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限定」3道滋潤秋梨輔食,一定要給寶寶吃

2020-09-04 Alex123

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秋天已經悄然而至,天氣倒是涼快下來了,可溼度也降下來了……空氣越來越幹,寶寶的小身體可得好好適應一下~


你說多喝水?道理媽媽們都懂,可小傢伙未必配合呀!


這時候,聰明的寶媽通常就會買點這個東西幫忙了——雪梨。


是噠,你看這個梨,它又黃又大,皮薄汁多,潤燥效果好不好不知道,但看著就特潤!而且,梨本身是一種非常好的食材,營養豐富,秋季吃正是時候,強烈推薦!

吃秋梨有什麼好處?


補水滋潤、降燥解乏是秋季飲食要點。而秋梨汁多,富含膳食纖維、糖類和多種維生素,有利於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在寶寶輔食中適當添加秋梨,可以增加寶寶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6-12個月寶寶怎麼吃秋梨?


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添加梨子作為輔食。


給媽媽們一個小提醒:

最好不要給1歲以下寶寶直接喝梨汁。一方面是果汁製作過程已經流失了大量的營養元素,且含糖量很高;另一方面是為了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應適當給寶寶多吃固體食物。


以下推薦3款適合6-12個月寶寶的秋梨輔食,簡單美味,媽媽們一學就會

紅棗梨子米糊

適合月齡:7個月以上

溫馨提醒:

大棗和梨子都含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促進寶寶腸胃蠕動,減少上火、便便不暢的情況。同時,大棗還有助於睡眠。

百合梨子糊

適合月齡:7個月以上

潤肺秋梨粥

適合月齡:10個月以上

溫馨提醒:

這份粥品是以梨水為基底烹製,是固體型輔食,適合較大嬰兒食用。


秋天是瓜果蔬菜最豐盛的時節,熱愛廚藝的寶媽們,做好大展身手的準備吧~


相關焦點

  • 7月寶寶抗拒吃米粉?秋梨奶羮來幫忙,奶香濃鬱,米粉完美隱藏
    今天福林媽不僅將米粉和配方奶混合食用,而且還添加了一些清熱潤肺的秋梨泥,喝奶粉多的寶寶,會比較容易上火,特別是最近天氣乾燥,添加一些秋梨很合適,媽媽們也可以根據寶寶的口感,搭配一些應季的水果給寶寶吃哦。
  • 秋天乾燥,寶寶輔食怎能少了這個
    而且,梨本身是一種非常好的食材,營養豐富,秋季吃正是時候,強烈推薦!補水滋潤、降燥解乏是秋季飲食要點。而秋梨汁多,富含膳食纖維、糖類和多種維生素,有利於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在寶寶輔食中適當添加秋梨,可以增加寶寶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 秋季乾燥,寶寶怎能少了這個!做成輔食好吃哭了
    而且,梨本身是一種非常好的食材,營養豐富,秋季吃正是時候,強烈推薦!補水滋潤、降燥解乏是秋季飲食要點。而秋梨汁多,富含膳食纖維、糖類和多種維生素,有利於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在寶寶輔食中適當添加秋梨,可以增加寶寶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 「苗家惠嫂微課堂」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吃什麼?
    「苗家惠嫂微課堂」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吃什麼?6個月以後,應該開始添加輔食,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是TA人生中眾多重要的第一次之一,什麼時候開始吃,吃什麼,怎麼吃?
  •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真不一定要吃米粉,關鍵是……
    作者:丁香媽媽 + 劉長偉本文首發於丁香醫生網站(dxy.com)說起嬰兒米粉,相信爸爸媽媽們都很熟悉,大多數寶寶接觸到的第一樣輔食就是它呢。但熟悉歸熟悉,在給寶寶吃米粉的時候,不少爸媽卻還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比如:什麼時候給寶寶吃?是買還是自己做?米粉要吃多久?
  • 輔食添加:寶寶輔食要吃什麼?寶寶吃輔食爸媽一定要知道這"四點"
    寶寶出生後,一般在五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就要開始吃輔食了。此時我們媽媽的母乳已經滿足不了寶寶此時身體發育所必須的一些營養元素了,因此寶寶要開始吃輔食。那麼寶寶的輔食到底要怎麼吃呢?即使是諮詢了營養學醫生,或許我們還是一頭霧水。
  • 寶寶愛吃又補鐵,這款輔食你一定要試試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滿 6 個月左右,媽媽們就要為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啦,需要吃質地相對稀一些的泥和糊。濃稠度方面也是由稀慢慢變稠。那麼哪些食物適合給寶寶做輔食食用,媽媽們心裡有答案嗎?這些儘量別給寶寶吃1. 鈉 :寶寶滿 1 周歲前,所有食物都不應該額外添加任何形式的鹽。2. 糖:早期加糖會增加寶寶齲齒風險。3. 蜂蜜: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桿菌毒素,1 歲以內的寶寶不適合吃蜂蜜,容易引起中毒。4. 煮菜水和米湯水:這倆是因為沒什麼營養又佔寶寶肚子。5.
  • 第一口輔食,真不一定要吃米粉
    「米粉!」大部分家長想到的是這個~那麼恭喜你,答錯了。至少不完全正確的。①添加肉類,如瘦牛肉等紅色的瘦肉,以增加鐵攝入;②新食材每次只添加一種,觀察有沒有過敏;③注意各個操作環節的衛生,一定要現吃現做大人覺得沒味道的食物,寶寶卻可能很喜歡,而且寶寶在吃輔食之前從未吃過調料,其實是會比較容易接受原味食物。反倒是早早就給寶寶吃含糖、含鹽的食物,很可能會讓寶寶排斥原味的食物。
  • 宅家抗「疫」,我和寶爸開啟了寶寶的輔食之路
    我推一把吳先生,他嘴裡正咬著排骨,含糊不清地問我怎麼了,我給他指了指沙發,他馬上拿了紙巾要給寶寶擦嘴巴。 我撲哧笑了,翻出書指給他看:「寶寶這種行為持續了幾天了,按照書上說的我們可以嘗試給他加輔食了。」 吳先生茫然地接過書,嘀咕道:「哦哦,那怎麼加呢?」
  • 6個月後的寶寶只喝奶不吃輔食可以嗎?田中小農營養師為您解惑
    人類的飲食從流質開始,逐漸進入半流質,之後進入固體食物,在這漸進式的過程中所吃的食物,我們稱為「輔食」。然而喝奶與吃固體食物的口腔運動方式不同,所以吃輔食對於寶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成長發育功能性指標之一。
  • 秋日限定菜單,還沒吃的要抓緊時間啦!
    接下來我們說說秋日不能錯過的季節限定美味吧~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秋日限定菜品——螃蟹螃蟹種類可達500餘種。中國人民吃螃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天子時代。直到今天,金秋時節,持蟹鬥酒,賞菊吟詩還是人們一大享受。
  • 寶寶拒吃輔食,要堅持還是放棄?哺食小鋪來解析
    建議:讓新食物重覆曝光(新食物添加需間隔3-5天),提高熟悉度,加入新食物可採取「每隔幾天出現一次」的策略,熟悉食物旁邊出現一樣新食物,不強迫吃完,反覆嘗試慢慢讓孩子熟悉。2. 輔食質地不對寶寶口腔處於成長階段,咀嚼與吞咽的能力還在訓練中,輔食質地過於難咬或吞咽,寶寶可能會發生抗拒的現象,所以需依寶寶成長階段調整輔食質地。
  • 寶寶輔食該如何餵養?愛的營養大師與您一起守護寶寶成長黃金期
    但是要知道,吸奶瓶是一件「極懶惰」的被動式吞咽,吸乳房的動作遠比奶瓶複雜許多,因此如果不及時添加輔食,寶寶的口腔肌肉無法得到良好的訓練,也會影響未來的咀嚼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從免疫學的角度,4-9個月是訓練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時期,當寶寶的腸胃道在4個月大準備好接受輔食的同時,身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準備好接受免疫耐受性的考驗。
  • 時「食」把控,哺食小鋪嚴守質量安全,給予寶寶安心輔食
    隨著消費意識抬頭,大家對於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日益重視,更何況是需要每天吃下肚的食物,更需要謹慎挑選。早期食品業生產管理只講求規格,看的主要是「成品」,往往都在發生問題後才會回去追蹤改善,而現今食品生產管理則轉向「即時監控」,甚至希望能夠「提前預防」。雖然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現代人是否更覺得「食以安為先」?
  • 立秋 | 媽媽做好4件事,寶寶秋冬不生病!
    3、腳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較差 ,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所以一定要保持孩子的腳暖。立秋之後,要記得給孩子穿上襪子。這些水果要多吃1、秋梨梨香脆多汁,富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有清熱解毒,幫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秋燥,寶寶可以適量食用。生吃:洗淨後直接讓孩子食用。水煮:腸胃不好的孩子可以吃水煮的梨,把梨肉和湯汁一起吃掉。
  • 寶寶輔食|菲力牛排意面
    今日給寶媽們推薦的這道「菲力牛排意面」,專為12個月以上寶寶準備,簡單易學,廚房新手媽媽快來學一學。 /▲菲力牛排意面 美食照▲/ Q:這道輔食的營養價值怎麼樣
  • 給寶寶選口糧要安全,看哺食小鋪如何確保輔食品質安全
    每位寶寶是媽媽辛苦懷胎10個月的結晶,都是家裡的掌心寶貝,哺食小鋪感同身受。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觸的物品其質量都是加倍的嚴謹,更何況是需要吃下肚的輔食,選擇上就需要更加留意,除了安全,同時也需要兼顧營養攝取,如何挑選安全又營養的輔食呢?哺食小鋪跟寶媽們一樣重視。
  • 寶寶輔食吃什麼?3道寶寶輔食,好吃又營養,不用擔心孩子挑食了
    幹慄子仁(已去殼) 6顆57地瓜(不一定要57號) 3小顆小米 2刻度(米杯的刻度)白米 3刻度(米杯的刻度)水 2.5杯1慄子&地瓜的顆粒大小,依照寶寶可以吃的大小調整即可*也可以用大同電鍋煮,外鍋一杯水就可以小步驟粥的稠度可以依照寶寶喜好添加無需再任何調味,食物本身甜味就很好吃了唷~
  • 寶寶輔食攻略,輔食期大解析
    看著寶寶一天天成長,每天都帶給父母的許多驚喜與成就感,今天寶寶學會翻身了,突然開始對於大人碗中的食物產生興趣,許多的小提醒都在偷偷告訴您,寶寶即將要進入輔食,您準備好帶寶寶認識這世界的食物了嗎?不用緊張,讓我們先帶您一塊搶先了解輔食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苦心整理了300道寶寶輔食,0-3歲寶寶這樣吃,營養又補腦
    寶寶從6個月後就可以吃輔食啦!每天吃什麼?寶寶怎麼吃?這麼都是困擾媽媽們的小煩惱!今天蘇媽整理了寶寶6~12個月,半年的每日輔食計劃表,媽媽們直接按著做就可以啦!寶寶從6個月到3歲,輔食每周吃什麼還有:《健康寶寶吃出來:0-4歲寶寶營養食譜399道》《醫師媽媽的小兒發燒經驗》《孩子任性不聽話媽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