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一封未蓋章的《致福晟集團全體跟投員工的公開信》乍入江湖便引波瀾。福晟2.6億員工跟投款撲朔迷離的去向及世茂和福晟的"聯姻」狀態引起業內關注。
文件顯示,2020年11月18日凌晨,世茂方在未經使用福晟集團保管的覆核KEY的情況下,經恆豐銀行配合,擅自將2.6493億元款項從共管帳戶中轉出。福晟方發現該情況後,立即與世茂方進行了嚴正交涉,但世茂方拒絕將款項調回。福晟表示,已將上述情況緊急向市政府進行了匯報,並已立即著手通過法院提起訴訟,訴請判定世茂方、恆豐銀行晉安支行追回共管款項。
世茂回應 公開信內容不實
事件發酵後不久,世茂發布聲明,否認了公開信中的相關內容:「 福建福晟集團、福建六建集團與東方、信達、世茂四方合作,有關四方合作的情況須經四方確認。外界未經四方核實的信息,屬不實傳播。」
世茂方面人士稱,共管帳戶確實存在,但對共管帳戶的使用是有明確約定的,關於共管帳戶的資金使用,嚴格按照約定來執行,並未接到福晟關於共管帳戶是否存在不當使用的溝通。而對於公開信中世茂「無償變更14家公司股權,無償取得福晟生活服務51%股權」的指責,表示「不存在」。
對於此次「羅生門」事件,業內反應不一。
一位銀行資深人士對網易房產表示,KEY只是網銀渠道,沒有覆核KEY就轉劃款項,只能是通過櫃檯或者掛失補辦覆核KEY,任何銀行帳戶劃款,數額款項過大,都需要與銀行方面提前溝通,確保頭寸後由櫃檯進行確認辦理,包括網銀渠道。因此,凌晨轉劃款項這件事本身存在疑點。
這場戲劇性的衝突因其突發性和未蓋章引來業內質疑,世茂做出的聲明打破了雙方不和的猜想。但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現在,福晟方面尚未對該份文件做出公開回應。
資金不足 重組合作怎紓困
雖然公開信的真實與否還存疑,但這次事件又將陷入水深火熱債務危機中的福晟推到大眾面前,引發了一輪關於二者年初那場聲勢浩大的「世紀併購」以及未來走向的大討論。
自雙方合作以來,二者的矛盾便一直存在,所衍生的問題也一次次產生極大的衝擊。
受大規模拿地以及過於激進的收併購活動影響,福晟高速擴張的弊病跨越式凸現,資金方面迎來不小的壓力。再加上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趨嚴、融資渠道收緊,福晟的資金鍊危機徹底引發。
如此情況下,福晟不得不尋求合作方來一起蹚水渡河。
今年1月13日,世茂集團與福晟集團在福州城舉行合作發布會,合作涉及福晟集團地產板塊的87個項目,總量超千億元,涵蓋大灣區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的多個商住項目和舊改項目,主要由世茂海峽操盤。
此次併購交易,被業內認為是繼融創和萬達合作之後的又一個「世紀大併購」。世茂與福晟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房地產開發、建築施工、物業經營等領域進行戰略合作,合作輸出「世茂福晟」品牌。
會上,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表示,「不存在是誰收購誰,將強調1+1大於2。」
顯然,他更傾向於使用類似「合作」的字眼,為雙方的動作畫下界限分明的安全標線。在3月底業績會上,他表示:對於世茂福晟平臺,當前主要做的工作是項目盡調、品牌輸出、代銷代建,優質資產盡調成熟後才會轉股至世茂。
條件模糊,時間不定,用9億元換取8%股份的世茂不打算當能將福晟資產包「化腐朽為神奇」的救世主。
福晟部分項目更名為世茂福晟聯合品牌,這部分項目以代管模式展開。世茂並未滿足福晟的期望注入大量資金盤活存量資產,也並未迎合市場預期幫助福晟解決債務危機出手紓困,其更多承擔的是盤活已有資產的角色。
而世茂福晟平臺對於福晟集團解決債務危機起到何種作用並未明晰解說。
按照市場表示來看,掙錢還債這件事,還是得靠福晟自己。
危局難解 債券違約風險大
11月19日,福晟集團公告稱,無法按時支付「18福晟02」回售本金及利息計6.31億,其中已登記回售本金共計5.52億元,利息0.79億元。這是福晟集團首次在公募債領域出現違約。
債券違約板上釘釘,福晟集團主體信用被大公國際由A+下調至C,四支債券也從A+被下調至C以及CC。
此前在11月5日,大公國際就發布下調福建福晟集團有限公司信用等級的公告,將福晟集團信用等級從2020年8月28日的AA下調至A+,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
一個月內連續被評級機構下調兩次,福晟直接從優等生寶座跌至市場邊緣地帶。
據了解,當前福晟集團旗下共有12隻債券,總規模達100.3億元。有5隻債券將於2021年到期,金額合計33.3億元;4隻將於2022年到期,金額合計50億元。「18福晟03」到期日為2021年12月17日,規模為15億,如今距離行權日不到一個月。如果有投資人對「18 福晟03」債券提出回購要求,這筆債券能否及時償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越滾越大的債務雪球,福晟開始轉讓項目自救。11月23日,福晟國際公告有意出售包括企業廣場3期物業在內的香港資產。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即使這些資產成功售出,對深陷資金泥沼的福晟也只是杯水車薪,七百多億元的債務無疑算是深淵。
福晟去年曝出資金鍊問題,今年年初世茂入局。一年來,福晟集團的資金危局仍沒有緩解,業主被不斷延期交房、投資人報警、員工追債、基金維權、福晟老闆潘偉明「下落不明」……層出不窮的負面事件也為雙方引來了諸多爭議。
「福晟很多土地都是舊改,根本無法銷售,不是有效貨值。」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道出福晟的困境。與寸步維艱難的福晟相比,世茂獲得的利益並不小,按照有限合夥的約定,世茂最大虧損或為出資額9億元。但不久前福晟集團旗下福晟生活服務有限公司大股東變更為世茂天成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其十餘家分布在不同城市的物業公司為世茂物業版塊赴港上市提供了極大助力。
因此,對於世茂不幫助世茂福晟償債,不少債權人質疑世茂集團吃肉不救火。
由此看來,世茂和福晟的合作並不是年初那場聲勢浩大的」雪中送炭「,利益場上的財富糾葛沒有生成攜手共贏的喜悅局面。大魚吃大魚的行業優化並未完善生態鏈,背後露出的反而是資源消耗和環節破損。
如今,一封未蓋公章的公開信作為不滿的發洩口撕開小心翼翼維持的表皮,世茂駁斥,福晟沉默,雖然內裡紛擾無從探究,但是迫在眉睫的債務問題我們都可窺探一二,嚴監管背景下的未來如何?走向如何?豫鑑財經將繼續關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豫鑑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