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蹲動作,存在一個大辯論:腳尖應該要朝前呢?還是向外轉一個角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答案是兩者皆是。讓我來解釋。
這個論點很簡單,我認為我們應該擁有腳尖相對朝前的徒手深蹲能力。我們使用腳尖朝前的深蹲動作來檢測動作中弱的環節,以便於我們去強化改善它。若您沒辦法腳尖朝前的方式來進行徒手深蹲,很有可能您需要去改善一些事情(腳踝活動度、髖關節活動度、胸椎活動度、骨盆控制、核心控制等)。話雖這麼說,但總會有人因為不正常的身體結構原因,而導致根本無法進到深蹲的姿勢,有些人就是遺傳的關係。不過,大多數的運動員應該都能夠全蹲(大腿後側貼小腿)。
徒手深蹲是其它運動動作的基礎,例如:跳躍、落地,許多膝蓋傷害的發生是因為落地時腳尖朝外以及夾膝(旋轉),比方說:ACL撕裂。我的目標是讓運動員在落地及跳躍時擁有良好的力學結構,因此減少運動受傷的發生。
在訓練上,當您在進行槓鈴深蹲時,為了獲得最佳的表現,我建議您把腳尖外旋,這些輕微的變化讓深蹲動作更接近動作專項性。這樣不僅提供我們稍寬的基底,同時讓我們骨盆控制及活動度發揮的更完美。這就是為什麼一些運動員在腳尖往外轉時,深蹲可以蹲的更深的原因,髖關節外旋通常會達到更深的活動範圍。
當髖關節外旋時,腿部內側的髖內收肌群會被拉長,讓髖關節的肌肉處於一個更好的發力位置。這意味著,當您腳尖外轉來進行深蹲時,髖內收肌群徵招的程度更大,而特別是髖內收大肌已被證實有助於髖關節的伸展動作。來自於髖內收肌群的幫助愈多,這意味身體能夠更強壯、更有效率的來進行槓鈴深蹲。
腳尖朝外,只改變髖內收肌群的活化程度,臀肌及股四頭肌並無更大程度的活化。研究已經證實,腳尖外轉超過30度較沒有效率的。出於這個原因,您應該在進行槓鈴深蹲時,腳尖外轉的角度在10~30度之間,找出一個讓身體處於最為舒服的位置。記住,您我深蹲姿勢不會一模一樣的。
以上是一種觀點,但是否檢測動作歸檢測動作,訓練動作歸訓練動作,兩者應該不一樣呢?看看下面這篇深蹲時,腳掌朝前或外轉?,主要的概念是:戰鬥姿勢成為日常的姿勢,也要讓日常姿勢在戰鬥時能發揮功效。,不管是在腳尖及步距上。
做深蹲時,腳掌應該要儘可能地朝前或是向外轉10~30度呢? 如果你看過Becoming a Supple Leopard這本書,就會知道,腳掌朝前,也稱中立腳掌位置,才能夠產生最大轉矩。不過多年來,教練卻是指導運動員深蹲時腳掌往外轉,這種方式,會在髖關節中製造一些活動空間,讓運動員膝蓋更加往外,可以較輕鬆的蹲到底。但教練和運動員並沒有了解到,我們還可以透過外旋的方式在髖關節中製造出空間:「feet straight(parallel), screwing your feet into the ground, and shoving your knees out.」 雖然這需要更多的活動度,但轉矩卻能最大化,同時股骨頭的活動不會被限制。
不過,多數人的關節活動範圍,沒有辦法做到全深蹲。他們或許可以透過腳掌向外轉來完成全深蹲,但這個偷呷步是要付出代價的。除了降低產生轉矩的能力,這動作還會影響到其他活動,讓身體無法正常運作。我們暫且把腳掌向外的姿勢稱為鴨子步,如果你以鴨子步的方式深蹲,就會以鴨子步的方式站立、走路、跳躍、落地、切換方向等。這個動作模式會深植大腦中,增加你受傷的風險。也許現在看來沒什麼問題,但這對身體而言是顆未爆彈,總有炸開的風險。一旦問題出現,就更難修正動作了。
兩腳掌越平行,姿勢會越穩定。你可以把腳稍微向外轉,這樣還是能產生一些轉矩。在低負荷(低負重)進行動作時,你會認為不能產生轉矩是小事。但負荷(負重)或代謝需求增加時,不能產生轉矩將會危害生物力學結構。 另外,深蹲時要站多寬呢?如果是使用深蹲來改善健康及運動表現,你的姿勢 要能讓關節進行全活動,讓你發現問題並轉移訓練效果到其它運動動作。 對於大部份的人,就站得比肩膀寬一些即可(通用型的步距)。記住讓戰鬥姿勢成為日常的姿勢,也要讓日常姿勢在戰鬥時能發揮功效。 我們可以選擇通用型的步距來進行多數的練習,有時加入其它步距,來增加身體的刺激。
歡迎關注體能網微信公眾號:tinengwang_com
輸入關鍵詞獲取相關文章
內容支持體能網:www.tineng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