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後為什麼起水泡?繼續灸還是放棄?

2020-12-20 掌門談養生

艾灸是中醫學中的一種防病治病、養生延年的簡單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艾灸是通過經絡體表直接給予人體優良的溫陽功效。「艾」字,《說文解字》作「灼」字解釋,是灼體療法的意思。在施灸的過程中,患者會無一例外地感覺舒適。現代研究證實,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

《黃帝內經》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體檢對找到未病有幫助,但是體檢並不是萬能的。體檢能查出血糖、血壓高不高,骨密度是不是降低了,卻查不出體內是不是有寒邪或者暑溼等病邪。中醫講的「治未病」是找病因、找病邪,是把破壞健康的元兇找出來。中醫認為,人是統一的整體,穴位是經絡上的點,刺激穴位就能引起經絡的反應,而經絡是氣血的通絡,同時也是病邪的通路。艾灸治病是活用了其通經絡的作用。

艾灸是個寶貝,不過實際施灸的過程中,很多人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艾灸後,身體的局部位置起水泡,這個時候,初次接觸艾灸的朋友可能會心存疑慮,身體氣泡後該怎麼辦?到底是繼續灸還是放棄呢?今天艾之灸掌門師兄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關於灸後起泡這個話題。

艾灸後起泡的原因

病邪進入身體的時候,一方面和正氣爭鬥,一方面會在經絡和腑臟中潛伏下來。也許一時半刻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積少成多,到正不壓邪的時候,病就表現出來了。而艾草的藥性是陽性的,有生發的特點,會在經絡裡巡行,一旦發現哪裡潛伏者病邪,他們就起到衛士的作用,把沉澱潛伏的病邪攪動起來,順著經絡到達腑臟,排出來。當你長期艾灸,陽氣變得充足,這個時候,體內正邪開始交戰,因此不同的人灸會出現不同反應,有的人開始長痘痘,有人皮膚發癢,也有的人灸後會出現水泡等反應。

不同病症的水泡,這裡有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

1、如果灸後起的水泡是透明無色的,說明是體內寒溼比較重。

2、如果灸後起的水泡是黃色的,說明有體內有鬱熱的現象。

3、如果灸後起的水泡是血水樣,說明體內溼毒很盛,需要排毒。

使用艾灸治療疾病的人有很多,但是每個用過的人感覺都不一樣。有的人感覺很明顯,見效很快,有的人見效就很慢。灸感的強弱一般代表了經絡的堵塞程度。有灸感、灸感強,說明自身的經絡通暢,作用立竿見影;沒有灸感也不代表沒有效果,而是表示經絡中邪氣淤積嚴重,需要一點時間開淤散阻,作用慢一些。提到氣泡以及各種反應,就不得不提到艾灸的灸感。

艾灸的七種灸感

艾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通竄到其他經脈或是其他部位出現小疙瘩、疹子等現象。具體來說,艾灸後的灸感有七種感覺:

1、第一種是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穿透到深遠部組織。

2、第二種是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3、第三種是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直達病灶。

4、第四種是局部不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

5、第五種是表面不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臟器感覺很熱。

6、第六種是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非熱感覺,例如酸、脹、麻、重、痛、冷等。

7、第七種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症隨之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人、脹、痛等感冒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症得到緩解。

古人艾灸為何追求起泡

出現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發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祛邪除病的過程,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有利於疾病的痊癒。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標準是機體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灸瘡,所以古人將灸瘡作為判斷灸量和治療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

古人喜歡疤痕灸,追求艾灸起泡並不是無道理的,因為這樣確實能起到很好的療效。艾灸起泡後病邪找到了出路,排除了身體的毒,從祛病的角度來說是好事,身體會更快得到康復。

《小品方》說:「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可見古人認為施用瘢痕灸時,只有灸瘡起發,才能發揮治癒疾病的功效。

艾灸後起泡怎麼辦

現代醫學使用溫和灸或者艾灸貼,相對來說比較溫和一些,當我們使用艾條懸灸或者艾灸貼敷貼時,局部皮膚多有紅暈灼熱感,一般不需要處理,經數小時即可消失,如果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放出液體,或用注射針抽出液體,然後塗碘酒或者紫藥水,以消毒紗布固定,需要注意千萬不可用創可貼,等水泡好後再繼續灸就可以了。如果水泡出現的比較多,可以適當的艾灸的頻次和熱度,一般建議灸3天停1天。同時注意適當的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待其自然痊癒。保持樂觀的情緒,靜心調養,勿過度勞累,使用清淡而富有營養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艾灸療法的療效。

施灸後,除了水泡,有些朋友還會出現不同的排病反應,各位灸友們也可以了解一下。

關於艾灸的排病反應

部分灸友在初次施灸或施灸一定次數之後,有50%以上的人,但不是所有的人,會有病氣加重,或者其它異常反應。

1、灸後發癢:如體內溼氣較重,灸療過程中面部或身體上會出現小皮疹,並且發癢,這是體內溼氣外排的表現。此種情況可繼續施灸以觀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則罷,不退或加重則可加灸曲池、合谷。

2、小便增多:這是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種表現,因為中醫講「腎主水,司膀胱開闔」。此時應該多喝水,不用擔心,這些現象都會慢慢消失,一般灸後尿頻的,多是提示腎臟和泌尿系統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婦科會有些問題。

3、灸後腹瀉:艾灸後突然出現腹瀉,是因為寒溼被集中到了胃腸,最後排出體外,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排病反應。腹瀉後除了腸胃稍感不適外,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如果腸胃和身體有嚴重不適的,應該注意要排除腫瘤的發生。

4、灸後上火:有的人會有咽喉腫痛、牙痛等,尤其是秋冬季節更容易上火,此時多喝水或者煮一點綠豆粥來喝,或者用金銀花泡喝,上火嚴重的可以暫時停灸,等這些症狀過去後繼續艾灸,一般反覆幾次後,就沒有上火的症狀了。

5、肢體冰涼:經過幾次艾灸,或一段時間的艾灸後,有的人會表現出肢體冰涼,這是寒氣用艾灸後在體表的反應,有的是臟腑內的寒氣表現在體表,這種反應在冬天和春天的季節更加嚴重,有這種反應的,說明身體嚴重陽虛,需要繼續艾灸,使寒邪儘快排出。

溫馨提示:越是出現多次排病反應,就越證明病邪的頑固,也體現正氣正在一點點積累。有排病反應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排病的反應。

相關焦點

  • 艾灸後起水泡不一定是燙傷!有大作用
    「艾灸後起泡了,是燙傷了嗎?」「灸出水泡了,是好事還是壞事?」「起泡了要怎麼處理?可以挑破它嗎?」剛接觸艾灸的朋友可能還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東西,甚至很可能將它的出現誤認為是操作不當引起的燙傷,於是就不敢再灸了。 但其實,灸花和燙傷是兩回事!灸花是灸法術語,也叫「灸瘡」,通常表現為局部起水泡,水泡裡或有少量膿液。
  • 泉州:21歲女子做艾灸,肚子上起了大水泡,診斷結果為燙傷
    在美容院,有一種艾灸法,就是藉助艾草來灸特定的穴位,以達到祛溼排毒的功效,來自江西贛州的小敏也嘗試了艾灸法,不過,她的肚皮,竟然被艾灸灸出好幾個水泡。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消費者 小敏美容師要把我的水泡扎破,沒讓我去正規醫院治療。畢竟把我燙傷了,它也不是正規的醫院,燙傷我還是希望去正規醫院治療一下,美容院負擔醫療費賠償是最基本的。做艾灸怎麼會引起腹部起水泡呢?美容院對此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我們接著了解。
  • 23種艾灸排病反應和處理方法
    大家在家艾灸,難免出現一些排病反應,很艾灸新手可能會發慌,不知道是該停灸還是繼續,甚至直接認為是艾灸把自己身體灸壞了,從而放棄艾灸。所謂排病反應,其實就是不只是艾灸過程中才有的,只要是中醫調理大多都會出現,扎針、中藥、推拿等等各種方式都會出現。是通過中醫方式調理以後,正氣充足,體內正邪相搏過程的一種外在表現。
  • 溫灸一直沒好轉?看看影響艾灸療效的因素
    有的病懸灸幾次就有很大的好轉,有的灸幾個療程就好了,但是有的病,要灸上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水泡怎麼處理?艾炙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溼氣重
    艾灸的地方發癢,是該部位是有風邪的表現,其實艾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可以幫助您去風去寒去溼,提高您的正氣!水泡出現後,一般有輕微疼痛,有的人則沒有任何痛感。遇到水泡後,不用害怕,可以繼續在水泡的位置施灸,數次後水泡就會自行潰破。潰破後仍然可以繼續施灸知道結痂,結痂後還可以施灸,這時會有液體狀的物質從痂體下滲透出來。
  • 不懂麥粒灸,不如別艾灸!
    我認為,「不懂麥粒灸,不如別艾灸」,也許你會覺得這說法太誇張,但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在傳統灸法中,麥粒灸的地位就相當於一家之棟梁,正是它,撐起了艾灸的半壁江山!同為外治療法中的「明星療法」,「針」與「灸」常被後世並稱為「針灸」,麥粒灸作為和長蛇灸齊名的古老灸法,同樣具有拔刺、雪汙、解結、決閉的功效。做麥粒灸一段時間後,即使你不再做了,艾灸的效果依舊在作用你的身體。
  • 灸眼、灸胸、灸菊花……古法艾灸太野了!
    蹦迪唱k打電玩都不足消除這種焦慮,許多人轉頭求諸老祖宗的養生智慧:傍晚上街溜達一圈,艾灸館、按摩室、中醫理療店裡面烏央烏央的,長滿的都是8090後。哪位養生朋克,不渴望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按摩、刮痧或者艾灸呢?
  • 艾灸羶中排病反應有哪些
    艾灸是我們一種傳承的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人在進行了艾灸之後,身體往往會發生疾病,這種現象人們稱之為艾灸後的排病反應,會使身體內的隱藏疾病儘早的體現出來,以便人們進行治療,但是人們往往分不清什麼是排病反應,那麼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艾灸檀中排病反應有哪些? 1、癢:艾灸可以培補人體陽氣。
  • 艾灸補瀉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艾灸可以治百病呢?總結灸友常愛問的5大問題
    不刻意追求補瀉 聽從身體感受最重要其實身體最重要的是歸於平和,通過配穴和適當手法,將艾熱打入體內,激發經氣,產生灸感,知道身體何處該補,何處該瀉,才是最好的狀態。執著於補瀉這種分別法時,是很難領悟到「艾灸是調神的」。被灸者的神回來了,何處該補,何處該瀉,自然而然就起各種反應。
  • 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 艾灸後表現有哪些
    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1、灸後上火,表現為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秋冬季艾灸更為易於上火。艾灸所擅長的是扶陽,灸後體內陰陽暫時被打破,陽氣上延,即表現為上火的症狀,一般為正常現象。2、灸時出水汽,灸後起泡,有水泡和膿泡,大都是灸到一定程度寒邪外排所致,很多是灸後自己不知不覺起的(不小心燙傷除外)。泡破邪出,說明灸的有效果了。可以用針刺破,每天手拿艾條懸灸下,艾灸可以殺菌消毒,促進癒合,一般不用包紮。期間可能不斷有水排除,痊癒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之間,期間泡處不要見水。
  • 艾灸和溫灸的區別 艾灸時注意這些事情
    艾灸是中國傳統的治療手段以及保健手法,在中醫學中,艾灸是最基本的。有人疑惑:艾灸和溫灸有什麼區別。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艾灸和溫灸的區別是什麼、艾灸有什麼好處以及什麼人不適合艾灸。艾灸和溫灸的區別簡單來說,溫灸和艾灸都是中醫灸法,不同的是,艾灸是點燃艾條直接在皮膚上灸,這樣直接刺激穴位,效果更直接,但是損傷皮膚的風險更大;而溫灸是將艾條直接懸掛起來離皮膚有一段距離的治療,這樣溫度沒那麼高,比較容易承受,但是相應的速度也會慢下來,效果也是一樣好的,只是過程要漫長些。
  • 25種艾灸反應和應對方案大全,艾灸必備的專業知識
    艾灸能有效果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保持艾灸的持續性,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狀況是,很多灸友在家施灸過程中,發現艾灸一段時間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的反應,比如頭痛、上火、腹瀉、紅疹、失眠等,所以,很多人就放棄了艾灸。而對於有豐富艾灸經驗的灸友,出現以上問題卻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 用了艾灸效果不明顯,不要輕易說放棄,還有陽宗易雷火灸
    生活當中我們對於艾灸這一次並不陌生,像端午節的吃艾和燻艾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艾灸作為中醫文化之中的一部分,傳承至今為保障人們的健康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因此一直以來在民間有著不錯的美譽,民間甚至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可見人們對於艾灸是極其信任的。
  • 灸前必知:9大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項,直接影響效果
    有些時候我們艾灸效果不理想,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認真堅持,很有可能是因為其中的某一項要點沒有把握好,從而之間影響到效果。艾灸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如果想做出來好的效果,卻是一個技術問題。而其中諸多的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項卻被很多人忽視,今天我就和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艾灸的7大禁忌和注意事項。
  • 艾灸問與答,關於艾灸保健養生,你應該知道與了解的!
    今天整理一些關於艾灸的問與答,想了解的朋友看看吧。1、灸後皮膚發癢,是怎麼回事?答:灸後皮膚發癢,說明體內有風邪,是風邪外排的一種表現。2、艾灸是不是真的能治百病?答:希望大家還是要客觀、冷靜的看待灸療,它是可以治百病、但是,灸療不是對每種疾病都100%有效,這有一個概率的問題。
  • 智能艾灸受中老年人熱捧 灸大夫讓艾灸更簡單
    近日,筆者在深圳街頭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老人在某養生館門口排起了長隊,有的人甚至還帶上了自己的孫子孫女。筆者隨機採訪了一位老人,他告訴筆者:「我們在等牌子。」據悉,i9無限灸是灸大夫科技2016年年末推出的一款智能艾灸儀,除了傳承傳統艾灸治病保健功效外,該產品還具有無煙無火、無線、外觀小巧、時尚便攜、藍牙一鍵控溫控時等優點,除了艾灸養生,其配套APP還內置灸療方案,不但有百人專家在線問診,更能提供健康雲管理服務。  可是,畢竟這是智能硬體產品,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些軟體操作。
  • 易灸灸已然成為艾灸行業創業首選
    和易灸灸相遇,純屬一次偶然機會。我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在廈門國企從事外貿行業7年,2012年因為孩子的到來,我選擇了辭職,全職在家帶娃,三年後,不堪現狀的我決定復出,於是創業做了翡翠電商。為什麼能通過易灸灸,實現收入和團隊的快速增長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產品覆蓋人群廣。 易灸灸產品是什麼?
  • 艾灸的方法之:(三)艾條灸(附語音)
    【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附語音)-之二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艾灸養生的系列課程。 上幾節課帶著大家學習了常用的灸法,分別講了艾炷灸當中的直接灸和間接灸。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無瘢痕灸。
  • 冬季艾灸,出現這些跡象:看似加重,卻是病情好轉!
    在後臺收到很多灸友留言:灸後皮膚起水泡、紅疹、瘙癢;出現頭暈胸悶等問題,詢問還能不能繼續灸。也有不少人艾灸後,有時還會出現病未愈,病情反而加重的情況。 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都會出現恐慌、遲疑、著急等,誤認為是灸過火了,從而終止調理,甚至服用各種藥物,將使艾灸功虧一簣,不能夠徹底驅除體內病邪。
  • 90後養生必備:京東京選讓艾灸隨時隨地隨身灸
    隨身,無線便攜不受限傳統艾灸中,不論是持艾條進行溫和灸還是隔著藥物進行隔物灸,均需要手持操作,施灸時對準穴位,艾灸器具和受灸之人保持在一定的姿勢,時間至少幾十分鐘甚至更久,居家操作十分不便。市面上也有利用綁帶固定在身上的艾灸盒,但仍然需要燃燒艾條,有明火有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