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麼熱,還給我們送湯,其實不用送湯,來看看我們、和我們聊聊天就很感謝了。」成都市牛沙路社區江東民居1區84歲的老人曾淑華說。
江東民居1區是老舊院落,小區內有獨居、高齡和殘疾的老人30多戶,老人行動不便,下樓走動少。為了打開老人心扉,搭建關愛老年人的橋梁,從2014年起,小區內的鄰裡互助小組每個月為老人送靚湯,這一送就是3年多。
牛沙路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送湯模式將擴大到社區內其他18個小區。
互助小組
為30多戶獨居老人每月送湯
8月6日,江東民居1區居民活動室的一個柜子,鎖著一套廚具、一個約24釐米的鐵桶、一個電磁爐、一個案板,每個月的靚湯,就是在這裡熬成。
「每個月不定期送,但是至少一次,這個月定的是8月15日。」鄰裡互助小組負責人周雲仙說,江東民居是老舊院落,全小區有300多戶,其中有30多戶是獨居、殘疾和高齡老人,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獨居,年老體弱、常年閉門不出,少與人往來。小區沒有電梯,最高層是7樓,老人上下樓梯不便。
住在小區裡的曾淑華老人今年84歲了,和94歲的老伴一起居住,住在3樓,兒女工作比較忙,老人平時很少出門。「平時就我和老頭子兩個人在家,兩人身體都不咋好,很少出去。」曾淑華說,只有送湯人員來時,才能和外面人員聊上幾句。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30多戶老人中,有3人為一人獨居。「這麼大年紀一個人在家,真的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周雲仙說,借送湯機會和他們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們的需求,雖然不能為他們做太多,至少聊天和喝湯的那一刻,老人是開心的。
改進湯品
夏季主要消暑 冬季著重滋補
一道湯要熬成,需要歷經8個小時,通過10個人之手。最初那一年,送湯小組有12個人,但是一年之後,因為太辛苦,有4個人退出。
「一道湯看著很簡單,但是做起來比較繁瑣。」周雲仙說,最初一年,熬湯在一戶居民家中完成,給一次20元的使用費,很快,這家居民有意見,改在小區居民活動室進行。
記者看到,居民活動室沒有專用廚房,每次熬湯,把電磁爐往地下一擺,插上電,把鐵鍋燉上,根據小組成員商量好的湯品準備好食材,開始熬湯。
最近,兩名小學生也加入了送湯小組,小組成員擴大到10人。而在此之前,8名小組成員中,最小的57歲,最大的68歲。
燉湯送湯進行了3年多,也做了很多改進。周雲仙說,剛開始大家都不了解老年人胃口,雞鴨排骨肘子筒子骨輪流燉,幾個月後,有老人不滿,甚至懷疑他們作秀。「有老人說,燉的湯都不耙軟,咋個吃?不是作秀是什麼?」
從此,基本不會再出現筒子骨,因為怕碎骨卡著老人喉嚨。熬湯小組慢慢摸著了門道,以前都認為老年人不愛油葷,事實上大部分老年人偏愛有點油、不要太瘦的清湯。「現在我們熬雞湯,都會加一點豬肉,讓湯偏油一點。」周雲仙說,經過3年多的嘗試,目前已基本摸準老年人的口味,夏季的湯以消暑為主、冬季則滋補一點。
湯熬好,10個人分成5個小組,兩人為一組,一家一戶地送,一人負責端湯,一人負責居民籤字記錄反饋意見,1個小時內,湯可以全部送完,正好趕上居民晚飯時間。
獨居老人
喜歡有人送湯更愛有人聊天
甘叔蓉和王章學今年78歲,平常就兩人居住,甘叔蓉身體有「三高」,每天需要打胰島素,兩個老人除了買菜,基本不出門。
「兒女都忙,兒子長期出差,女兒只有周末來看望。」甘叔蓉說,送湯小組的人都是年紀相近的,送了湯拉會兒家常,心裡舒暢,因為有「三高」,送的湯她不太敢喝,基本上都進了老伴的腹中。
「好喝,燉得軟耙,味道不錯。」王章學說,現在天氣這麼熱,送湯小組特別辛苦,「其實不用送湯,來跟我們聊聊天就挺好的。」
渴望湯,更渴望有人聊天。曾淑華的老伴今年身體情況急劇下降,得了老年痴呆,兒女都搬了過來住,但是兒女畢竟工作忙。8月6日,周雲仙的到來,曾淑華像找到了傾訴的出口,拉著她聊了半個多小時。「送湯太麻煩他們了,多上門聊聊天就好。」
這幾乎是獨居老人的心聲。「如果不送湯,真的想不起來要找哪個老年人專門聊天。」周雲仙說,只有借送湯才能搭建起關愛老年人的平臺。
除了送湯之外,送湯小組還可以了解老年人的一些需求。有一位老人提出,能否將政府發放給老年人用於購買糧油的補貼用於買藥?送湯小組仔細為老人進行了解釋,得到了老人的理解。
今年年初,因為兩個社區合併,送湯工作一度中斷了兩個月,不少老人偶然遇到,還要專門問:「湯呢?咋個沒有湯了?」周雲仙說,老人的惦記是對送湯工作最大的肯定。
「針對小區的實際情況,未來我們可能會開展一些長者集體生日會、養生壩壩宴。」為送湯小組提供經費支持的錦江區翱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站點主管趙文菊說。
社區:
將把送湯擴大到18個小區
據了解,目前每月靚湯的費用來自於成都錦江區翱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向錦江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申請的「幸福牛沙、共建共享」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每個月購買材料為200元左右,實報實銷。
「送湯活動開展了三年多,受到了小區老人的一致好評,這個項目已經趨於成熟和穩定,我們打算在其他18個小區中推廣。」牛沙路社區副主任杜安昆表示,目前像江東民居這類老舊院落的小區比較多,獨居高齡老人也比較多,在推廣過程中,將會針對小區不同情況,開展有特色的老人服務,如為老年人做一頓飯、陪老年人吃飯、為老年人唱歌等等。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鍾美蘭
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