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鐘聲已敲響
新的一年如期而至
伴隨著元旦假期結束
孩子們回歸校園
家長、老師們回歸工作崗位
新年第一周,被下面這段話刷屏:
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哈佛大學前校長 德裡克·博克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和溫暖呢?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鍵盤俠」,殊不知,他們「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恰恰源於父母的粗放式養育,在一歲以內自己的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3歲左右,孩子的哭鬧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當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時候,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越豐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養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通過投入讓兒童記住養育者的聲音、相貌、氣味,形成依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資本,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