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孩子在學鋼琴嗎?我剛帶娃去試聽過一節課。
我和Bruce(布布)一起坐在音樂教室裡,和其他四組家長一起參加音樂的啟蒙試聽課。
男老師饒有興致地帶著孩子們一起唱Dodososofafami。
為了與孩子們溝通無障礙,他放慢了語速,把聲線調到溫柔的頻道。老師180cm的大塊頭裡,迸發出了小兔子的柔軟。
「小朋友找到這個按鍵了嗎?這就是Do。下面打開琴蓋,一起按一下Do。」
頓時熱鬧起來。五雙小手在各自琴鍵上亂按一通,音符飛上天。
老師屏住耐心,來到每個小朋友面前,抓著他們的小手按住Do、Do、Do。
隨後播放音樂,隨著韻律街拍,一起來按DoDoDo。
如此反覆。
臨近結束,老師為大家彈了一首曲子,一個5歲的小女孩不耐煩地說:「怎麼還沒彈完呀。」老師尷尬回應:「馬上就彈完咯。」
一場45分鐘的試聽課,在小朋友的左顧右盼中結束了。家長互相聊了聊,彼此交流了一下,課程顧問也來湊熱鬧。
走訪了幾家音樂機構,都說4歲的孩子,最適合學習的是鋼琴、小提琴和尤克裡裡。鋼琴的樂理知識最豐富,相當於打地基,以後轉別的樂器,相對簡單。
讓孩子學鋼琴,是中產媽媽的夢想。這個夢想或許來自於,我們小時候,總會看到某個同學在舞臺上彈奏鋼琴,彈得響亮,閃閃發光。
以前,我會幻想一下那個人是自己。現在,會幻想一下那個人,是我的娃。
在看過以下兩篇對鋼琴的批判之後, 我曾經一度對樂器類免疫,也沒打算讓孩子當琴童。
歐神 水庫論壇
歐神 水庫論壇
琴棋書畫,是溫飽之後的精神需求,是氣質的拔高,是虛無飄渺。
世界的運轉,權力的交替,掌握在務實的人手中。鋼琴家朗朗去白宮演出,對朗朗個人而言是裡程碑式的榮耀,對白宮而言則是一場普通的演出。
閃光燈背後的狠角色,才是世界的真主角。
儘管認清了世界的殘酷與真相,我依然無法說服自己。偶爾暢想一下,布布當琴童的樣子。
鋼琴考級報名
尤其是周圍的媽媽們交流孩子學琴的時候,仿佛被洪流裹挾著向前走,我的意志一點點瓦解。
兩個小人在腦子裡打架:
小人A:趕緊報班吧,萬一你兒子是下一個朗朗,錯過了豈不是你的罪過!
小人B:省省吧,學琴就是考驗家長的,你有那毅力去送娃上課、盯著娃練習嘛?不分嚴寒酷暑,每天堅持?
甭管娃是啥水平,當媽的都很積極,至少在報班培訓這件事情上。
這種消費,只有送娃上課的解脫感,沒有買奢侈品的罪惡感,怎麼看都是一舉多得。
當每周的課程排滿,生活立刻規律起來,再也不用費神思考周末去哪兒玩,再也不擔心娃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Ipad。
就這樣,思前想後之後,還是帶著娃,跑了好幾家琴行。幾節試聽課的效果,不理想,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和節奏。布布可能和我一樣,根本就沒啥音樂細胞和天賦。
我說,還是放棄了吧。
課程顧問說:「正常呀,剛來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的。你看看其他教室,上過半年課程的孩子,都特別乖,超級聽話。」
我說布布可能沒有音樂天賦。
課程顧問說:「天賦都是培養出來的,4歲正是培養的最佳期,錯過了再學,效果不如現在。」
我想,無論如何,我是說不過課程顧問的,打算默默離開,突然被一個家長抓住,「我們剛才也在試聽,你們聽下來感覺怎麼樣呀?打算報班嗎?我還在觀望呢。」
天下的媽媽是一樣的,連糾結都是一樣的。
興趣的長期投資與堅持,考驗著孩子的天賦、毅力,家長的精力、財力與配合度。
鋼琴家朗朗的成功,離不開其父母傾注的心血。
他2歲識琴,3歲師從名師,獲獎無數。9歲隨爸去北京,媽媽留在老家給予經濟支持。父子倆在北京租了很小的房子,目標是考上中央音樂學院。
朗朗每天清晨5點開始練琴,經常遭到鄰居投訴。每周一次鋼琴課,學費貴,老師還經常發脾氣。有一次老師索性對朗朗說,你沒有天賦,滾回家吧。
爸爸知道了以後氣壞了,不是對老師,而是對朗朗。舉全家之力的栽培,換來老師的當頭棒喝,爸爸心灰意冷,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他甚至揪著朗朗到11樓天台,勒令朗朗跳下去。
朗朗當然沒有跳。但以後的幾個月裡,父子倆不講話,朗朗也不彈琴。直到朋友來看他,鼓勵他為大家彈奏一小段,幾個月後第一次觸摸琴鍵,他才意識到自己對鋼琴的熱愛。
10歲的朗朗,如願考上音樂學院。
即便是天才,在漫漫取經路上,也面臨著曲折與打擊,同時考驗著家長和孩子。更多的琴童,則是普通孩子。
去年搬家,新鄰居是7歲男孩,每晚七點準時練琴。疫情期間,老師沒法上門指導,耽誤了大半年,現在也不彈琴了。
我的一位雞血朋友,在女兒3歲的時候就買好了鋼琴,安排了鋼琴課。在女兒4歲的時候,她說,「我放棄讓女兒學鋼琴了。我自己小時候也學過鋼琴,那種沒興趣地堅持有多痛苦,我懂。」
確定了孩子沒有興趣,棄之,不可惜。
如果孩子真的有興趣,而我沒有讓他學,會不會令他失望?
我的同事,從小就想學彈鋼琴,媽媽忽視了她的需求。工作以後,自己掙錢請專業老師教,0基礎開始,堅持了5年多,已經彈得有模有樣。中年學琴,純粹是興趣驅動,沒有考級的壓力,即使不是專業選手,彈琴的時候,兩眼發光,折射出熱愛。
興趣,是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從0學起的選擇,不局限在小時候。
布布看到琴的時候,眼裡並沒有光。這就是我決定放棄走琴童這條路的原因。
【欣姨說】
朋友們怎麼看琴童這條路?我是徹底死心了,想問問還在糾結的、正在路上學的、根本沒考慮過的家長們,歡迎留言告訴我呀。
本文為欣姨說原創,禁止一切洗稿、搬運、抄襲的行為,謝謝!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關注、點讚、留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