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註定是記憶慘痛的一年,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投資市場疲軟,經濟增長點模糊,都給投資人的財富增長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2019已經拉開序幕,就房地產市場來說,新的一年會是一個怎樣的走勢?是買房的窗口期,還是資產的去債務的關鍵點?恐怕是很多買房人和投資者關心的。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筆者的觀點和思路。
隨著調控的深入,2018年下半年,房價終於轉升為跌,甚至部分地區的房價出現「腰斬」。總體來看,2018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約14.6億平,新房總成交額達12萬億。這與2017年首次突破16億平,總銷售額13萬億的表現稍有回落。二手房成交持續走低,成交量下跌的同時,成交價格也在同步下跌;到了年底,二手房甚至出現了全國普遍「低溫」的現象。
這樣的市場形勢,前期高槓桿炒房的自然苦不堪言,然而這對於非炒房客,只是單純買來自住的人來說,誘惑很大,他們認為,這是抄底的機會到了。
2019是抄底的機會嗎?
認為是抄底的,可能覺得,政策底已經到了。從去年7月,高層一直強調,遏制房價上漲,房住不炒;到了年底,住建部再次表態,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三個「穩」字奠定了未來一段時間樓市的走向。而且,跟樓市息息相關的金融業,也開始收緊。相關部門不止一次公開表示,信貸的方向已經調整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就意味著,貸款還是要放的,只不過不會放給房地產。起初還有人覺得,錢出來了,你就管不著了,直到銀監會重罰一些違規操作的銀行,這才知道是動真格的了。
如果對於貸款懂了真格,那也就相當於卡住了房價高速上漲的脖頸;房價上漲,需要社會財富整體增加,這有兩種路徑,一、社會財富總量增加了,社會經濟大飛躍。二、信貸寬鬆,且錢都要流入樓市。
然而,目前信貸只能有限度的寬鬆,不能、也不允許在流入樓市了。
首先,因為錢統統流入一個部門,短期內會讓一個行業迅速膨脹起來,帶動經濟發展,但如果它一家獨大了,就會造成負面效應,壓制了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勢頭。目前來看,中國家庭66~85%的財富都是房產,60%的實體產業與房地產相關,60%的銀行資產負債與房地產相關,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雖然誇張,卻很形象。
其次,信貸信貸,某種意義上造就的是信用上的貨幣。想想看,首付三成也好,五成也罷,這筆錢是實實在在;然而,貸款的那部分,就成為了槓桿。那麼這就不實在了?想像一下,你貸款100萬去買房,等於賣房人就得到了這一百萬,他可以把它存銀行,也可以拿去消費……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利用信貸,就讓社會財富增加了。這挺像空手套白狼的,也容易上癮,如果不加以控制,則會對未來過度透支,極易引發金融危機。
所以說,無論是從大局著想,還是從具體的經濟個體來看,金融加槓桿在2018年可以說是到頭了,未來就算信貸寬容,多出來的錢也要被引導不要進入樓市,而且房貸利率儘管減少上浮幅度,但相較於未來一段時間的收益,這個利率還是較高的。總體來說,如果是自住,根據自己的能力買就行,不要過分透支自己,背負太多負債;想要投資「抄底」,信貸不松,時機就未到,盲目追加住房資產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2019,我們應該做什麼?
作為個體投資者,緊跟時代,緊跟政 策方向,緊跟國 運,總是沒錯的。
做不了莊家,左右不了經濟大局,自然就跟著大局,才能不為時代所拋棄。那麼大局是什麼呢?
剛剛分析了,信 貸收緊了,所以我們就不要過度依賴信貸去投資房產。再進一步想,為什麼要收緊信 貸?為了經濟和金融安全。那麼,跟緊大局的普通投資者,是否也應該開始考慮自己資產安全的問題呢?
有人可能不屑一顧,防範風險?跟我沒關係。這就太大意了。
金融去槓桿,剛剛說了,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
1. 明斯基時刻。即,讓資產價值崩潰,將一切交給市場,打破剛性 兌付。比如P2 P。
2. 龐 氏。借新 債,還舊 債。
這個需要極為強大的信用主體才能實現,目前也就是發一發國 債和地方 債,而且也不能過度使用。
3. 債務社會化。比如房地產熱,讓全民買房,個人承擔債務,實際上也是客觀上調動居民的生產欲望,勞動還債。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打破剛性兌付,你覺得你手握的資產是真金白銀,對不起,如果有需要,分分鐘讓它變成大白菜——尤其是那些沒有生產作用,也並非稀缺物品的資產載體,舉個例子:房子。
房價炒起來之後,居民富裕了之後,如果想讓富裕長期保持,就要看能不能築好底,能不能防範風險。快速炒熱的城市房價,房價漲得快落得也快,只要時機成熟,腰斬不是夢;一旦房價的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有基本面支持的房價,會為你的財富堅實築底,比如一線城市的房產;缺乏支持的地區,價格很快分崩離析,你的財富也就隨著資產價格的下跌而大幅縮水,比如燕郊的房子。
過去以房為富的人,未來應該如何配置資產才能獲得保值的潛力?
首先,考慮稀缺,稀缺的資源,才能帶來價格的優勢;稀缺就是最好的價值。過去我們說,只買貴的,未來則不能再繼續盲目擴大資產規模,而是要買「買不到」的東西,作為財富的載體。
第二,要減輕自己的負債,可以保證有持續的正向現金流供給生活;這在經濟調整時刻,是人人都要考慮的,包括CEO,一個企業垮下去的速度,比想像中要快。例子:金立、OFO。
第三,在共識之外,找到空白點,萬眾追逐的資產,可能到你手裡就不會剩下多少,那麼就去其他市場尋找機會。
綜上而言,如果說2017是創富之年,2018是守富之年,那麼2019就是築底之年。儘管有人調侃,說2019可能是之前十年最艱難的,但卻是未來十年最舒適的,那麼就把視線放在未來,藉助當下的「舒適時刻」,去構築防範未來風險的財富防禦機制吧。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鍊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