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交的焦慮與困惑 六成受訪者依賴程度較強

2020-12-25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62.8%受訪者對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較強

   漫畫:徐駿

  微信、微博、QQ等網絡社交軟體的普及極大改變了現代人的交往方式。人們可以在屏幕上進行即時聊天、在網絡社區交友、還能選擇性地向他人公開個人生活。然而,在享用著科技發展便利的同時,社交軟體的使用者們也體驗著焦慮和困惑。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網絡社交軟體,21.3%的受訪者坦言會隨時隨地刷屏,62.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比較強,48.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網上漫無目的「閒逛」屬於無效社交。

  受訪者中,00後佔1.0%,90後佔27.8%,80後佔45.2%,70後佔18.9%,60後及以上佔7.2%。

  62.8%受訪者對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較強

  「早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機。先看看有沒有留言,再刷刷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熱門話題,順手點幾個贊。平時每發出去一條狀態,我都要花時間關注點讚和評論的情況。如果那條狀態表達了我的觀點,或者是精心編輯過的,我更會特別留意。」對中國人民大學的大三學生秦雯來說,頻繁刷新社交軟體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調查顯示,62.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較強,其中15.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網絡社交的依賴程度非常強。

  調查發現,受訪者使用社交軟體的目的包括:維繫社交關係(63.2%),打發時間(46.5%),關注資訊、獲取知識信息(44.8%),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42.3%),跟上熱門話題(30.0%),塑造個人形象(17.4%),工作需要(10.7%)等。

  廣州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韋志中指出,社交本身是人的一種社會心理需求,人們通過社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附感、歸屬感。在網絡環境下,人們偽裝自己、規避風險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更可能產生自主、主導的感覺。總的來看,安全感、歸屬感越低的人越會依賴網絡社交。

  「如果網際網路上都是高質量的、高度定製化的東西,那多花時間在網絡社交上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現在的網絡充斥著無聊、虛假、浮誇的東西,它們抓取你的注意力,但卻不帶給你實質的收穫。」沈宇哲是傳播學方向的碩士生,他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一方面提高了社交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增加了「無效社交」。

  在網友心目中,什麼樣的社交算是「無效」的呢?調查顯示,「無效」網絡社交的表現有:漫無目的在網上「閒逛」(48.7%);不停關注自己或他人的狀態得到多少個「贊」(45.8%);翻看好友的狀態,但僅限於「已閱」卻無實質收穫(42.6%);自己沒有參與的群聊,還是要點開看看記錄(35.2%);獲得的資訊質量低或毫無價值(31.0%);處理騷擾或垃圾信息(27.4%)等。

  無效社交為何增多?59.7%的受訪者認為應歸咎於人們在網上的「圍觀」時間變多、真正交往變少,45.9%的受訪者表示問題出在網絡信息量大而個人處理能力有限,45.1%的受訪者則指出,社交媒介的推送消息會讓人頻繁被吸引,造成時間浪費。

  「人們都有獵奇心,而網絡讓『圍觀』變得非常方便。」秦雯舉例道,「微博上不是常出現『觀光團』嗎?譬如,微博上爆出了某個明星的醜聞,『觀光團』就會先去『問候』一下當事人,再去『看望』一下事件相關者,最後『關心』一下他們的親朋好友。這一切都非常方便,你只用不斷點擊連結就可以了。但事實可能是,你本來只想關注一個人,最後卻『問候』了幾十個人,圍觀的規模就是被這樣一級、一級觸發出來的。」

  而在沈宇哲看來,人們的「無效」社交常常是被迫為之的。「如果你不刷朋友圈、不刷微博,那就可能失去和別人的談資、錯過一些資源。有時候,你明明知道用自己寶貴的時間去處理那些可有可無的雜事、看一大堆雞零狗碎的東西是在浪費生命,但你還是不得已做了,因為你不想掉隊」。

  65.2%受訪者建議使用社交媒介時注意合理安排時間

  韋志中認為,「無效」社交的存在,與人們空虛、無聊的心理有關。「虛擬社交中那些表象化的東西,如點讚數、關注人數,它們帶來的滿足感,就像毛毛雨,僅能給人帶來短暫的溼潤,卻無法真正滋潤心田。當你越是追求毛毛雨,心底就越是乾旱、越是空虛,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其結果就是人們不再注重與他人的深度關係」。

  面對「無效」網絡社交,如何應對?調查顯示,5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主動少用網絡社交軟體,36.4%的受訪者表示會藉助外力約束自己,33.8%的受訪者選擇順其自然,另外,還有19.2%的人選擇關閉帳號。

  沈宇哲認為,理性的人在作判斷時總要講究優劣或說效用。「比如,當我評價網絡社交的效用時,我可能會看它的絕對效用,也就是我實際收穫了什麼。我也可以看它的相對效用,也就是網絡社交的機會成本——與做其他事情相比,我把時間花在網絡社交上是不是划算」。

  韋志中建議,減輕對網絡社交的依賴和「無效」社交,關鍵要走入現實,培養起穩固、親密的人際關係。第一,不要捨近求遠,試著先改善自己身邊的關係,比如和父母的關係、和子女的關係,這樣會逐漸發現自己身邊就有著許多好風景。第二,有選擇地加強關係的深度。「人的社交容量是有限的,我們應先判斷誰是我們喜歡的人、誰是值得我們喜歡的人,然後用心投入、與他們真誠相待。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慢慢提高現實中人際關係的質量、充實自己的心靈而不會浪費時間到網上遊蕩,也會減少受傷害的可能」。(藍星宇)

 

相關焦點

  • 剖析網絡社交過度依賴現象 學生:不是網絡的錯
    不依賴網絡社交的尷尬  河南師範大學 李佳楠  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很多人熱衷於網絡社交並產生依賴,而不依賴網絡社交的人在群體中成了異類,經常面臨各種尷尬,我就是其中之一。最不可思議的是,老爸老媽最近也迷上了微信,電話打得少了,微信問候多了,我「潛水」多了,他們反而成了活躍分子。  分享了我的網絡社交經歷,現在要問我有沒有網絡社交依賴症,我還是很難回答。說有,它們只是我偶爾聯繫親朋好友的一個工具;說沒有,假如不是它們的陪伴,真不敢想我現在會有多麼孤獨、落伍。
  • 港媒:內地網民越發依賴社交媒體 九成受訪者稱其利大於弊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7日報導,它們可能只是「社交媒體症候群」的表現——即生活越來越依賴於網絡互動。最新調查發現,在中國的7億多網民中,越來越多的人承認,長時間使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對他們的健康可能造成影響。然而,研究顯示,中國內地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成癮者並沒有停止使用社交媒體的打算。
  • 社交網站與孤獨的實證研究
    Elizabeth&Tee(2007)在Young(1996;1998,二次引用自Elizabeth& Tee,2007)將網絡使用者根據使用量劃分為網絡使用者、過度使用者和網絡成癮者的基礎上,對網絡使用者進行了抽樣調查。結論表明,過度使用者和網絡成癮者在社會焦慮和情緒孤獨上程度更高,印證了網絡依賴程度越高,越傾向於孤獨和焦慮。
  • 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網絡上,各種大學生宅家學習「指南」的點擊率,分分鐘躥上熱搜榜前十的位子。日前,東華大學團委發起了一項關於大學生疫情期間學習、健康、生活情況的調研,654名大學生參與其中。「疫情期間,大學生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這對學生們身心健康、學習效果和生活狀態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共青團東華大學委員會書記沈潔告訴記者。
  • 過度依賴手機忽略家人 78.9%受訪者感到愧疚
    過度依賴手機,正減少著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有時即便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也都各自刷手機,沒有了往日的親密和熱鬧。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9%的受訪者坦言過度依賴手機讓自己與親人交流的時間變少了,78.9%的受訪者因此感到愧疚。
  • 調查:因疫情宅家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數說  一項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從今年1月29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
  • 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一項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從今年1月29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不參加集中性活動開始,大學生們宅家學習的效率,就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
  • 「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
    摘 要:社交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當下的媒介環境,大學生作為社交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對社交媒介產生了極大的依賴。由於社交網絡場域下的人際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徵,過度依賴線上人際互動會造成現實人際互動能力的降低,出現與社會隔離的情況。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
  • 七成大學生正在克服手機依賴:排滿日程 提升意志力
    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各地的2077名大學生發起關於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僅14.05%的受訪者每天使用手機時長在3小時及以下,27.88%的受訪者日均使用手機3到5小時,33.32%日均使用5到8小時,還有24.75%使用時間在8小時以上。
  • 九成受訪者會使用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已經成了年輕人表達情感的主要語言方式之一。有人認為這樣的表達更直接、更準確,也有人覺得網絡詞彙讓語言變得簡單粗暴。對此你怎麼看?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4%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網絡流行語。
  • 無壓力社交|教你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是種常見的,非病理性的現象。這本書是一本實用自助指南系統的介紹了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通過正確認知社交焦慮,社交焦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這三個方面幫你真正認識和了解以及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 六成受訪者:注重環保和文化軟實力
    六成受訪者:注重環保和文化軟實力 王品芝 李丹妮/中國青年報 2018-12-06 11:14
  • 4成受訪者表示要視情況而定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6.5%的受訪者經常使用「呵呵」「嗯」「哦」等詞語或微笑、再見等表情。55.6%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網絡社交禮儀可以讓人更輕鬆地表達情感,51.2%的受訪者則認為這樣會導致人們在網上聊天時小心翼翼,生怕被誤解。
  • 超八成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
    即時通信軟體、興趣小組、美圖社區、就近匹配等交友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的網絡社交需求,越來越多年輕人在藉助語音來交友。疫情期間,面對面的社交減少,語音交友又迎來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機會。北京某高校大二學生鄒宇軒(化名),也是在疫情期間重新開始玩語音社交軟體的。由於學校推遲開學,他一直在老家杭州。「今年3月我只出了四五次門。爸媽要上班,我白天一般都是獨自在家,沒人可以說話,想起之前用過的一款語音交友App,就下載來玩」。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其中34.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語音交友。
  • 八成職場女性焦慮或抑鬱,源自工作壓力、經濟狀況和外貌
    記者12月2日從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與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等主辦的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獲悉,逾八成職場女性在過去一年中都面臨焦慮或抑鬱問題的困擾,80、90後尤甚,工作、經濟壓力和外貌成為職場女性心理問題最主要的三大來源。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社交網絡型平臺的網絡評論更受用戶喜愛藍皮書項目組構建了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並將網絡評論的平臺劃分為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和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等。我國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在正面闡釋國家政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提升了外國受眾對中國方案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對外網絡評論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我國政府對一些國際政治問題的態度。針對一些國際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摩擦,主流媒體及時跟進,通過對外網絡評論表達本國立場和觀點,辯駁或反擊對立言論,有助於形成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國際輿論格局。
  • 近一成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 家長學校如何助其掙脫?
    玩手機、平板成了不少孩子的主要娛樂 記者王俊偉攝「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我國近一成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網絡成癮包括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信息收集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賭博成癮、網絡購物成癮等,其中網路遊戲成癮最為常見。陸林表示:「據統計,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們國家接近10%。」那麼,廣東的情況如何?
  • 【焦慮測試】焦慮症從輕到重分4個層次,程度越深對身體損害越大!
    《人民論壇》雜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六成人認為自己的焦慮程度較深;81.1%的受訪者認為焦慮情緒會「傳染」;88.9%的人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當下中國的社會通病。
  • 調查:近六成大學生有容貌焦慮!為變美「Z世代」這樣「大作戰」!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介紹,心理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存在更為嚴重的容貌焦慮。同時,容貌焦慮呈現一定程度的年齡結構分層,「存在容貌焦慮問題的往往是20多歲的年輕人。」部分大學生過於關注自身,以自我為中心,更容易出現容貌焦慮問題,甚至由於容貌焦慮導致社交恐懼等情況出現,「比如有大學生因為起痘痘而不敢出門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