的父親用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童年是很幸福的。
  •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也很適合。孩子一面天使,一面又是小惡魔。 有時候真的讓人煩透了,晚上磨磨蹭蹭不睡覺,睡覺得哄半天。 早上送去上學,你急得不行,回頭一看,小祖宗不慌不忙。 做作業的時候更別提,能把你氣得咬牙切齒。 遇上一個不配合的熊孩子,簡直是對脾氣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