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9日報導 英媒稱,到目前為止,今年從中國傳來的消息都是關於股市大跌和匯率不穩的。但還有一個來自北京的消息,儘管報導篇幅不多,卻可能與上海股指暴跌或人民幣大幅貶值一樣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重大影響:該國已悄然改變其軍事指導學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一家官方報紙本月對這一新立場進行了簡練總結,稱必須向世人展示中國的軍事實力,「中國的軍力強大了,我們的政治號召力、整體影響力、威懾力、說服力乃至凝聚力都會隨之增強」。這番鷹派言論事實上標誌著,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一直作為中國外交特色的「韜光養晦」政策已經改變。
報導稱,事實上,這一轉變數年前就已開始,但人民解放軍今年年初以來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具體闡明了「積極防禦」這一理念所概括的新學說。在國防部官網本月刊登的一篇少有人關注的英文文章中,一名海軍專家披露了中國用其首艘國產航母保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航道的計劃。
根據北京的定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從中國東部沿海至威尼斯一線的所有戰略要點。不論以何種方式衡量,這都標誌著中國海軍防禦學說範圍——此前僅專注於保護本國領海——的大大擴展。
報導稱,顯然,中國尚不具備主宰其中任何一條航道的能力。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目前尚不能阻止美國或日本的艦船和飛機在北京聲稱為其所有的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領域開展行動。但是,中國擴大其軍事影響範圍的願望是明白無誤的。考慮到中國經濟活動日漸增強的全球性,這也是合乎邏輯的。
因此至關重要的是,美國和其他西方決策者能正確理解北京的意圖及其接下來可能採取的舉措。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中國的不透明以及西方的渾噩無知,除了北京的決策精英外,很少有人能比較清楚地理解中國想要什麼以及它準備如何實現目標。
報導稱,人們會聽到的關於中國最具誤導性的論斷之一是,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擴張性國家。迅速瀏覽一些歷史地圖就能得知,在數千年的血腥徵服史中,中國的邊界一直不斷變化。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並非憑藉友好姿態和文化吸引力、而是通過屠殺以及焚書坑儒實現這一豐功偉績的。
可以以其他崛起中大國的歷史為鑑。和如今的中國一樣,美國也曾明確駁斥帝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當美國主宰全球的時代開始之時,情況與其他大多數帝國開始時一樣——需要保護遠離本土的商人和公民。當時羽翼未豐的美國政府組建了本國首支正式海軍,以打擊非洲北部沿岸的海盜。因此,美國最古老的戰爭紀念碑是位於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內、紀念第一次巴巴裡戰爭(1801-1805年)中的英雄的的黎波裡紀念碑。
報導稱,就中國而言,該國數百年來首次派海軍艦隻到領海以外執行任務是在2008年。什麼任務?打擊非洲沿岸的索馬利亞海盜。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赴馬來西亞參加「和平友誼—2015」中馬聯合實兵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