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成都老小區30多戶獨居老人真有福 居民自發每月送湯上門

2020-12-13 紅星新聞

「天氣這麼熱,還給我們送湯,其實不用送湯,來看看我們、和我們聊聊天就很感謝了。」成都市牛沙路社區江東民居1區84歲的老人曾淑華說。

江東民居1區是老舊院落,小區內有獨居、高齡和殘疾的老人30多戶,老人行動不便,下樓走動少。為了打開老人心扉,搭建關愛老年人的橋梁,從2014年起,小區內的鄰裡互助小組每個月為老人送靚湯,這一送就是3年多。

牛沙路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送湯模式將擴大到社區內其他18個小區。

互助小組

為30多戶獨居老人每月送湯

8月6日,江東民居1區居民活動室的一個柜子,鎖著一套廚具、一個約24釐米的鐵桶、一個電磁爐、一個案板,每個月的靚湯,就是在這裡熬成。

「每個月不定期送,但是至少一次,這個月定的是8月15日。」鄰裡互助小組負責人周雲仙說,江東民居是老舊院落,全小區有300多戶,其中有30多戶是獨居、殘疾和高齡老人,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獨居,年老體弱、常年閉門不出,少與人往來。小區沒有電梯,最高層是7樓,老人上下樓梯不便。

住在小區裡的曾淑華老人今年84歲了,和94歲的老伴一起居住,住在3樓,兒女工作比較忙,老人平時很少出門。「平時就我和老頭子兩個人在家,兩人身體都不咋好,很少出去。」曾淑華說,只有送湯人員來時,才能和外面人員聊上幾句。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30多戶老人中,有3人為一人獨居。「這麼大年紀一個人在家,真的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周雲仙說,借送湯機會和他們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們的需求,雖然不能為他們做太多,至少聊天和喝湯的那一刻,老人是開心的。

改進湯品

夏季主要消暑 冬季著重滋補

一道湯要熬成,需要歷經8個小時,通過10個人之手。最初那一年,送湯小組有12個人,但是一年之後,因為太辛苦,有4個人退出。

「一道湯看著很簡單,但是做起來比較繁瑣。」周雲仙說,最初一年,熬湯在一戶居民家中完成,給一次20元的使用費,很快,這家居民有意見,改在小區居民活動室進行。

記者看到,居民活動室沒有專用廚房,每次熬湯,把電磁爐往地下一擺,插上電,把鐵鍋燉上,根據小組成員商量好的湯品準備好食材,開始熬湯。

最近,兩名小學生也加入了送湯小組,小組成員擴大到10人。而在此之前,8名小組成員中,最小的57歲,最大的68歲。

燉湯送湯進行了3年多,也做了很多改進。周雲仙說,剛開始大家都不了解老年人胃口,雞鴨排骨肘子筒子骨輪流燉,幾個月後,有老人不滿,甚至懷疑他們作秀。「有老人說,燉的湯都不耙軟,咋個吃?不是作秀是什麼?」

從此,基本不會再出現筒子骨,因為怕碎骨卡著老人喉嚨。熬湯小組慢慢摸著了門道,以前都認為老年人不愛油葷,事實上大部分老年人偏愛有點油、不要太瘦的清湯。「現在我們熬雞湯,都會加一點豬肉,讓湯偏油一點。」周雲仙說,經過3年多的嘗試,目前已基本摸準老年人的口味,夏季的湯以消暑為主、冬季則滋補一點。

湯熬好,10個人分成5個小組,兩人為一組,一家一戶地送,一人負責端湯,一人負責居民籤字記錄反饋意見,1個小時內,湯可以全部送完,正好趕上居民晚飯時間。

獨居老人

喜歡有人送湯更愛有人聊天

甘叔蓉和王章學今年78歲,平常就兩人居住,甘叔蓉身體有「三高」,每天需要打胰島素,兩個老人除了買菜,基本不出門。

「兒女都忙,兒子長期出差,女兒只有周末來看望。」甘叔蓉說,送湯小組的人都是年紀相近的,送了湯拉會兒家常,心裡舒暢,因為有「三高」,送的湯她不太敢喝,基本上都進了老伴的腹中。

「好喝,燉得軟耙,味道不錯。」王章學說,現在天氣這麼熱,送湯小組特別辛苦,「其實不用送湯,來跟我們聊聊天就挺好的。」

渴望湯,更渴望有人聊天。曾淑華的老伴今年身體情況急劇下降,得了老年痴呆,兒女都搬了過來住,但是兒女畢竟工作忙。8月6日,周雲仙的到來,曾淑華像找到了傾訴的出口,拉著她聊了半個多小時。「送湯太麻煩他們了,多上門聊聊天就好。」

這幾乎是獨居老人的心聲。「如果不送湯,真的想不起來要找哪個老年人專門聊天。」周雲仙說,只有借送湯才能搭建起關愛老年人的平臺。

除了送湯之外,送湯小組還可以了解老年人的一些需求。有一位老人提出,能否將政府發放給老年人用於購買糧油的補貼用於買藥?送湯小組仔細為老人進行了解釋,得到了老人的理解。

今年年初,因為兩個社區合併,送湯工作一度中斷了兩個月,不少老人偶然遇到,還要專門問:「湯呢?咋個沒有湯了?」周雲仙說,老人的惦記是對送湯工作最大的肯定。

「針對小區的實際情況,未來我們可能會開展一些長者集體生日會、養生壩壩宴。」為送湯小組提供經費支持的錦江區翱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站點主管趙文菊說。

社區:

將把送湯擴大到18個小區

據了解,目前每月靚湯的費用來自於成都錦江區翱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向錦江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申請的「幸福牛沙、共建共享」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每個月購買材料為200元左右,實報實銷。

「送湯活動開展了三年多,受到了小區老人的一致好評,這個項目已經趨於成熟和穩定,我們打算在其他18個小區中推廣。」牛沙路社區副主任杜安昆表示,目前像江東民居這類老舊院落的小區比較多,獨居高齡老人也比較多,在推廣過程中,將會針對小區不同情況,開展有特色的老人服務,如為老年人做一頓飯、陪老年人吃飯、為老年人唱歌等等。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鍾美蘭

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莉

相關焦點

  • 13戶獨居老人無法下樓,民警上門送物資
    武漢市公安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分局豹澥街萬年臺社區民警劉鳳輝就忙開了,除了全面排查、控管處置密切接觸者工作外,還有一樁心事時刻牽動著他的心:13位獨居老人的生活過得怎麼樣?有無生病發燒人員?民警劉鳳輝所負責的豹澥街萬年臺社區是一個還建社區,擁有居民7000餘人,13獨居老人、困難戶就生活在社區裡。
  • 福華街街道:為獨居老人上門檢修電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田育臣實習生劉昌源通訊員婁彥娟莫文英    本報訊冬季氣溫低用電負荷提升,考慮到轄區老舊房屋多、老年人用電安全問題較為突出,福華街街道專門出資聘請專業電工走進獨居孤寡老人等困難群眾家,提供上門服務。
  • 20多位獨居老人的「臨時保姆」
    20多位獨居老人的「臨時保姆」 2020-03-27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區防疫」低保戶多、殘疾人多、獨居老人多,這個「三多」社區打...
    低保戶多、殘疾人多、獨居老人多,還管轄長沙市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小區這個「三多」社區打了一場漂亮的疫情阻擊戰金鷹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薇長沙市雨花區洞井街道豐園社區是個典型的「三多」社區,集長沙市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商品房小區於一體,有居民8000餘戶,低保戶、殘疾人、獨居老人比較多,社區居民結構複雜,治理和服務難度大。
  • 380戶獨居老人用氣安全了
    南京日報訊(通訊員 潘德榮 陳家光  記者 於潔塵)近日,鼓樓區中央門街道的380戶7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收到一份貼心的禮物——專業公司上門排查家庭安全隱患。與此同時,該區各街道都啟動了燃氣安全隱患排查行動。江東街道主任浦健介紹,街道和轄區253家餐飲機構籤署了安全責任書,明確了13條承諾細則。
  • ...隊守護小區安全 為獨居老人送菜上門 東北大媽為鄰解憂不言苦累
    閒不住的薛景萍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吉晴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第四社區11小區,年過七旬的薛景萍是這裡的紅人,居民們談起她紛紛豎起大拇指:「薛婆婆真不簡單,這大的年紀了,還在為大家服務。」這位老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近日,記者來到這個小區,了解到薛景萍的故事。大媽成為1800戶居民大家長「為居民解決難題是我應該做的。」今年72歲的薛景萍一口東北話透著豪爽。2009年她和老伴兒搬進了常青花園第四社區,她和鄰裡間的故事拉開序幕。「原先的棟長搬走了,大家提議讓我接下棟長的任務,我也就同意了。」
  • 「熟悉的味道」送上居民家!海澱這個大院食堂,暖胃更暖心!
    海澱復興路40號院又被稱為鐵建大院為了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吃到放心菜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不僅提供種類全、花樣多的餐品更有「外賣小哥」零跑腿費送餐上門從應急舉措到長效機制,街道、社區合力滿足居民訴求在小區封閉管控期間,永定路街道及各社區採取了臨時應急措施,例如對於不方便出門的高齡、獨居老人,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成立「跑腿組」,上門向老人提供買菜、買藥、取快遞等服務,全力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 海口長者飯堂為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
    一月四日,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長者飯堂工作人員傅秋燕(右)為該街道富興社區的獨居老人陳麗雅送午餐。陳麗雅老人家裡的灶也冷著。飯點到了,她並未開始做飯,因為她知道,很快就會有熱乎乎的飯菜送上門。  11時45分許,兩輛熟悉的電動車駛入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富興社區的一條巷子,進入陳麗雅的視線。她知道,中山街道長者飯堂的工作人員傅秋燕和王家鵬又來了。  從2019年6月該長者飯堂投入運營以來,傅秋燕和王家鵬平均每天為約10位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送飯上門。
  • 黃石市四醫院對500戶獨居老人開展入戶調查
    9月19日以來,鄂東醫養集團黃石市第四醫院在黃石開發區·鐵山區政府鐵山街道辦的協助下,組織20餘名醫務人員,分組到500戶獨居老人家中開展入戶調查,對老人的健康狀況、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建檔,同時了解他們的具體生活需求和養老意向,為該群體老人提供健康支持和安全保障。
  • 暖心故事背後 是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85歲「老於太太」暈倒眾人接力救助暖心故事背後是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為何這些老人選擇獨居?怎樣生活更安全?5月27日,家住瀋陽市瀋河區望遠社區的居民劉女士向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表示,她請媒體表揚一下所有參與救助的好心人,也希望人們由此更加重視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目擊者八旬獨居老人暈倒路邊大家合力救助5月26日,記者採訪到老人的家屬、鄰居和社區人員,還原了事件的經過:5月21日10時許,望遠社區中心廣場內,一位在此休息的老人正與老鄰居們聊天。突然,她說想起來去打個電話。
  • 這個冬天,他們給46戶獨居老人送了一個「打更人」
    現在有了這個報警器,報警聲連旁邊的鄰居都能聽到,放心多了。」近日,杭州桐廬桐君街道迎賓社區78歲獨居老人王阿姨逢人便誇街道、社區想得周到。原來,老人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式居民樓,在一個月前裝上了新設備——智能煙感報警器。 王阿姨所在的桐君街道為桐廬老縣城,建築設施大多陳舊,防火基礎比較薄弱,轄區內老舊住宅區多。
  • 上海社區防禦寒潮:天這麼冷,為老人送上門的飯菜還是很熱乎!
    寒潮來襲,虹口涼城新村街道水電小區的老夥伴志願者們,正忙碌地穿梭在孤老、高齡獨居、失獨老人的家裡。 孤老王曉梅患有嚴重的內風溼關節炎,手腳變形,生活自理比較困難,志願者張慧芬十多年來一直默默照顧王阿婆的生活起居。12月29日,她來到老人的家裡,先幫老人檢查了門窗是否有損壞,查看空調、取暖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並幫著老人鋪好電熱毯,又翻了條厚被子出來給老人備用。
  • 對孤寡獨居老人「每日一問」,給低保低收戶送上口罩
    通過電話探訪孤寡獨居老人,為他們及時送上生活物資;還為低保戶、低收入人群送上緊缺的防疫物資……記者今日(27日)從廣州市白雲區獲悉,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江高鎮黨委、鎮政府不僅拿出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硬」舉措,還積極踐行關愛睏難群體、幫扶困難群眾的「暖」行動,不讓困難群眾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人,讓困難群體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
  • 每天製作疫情簡報 為居民送上「定心丸」
    由於翠頤社區人口居住密度大,小區的管理情況較為複雜,疫情防控工作剛開始時,關綺珠便帶領著社區的「兩委」幹部,做好小區居住人員梳理、卡口設置、上門排查、宣傳發動等工作。同時,她充分利用社區信息管理系統「以房管人」便利,迅速排查整理了3000多戶居民信息,電話跟進了2000多名社區居民,並通過逐步落實轄區內市民啟用電子通行證、健康碼,打造防護堡壘。
  • 破解獨居老人冬季洗澡難,這個胡同志願者上門「助浴」
    又到了數九寒天,住在平房院、老舊社區裡的高齡老人為洗澡這件小事兒犯愁了。記者調查中發現,有的社區已在探索破解獨居老人冬季洗澡難題,免費助浴空間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候客大廳裡真熱鬧:上了年紀的老人絡繹不絕,拎著洗浴用品排隊買澡票的老年顧客也是一位接著一位……「這個點兒人多,十五個淋浴噴頭,都要三個人共用一個了,要不您稍晚一會兒再來。」下午兩點多,女賓區裡已經沒了淋浴的位置了,店員董春燕邊解釋邊為老人退了款。「一到冬天,來浴池的老人特別多,其中還不乏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前兩天,一位95歲的阿姨在保姆陪同下坐著輪椅來洗澡。」董春燕說。
  • 文昌閣社區上門助力獨居老人垃圾分類,共護藍天白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30日訊(通訊員 李奕)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而言,每天定時定點投放分類垃圾並非易事。如何照顧到位,讓他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同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今日,開福區湘雅路街道文昌閣社區號召轄區志願者組建「志願服務團隊聯盟」上門「包幹」幫扶,指導並幫助獨居老人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守護頭頂藍天白雲。「老徐,菜葉子是餐廚垃圾我們要放到這個綠色桶裡,等下我幫你一起帶下去。」
  • 老小區警鈴大作因為啥?煙感報警器救了獨居老人
    消防隊員將老人接到室外,第一時間斷電、斷氣,通風稀釋室內煤氣濃度,避免了事故發生。 工作人員當即更換了老人家中的劣質煤氣管及減壓閥。「如果不是社區給我們裝了燃氣報警器,鄰居及時聽見警笛聲,今天可能出大事。」來到室外避險的居民們紛紛感謝首先報警的鄰居。
  • 天元區:「敲心門愛心餐」送給獨居老人
    紅網時刻株洲12月22日訊(通訊員 曠昆紅)近日,天元區馬家河街道新馬社區志願者、市愛心志願者聯合會的社工在獨居老人嚴奶奶家的廚房裡忙開了:清潔廚具、準備食材、洗菜、切蒜、剁肉、剖魚……互相配合,分工協作。
  • 廣州社工抗疫守護:日均電訪社區空巢獨居老人100戶
    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秘書長焦楊介紹,防疫阻擊戰打響後,我們緊急動員包括民辦社工機構、社會心理諮詢機構以及為老、扶幼、助殘、救助等聚焦服務弱勢群體的150多家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及時搭建信息、資源和服務協同網絡,整合社工、志願者、律師、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近萬人次,投入電話熱線服務,為市民提供防疫知識諮詢、心理輔導和其他求助15萬人次,累計服務市民超過30萬人次。
  • 如何更好地為獨居老人服務
    [網友秋色]問:上海獨居老人有多少?每年增加多少戶?大概每年都有增加吧?  [嘉賓吳幼敏]答:去年末,上海獨居老年人約17.24萬人。與子女分居的純老年人家庭老人有78.72萬人,今後每年的增速會不斷加快。  [嘉賓王振華]答:按照最新的統計2006年末上海「純老家庭」老年人總數為78.72萬人,其中單身獨居老人17.2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