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剛在北京天安門觀摩完閱兵,當天下午就驅車前往距離天安門一百公裡開外的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開始為期3天的微電影拍攝。此時的鞏漢林變身為為兒子婚事操心的農民「老王」,他穿著粗布襯衣,肩搭著毛巾,腳蹬著雨靴,在泥地裡扛起鋤頭「揮汗如雨」。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5年來,環保部試圖通過環保微電影,破解農村環保科普難題。2011年至今,由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牽頭,環保部宣教中心每年都專門為農民製作一部環保微電影,並由中影集團提供播放平臺,每部播放次數都超過兩萬場。
演員都是公益參與鞏漢林正在拍攝的影片是環保部系列微電影的第5部,主題是農村土壤汙染防治。
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被稱為環境領域的「三大戰役」。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報稱,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繼「大氣十條」、「水十條」相繼發布後,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出臺。中國環科院副院長宋永會援引一名日本專家的研究稱,根據日本經驗,中國大氣汙染治理需10到20年,水汙染治理則需三四十年,而土壤汙染治理則需60到80年之久。
這些時長20分鐘的影片匯集了《東北一家人》的導演、飛天獎獲得者英寧,多次登上春晚的小品演員鞏漢林等一幹娛樂圈大腕。
「我們的經費有限,大部分都用在器材和場景的租借上,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公益參與的。」系列微電影的執行製片人、環保部宣教中心音像室主任蒙發俊對澎湃新聞說。
一個字都不能念錯9月5日,正在拍攝現場的鞏漢林告訴澎湃新聞,參與微電影拍攝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環保知識的過程:「
拍每一部故事,都會讓我感受到,哦,這個問題我都沒弄明白,因此越來越讓我覺得有義務去做宣傳。」
「就像我們今天拍的片子,『老王』種的那塊地,人家不收了,不收的原因是重金屬超標,鎘攝入量高了會對腎臟和骨骼都造成危害,這個常識我之前不懂,不知道鎘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會是這樣的。」鞏漢林說。
「土壤汙染看不見摸不著,好多老百姓並不了解,最大的危害也就在這。」蒙發俊向澎湃新聞表示,今年的電影主線將針對目前土壤汙染的現實,給農民提供科學的認知,教導農民通過改變作物種植方式致富,這樣既對土壤保護有好處,還能增收致富,契合農民心理。
由於微電影拍攝採用的是同期收聲而不是後期配音,對演員的臺詞功底要求頗高。曾經為《甄嬛傳》中甄嬛父親甄遠道配音的白濤作為一名資深配音演員,卻在本應得心應手的臺詞上遭遇了不小挑戰,他在微電影中飾演一名縣環保局官員,承擔大部分向「老王」科普環保知識的任務。
為了體現環保局官員的權威感,白濤將每句話都說得字正腔圓、中氣十足。但他的臺詞大多是大段的環保專業術語,佶屈聱牙、拗口難懂,只「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就會出現土壤板結,莊稼就會出苗不齊、植株矮小、產量降低」一句,白濤就因為總是把「過量」說成「大量」被導演叫停重來。
另外,像《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這樣的法規名稱,不小心說錯一個字,都得再來一遍。
將大量專業術語生活化地演出來,需要基本功。英寧告訴澎湃新聞,環保部對微電影娛樂煽情方面的劇情都讓導演自由發揮,但對涉及環保專業術語的臺詞都有嚴格要求,意思絕對不能出錯,尤其是政策法規的名稱,一個字也不能錯。
拍攝結束後,白濤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參與了五年環保微電影的拍攝,一開始對專業術語完全理解不能,現在慢慢有了概念,但說起臺詞來還是會拗口。不過,他對環保部的要求也表示理解。
「臺詞必須要專業,科普問題不應該含糊。」白濤說,「平時說話聊天,語言結構和邏輯性可能差一點,但科學是不能含糊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有板有眼,有原則性。」
經費緊張 不少鏡頭穿幫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汙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看不見」的重金屬汙染,正在扮演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形殺手」。從2011年開始,環保部就力圖通過環保微電影,來破解農村環保科普難題。
2014年3月16日,一位工人走過廢渣治理工程現場,一旁就是露天堆積的原煉砒霜遺留下來的砒渣。 寇聰 澎湃資料蒙發俊表示,之前的農村科普宣傳一般通過組織志願者發放宣傳品手冊等傳統方式,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且覆蓋面有限,農民也不愛看。環保微電影則搭上了中影農村數字院線的「順風車」,在農村流動電影放映隊每月給農民免費播放大電影之前插播。
「我們的受眾就是300萬以上的農民。」對微電影的定位,導演英寧有自己的理解,「20分鐘說不了宏大的主題和內涵,但是要他們愛看。」
由於劇組經費緊張,各方面都能省則省,遠景、中景、近景皆靠一臺攝像機重複拍三回,道具和場景也都是臨時向村民租借,經常經不起推敲。比如在大結局中,「老王」一家終於靠在被汙染的農田裡種紅景天致富了,但拍攝地卻是在一片雞冠花田。
類似道具穿幫和劇情突兀的地方還有不少。「只要片子讓你看了不煩不討厭,在聽到生硬的專業術語的時候你不覺得噁心,然後讓你笑一下,感動一下。農民看了會想,萬一這有用呢試試唄,我們就達到目的了。」英寧說,拍攝過程中他大量運用之前拍攝情景喜劇時積累的多年經驗,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用講故事的方式向農民宣講科普知識。
英寧舉例說,在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微電影中,「老王」因為偷燒秸稈引發火災,臉被燻得漆黑,最後在得知自家十幾畝秸稈能賣一千多塊錢之後,他更是捶胸頓足,悔不當初,「觀眾哈哈一笑之餘,自然會想到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免得像『老王』一樣吃虧。」
介紹霧霾危害的微電影則體現了父子兩代人的矛盾。「老王」為了能儘快買房讓兒子有錢結婚,露天開了個燒烤攤,結果汙染了空氣不說,自己的肺還被煙燻壞了。對父親的行為,年輕氣盛的兒子覺得十分丟人,一系列爭執和誤會由此展開。
「當然故事最終迎來了溫馨的結尾,兒子在父親病床前與他進行了一段直指人心的對話,兩人最終和解。」英寧透露,當時在一旁飾演母親的金珠真被感動了,沒用眼藥水和技巧,自己眼淚就下來了。
「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是很多家庭避免不了的問題,估計鞏漢林一家也遇到過,所以感觸這麼深。」英寧笑著說,只要過程挖掘得巧妙,還是能演繹出打動人心的故事。
鞏漢林全家總動員2013年5月,鞏漢林一家參演環保部與中影公司聯合製作的影片《環保之PM2.5》。由於環保部科技標準司一年只提供幾十萬經費,項目創立之初,蒙發俊的內心是忐忑的,「只有這麼些錢,怎麼可能請得起知名大腕?」令他意外的是,鞏漢林在接到邀請後毫不猶豫就答應參演,並且推薦了自己的老搭檔英寧做導演。
「環保是人人應該做的事,有這樣的機會我感到很榮幸,這也成了我每年都想著完成的一個任務。」鞏漢林說,今年已經是他和環保部合作的第五個年頭。
不僅是鞏漢林本人,他的妻子、兒子甚至兒媳都參與了微電影的拍攝,且在戲中也飾演一家人。
據英寧透露,讓鞏漢林一家參演正是由於劇情的需要,鞏漢林兒子鞏天闊和兒媳同樣是專業演員,2015年6月剛結婚,巧合的是,在微電影裡他們飾演的也是一對新婚夫妻。
英寧還透露,劇組擔任攝影的是金珠的親弟弟金雷,「他是孫儷版《玉觀音》的攝影師,一開始眼光高,看不上我們這個劇,我說你必須過來給環保做貢獻,給忽悠來的。」另外,英寧的堂哥英壯還客串了一回,飾演「老王」的鄰居,兩人為了發財不擇手段、不顧環保,貢獻了不少笑料。
「其實金珠的妹妹和80多歲的老母親也向我申請了好幾次,我都沒答應,金珠妹妹還生氣,說又不帶我玩。」英寧解釋說,他並不任人唯親,對角色都會有嚴格考慮:「金珠妹妹和金珠在角色上是重複的,關於40多歲婦女的故事我們都放金珠身上了,不需要再找一個同齡女人了。」
隨著微電影系列知名度的提高,很多好友都開始拍著胸脯向英寧保證「隨叫隨到」。「包括我哥哥英達、英壯,還有句號、潘長江、李琦、彭玉等,我感覺都能來一個《東北一家人》的環保姊妹篇了。」英寧說,他的這些明星老友們
談到參與環保微電影的問題都從不談錢,「又能參與公益,又好玩,幹勁自然就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