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媽說:
給娃報興趣班,最痛苦的莫過於一開始她興致勃勃,但上了沒多久便開始叫苦叫累,再不願意去上。
興趣長在孩子自己心裡,打一頓罵一頓終歸不能解決孩子「自己不想要」的根本問題。如何讓娃找到上興趣班的內驅力,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有關這一點,我的朋友小語媽媽特別有心得,她在娃上了n個興趣班都沒有堅持下來後,找到了一個方法,拯救讓娃不再「半途而廢」,今天分享給大家。
當然任何方法都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但至少每一種方法都值得去嘗試。
放棄對孩子來說從來就不需要什麼站得住腳的理由。
再比如有一天突然萌發出背唐詩的決心,讓我趕緊給她買本《唐詩三百首》,結果才背了三五首,就悄咪咪再也沒有動靜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沒有持久的動力去做一些事情也是正常的,再說我這當媽的也沒花太多力氣去push,所以對於這現實情況我也是能接受的。
一晃到了5歲,小語沒有任何興趣堅持了下來。
凡事就怕比。
有一回和朋友吃飯聊起,朋友的孩子和小語同齡,並且也是4歲多開始學滑冰,她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小小年紀的她每天都堅持上冰場(除了過年放假很少間斷),而且據她媽媽說,訓練場上的那股子韌性和耐性,在日常學習和行為習慣上也有非常好的轉化——不僅英語、畫畫非常拿得出手,就連和小夥伴去野外觀察小蝸牛、毛毛蟲,也是橫橫豎豎各種對比琢磨,被她整得就像做科研。
這麼一對比,我無法淡定了:怎麼我女兒就沒有別的孩子那種毅力呢?
當時朋友對我說了句話:
「有興趣容易,有耐性難。天生就耐性好的孩子是不多的,想讓孩子堅持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得當的學伴。」
「學伴」兩字再一次投射進我心裡。
5歲多時,小語突然又對學一門樂器產生了強烈的願望。
擔心像以往那樣再次半途而廢,在猶豫要不要滿足她的要求時,突然就想到了朋友和滑冰老師都提到過的「找個學伴」。
碰巧小語幼兒班好朋友的媽媽也正尋思著要給娃報一門樂器,於是我們倆人一合計就給倆娃報了個一對二的琵琶班。
很快我就感受到了學伴的好處。
有了學伴,小語居然有競爭意識了。為了回課時不比好朋友彈得差,小語,竟然可以每天主動在鏡子前面坐下來,重複一個動作幾百遍。
更重要的是,有了學伴後,負面情緒都能有地方釋放了。每次上完課和好朋友在教學點樓下玩個十分鐘,有什麼不愉快的心事瞬間就煙消雲散。
學伴間友誼也給小語帶來了堅持的動力。有很長一段時間小語都把每周末的琵琶課當作和好朋友的相邀和約會,出發時滿懷期待,回家時分別,也都是戀戀不捨。
所以,在學琵琶這件事上,小語雖然也曾無數次練手型練到哭,但即便是最辛苦的時候,也不曾說過「我不想學了」這種話。
後來在一份公開的研究報告中,我看到:「當孩子開始上小學後,他們與同齡人互動的時間從大約10%增加到了30%以上,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同伴關係會比親子關係更具互惠性。」
原來,「同伴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是有事實依據的。
既然夥伴力量有這麼大,我決定要開始帶女兒混圈子。多攢點好朋友,也好在將來學點其它興趣時安插小學伴。
於是,作為一個特別不愛扎堆、不愛交往的老母親,我居然嘗試著在周末為小語和她的夥伴組局,吃飯、喝茶、戶外,變著花樣來。
原以為這也會是一個不需要助推她就能堅持下去的興趣班,結果還是沒能逃過半途而廢的「咒」!
前陣子突然有天回來和我說不想跳了。問她為什麼,就給我一個字:
「累。」
「跳舞當然累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以前也累,怎麼以前就能上得興致勃勃不說累呢?」可任我怎麼逼問,回答只有吐槽:「太無聊了。」其實我並不相信她是不喜歡街舞這個興趣了,因為單看她平時在家沒音樂也要蹦躂兩下的勁頭,我覺得她還是有興趣的。所以我決定再堅持磨一陣,還是想盡辦法逼她去上課。逼著上課到底是沒味道的,也堅持不了太久。正在惆悵之際,突然轉機就出現了。有次小語下課回來居然沒再提累和不想去了。這邊我還納悶,這邊也看到了小語態度發生改變的的老師就發微信來了:「看她整個人狀態都是很好的,可能跟新來的小朋友關係比較好。」老師說的新夥伴,是之前和小語一同在學校上過拓展課的隔壁班小姑娘,性格好,舞也跳得很好,重點是和小語關係也很好。
之前帶著她和小夥伴有更多的交往在這個時候發揮了作用。學伴的適時出現,再次挽救了差點要半途而廢的小語。
當然,學伴並不是只是在培養興趣方面一起上課的夥伴,更是在平時可以一起交流學習一起玩耍的學習上的夥伴。
對於同個學齡的孩子,好的學習夥伴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今年四五月份時,小語對於學校布置的每周末的日記任務有很大的情緒,每回都是我三番五次地提醒督促、拖到不能再拖了,她才會去完成。這事也讓我很頭大,一到周末就覺得又有不開心的事要發生。
直到某個周六情況發生了突然的轉變。
那天,小語約了班級裡關係最好的女孩一起玩,在外邊逛了幾小時回到家後,那個女孩突然建議說:「小語,我們去寫日記吧,就寫今天出去玩的事!」
小語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遠遠看著兩個小孩兒並排寫日記的場景,那會兒真是有點兒恍惚。憑我一百句話都難辦到的事,小夥伴輕鬆就把我女兒搞定了。
打這次開始,寫日記對小語好像也變得沒那麼困難了。
往後,這對好朋友在學校裡經常會交流看了什麼書,學到了什麼新單詞,或是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夥伴之間潛意識的你趨我趕,動不動就會流露出來。比如小語突然會說,「媽媽,你給我買一套尤斯伯恩的書吧,XXX說非常好看!」過一陣,又討要點別的:「媽媽,幫我把XXXX上的會員買了吧,我和XXX約好了,每天讀英文繪本。」
OK媽最後說:
雖然小語已是小學生,情況更多是在大齡階段。但事實上,「發展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夥伴」這個思路對於咱們學齡前的娃仍然是適用的。
隨著孩子告別嬰兒期成為幼兒,他們就開始有了社交的需求,社會屬性會讓他們越來越重視同伴反饋、評價。
朋友的示範、朋友帶來的競爭以及與朋友合作獲得的成就感,都有助於他們找到更滿意的自己。
當然,也有很多媽媽可能會更想知道要怎麼幫孩子找到好的小夥伴。這個問題今天不在今天的話題範疇就先不多說了,留給下次再專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