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軍事戰略由"韜光養晦"轉向"積極防禦"

2020-12-1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29日報導 英媒稱,到目前為止,今年從中國傳來的消息都是關於股市大跌和匯率不穩的。但還有一個來自北京的消息,儘管報導篇幅不多,卻可能與上海股指暴跌或人民幣大幅貶值一樣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重大影響:該國已悄然改變其軍事指導學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一家官方報紙本月對這一新立場進行了簡練總結,稱必須向世人展示中國的軍事實力,「中國的軍力強大了,我們的政治號召力、整體影響力、威懾力、說服力乃至凝聚力都會隨之增強」。這番鷹派言論事實上標誌著,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一直作為中國外交特色的「韜光養晦」政策已經改變。

報導稱,事實上,這一轉變數年前就已開始,但人民解放軍今年年初以來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具體闡明了「積極防禦」這一理念所概括的新學說。在國防部官網本月刊登的一篇少有人關注的英文文章中,一名海軍專家披露了中國用其首艘國產航母保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航道的計劃。

根據北京的定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從中國東部沿海至威尼斯一線的所有戰略要點。不論以何種方式衡量,這都標誌著中國海軍防禦學說範圍——此前僅專注於保護本國領海——的大大擴展。

報導稱,顯然,中國尚不具備主宰其中任何一條航道的能力。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目前尚不能阻止美國或日本的艦船和飛機在北京聲稱為其所有的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領域開展行動。但是,中國擴大其軍事影響範圍的願望是明白無誤的。考慮到中國經濟活動日漸增強的全球性,這也是合乎邏輯的。

因此至關重要的是,美國和其他西方決策者能正確理解北京的意圖及其接下來可能採取的舉措。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中國的不透明以及西方的渾噩無知,除了北京的決策精英外,很少有人能比較清楚地理解中國想要什麼以及它準備如何實現目標。

報導稱,人們會聽到的關於中國最具誤導性的論斷之一是,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擴張性國家。迅速瀏覽一些歷史地圖就能得知,在數千年的血腥徵服史中,中國的邊界一直不斷變化。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並非憑藉友好姿態和文化吸引力、而是通過屠殺以及焚書坑儒實現這一豐功偉績的。

可以以其他崛起中大國的歷史為鑑。和如今的中國一樣,美國也曾明確駁斥帝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當美國主宰全球的時代開始之時,情況與其他大多數帝國開始時一樣——需要保護遠離本土的商人和公民。當時羽翼未豐的美國政府組建了本國首支正式海軍,以打擊非洲北部沿岸的海盜。因此,美國最古老的戰爭紀念碑是位於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內、紀念第一次巴巴裡戰爭(1801-1805年)中的英雄的的黎波裡紀念碑。

報導稱,就中國而言,該國數百年來首次派海軍艦隻到領海以外執行任務是在2008年。什麼任務?打擊非洲沿岸的索馬利亞海盜。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赴馬來西亞參加「和平友誼—2015」中馬聯合實兵演習。

相關焦點

  • 積極防禦——中國軍事白皮書的核心詞
    中國軍事科學院國防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溫冰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就軍事戰略問題專門發表白皮書的國家。美國、俄羅斯和英國曾發表類似白皮書。這表明,中國軍事戰略走向透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人們既迫切了解這部白皮書的詳細內容,更想知道其發表的背景。
  • 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共軍事戰略思想基本點
    原標題: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共軍事戰略思想基本點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熊爭豔、李志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說,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
  • 白皮書作者陳舟:中國的積極防禦是攻勢防禦
    中國國防政策的核心是積極防禦  我們知道,國防政策的涵蓋很廣,比如國防動員政策、國防教育政策、兵役制度政策、國防科技工業政策、核政策等等,但這一切的核心、也就是國防政策的核心是軍事戰略。中國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這是中國一切國防政策的核心。
  • 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
    1956年3月,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討論軍事戰略方針,認為我軍應當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經毛澤東批示同意並經中央批准後,積極防禦正式確立為新中國的國家軍事戰略。之後,根據不同時期具體形勢任務的不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作了多次充實調整。
  • 英媒稱全球重心轉向亞洲 美英竟因中國而互相拆臺
    文章稱,美國「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是歐巴馬時期美國提出的標誌性外交政策,美國在貿易上最優先考慮的對象既非英國,也不是歐盟,而是亞洲。一些英國人和歐洲人希望,歐巴馬總統任期的結束或許意味著美國會降低對亞洲的重視程度,重新將重心轉向大西洋,這種情形不大可能出現;另一方面,卡梅倫政府則一直在實施自己的轉向亞洲戰略——甚至不惜損害與美國的關係。
  • 軍事專家解讀白皮書:數字讀懂中國軍事戰略要點
    中國政府26日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是對中國現行軍事戰略的首次集中闡述。軍事科學院多位專家向中新社記者詳細解讀了中國軍事戰略的要點。  「四個維護」——軍隊使命是軍隊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所承擔的重大職責和基本任務。
  • 田玄: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歷史性貢獻
    鄧小平的軍事戰略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江澤民軍事戰略理論是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思想的新發展和新超越;胡錦濤軍事戰略統攬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是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思想的豐富和完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制定的軍事戰略指導思想是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和新時期軍事戰略的新起點和新標準,是中國軍事戰略的最新境界。
  • 中國外交還要「韜光養晦」嗎?
    無獨有偶,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也在近期就香港修例問題接受了BBC的訪問,面對主持人充滿偏見和敵意的問題進行了有力的駁斥,並就香港的真實情況與中央政府對港政策進行了清晰明了的解釋。近來中國外交官越來越多地直面外媒,主動出擊,與國際上詆毀和誤讀中國的聲音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有人說,中國外交已經改變了過去「韜光養晦」的政策,您怎麼看「韜光養晦」?中國外交是否已經走過了「韜光養晦」的時代?金燦榮:首先,韜光養晦是一個比較高層的國家戰略,而外交風格的變化主要還是一種外交能力的提升,這兩個東西不能直接聯繫。
  • 英媒:十九大諸多報導聚焦一個關鍵詞——「自信」
    中國日報網10月19日電 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歐洲時報網報導稱,英媒對十九大的諸多報導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一個關鍵詞:自信。英國廣播公司:十九大報告表現出自信英媒關注的「自信」來源於中國未來發展的明確定位,即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也正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時,在標題裡援引的話。BBC提到,在十九大之前的五年裡,中國經濟依然持續穩定、快速地增長。
  • 熊光楷:「韜光養晦」翻譯的外交戰略意義
    熊光楷 中國人民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世界局勢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思想。 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來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讀「韜光養晦」一詞時,或多或少存在著翻譯不準確,甚至曲解的現象。
  • 國慶70周年軍報特刊|與時俱進創新軍事戰略指導
    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為貴」的中華文化傳統,決定了我國始終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毫不動搖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同時,從時代條件出發,豐富和完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內涵。
  • 正確理解和翻譯「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意義
    【內容提要】「韜光養晦」已成為中國對外戰略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國外交政策的關鍵詞之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世界局勢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思想。
  • 英媒:全球重心已轉向亞洲 美英互相「拆臺」轉變政策
    【環球網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4月27日發表題為《全球的重心已經轉向亞洲》的文章稱,全球的重心已經轉向亞洲。文章稱,美國「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是歐巴馬時期美國提出的標誌性外交政策,美國在貿易上最優先考慮的對象既非英國,也不是歐盟,而是亞洲。
  • 羅馬尼亞斥資25億歐元翻修黑海軍事 基地防禦俄羅斯
    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導 英媒稱,羅馬尼亞斥巨資翻修一處軍事基地,以加強「防禦」俄羅斯的能力。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26日報導稱,羅馬尼亞將斥資25億歐元加強在黑海的一處軍事基地的功能,以「對抗」俄羅斯。
  • 創新國家安全戰略指導 著眼積極防禦制勝
    在12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國家安全戰略指導上的守舊落後首當其衝。●翻開當年似乎已經塵封的記憶,讓智慧之燈點亮今天,中國依然處於風口浪尖上。我們必須保持戰略清醒,推進國家安全戰略指導創新。●轉變戰略思維方式,基於大舞臺、大眼界、大智慧思考國家安全戰略指導創新,是充分利用好國家發展戰略機遇,大手筆描繪國家安全大藍圖的制勝之道。
  • 羅瑞卿與林彪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場爭論
    軍事戰略是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與實施的根本方針,主要內容就是解決打什麼樣的仗、怎樣打仗的問題,從而正確解決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主要戰略方向等重大戰略問題,以增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現實針對性。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軍隊的兩位重量級人物——總參謀長羅瑞卿和國防部長林彪在軍事戰略問題上發生爭論,在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主要戰略方向等問題上各執己見,直到毛澤東介入。一、在軍事鬥爭準備基點上,羅瑞卿堅持:「準備戰爭,作為軍隊來說,搞好軍事訓練,乃是最重要、最具體的準備。」
  • 鄧小平「韜光養晦」被誤譯 給外交負面影響
    文章最後指出,在缺乏一個比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更好的主張之前,這一主張仍可以是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有爭議地區的處理原則,只是在領土主權不能涇渭分明之前,要積極構建起一個合適有效的摩擦解決機制,化解出現的紛爭,才能夠防止類似日本扣押中國漁船長這樣的摩擦。而中國也更需要一系列明細的處理手段,積極化解它國實際佔領獨自開發的窘境。
  • 《鄧小平大戰略》讀書筆記精選
    第四章、社會穩定戰略社會穩定和改革開放是保證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兩個戰略支撐點。緊緊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社會穩定。「中國的最高利益就是穩定。只要有利於中國穩定的就是好事。」
  • 美媒:亞洲第一軍事強國並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日自衛隊盛邀美軍體驗90式坦克】【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12月11日報導,雖然人們廣泛認為,中國是亞洲第一軍事強國。但還沒那麼快。事實上,這個稱號屬於日本。美媒稱,日本戰後的憲法也許「永遠放棄發動戰爭這一國家主權」,其軍隊也被冠以「自衛隊」這個好聽的名號。但是著名亞洲軍事專家伍爾澤最近指出,「不要被這些所蒙蔽」。美媒認為,日本軍人的數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戰鬥機數量是中國的五分之一,艦隊的噸位是中國的一半。單純以軍隊數量而言,日本的確落後很多。
  • 「臺獨」分子大放厥詞,英媒也同一鼻孔出氣
    針對英方媒體這種行為,中國駐英大使館直接表態。 吳釗燮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口出狂言一直鼓吹「臺獨」,還渲染「中國威脅論」,一直挑撥兩岸關係。英國衛報本身作為有影響力的媒體,卻任由民進黨胡作非為,將錯誤言論刊登在其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