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在中國體現在以男耕女織的家庭單位為基礎的個體農耕,如果把這種經濟模式放在秦漢時期,那當是一個十分先進的經濟模式,與較其更為傳統的奴隸社會經濟,小農經濟有著更為先進的穩定性、包容性、多元性等,對維繫長達2000多年的幅員遼闊、人口密集的中國傳統政治和文化具有極大地促進意義,也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原因之一。
中國固守落後的農耕經濟長達幾千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很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沉浸在封建制度下三綱五常等壓抑人性的文化糟粕中,身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奴隸反而為壓迫自己的階級說話,奴才氣息十足。對權威像神仙一樣的尊崇更讓自己倍顯醜態,魯迅、吳敬梓等筆下鮮活的國人醜態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歷歷在目。
時過境遷,隨著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在明朝中葉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伴隨著這一新經濟形態的出現,中國需要一種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來鞏固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活力此時已大不如秦漢時期,農耕經濟已顯示出了他的落後。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農耕經濟基礎下,新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在夾縫中生存,在發展道路上舉步維艱,再加上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使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直至當代在內陸欠發達地區仍有人受這種落後的經濟思維模式的制約。
中國農耕經濟給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農耕經濟把所有人束縛在了土地上,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導致閉關鎖國,限制了國人的眼界。農耕經濟自已自足,很少有資本的剩餘,因此很難有快速的發展生產力。農耕經濟靠天吃飯,對自然災害的抗擊能力也及其弱小。農耕經濟的種植模式單一,晚輩只有聽從父輩的教導才可能種出果實,因此限制住了國人的思想自由和開拓創新精神,導致逆來順受。農耕經濟中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容易使國家陷入內鬥和兩極分化。農耕經濟靠天吃飯,靠父母的傳授種植經驗吃飯,因此又易從中滋生個人崇拜。
在傳統的農耕經濟中,廣大人民被牢牢的控制在了土地上,自給自足滋生封閉、靠天吃飯滋生迷信、軟弱無能滋生服從、自私自利滋生冷漠、以致奄奄一息若病夫。到了清朝,清政府對外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對內重農抑商,既看不到西方先進的思想,也看不到先進的科學工業技術,使得小農經濟主導下的中國在世界發展大勢下逐漸落伍了。
當今社會正經歷著一場經濟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也在悄然改變,從上海、香港、廣州等發達地區就可以看出當地人的價值觀念與內地欠發達地區人的思維方式差異巨大。
如果國家想要富強,先要藏富於民,國強民未可,民強則國強。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傳統小農經濟思維模式進一步解體,帶之而起的是一種資本積累與運作的市場化新思維。我們可以發現,越是發達地區,國人的思維就越法治化、多元化、商業化。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在這一新思維的引導下逐漸趨於現代化。
想看更多有關於文史哲方面的內容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