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必讀)

2020-12-27 騰訊網

關注左腦編程,你的學習小助手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1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她說,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無能期,兒童只能靠哭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此時,家長應該立刻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長期哭鬧得不到安撫的孩子,他們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會形成過度緊張的記憶,影響孩子的脾氣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鍵盤俠」,殊不知,他們「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恰恰源於父母的粗放式養育,在一歲以內自己的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2

3歲-12歲 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3歲左右,孩子的哭鬧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麼如何制止孩子無理的哭鬧?

哭鬧沒有用

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手機,不能看動畫片,在家裡哭鬧。

此時家長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抱進臥室,一對一笑眯眯地看著孩子哭鬧。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長可以起身離開去拿一個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體會到對他的愛。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到中學不愛學習,在課堂上坐不住,東張西望的,很是影響學習成績」。

李玫瑾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從小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等祖輩長大的。

這是因為,老人的生活沒有節奏和規律。

「一會兒給孩子吃個紅薯,一會兒帶孩子去鄰居家串串門兒,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變得分散。」

早年的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讓四歲上下的孩子開始懂得等待和忍耐,從而培養自律意識?

有計劃的給孩子買玩具

選擇一個輕鬆的周末,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商場裡去挑選玩具。

孩子挑好後,家長可以說:

「這玩具超出我們的計劃,你知道爸爸媽媽每天為什麼去上班嗎?

30天才發一次工資,家裡買所有東西都需要計劃,你這個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媽媽的預算計劃,我們只能買100元的玩具。

如果今天買回家,我們下星期的菜錢就沒有了。

如果媽媽這個禮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這個玩具買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提要求,因為要加班,你要早點上床睡覺,要乖乖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除了買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時光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安靜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圖、繪畫等。

三歲時堅持10分鐘完成一幅畫,四歲時每次堅持20分鐘,等孩子六歲上學後,就能在35分鐘的課堂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孩子五歲起,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也應該逐漸養成。

這時候,家長要適當利用誘惑訓練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巧克力的誘惑

準備一份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設計一個遊戲,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兩份對孩子說:

「寶寶,這兩份巧克力都給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麼明天媽媽再額外獎勵你一份。」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首次掌握決定權,大多會把兩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獎勵。

一個月後,當第二次做遊戲時,孩子會吸取教訓,按照計劃品嘗巧克力,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對你的考驗,不要著急,長大後要學會等待」。

飯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時候總是會在飯前準備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動筷。

父親加班不能按時就餐,母親一定會用乾淨的碗筷給他單獨留一份飯菜。

最好的水果也會留給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點滴的行為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孩子從四歲就要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吃苦耐勞。

運動中的吃苦耐勞

跑步可以鍛鍊孩子的呼吸和耐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

孩子在跑步中會上氣不接下氣,當過了這個階段會發現沒什麼不良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剛開始工作特別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孩子在學遊泳時,會非常害怕,覺得要死了,後來他會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學會。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這個過程就是自己駕馭外界的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

3

12-18歲 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電視劇《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個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林妙妙在文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數理化卻一塌糊塗。

她的母親卻逼著她把所有的科目都考及格......

那麼當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學習困難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少年派》中林妙妙和錢三一的懵懂的戀愛關係牽動著雙方父母的心,讓一向處事穩重的裴音跑到學校去找班主任、找王勝男。

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對於戀愛問題的緊張和焦慮。

那麼如何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討戀愛的話題?

李玫瑾在女兒初中時,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會女兒如何確立正確的戀愛觀。

挑衣服好比找對象

一次,母女倆在商場裡挑選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鋪,女兒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勵她除了這件衣服,還可以到其他商鋪再看看。

在不斷的逛商鋪過程中,女兒在對比中發現了其他更中意的選擇。

李玫瑾藉此機會說:

「找對象好比挑衣服,中學就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學時期就早戀,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來更優秀的男生了。」

女兒恍然大悟,從此養成了正確的戀愛觀。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越豐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養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通過投入讓兒童記住養育者的聲音、相貌、氣味,形成依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資本,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的財富。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教授: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0-3歲 情感撫養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 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特點,父母用心把握每一個階段的重點,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成果。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怎樣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010-3歲 情感撫養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 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定要做好這幾點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 ​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所以父母想要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人格健全」的孩子,就需要從孩子的嬰兒時期開始,就關注孩子的身心發育。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就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所以家長要「見機行事」,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的孩子?(深度好文)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 「棉花糖·分享」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對這3件事
    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對這3件事!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34;。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 育兒專家李玫瑾:想要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對這幾件事!
    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依戀,父母需要及時滿足他們的身體需要。3-12歲的兒童需要規則,父母必須說「不」。年幼的兒童需要選擇的權利,父母需要耐心並將其視為朋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和青年心理學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無數案件和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了這一問題。
  • 李玫瑾:如何培養快樂、人格健全的孩子?與「不哭才抱」諷刺對比
    1920年,華生提出了這個風靡全美的觀點,不少家長紛紛效仿,人們都以為這會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利器」,誰也沒想到,在自家孩子身上試驗「哭聲免疫法」的華生,卻嘗到了苦果。李玫瑾說,作業是永遠都寫不完的,但是睡覺時間卻是有限制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還是孩子的健康最重要!沒有必要犧牲健康去換取成績提高!
  • 李玫瑾被萬千父母追捧,培養出的女兒卻很普通,網友坦言很失望
    作為一名育兒專家,卻讓孩子活成了社會上的「透明人」,這似乎有悖於令萬千家長奉為至寶的「李玫瑾育兒經」。,她只是讓孩子性格開朗人格健全,看她理論視頻的人也不是希望學習怎麼讓孩子出人頭地吧。我不太贊成李玫瑾快樂教育的方式,現在競爭壓力太大了,一味地安慰自己「孩子當個普通人就好」,那以後進入社會吃虧的是孩子自己。
  • 如何養出一個內心豐盈、人格健全的孩子?
    我始終認為,化繁為簡,選對方法和路徑,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塑造出內心豐盈富足、人格健全健康的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願望。那麼,怎麼教、拿什麼教,就成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人格培養的基礎竟然是它
  • 李玫瑾:12歲之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黃金期」,家長不要錯過
    女孩眨著活潑靈動的大眼睛,即使面對「不怎麼樣」的成績,依舊樂觀快樂,很多網友感嘆其強大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態。在現代教育中,太多的家長只注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不好,上了多少輔導班,名次排名等等,成績成為了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而孩子的品質,性格,德行的成長和培養卻被忽略了。
  • 五月花英語家庭教育丨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哈佛大學前校長 德裡克·博克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和溫暖呢?
  • 如何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定得重視這些方面
    父母並不能陪伴兒女一輩子,他們需要健全的人格來適應這社會。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到: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如何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而自尊更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條件。但在保護孩子自尊心方面,其實很多中國父母都做的不好,不懂得尊重,一味信仰「棍棒之下出孝子」,不自覺地想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
  • 家長朋友,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養,遠比你們眼中的分數更重要
    大家都說到是家長的關係,其中父親影響尤大,小時候隻身一人帶孩子,又當爹來又當媽;加之父親又喜歡玩幾張牌,有時晚上玩牌玩久了孩子就跟著睡在沙發等。父親對孩子的管理也特別嚴格。所以,現在性格異常怪異。 其間一同事說孩子讀書行不行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最重要。孩子童年就是需要有夥伴,孩子的童年就是快樂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