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學校體育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及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的背景下, 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已經逐步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然而,什麼是體育教學質量?通過哪些指標來衡量體育教學質量高低?廣大一線體育教師圍繞提高質量的目標如何把握課堂?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釐清。
一、 體育教學質量及其衡量指標
體育教學質量是什麼?所謂體育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主要由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目標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學結果,而非過程。值得強調的是,體育教學質量高低, 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效果體現。由此,衡量體育教學質量高低的指標要素,應主要從學生的體能鍛鍊效果、知識技能與方法掌握情況、體育品德培養情況等方面衡量。
二、 體育教學質量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體育教學質量的因素,既有人與物的因素,還有事的因素,人、事、物都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或決定教學質量的高低。
1.人的因素。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人的因素,主要由教師和學生組成。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既需要充分地發揮,還需要有機地協調與配合。體育課堂上把握好主導與主體的主動性和協調性,而不是呈現強制性與被動性,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能夠較好地體現。
2.物的因素。體育教學中涉及到物的因素, 不僅要考慮場地器材是否能夠滿足體育課堂教學的需要, 其使用是否科學與安全, 要考慮教材的選擇與搭配是否合理等,還要考慮氣候條件等環境因素,這是因為在風、寒、 雨、雪、酷暑等不便於開展室外體育活動的環境下,如果不採取一定的措施,也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3.事的因素。能夠稱為體育教學之事的內容很多,如體育教師撰寫教案屬於 「事」,設置教學目標也可以稱為「事」,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操作過程與方法、課前與課中安全隱患的檢查與防範等均可以稱為事的因素。對事的因素把握不準或有偏頗,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也自然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教學目標設定不具體、不可操作,也就很難準確組織課堂教學,更難以準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
三、 抓學習保障是提高質量之關鍵
抓好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保障是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具體可以從學生「學準、學會、學樂、學熱」四個方面的學習保障抓起。
1.學準:重在教準體育課堂學習為何要學準?因為,學準是有效促進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最基本保障和前提,要達到學準重在教師教準。教師教不準的具體表現有很多,有的表現為講解或示範錯誤, 有的反映在教學手段未圍繞重難點的強化和突破上,還有的是未能圍繞教學目標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諸如此類,無論是何種表現,導致的結果都是學生學不準,這應該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和反思。這也告訴我們,教師傳授知識、技能與方法的時候,力求準確無誤應是底線。「學準」是學生「學會」的前提,更是教學質量提高的保障。
2.學會:體現五會關於學生的體育學習,什麼是會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目前很多人未能搞清。因為從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就可以看出,如有人在教學目標中表述,「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80%的學生初步掌握 或進一步提高 」。無論是初步掌握, 還是進一步提高, 都很難做出具體的評價。假如目標不清晰, 教到什麼程度算會了固然也很難明確。為此,筆者認為「學會」要體現出五個方面,即從技術學習層面來看,體現在「會說、 會做、 會用」;從方法層面看,定位於「會學習」 ;從品德方面看,體現在 「會做人 」。
其中,「會說」,是要讓學生能夠用語言表達出所學技術的動作方法;「會做」,是學生自己能夠用身體獨立按照動作方法完成動作,或個別學困生能夠在有人幫助的情況下完成;「會用」,是在特定的場所,如比賽場或生活當中等,可以將所學技術完整的呈現或自如表達,會用說明具有了對技術運用的能力,因此,有人也通常稱其為掌握了運動技能。「會學習」, 課程基本理念明確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 ,並且對於不同水平段提出了不同要求。以水平三為例,評價的要點是體育學習與鍛鍊的能力,具體要求學生初步具有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初步掌握簡單的科學鍛鍊方法。「會做人」, 「立德樹人」需要全科育人,體育也不例外並且表現得更為突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此也有明確要求,即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
3.學樂:享受快樂
「學樂」 ,就是讓學生在體育課上或其他體育活動中充分享受體育給他們帶的快樂。要想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享受快樂,以下三點有必要關注:第一,目的性要明確。首先要明確目的, 明確讓學生享受快樂是為了什麼?應定位在 「為學而樂」、「為健而樂」 ,而不僅僅是「為樂而樂」。當僅僅考慮是為樂而樂的時候,快樂的持續性就難以長久。例如,僅僅在課堂上組織一個沒有技術含量、 缺乏教育意義的遊戲,一旦遊戲結束,學生的樂趣基本上就蕩然無存。第二,過程性要調控。無論是組織遊戲,還是教學比賽,教師對學生享受快樂的過程要認真把握。具體來講,要及時觀察了解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變化,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面部表情、特殊語言和行為等了解活動實效。在形式上既不可統得過死,也不可過於放任,要讓學生多參與體現自主性的活動,更要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一旦發現有部分學生不是,就要反思是內容選擇問題,還是組織方式問題,及時調控。第三,實效性要把握。把握享樂後的變化至關重要,這是組織的活動是否體現出了學生真正享受到樂的關鍵所在。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無變化,是否更樂觀了,參與活動是否更積極主動了,甚至社會交往能力更加提升了等。
4.學熱:提高密度學熱,意味著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達到一定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即身體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深圳市對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體育課堂練習密度不低於50%的規定;重慶市也提出了體育課上用於學生練習的時間不低於50%的要求。學熱,一定程度上就是要確保有效練習時間,從而提高練習密度,對此,除了要遵循「精講多練」 原則之外,更要注重課堂的有效分組和合理實施,儘可能地讓學生「少靜多動」或 「少站多練」 。
提高體育教育教學的質量,重要的是要找準關鍵點, 圍繞讓學生學準、學會、學樂、學熱,促進學生體能增強、技能掌握、 品德塑造並非難事, 靈活把握好 「四學」 的關鍵與技巧,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問題將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