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天津大學在其官網發布通報,稱收到有關張某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過初步查證,認定張某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某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某卿的聘用合同。
該舉報信123頁,來自曾經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呂某,以「論文」目錄形式,對張某卿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簡介,對張某卿與其女兒張某某合著論文造假、其學生碩士畢業論文造假、如何指導造假、一稿多投等情況進行了詳細闡述。舉報人呂某差點向現實低頭,後來實在無法忍受,在2016年徹底跟張某卿撕破臉,選擇了退學,如今鼓起勇氣寫了這封舉報信。
天津大學是我國排名非常靠前的雙一流大學,能夠在這樣一流大學教書是很多人可望不可求的夢想,張某卿教授因為學術不端行為遭到解聘,其個人損失非常巨大,值得學術界警醒。張教授身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上導師,在我國專業領域的權威和前途不可估量,卻學術品行上栽了跟頭,實在令人惋惜。
據舉報人介紹,張教授不僅使用造假的實驗記錄,造假的實驗數據,還用和這個項目無關的文章來騙考核人,在實驗室當著考核人和學生的面,將一大瓶購買的二氧化矽粒子說是自己實驗室合成的多功能新型粒子,將實驗室十幾年前搭的、年久失修的不鏽鋼裝置說成做鑄膜液的裝置。一個本該嚴謹治學的大學教授,已經到了「指鹿為馬」的地步。舉報人曾經在2017年就學術造假事件和張某卿溝通,但被張以歪曲事實、敲詐勒索、需要負擔法律責任為由進行了威脅。我國有關部門最近正在集中整治學術不端行為,呂某勇敢舉報,精神可嘉,值得肯定。
學術不端行為,危害高校研究生態,擾亂正常的科研秩序,是必須要整治的重點領域。學術不端行為,利用造假論文騙取學術頭銜和國家政策扶持基金,使那些埋頭實幹,真正嚴謹治學的人失去了很多政策扶持機會。論文數據造假,造成他人引用該論文數據後,得出錯誤的結論,毀壞了科學界的聲譽,浪費了科研人力物力財力。實驗造假,帶壞了下一代研究生的學術風氣,給沒有參與實驗的人在論文上署名,直接剽竊了別人的成果,遺患無窮。
高校老師要加強自律,不能再在學術上有不端行為了,同時在帶學生上,要傳授嚴謹治學的道理,幫助學生寫好每一篇論文,避免學生因為論文問題,好年後追悔莫及。
本文中張教授教訓慘痛,但以其在天津大學教授的資歷,找個好的工作,應該不難,希望張教授改過自新,繼續發揮教書育人、科研強國的作用。
(免責聲明:文中皆為化名,文章不構成投資生產司法建議,如侵犯您權利,請聯繫作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