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 《母親》莫言

2021-03-01 花城


莫言與父母

母親

by莫言

我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5歲的時候,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瀰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溼,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體來把握生活,來感受事物。儲存在我腦海裡的記憶,都是這樣的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有形狀的立體記憶,活生生的綜合性形象。這種感受生活和記憶事物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小說的面貌和特質。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


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裡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母親的話雖然腔調不高,但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多少年後,當我回憶起母親這句話時,心中更是充滿了感動,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活下去,無論多麼艱難也要活下去!現在,儘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裡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我曾經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畫面:以色列重炮轟擊貝魯特後,滾滾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個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土的老太太便從屋子裡搬出一個小箱子,箱子裡盛著幾根碧綠的黃瓜和幾根碧綠的芹菜。她站在路邊叫賣蔬菜。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高高地舉起拳頭,嗓音嘶啞但異常堅定地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裡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話讓我感到驚心動魄,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在我腦海中翻騰著,使我感到了一種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這種即使吃著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類歷盡劫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

在那些飢餓的歲月裡,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飢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保管員說,誰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我也是那些學狗叫的孩子中的一個。大家都學得很像。保管員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孩子們蜂擁而上搶奪那塊豆餅。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裡。回家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並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並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裡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地活著。他們的教育,儘管我當時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獲得了一種面臨重大事件時做出判斷的價值標準。

飢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複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許多年後,當我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這些體驗,就成了我的寶貴資源,我的小說裡之所以有那麼多嚴酷的現實描寫和對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與過去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的。當然,在揭示社會黑暗和剖析人性殘忍時,我也沒有忘記人性中高貴的有尊嚴的一面,因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

掃碼關注花城

《花城》2016年第5期目錄

(總第222期)



長篇小說《安慰書》(北村)

中篇小說《帝國影像》 (薩朗)

       《真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 (趙瑜)

短篇小說《盛夏的遠足》 (周嘉寧)

       《如何表彰一條狗》(馬雲洪)

詩歌《看敬亭山的21種方式》(歐陽江河)

家族記憶《風中的父親母親》(楊春)

散文隨筆《朽木的芬芳》(孔見)

       《手藝人》(幹亞群)

藍色東歐《烏村幻影(節選)》(【羅馬尼亞】歐根•烏裡卡魯著 陸象淦譯)

思無止境《以美為教——周作人與性學大師靄理士》(戴濰娜)

域外視角《村上春樹的孤獨和救贖——東亞現代文化的轉折與日本當代青年文化(五)》(【日本】千野拓政)

特約:新媒介文藝前沿探討《為虛擬實境預先注入鮮活的人文理性》[ 翟振明、邵燕君等(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

相關焦點

  • 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快樂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個不可歸家。記不清是多少年不能回家過節;記不清多少次在外過節了;記不清是多少次不記得過節是什麼感覺了。就像是常年在外拍戲的演員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與家人的節日問候只能通過視頻,電話,或者其他通訊平臺以表思念家和家人的心情。逛街,購物,吃飯,遊山玩水,看電影.....儘管天氣悶熱,豔陽天,就連風也是的但是卻阻擋不了,放假的人們過節的心情。
  •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客居他鄉遊子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首播時間:19:35 重播時間:21:30 次日重播時間:6:40、12:00 也可搜索騰訊視頻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注釋】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
  • 醉夢|​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明日重陽
    第二句寫的特別的精採精闢,以至於我們現在還常常在用,「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沒有拘泥於現實的情景,如果他改成每逢「重陽」倍思親,這句詩就沒了味道,就變成大白話。所以優秀的詩人往往會從具體的事件中,提煉出一種普遍的人生感受。仔細看,這個句子是三層遞進,第一層我每天都在思親,第二層我到節日就更思親,到第三層就是現在重陽節,我更更更思親。
  •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
    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共同慶祝重陽節。今天,記得告訴爸媽,我愛你們!佳節思念,不如久久陪伴。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小時候,他們把你捧在手心,視若珍寶;長大後,他們把所有艱辛擔下,只為讓你追逐夢想。
  • 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天是陰曆九月初九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每逢佳節倍思親」品十二首經典重陽詩詞,談重陽節來歷與風俗
    圖片來自網絡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之名源於《易經》,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圖片來自網絡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留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流傳千古的名句。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讀到這樣的詩句,我就湧起一股思鄉之情。
  • 朋友圈32條思鄉說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 縱使城市裡五光十色,也留不住我歸心似箭的內心。4. 今年的冬雪特別厚實,我開始無限思念那個遙遠的家鄉。5. 對於回家,我的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悅、欣喜和殷殷的期待。6.
  • 「長城情結常縈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就是書畫大家周義發教授的家...
    6 10-2020星期二 【編輯薦語】「曾登臨,曾寫生、曾拍照、曾逾百次用多彩翰墨繪成丹青的雄偉萬裡長城已然在心中起伏延伸,長期累積的對長城的家國情懷油然而生,對祖國完全統一的期盼日趨心切」書畫大家周義發教授的家國情懷…… 長城情結常縈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
  • 能文能武好家長,每逢佳節必上場
    所以說嘛,家長忙不忙並不取決於孩子進什麼學校,雞血家長忙著陪讀輔導做卷子,不雞血的家長忙著參加各種素質教育的活動,總之不管孩子讀啥學校,家長都得先成才,至少每逢佳節,家長是真沒法閒著。人家每逢佳節倍思親,家長們是每逢佳節扒皮抽筋。一到各種節慶和學校大型活動,家長都相當於找到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展現自己無處遁形的才華、超高的工作效率、超強的學習能力。我朋友說,兒子學校有一次為了慶祝母親節,宣布整個那一周不留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多陪陪媽媽。家長們喜出望外,感動至極!
  •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臨端午佳節,遊子思親,懷戀媽媽的味道
    端午佳節本是中國三大節氣之一,跟中秋佳節一樣,每到這個節日的時候都想著能跟家裡的父母在一起,和爸爸媽媽可以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都說「」粽鄉情懷」,思鄉之情是多少在外遊子的心聲,渴望著吃上媽媽親手包的粽子,兒時那種依偎媽媽情景,那種熟悉的味道,經歷過的的人,都可深情回味……而且久久都不能忘懷,不由得抬頭望向了遠方
  • 庚子隨筆——每逢佳節倍思親
    此刻,我不知道應該拿什麼來寄託我對親人的思念,儘管我心裡滿是父親不再偉岸、日趨佝僂的背影和母親漸漸滄桑的兩鬢……慶幸的是,奶奶的面容在我腦海裡慢慢清晰起來,我的節日記憶似乎一直停留在與奶奶一起度過的童年時代
  • 感動教師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初離開家鄉時滿是對親朋的想念,特別是新學期開學後接踵而至的中秋節,舉目無親、倍感寂寥,多年以後,當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我於學習、生活中有了熟悉的教師、同學、同事,漸漸感到異客亦不曾被佳節冷落——「今晚來家吃飯吧,你師兄師姐都來,嘗嘗為師的手藝……」 「斯文有傳,學者有師」。
  • 每逢造句和解釋_每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每逢在教材中的例句:1、樹下擺著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總是坐滿了人。(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9、海濱小城)2、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 網購者關注「每逢佳節胖三斤」 體重秤訂單量增100倍
    (原標題:網購者關注「每逢佳節胖三斤」 體重秤訂單量增100倍)
  • 山東艦過臺海,令人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日早過了重陽,冬至大如年,也是佳節。不得不在這節日裡說——臺灣這個兄弟,必須要統一,也必然要統一啊。海上客工作室
  • 中秋節巧遇國慶節,雙節同慶,月圓人團圓,佳節共合歡
    秋風送爽,豐收在望,一年一度佳節至,天涯海角共此時。中秋月圓盼團圓,舉國上下合家歡。每個人都嚮往團圓,嚮往節日和最親最近的人一起度過。小時候,不曾遠離家門遠離父母,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更不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那種抓心撓肝地想。
  • 瀏陽蒸菜:中秋佳節丹桂飄香,吃蒸菜賞月品酒嘗月餅!
    1 中秋佳節丹桂飄香,正是賞月品酒吃月餅好時節。每逢中秋佳節,是中國人團聚的日子,遠嫁的女兒都會回到娘家,與家人一起團聚在一起,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2 中秋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祭月節、月娘節、團圓節等。中秋節源於上古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在中秋佳節這一天,人們有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民間習俗,歷史悠久,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