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著最長的夜,抽著最濃的煙,這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寫照。不過經歷了突發心梗、2次介入手術、一百多次的心跳驟停又死裡逃生後,今年28歲的患者小於再也不想這樣過了。
28歲生日當天,他經過半個多月住院治療痊癒出院。小於說,往後餘生,健康將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兩個字。
連夜開車後突然胸部悶痛
28歲小夥突發心梗
「28歲心梗患者,右冠裡全是血栓,交感電風暴,除顫126次,126次!這輩子的顫都除完了,太兇險,太可怕了,希望能活下來……」近日,在寧波市第九醫院副院長、心內科專家謝達奇的朋友圈裡,一條這樣的微信讓不少圈內同行都表示驚嘆。
「一般的心梗患者搶救,除顫也就一兩次、兩三次,像這個患者經歷這麼多次的,業內都很少見。」對於近一個月前接診的那位患者,謝達奇至今記憶猶新。
8月14日凌晨01點33分,心內科值班電話急促地響起:「我們這兒來了一個青年男性,胸痛50分鐘,伴大汗,心電圖提示下壁心肌梗死,請你們速至急診緊急會診!」
今年28歲的患者小於是安徽人。作為一名貨車司機,他經常熬夜開車。為了提神,小於開車的時候總是一根接一根地吸菸,一天少說也要抽2包。
當天由安徽開長途貨車至寧波卸貨後,小於突然感覺胸部悶痛,好像有人捂住胸口,而且越來越重,汗流不止,家人趕緊把他送到寧波市第九醫院。
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小於的心臟右冠狀動脈100%堵塞。「這位患者是心臟下壁心梗,也就是心臟右冠動脈阻塞,這根血管供血的部位較小,這類心梗是所有心梗中相對較輕、死亡率相對低的一種。沒想到這位小夥子的右冠比常人粗大,他和別人不一樣,心臟主要靠右冠供血,因此註定那一晚會不平靜。」
謝達奇和團隊像往常一樣有條不紊地為患者開始進行介入手術,沒想到還沒有開通血管,小夥子就出現了第一次心跳驟停,心室顫動。心室顫動就像一個人打寒戰一樣,失去了正常的供血能力,如果不及時恢復,6分鐘內人體器官將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
搶救告一段落,除顫儀上記錄的電擊次數是126次。
126次心跳驟停、126次除顫
醫生從死神手裡為他搶回一條命
第一次除顫、然後是體外心臟按壓,一分鐘後,小夥子心跳恢復。醫護人員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第二次室顫又來了,繼續電除顫、心肺復甦、使用藥物搶救……沒想到,接下去的幾個小時裡,就像大自然界的狂風暴雨一樣,小夥子的心臟因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出現了交感電風暴,心跳驟停反覆出現了一百多次。就這樣,介入手術一次次被中斷,醫生們只能利用他心跳恢復的間隙緊急進行手術操作。
普通的搶救,除顫儀使用2-3次說明情況已經很兇險。謝達奇告訴記者,因為除顫次數太多,有一位醫護人員專門守在機器邊充電、放電,還有幾位醫護人員輪番為患者做胸外按壓。
不知不覺,天亮了,患者的血壓、心率終於平穩。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救,醫生為小於打通了血管,並放了兩個支架,小夥子總算保住一條命。把小於送到ICU之後,手術室裡所有醫護人員都感覺全身虛脫一般。而參與搶救的桑賞醫生已經滿身大汗、站立不穩,出現了低血糖症狀,大家又趕緊為桑醫生補充糖分。
進入ICU後,小於的病情仍不穩定,第二天順利拔除氣管插管時,大家還以為他恢復較快挺高興,沒想到他又出現了頭痛、言語模糊的症狀。急查顱腦CT發現,小於是發生腦梗了,隨後又出現了肝功能異常。
經過半個多月的住院治療,並再次進行介入手術鞏固第一次手術的效果,小於總算可以痊癒出院了。出院當天,正好是小於28周歲的生日,他在感謝醫護人員的同時還向他們保證,再也不抽菸不熬夜了。
小夥子出院時和醫護人員開心合影。
醫生提醒:
預防關鍵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小於和家人都覺得奇怪,他年紀輕輕,平時沒冠心病和高血壓,為什麼這次的心梗怎麼來得這麼兇?
謝達奇介紹,像小於這樣的病情還能保住一條命,除了醫護人員的努力和不放棄,年輕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次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可能與患者作息不規律、長期夜間開車及大量吸菸相關。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年輕人心梗的常見誘因。
近年來心梗患者逐漸出現年輕化趨勢,專家提醒,年輕人預防心肌梗死,首先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如調節飲食結構、多吃低鹽低脂飲食,多運動,保持心情舒暢,如果出現胸悶胸痛的症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診治,心肌梗死進展惡化,可能會釀成悲劇。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