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756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我曾經帶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做《大風車》「挑戰800」的節目,休息時一起聊為什麼上學,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
「學校有同學,在家裡一個人待著沒意思。」(為朋友?)
「學習知識和本領。」(為學習?)
「不上學找不到體面的工作。」(為工作?)
「爺爺說書中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為生活?)
「不學習怎麼能當科學家呢?」(為目標?)
「我們不上學了,你們不就失業了嗎?」(為賞給教師飯碗?)
「別人都上學了,我也要上學。」(為平等?)
「上學讀書挺有意思的。」(為樂趣?)
「不上學幹啥呢?」(為打發時光或為成長?)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講,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又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學生積極的參與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我們研究的對象中,大多數學業問題學生是動力型困難的學生,他們有明顯的畏學、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由此可見,在對學業問題學生的教學對策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力爭達到完美的一種
內在推動力量。研究表明,成就動機水平高的人希望獲得成功,而當他失敗之後,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就中小學生而言,與其學習活動緊密相聯的成就動機,更多地表現為獲得優異的考試成績,取得令人羨慕的競賽名次等內在推動力量。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學生從不滿足已有的成績或名次,而總是精益求精,心中抱有更高的追求;較之一般的學生,他們具有更飽滿的學習熱情、更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更高的學習自覺性。實踐證明,成就動機越強,成就需要的層次越高,對學生學習和成才的推動作用就越大。學業問題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往往是不高的。
激發成就動機的核心是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學習的成功體驗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父母要對孩子有積極的期望與具體、合適的要求,為孩子創造多方面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個人或集體的努力,不斷發現自我,在心理上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對學習好的優等生寄予厚望,使優等生的成就動機長盛不衰,卻忽視了最需要轉變期望值的學業問題學生。因此,教師應當
有意識地提高對學業問題學生的期望水平,改變對待學業問題學生的一系列不正確的行為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是不應該讓學生感到虛假,認為教師是裝出來的,否則會更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削弱其成就動機。
一方面,應利用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故事、範例進行說理或組織討論,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奮鬥,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成就需要;另一方面,應幫助學生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為實現高層次的成就需要形成一系列子目標。
可以通過獎勵、懲罰、創設課堂氣氛等方法,給學生以適當的動力,這些是教學中常用的激勵手段。獎勵和懲罰將另文討論。
創設合作的課堂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目前,教學中的弊端之一是過於強調竟爭,以為促進學生(包括學業問題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競爭。學習競爭是能夠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但不能過度。其實,課堂競爭中優勝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學生是競爭的失敗者,競爭恰恰更容易誘發學業問題學生的自卑、自棄心理,這是因為課堂裡的競爭是以人際比較為前提的。人際比較實際上擴大了學生對自己能力信念的分化,因此
要淡化競爭,提倡建立合作的課堂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發展的機會,引導每個學生形成積極的動機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① 改進評分方法,淡化競爭氣氛,採用鼓勵性評分,即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就可以得到一個好分數。
② 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機會,讓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幹能幹的、願意幹的、想幹的事,這樣他們才會表現出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採用分層作業的方法讓學生選擇,比硬性規定學習任務更能激發他們的主動性,使他們體驗到一種受人尊重與信任的情感,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之所以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協作,是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是師生關係,更是合作關係,教師與學生(包括學業問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就有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以促進學習;而同學之間的學習互助與協作,不僅可以幫助學業問題學生改進學業,也可以使助人的學業優良學生進一步得到鍛鍊。激發學業問題學生內部動機的措施包括歸因訓練、角色轉換、獲得成功體驗、激發興趣和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等。歸因訓練是針對學生在學業成敗情境中的歸因障礙而設計的幹預計劃。學業問題學生往往
把失敗歸於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運氣不好、能力低、任務太難等。
這容易使他們產生無能為力的心理,降低他們在學習任務特別是困難面前的堅持性和自信心。
② 角色轉換
學業問題學生在教師、同學的眼裡往往是「嫌棄兒」的角色,他們在集體裡往往不受歡迎,處於被忽視的地位。這種角色、地位深深影響他們的自尊自信,從而使他們對課堂學習中更加反感、敵對。如果讓小學高年級學業問題學生擔任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輔導老師,如要求他們課後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第二天數學課程的預習輔導。則學業問題學生在社會角色改變後,數學成績會有顯著提高,其自我概念、成就動機、人際關係、測驗焦慮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極改變。學業問題學生常常
過分誇大學習中的困難,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這些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一個人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取得成功時,就會增強自我信念,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例如,可以把原來基礎較差、進步較快的學生作為學業問題學生的示範者,要求他們觀察、討論同學是怎麼取得進步的。這種榜樣示範對班上一部分學業問題學生的確會產生較大的激勵作用,使他們認識到學習難關並不是不可攻破的。學業問題學生把自己同學業優良學生比較,會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越比自信心越低。但同自己的過去比較,個人的進步則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對學業問題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時,教師要幫助他們制訂出個人的目標與計劃,並制定出落實這些計劃的具體措施。在實施過程中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進步,其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實現自我參照目標來體驗成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改變對學習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應粉絲朋友們的要求,近期我們對以往團購的精品童書進行了返團,已陸續在【亮薦】小程序上架,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