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劉衍鋼:歐洲的匈人與亞洲的匈奴可不是一種人

2020-12-13 澎湃新聞
劉衍鋼在講座現場

        中國歷史上的匈奴(Xiongnu)與歐洲歷史上的匈人(Huns)之間有何關係,學界聚訟紛紜,輿論則普遍認為兩者族屬相同。不僅如此,還有一個荒謬的「歷史事實」廣為流傳:匈奴被漢朝打出了東亞,他們逃往歐洲,把怒火拋向了日耳曼蠻族,然後偌大的羅馬帝國,就被這些連匈奴都打不過的蠻族覆滅了。可見相比中國來說,羅馬真可謂是「弱爆了」。       

       2015年4月23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師劉衍鋼 在題為《匈人史及歐洲遊牧民族的活動模式》的講座中,詳盡講述了匈人的歷史,釐清了諸多繁雜與有趣的問題。       

       劉衍鋼,對於古典歐洲晚期歷史、文獻,尤其是軍事史深有研究,翻譯過英國考古學家麥金託什所著《探尋歐洲史前文明》一書,其論文《古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匈奴與匈人之間沒有關係,新著《匈人史》也即將出版,這本書將會是漢語學界第一本詳細介紹匈人歷史的專著。       

遊牧與農耕民族的爭鬥,可沒「影響整個人類文明史」      

       講座伊始,劉先生便指出國內學術界對遊牧的概念存在著嚴重誤解,這導致有關研究人員乃至通行教材在述及相關史事時常常出現混亂。      

       英語裡的「遊牧民族」(nomadic ethnic)一詞涵義比較寬泛,起初是指活動於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沙漠中的族群,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族群則是另外一大類型,古典歐洲史料一般都不加區分地稱呼他們為「斯基泰人」(Scythians)。       

       「遊牧與農耕民族的爭鬥,伴隨了整個人類歷史」這一說法流行已久,卻完全錯誤,原因就在於「遊牧」與「畜牧」兩個概念被混為一談。遊牧,指的是某族群帶著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遊牧族群出現時就屬於鐵器文化,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青銅時代。

斯基泰人       

       公元前800年左右,農耕世界確切知道遊牧民族的存在,是時人類古代文明史已經過去一半了。當遊牧文化傳播到農耕草原地帶,就迅速取代了原有粗獷的農耕文化,因為在相同面積的草原上前者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鄂爾多斯草原即是一例。公元前2000年以前,鄂爾多斯草原上有不少農業人口定居,但隨著氣溫降低,很快就人跡全無,直到遊牧文化傳入,人類才可以再次在此生存。       

       學界普遍認為,一個文化中若出現了文字、城市與金屬冶煉技術三者之二,即可以稱之為文明;判別文明的先進程度,也主要以這幾項要素的發達程度為準繩。但恰如culture(文化)與civilization(文明)的詞根涵義分別為耕種與城市,反映了農耕文明的評判視角一樣,以上述三個條件作為原則,也只會得出有利於農耕文明的結論。       

       另外,主流觀點還認為遊牧文化的經濟不能自理,所以遊牧世界普遍要求「於南方開邊市」,而且正是在與農耕世界的戰爭與交往中,遊牧文化產生了帝國模式。雖然這種觀點遭到不少學者,尤其是蒙古學者的反對,但它的確可以解釋許多現象。       

       劉衍鋼認為,一切農耕文明史料中對於遊牧文明的記載,都是以自己的視角出發的,所以遊牧民族總是被描述為反覆無常,不守信用——實際上,這是因為遊牧族群內部往往非常鬆散,外部的條約體系對內部的約束力極小。不幸的是,關於遊牧民族的現存史料,大多是由農耕民族記錄的,這要求我們在描述、解釋遊牧民族的歷史時,一定不可以不加辨別地拿來就用。

匈人和匈奴沒有關係       

       學界對匈人的歷史有多種敘述模式,但無論怎麼計算,其活躍時間最長都不超過100年,更別提這會對歐洲和世界歷史產生多大的影響了。       

       公元370——375年匈人才出現在歐洲,但沒有任何確切史料記載過他們是從何處來、又是怎麼來的。當時歐洲大部分草原均為哥特人佔據,哥特是農耕民族,很難在阿蘭人佔據的頓河以東沼澤地區生活。匈人越過頓河入海口,首先降服了阿蘭人(Alans,中國史料稱之為「阿蘭」或「阿蘭聊」),之後又與他們聯合擊敗了哥特人。

       西哥特人因此被迫越過多瑙河,請求遷入羅馬帝國境內,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也希望用哥特人充實自己的軍隊,於是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但羅馬士兵虐待哥特移民的事情時有發生,加上羅馬帝國在多瑙河流域兵備薄弱,數量龐大的哥特人很快發動暴亂並屢敗羅馬軍隊。瓦倫斯迫於無奈,只得率軍親徵。      

       隨後便爆發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阿德裡安堡會戰,經此一役,羅馬帝國的軍事優勢徹底喪失,東羅馬帝國陸軍幾乎全軍覆滅。不久之後,西羅馬帝國滅亡。但這場戰役的意義被過分誇大了。比如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中世紀戰役的開端,並直接導致了羅馬步兵方陣的衰落,但實際上,當時參戰的匈人騎兵數量極少,不可能發揮決定戰爭勝負的作用。       

       除了與羅馬連綿不斷的戰爭,匈人也攻擊過波斯帝國,只是沒有成功。       

       匈人勢力鼎盛於阿提拉王朝時期,並建立過統一國家,但這種局面僅僅維持了不到五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立即瓜分了部落,匈人又回到了內鬥不斷的狀態。      

       公元454年,聯合了阿蘭騎兵的日耳曼人在內達奧戰役中,一舉將匈人趕出了多瑙河平原。日耳曼王族對匈人的態度有支持與反對兩派,最後,隨著親匈派的埃德克王族被東哥特人殺害以及阿拉提幼子鄧直昔克的敗亡,匈人就此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       

       匈人引發了歐洲族群多米諾骨牌式的遷徙,現代歐洲族群格局亦隨之定型。雖然匈人促進了歐洲族群格局的變化,但他們只是鬆散的僱傭兵,很快就消失了——從一開始他們也就「不在局中」。公正地講,阿蘭人的歷史影響都比匈人大得多——他們是這場民族大遷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居民主要就是哥特人和阿蘭人的後裔。

匈人引發的歐洲民族大遷徙       

       即使與歐洲諸蠻族相比,匈人都顯得極為野蠻與落後,他們受伊朗與日耳曼人的影響很深,阿提拉時代四任君主名號均為日耳曼語,武器與服飾也歐洲化得非常徹底。他們不使用帳篷,連最簡陋的房屋都不會建造,這些特徵跟其他遊牧民族差別很大——匈奴人不但很早以前就使用帳篷了,後來還建造出了結構複雜的城鎮。直至滅亡,匈人居住方面的文明程度都遠遜匈奴人西遷之前的水平。       

       劉衍鋼特別強調,諸多證據與學界晚近的研究都可以證明匈人不可能源出於匈奴,那個用匈奴證明大漢軍力遠勝羅馬的故事,可不能當真。

匈牙利人和德國人是如何變成匈人後裔?

        匈人對歐洲歷史的影響說不上巨大,但他們在歐洲人的觀念中卻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其形象也產生過諸多變化。       

       長久以來,匈人都被看做是野蠻、殘暴的破壞者與入侵者,他們也是歐洲先進文化的吸收者,但在某些方面,歐洲傳統文化也受到匈人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阿提拉是匈人最偉大的君主,傳說中,他「被他妻子親手以刀穿刺而死」,也是在傳說中,437年,匈人滅了勃艮第王國。       

       以勃艮第王國與匈人的戰爭為背景的「尼伯龍根」傳說是歐洲民間傳說中的重要類型,北歐史詩集《埃達》和《薩迦》中數量眾多的詩篇都與之有關。最著名的相關作品,首推德意志民族史詩《尼伯龍根之歌》,華格納正是以其為基礎創作了歷史上最偉大歌劇之一——《尼伯龍根指環》。

       這些傳說版本眾多,故事情節雖有細微差別,但大同小異:一位以阿提拉為原型的兇殘貪婪的蠻族統治者,因為覬覦勃艮第王國的財寶,就用卑鄙手段殺害國王,其妹妹或王后為了復仇,則潛入匈人地區並成為蠻族統治者的王后。雖然有的版本中會出現復仇失敗的情節,但大多故事中,「阿提拉」都「被他妻子親手以刀穿刺而死」。       

       不僅如此,著名的史詩《貝奧伍爾夫》中英雄貝奧伍爾夫的葬禮,也是以阿提拉的葬禮為藍本進行描繪的。       

       浪漫主義運動以後,在歐洲經濟最發達的西歐與北歐地區,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裝扮成亞洲遊牧民的形象。他們把匈人想像為一種足以對抗腐朽現代文明的神秘力量——這種思想的源頭可以上溯到盧梭的激進觀念與那個時代瀰漫整個歐洲大陸的浪漫主義精神。相比現代文明,他們更推崇充滿了野性的原始力量。       

       近代以來,一直受到德意志人壓迫的匈牙利人受到民族主義思潮的強烈影響,他們認為匈人是自己的始祖,阿提拉則是開國君主,不僅如此,阿拉提的偉大先輩也為匈牙利的歷史做出了偉大貢獻。這樣,德國人就成了自己祖先的手下敗將與奴僕了。與之類似,俄羅斯人也將自己看做是斯基泰人的後裔。       

       但實際上,匈牙利(Hungarians)與芬蘭人(Finlanders)一樣,隸屬芬族,他們的祖先是公元9世紀前後才進入匈牙利平原的奧諾古裡人,他們自稱馬扎爾人(Magyarok),這更為著名。

著名的布達佩斯英雄廣場的阿提拉像       

       一戰開始後,德國為了報複比利時不願借道進攻法國,幾乎將著名的「大學城」魯汶整個焚毀。將有嚴密組織的屠殺作為一種報復手段的做法,使整個歐美世界都想起了恐怖的匈人。英國媒體報導此事,稱之為「匈人的進軍」,「對文明的背叛」。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吉卜林在其名篇《為了我們擁有的一切》中寫道「大家快拿起武器,因為匈人近在門前」。德國著名劇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痛心疾首地責問同胞,「你們究竟是是歌德的後代?還是匈王阿提拉的後代」?加拿大不少競選海報,更打出了「我們的任務是打擊匈人」的標語。    

歐洲與亞洲遊牧民族有重大區別       

       一直以來,匈奴和匈人總被混為一談。其實匈人與匈奴的區別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族源不同,他們的行動模式也大相逕庭。劉衍鋼歸納了歐洲與亞洲遊牧民族特徵的主要區別。       

歐亞大陸遊牧民的走廊       

       從太行山脈向西直到維也納東郊的歐亞大陸,地勢一馬平川,除了平緩的烏拉爾山脈之外,其餘幾乎所有山脈均為東西走向。這片暢通的區域也因此成為古代遊牧民族遷徙的走廊——實際路徑長度超過一萬公裡。       

       這些遊牧民族的活動模式具有共性,他們的遷徙主要只有兩種方向:其一為向水草相對豐美的遊牧地區流動,這在亞歐草原上表現為由東向西遷徙;其二為向相對富裕舒適的農耕地區流動,這在亞歐草原上表現為由北向南遷徙,跟上述路線相反的遷徙極為少見。而且只要遊牧民的主體遷入富饒農業區並在當地居住一段時間後,此民族就不可能重回草原恢復遊牧生活。即便是面臨農耕政權的強大壓力,這些遊牧民族的後裔也只會屈服並融和於當地居民,不會離開。       

       共性之外,又有顯著的區別。歐洲最重要的草原為南俄草原和多瑙河草原,這兩片草原的土地肥沃程度僅次於英國和法國南部地區,可以同時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對遊牧和農耕民族都是寶地。      

       正因此故,在這兩片草原上,遊牧與農耕民族一直交替佔據統治地位,而且從來沒有任何歐洲遊牧民族有越過多瑙河建立徵服王朝的政治企圖。       

       但亞洲的主要草原均無法發展灌溉農業,所以歷史上一直都為遊牧民族控制,並且他們會周期性的由北向南建立徵服王朝。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東亞大陸,伊朗和印度的情況也完全符合這一特徵。       

       劉衍鋼最後強調,造成這種模式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很難在社會學的角度上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全部明晰地嚴格按照因果律羅列,一個歷史學家首要的任務,是把歷史現象如其所是地準確描繪出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有上帝之鞭之稱的匈人橫掃歐洲,匈人是匈奴人嗎?後裔在哪裡?
    從字面意思上看,匈人和匈奴人二者確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甚至會給人一種: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的感覺。事實上,匈人和匈奴人二者是否是同一人種?是否有民族傳承和文化沿襲的共性,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雄踞蒙古高原的匈奴與橫行亞歐大陸的匈人公元前3世紀,在蒙古高原一帶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匈奴,他們以射獵為生、驍勇好戰,一度威脅到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76年,匈奴政權達到了統治頂峰,建立起橫跨北方草原的大帝國。
  • 橫掃歐洲的匈人是西遷的北匈奴嗎?匈牙利是其後裔所建嗎?
    另有一種說法,如今的匈牙利正是當年匈人後裔所建立。無論是匈奴還是匈人,都已距今久遠,那些有據可考的歷史事件尚且造成爭議,至於記載模糊語焉不詳的歷史片段更是撲朔迷離,焦點集中於兩處:一、匈人是不是匈奴?二、匈牙利和匈人或匈奴有何關係?
  • 橫掃歐洲,且間接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匈奴人的後代嗎
    以上是東西方的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但近年來民間、尤其是網絡上流傳很廣了一個說法——橫掃歐洲、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漢朝的手下敗將北匈奴西遷過去的,進而得出了一個極其自豪感的關係式:軍事實力是漢朝 > 匈奴 > 歐洲。那麼,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
  • 匈人號稱「上帝之鞭」,曾橫掃歐洲大陸,與匈奴人有何聯繫?
    匈人號稱「上帝之鞭」,曾經橫掃歐洲大陸,「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但也有可能匈人是被遊牧帝國柔然擴張而西遷的混合型遊牧民族,假借過去強大民族匈奴的稱號來威嚇敵人,後來的阿瓦爾人也可能也是如此。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齊名、也曾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阿提拉,曾橫掃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
  • 匈人與匈人帝國——「上帝之鞭」阿提拉
    一、匈人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併入侵東、西羅馬帝國。過去匈人曾被一些學者認定是古代中國文獻中記載的匈奴單于國,但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入侵歐洲的匈人與匈奴有血緣關係。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到底啥關係?這本書告訴你真正的答案
    學歷史,匈奴這個民族是繞不過去的,稱霸蒙古高原的亞洲匈奴,號稱上帝之鞭的歐洲匈人,以及東歐小國匈牙利,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嗎?張金奎所著的《匈奴帝國》一書,娓娓動聽耐心細緻地講述了亞洲匈奴和歐洲匈人的前因後果、是非成敗,把叱吒風雲歷史以白話文故事的形式展示在讀者面前,很多細節聞所未聞,值得一品。據報導:2004年,2500名匈牙利人要求政府承認他們是匈奴族,雖然這個申請被匈牙利議會駁回,但是歷史愛好者一直關注的問題,亞洲匈奴、歐洲匈人和匈牙利人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歷史上兇悍的匈奴,如今他們還有後裔嗎?學者給出的回答讓人意外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我們可以確定後來歐洲的匈人基本上就是西遷的北匈奴的後裔,或者說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也融合了其他的民族,從而產生了歐洲匈人的後裔。但是如果你問現代的民族哪一個是匈奴人的後裔?這個就有點難了,因為歐洲的匈人在後來也逐漸消失了,所以說現在關於匈奴人的後裔的普遍觀點基本上就是他們融入了中東歐多個現代民族以至於他們本來的特徵消失了,所以我們無法判斷究竟哪個民族是匈奴人的後裔?
  • 歷史上的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有人說,當年縱橫歐洲的匈人首領阿提拉既是匈奴之後,從歐洲人的描述來看,阿提拉當是黃種人。但想要證明匈人與匈奴的血統關係,對其文化、語言等,所要做的考證很多。今時今日,不能妄斷二者之間的聯繫。只能姑且認為,他們或許是有傳承關係的。
  • 學者認為:歐洲的這個民族屬於黃種人,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
    我們都知道世界分為三大人種,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以及南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白種人(又稱歐羅巴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還有一種是四大人種的分法,就是在原有三大人種的基礎上增加了棕種人(又稱大洋洲人種,分布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 中國一著名學者說:匈牙利是匈奴人後裔,一研究說:沒基因關係
    面對這一熱門話題,就連匈牙利人本身都持有懷疑態度,19世紀之前的匈牙利人自認為他們是亞洲北部曾經西遷的北匈奴的後代,但是如今的匈牙利官方說法則認為:他們不屬於匈奴人,也不屬於匈人,如今的匈牙利人最早是來自歐亞大陸交界地帶的烏拉爾山麓附近的遊牧民族——馬札爾人。
  • 匈牙利人是中國人的後裔嗎?
    它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逐漸沒落以致消失了,而幾乎與此同時,在歐洲卻興起了一個強悍的民族。大約在9世紀的時候,匈牙利人的祖先在多瑙河流域出現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民間就有一種這樣的傳說,說匈牙利人是從中國遷徙到歐洲的匈奴人的後裔,許多中外學者也紛紛宣布自己的考證結果: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後代。
  • 歷史上令多個朝代頭疼的匈奴,到底是哪個民族?結果出人意料
    我國歷史上關於匈奴的記載有很多,但是到了近代,這個民族似乎是突然消失了一樣。我國的56個民族都能在歷史上追溯到,但就是沒有匈奴,匈奴這個民族到底去哪了呢?有人說歐洲匈人和中東匈人就是我國古代匈奴人的後裔。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漢趙建國十年後,被羯人石勒滅亡,這樣中原的匈奴人就進入了五胡亂華的大熔爐中,被各民族同化。南匈奴的另外一支在草原的部族與鮮卑人融合,形成鐵弗人,鐵弗人的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先後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俘虜,融入北方各民族。
  • 北方有匈奴人血統,匈奴戰敗去了哪裡?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一點,就是匈奴是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準確點應該叫遊牧部落,當一個部落強大時依附者眾多,則迅速強大,一旦失敗,部眾則散去,過一段時間形成新興遊牧部落。代代以不同面目出現。匈奴的消失不是匈奴人的消失,之所以匈奴消失,是匈奴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這才是匈奴消失的不二原因。
  • 歐洲一國家,皮膚跟歐洲人不同,風俗與中國相近,都說是中國後裔
    然而匈牙利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們並沒有像其他歐洲人那樣皮膚白皙,而且在外貌方面和歐洲人有些不同: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睛。這種外貌與東亞的中國人非常相似。匈牙利人的生活方式,結婚喪葬等風俗習慣都比較接近中國。因此有一些研究世界歷史的學者們結合了部分史料得出來了一個結論:匈牙利人有可能是來自被漢王朝趕走的匈奴人西遷而來的後裔。
  • 匈奴的後裔今天在哪裡?陝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姬胡是土著,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活了3000年。稽胡正是黃帝的後裔,商周時被稱作鬼方、獫狁、獯鬻、薰育、葷粥等,這些名稱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稽胡的稱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種,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
  • 匈牙利人為何曾認為自己是中國後裔,匈牙利祖先和匈奴有什麼關係
    歐洲有兩個神奇的「東方民族」,一個是土耳其人;另一個是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分明長著一張歐洲臉,卻每天說自己是突厥後裔,還妄圖拉著全世界突厥民族恢復祖上的榮光。對於土耳其的無賴,中國人拿他也沒辦法,畢竟突厥西遷的歷史路徑很清晰。
  • 有些匈牙利人自稱是中國的後裔,有哪些依據呢?
    匈牙利人可從來沒有自稱過是中國人!   在歐洲諸國中,匈牙利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另類。與周圍其他國家不同,匈牙利的祖先來自於中亞地區。   公元四世紀,來自中亞地區的匈人掃蕩了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阿蘭國,打通了前往歐洲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