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晗耀: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 實現經濟振興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沈晗耀: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實現經濟振興

8月24日,在華頓經濟研究院召開的「中國上市公司百強排行榜」新聞發布會上,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百強論壇主席沈晗耀發表題為「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實現中國經濟全面振興」的演講。沈晗耀把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深剖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演變,系統闡述了國內大循環的總體思路,提出「要標本兼治,以中國央行為第一推動力,以第四產業為主戰場,由公共經濟帶動私人經濟,形成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的國內高質量大循環,標本兼治,實現中國經濟的全面振興」。

沈晗耀表示,在國際第四次產業革命背景下,科創研發領域誰走在最前面,科技教育、文化娛樂、生命健康誰最發達,誰就成為新的世界經濟中心。因此,他提出了第四產業理論,主要包括上述四個領域。他解釋到,第四產業來自於第三產業,但與第三產業中的其他產業不同,第四產業屬於公共品經濟,而其他服務業屬於私人品經濟。另外,主要從事商品生產的傳統第一、二產業大部分也屬於私人品經濟。

沈晗耀特別指出,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科創研發和科技創新是當今和未來世界各國競爭的核心,誰的科技走在最前面,誰就能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科技創新的競爭背後是高素質科創人才的競爭。因此,國內大循環要以「人」為核心。一方面,增強體質,延長人們的壽命;另一方面,提高素質,提高人們的科教文化素養。

沈晗耀提出,國內大循環要以「人」為核心,全面提高人的體質和素質,國內大循環要標本兼治以第四產業為切入點和主導方向,以公共經濟帶動私人經濟,全面擴大內需,形成以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之間的高質量大循環,標本兼治,最終實現經濟的全面振興。

相關焦點

  • 沈晗耀:以第四產業為主戰場 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
    原標題:沈晗耀:以第四產業為主戰場,以公共經濟啟動國內大循環   「在國際第四次
  • 國研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中國要把國內經濟大循環暢通起來 各國經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張立群提到,這次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使世界經濟出現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其中發達經濟體將收縮7%。「世界經濟受疫情衝擊,問題非常嚴重。」他表示,嚴重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停頓或癱瘓。「另外一個方面,市場供給靠什麼?
  • 談談熱詞「國內大循環」
    因此,就有必要分析原有戰略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存在的不足之處,研究和探索應對之道。「國內大循環」發展思路的選擇,當是相對於「國際大循環」而言。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發達國家將創新率高、附加值高的經濟活動留在其國內,把附加值低、很少有創新機會和進入壁壘低的價值鏈中低端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 [光明日報]賈根良:談談熱詞「國內大循環」
    但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戰略,都有其產生、發展和其內在矛盾充分展露的過程,正是這種內在矛盾導致了新發展思路的選擇。因此,就有必要分析原有戰略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存在的不足之處,研究和探索應對之道。「國內大循環」發展思路的選擇,當是相對於「國際大循環」而言。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有何深意?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探究個中內涵,「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相關權威人士和專家。  「國內大循環」是否是個孤立的概念?  多位權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 【遴選政策理論】以國內大市場循環支撐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上
    【遴選政策理論】以國內大市場循環支撐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上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國內大循環什麼意思 國內大循環並不是 「閉門造車」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我國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融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張軍:立足國內大循環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會上發表題為「立足國內大循環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主旨演講。▲在「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圍繞「立足國內大循環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主旨演講。
  •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譬如,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推出的「天貓精靈」通過動態數據抓取和信息篩選技術,可以根據居民以往顯示出的需求偏好和支出預算,為其推薦量身定製的產品,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  妥善處理積累與消費在國內經濟循環中的關係  居民收入的用途包括積累和消費兩方面,居民在這兩者之間要做出選擇,而積累和消費的平衡是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前提。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擴大內需支持國內經濟大循環 優音通信助推中小企業轉型開拓國內市場
    2020年經濟下行周期的同時遭遇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正在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對抗風險能力本就羸弱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供應鏈中斷、業務擱置、資金回流困難等問題使得大量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在此背景下國家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提高「兩個比重」 構建適應國內大循環居民住房制度
    作為消費品的居民住房有兩個基本分類:其一,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其二,自有住房和租賃住房。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分類是交織在一起的。商品住房中,有自有住房,也有租賃住房。 筆者以為,面對我國居民住房的現狀,要切實提高全部住房中公共住房和租賃住房的比重,才能實現「房住不炒」,構建適應國內大循環的居民住房制度。
  • 邱騰華: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對香港經濟至關重要
    邱騰華: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對香港經濟至關重要
  • 國內大循環的戰略基點是什麼?北京銀行牢牢把握住了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國家發改委: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
    國家發改委: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12月2日上午,一場主題為「勠力同心乘勢而上高質量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專題黨課活動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
  • 雙循環格局要著力抓好國內大循環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 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 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探索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有效途徑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推進上中下遊協同聯動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引導下遊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遊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 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樞紐 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
    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樞紐 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16 22:44:46
  • 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迫切需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新發展格局的「壓艙石」基於對當前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科學研判,2020年5月,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被提出;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雙循環」的戰略方向和總體要求;日前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四五
  • 「十四五」開新局 引領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聶平香: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任務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深化改革打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主要環節上「堵點斷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