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4月15日電 (夏賓 劉賢)站在重慶市團結村鐵路口岸——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下稱「渝新歐」)的起點放眼望去,深藍色外表上印有白色「中歐班列」字樣的貨櫃依次羅列堆砌,裡面裝載著中歐間往來的各類貨物,也承載了「一帶一路」釋放的國際商貿紅利。
資料圖:重慶沙坪垻西永片區西部物流園區域實施內陸鐵路口岸貿易。
2011年1月28日,渝新歐首趟中歐班列出發,一路西行,駛向歐洲腹地,由此開始了「華麗升級」。
6年多來,渝新歐中歐班列沿著重慶、新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這條全長11000多公裡的路線往返奔馳,已共開行1075班,其運輸的中國產品輻射沿線12個國家40多個城市。
6年多來,渝新歐中歐班列從最初主要由單一客戶承包專列為主、有貨才開,到現在利用公共班列計劃性強和準點率高的特點,已達平均每天超1班的開行頻率,運輸時間從剛開行的16至18天縮短到11至13天,降低了40%左右的物流成本。
6年多來,渝新歐中歐班列從最初以運輸電子產品為主,到現在將運輸品類擴展至機械設備、服裝鞋帽、工藝工業用品、農產品等;從歐洲返程空置率高的窘境,到現在帶著整裝汽車及零配件、奶製品、紅酒、奢侈品、生產材料等滿載而歸,貨值與日俱增。
6年多來,渝新歐中歐班列不再「孤獨」,重慶正形成「鐵水空公」運輸資源為一體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歐洲貨物經渝新歐運至重慶,再由各種運輸方式,將貨物運至中國各城市,以及曼谷、吉隆坡、大阪等距離重慶4小時航空半徑的亞洲城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
成績背後蘊含著中國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對外開放的努力。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楊麗瓊告訴中新社記者,渝新歐不斷發展主要基於各方面的體制創新。
通過建立「五國六方」鐵路聯席會議制度,確立「五定」班列開行模式(定站點、定線路、定車次、定時間、定價格);建立跨國海關國際協調機制,啟動多國海關「一卡通」制,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程放行的綠色通關機制。
同時,解決過去各國運費價格不一,高低相差1倍左右的問題,經協商談判,建立了渝新歐中歐班列價格量大從優、逐年下降的機制;組建了由中、俄、哈、德四國鐵路部門及重慶交運集團合資的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專營渝新歐運輸服務,實現跨國鐵路物流的無縫對接,提高效率。
此外,自主研發的電子鎖和溫控貨櫃,不但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亦實現了渝新歐中歐班列的電子產品運輸全程安全監控和冬季常態運輸。
企業的切身感受則印證了上述針對渝新歐發展的創新與努力。
「最直觀的就是改變了物流路徑,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安全性。」重慶咖啡交易中心總經理彭德表示,渝新歐貨運價格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左右,儘管略貴於海運,但所節約的時間成本使渝新歐貨運的性價比更高。
以前,中國向外出口咖啡主要走海運,而現在通過渝新歐貨運的比例不斷提高,「渝新歐向外運輸的咖啡佔據了中國整個咖啡產量的10%以上」。
彭德認為,渝新歐將中國雲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咖啡生產端和歐洲國家的咖啡消費端更有效地銜接起來,有利於其企業業務發展。
「時間成本減少了,資金佔壓方面的問題也有緩解,整體來說節約了財務成本,每輛車可以省下100美金左右。」重慶龐大平行進口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潔如此評價渝新歐國際貨運。
她告訴記者,2016年10月中旬,其公司首次通過渝新歐運輸平行進口汽車,僅用12天,較海運時間大大減少,到2016年底,渝新歐中歐班列為其公司共運來215輛平行進口汽車。
「原來重慶離歐洲這麼近!」楊麗瓊說,許多熟悉渝新歐的歐洲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她預計,2017年渝新歐中歐班列的開行目標是超過500班,同比增長19%,並重點開發渝新歐匈牙利支線、渝新歐俄羅斯支線、渝新歐鐵水聯運、渝新歐鐵空聯運等新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