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附語音)-之二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艾灸養生的系列課程。
上幾節課帶著大家學習了常用的灸法,分別講了艾炷灸當中的直接灸和間接灸。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無瘢痕灸。間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前兩節課講的這些灸法,重點是講醫生的治療方法,我不是特別推薦聽眾朋友自己在家裡用。(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因為這些灸法,有的是直接接觸皮膚,有的是隔物接觸皮膚,因為溫度很高,很容易燙傷,一旦燙傷,就容易起泡化膿,不小心破了之後還會感染,帶來一系列的麻煩。我建議選擇這種灸法,一定要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艾條灸。艾條灸就是大家經常見的,用艾條進行艾灸的一種灸法。普通老百姓可以用這種方法自己在家裡操作,比較安全,功效非常溫和、和緩。所以我比較推薦大家自己在家裡用艾條灸。艾條灸也叫艾卷灸,是指古代用桑皮紙,一種特別薄且易燃的紙,把艾絨包裹好之後捲成圓筒一樣的艾卷,兩端封好就變成艾條。將一端點燃之後,對準穴位或者患處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
有關艾條灸最早的記載見於明代朱權《壽域神方》這本書。其中有一段話「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於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瘥。」後來發展為在艾絨裡加一些藥物,再用紙把艾絨和藥物一起卷好,命名為雷火針灸或太乙針灸。這種方法在醫院應用的比較多。(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在古代艾灸方法基礎之上演變為現在的艾條灸。操作方法主要分為懸灸和實按灸。老百姓在家裡自己做的主要是懸灸,實按灸主要在醫院裡應用。我先跟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懸灸,懸灸根據操作方法不同,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和迴旋灸。
溫和灸
第一個溫和灸,溫和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穴位或患處。很多人說灸穴位就行,為什麼還要灸患處?因為有些患處的局部沒有穴位。比如關節擦傷或者扭傷,一些身體的痛點,那個地方不是穴。(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但是用艾灸方法進行調理,溫和的陽氣可以透過皮膚患處進入經絡,而達到很好的效果,這個地方不見得就是穴位。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講過,有一些局部很有灸感,或者很有針感,一按特別疼。就相當於一個人的局部,比如胳膊肘這塊特別疼,施灸者就會問,是不是這裡?他說是,這個穴位就叫阿是穴。
阿是穴很好找,就找酸、麻、脹、痛這種感覺比較明顯的部位按下去,這個地方就叫阿是穴。我們有的時候選穴,在正常腧穴周圍也會找一些阿是穴進行艾灸,效果也非常好。將艾條點燃之後,對準相應的穴位或患處,在距離皮膚2到5釐米的地方進行燻烤。有的人皮膚很敏感,得把這個位置往上抬一抬,大概是6到10釐米的高度。有的人皮膚不敏感,再加寒氣比較重,熱的敏感度不高,就可以放的低一些,距離皮膚2到3釐米。總之,根據身體的敏感度,艾條的熱力,靈活掌握高度進行燻烤。燻烤到什麼程度?
第一,局部皮膚有溫熱的感覺,第二,以沒有灼痛的感覺為宜。每個穴大概灸多長時間?時間不等,有的需要灸10分鐘效果很好,有的需要灸30分鐘。我遇到好多患者,他們都願意灸60分鐘,他感覺熱力特別透。總之要灸到皮膚紅暈,有溫暖的感覺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或小朋友,或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這類患者局部的感知力會下降。(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個時候,操作者可以將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兩側,比如右手做艾灸,右手拿著艾條,左手的食指、中指放在艾灸穴位的兩側。這樣就能通過手指感知到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有的時候自己艾灸也可以這樣。比如灸腿部的穴位,肚子的穴位,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避免燙傷。隨時調節施灸的時間和距離,這些都是艾灸的注意事項。
溫和灸,我在臨床上總結了幾條供大家參考。溫和灸要想灸出效果,一定要達到三個特點。第一點是通過皮膚深入穴位。就是進行艾灸的時候,要讓艾灸的熱感,溫煦的陽氣,透過皮膚深入穴位,沿著經絡進行傳導。比如艾灸關元穴,就會感覺到一股熱流通過穴位直接進入小腹,往上走,傳達到胃,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就是遠傳。有的人是通過關元穴往下傳導,傳導到相應的局部,就會感覺到渾身暖洋洋的,這都是遠傳。
第二點是「透」。通過艾灸把熱氣、陽氣深透到皮膚以下經絡裡面去。
第三點叫遠傳。通過經絡,比如灸局部或遠傳到另外一個位置、臟腑、穴位,這都叫遠傳。通過經絡的走向,有的人沒有經過經絡,橫向走也有。總之,就是傳導到相應的臟腑裡面去,沒有停留在局部,而是向遠處透。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最多的一種情況就是通過艾灸穴位,把溫煦之氣直接傳導到病灶裡去。比如艾灸中脘穴,通過中脘穴進入到胃。有的時候肝區還有點疼,患者會感覺到溫煦之氣會通過中心胃的位置往右側肝區位置傳導,傳導完之後,肝區地方的疼痛,或者不適感就消失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遠傳最多的一種情況是傳導到病灶的位置。這就是三個特點,叫深、透、遠傳。這三個特點就是用艾條灸的治療感覺,我們經常叫灸感,灸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灸了好長時間沒有效果?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可能艾灸的時間不夠,灸量不夠,才灸5分鐘,可能效果就不好。本來你的病需要一次灸30分鐘,結果只灸了10分鐘。相當於這壺水,剛開始加熱,燒到50度、60度的時候就關火,這個水就沒有燒開。這是第一個,灸量不夠。
第二個原因,是你選的穴位,或者艾灸的部位,沒有那麼精確。也就是你選的這個穴位,灸了半天,沒有感覺,沒有深,也沒有透,也沒有遠傳。沒有達到這三個效果,艾灸的作用就會不佳。達到這三個之後效果就非常好,因此我把具有深、透、遠傳這種感覺的治療效果叫做有效治療。(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每一次艾灸都要達到有效的治療,這樣效果才好。有效治療持續多長時間合適?一般來講,只要達到深、透、遠傳這種感覺之後,持續20分鐘到40分鐘之內就可以。
一般的病,比如畏寒、腹痛、痛經、宮寒、風寒溼痺,這些情況通過幾次艾灸能好?我在臨床的經驗是一般來講通過7次,他的症狀病情就會大幅度降低。年輕人可能通過7次就好了。年紀比較大,病比較深入的,就需要多灸幾個療程。一般7天一個療程。這就是溫和灸。
第二個艾灸的方法叫做雀啄灸,也是用艾條。進行艾灸的時候,點燃艾條的一端,放在艾灸的部位進行溫和灸,之後就像啄木鳥啄食一樣,一上一下,上的時候離局部要遠,下去的時候離局部要近,就是一上一下這樣艾灸。給施灸的局部一種變量的熱度刺激,叫做雀啄灸。離的近比較熱,離的遠就沒有那麼熱,所以這就是一種波動性變量的刺激,就相當於按摩似的,使勁往下按的時候,就感覺到疼,抬起手來之後就感覺輕鬆,這就是一種變量的刺激,這是雀啄灸。
雀啄灸通常用於什麼?因為有一些患者,皮膚的耐受力差,但是又需要進行艾灸,不能長時間烤一個部位,離得特別近,這樣皮膚容易出問題。這個時候就應該把艾條抬起來,抬起來就沒那麼疼了,過一會兒再往下按,剛感覺到疼,再趕緊抬起來。這樣一遠一近,一上一下來艾灸,患者的感受就非常好,不至於疼,感覺到很溫和,還能達到指定的效果,這就是雀啄灸。
第三個是迴旋灸。指的是施灸的時候,點燃艾條的一端,與施灸的部位和皮膚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不能固定。順著左右的方向移動或者反覆的旋轉,就是拿著艾條,在穴位上,以穴位為中心畫圈,一般都是順時針方向旋轉,圍繞這個穴位旋轉幾次之後,再把它放到中點再灸一會兒。灸完了之後,再以這個穴位為中心,再旋轉。半徑1釐米也行,2釐米也行,3釐米也行,總之圍繞著穴位的周圍畫圈,這叫迴旋灸。
還可以圍繞這個穴位,沿著經絡的方向上下移動。比如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在膝蓋往下,腿的前部偏外側位置。迴旋灸的時候,可以以它為中點畫圈,就是剛才講的順時針方向這樣來操作。同時還可以沿著足陽明胃經往上走,走到外膝眼,也可以沿這條線往下走,走到小腿的中部。總之要「離穴不離經」。(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離穴不離經」,即使離開這個穴位,也不要離開這條經絡,這樣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些都是指的懸灸。懸起來不接觸皮膚的灸法,都是用艾條進行艾灸的方法,叫懸灸。溫和灸、迴旋灸多用於治療慢性的疾病,或者用於保健,調理亞健康,這些方法都非常好。雀啄灸多用於治療皮膚比較敏感的患者,而且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一些偏急性的病。
艾條灸裡,還有一種灸法現在很少用。在臨床上也很少能看到。這是古代的一種方法,叫實按灸。就是施灸的時候,先在施灸的穴位,或者局部,墊上布或者幾層紙,這就是明代《壽域神方》裡所講的方法。就是在穴位局部或者患處,墊上布或者幾層紙,墊的厚一些,然後將混雜著中藥的艾條,這一端點燃之後,等點燃這端全都變紅,趁著熱,使勁往下按,使熱力透達深部,這樣熱力就通過紙或者布,直接深透到穴位裡。如果使勁按,把艾火熄滅了,那就點燃之後再按。一般用6到7層布包裹,灸於穴位上。
如果火熄滅之後再灸,這種方法最常用的是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在古代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痺、痿證,還有虛寒證。太乙針灸、雷火針灸的製作方式,都是用一些乳香、沒藥、桂枝、杜仲等中藥材,打成細末,混雜到艾條裡,用這種方式進行艾灸。這種方式我不太建議老百姓用,萬一不小心灸透了之後,火力很猛,很容易把皮膚燙傷,還是要避免。(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種方法現在臨床的針灸科用的也不是很多。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針灸科才會用到。重點是用來治療疾病,而不是用來保健和養生的。因為裡邊的中藥材添加的特別多,尤其是溫通寒痺的藥材。所以我不是特別推薦大家用實按灸這種方法自己在家裡操作。
好了,今天的艾條灸,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