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梅溪湖樓盤福晟翡翠灣業主維權的事情吸引了東敏君的注意。
事情是這樣的,今年疫情期間,開發商向福晟翡翠灣的業主發來了順延交付期限通知書,大家起初也並未在意。
然而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周邊的樓盤都陸續復工了,福晟翡翠灣卻遲遲未再動工。
眼看著離原定的交房時間越來越近,住宅樓還有一層未建,公寓樓還有十多層。「外立面都沒有弄。」 業主們開始急了,擔心項目爛尾。
隨便打開一個房產網頁,項目下方全都是業主維權的聲音。
讓東敏君更加驚訝的是,網頁顯示福晟翡翠灣價格在19000-22000元/㎡,在長沙算得上中高端項目。
其宣傳語也寫著「福晟·翡翠灣為湖南福晟集團入湘TOP系作品,佔地1.8萬㎡,總建面16.8萬㎡的福晟·翡翠灣,還以雙子塔之姿,打造316.55-381.24㎡環幕大平層、38-80㎡LOFT公寓,為湖湘塔尖人士提供一場前所未鑑的人居盛宴。」
但是現在,這樣一個高端項目都有爛尾的風險,買房還能相信誰?
收不了房的業主,沒被結帳的工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除了福晟翡翠灣,東敏君發現福晟在長沙的其他項目也有爛尾的風險。
今年9月,有文章爆出長沙天心區克拉美麗山莊2期面臨爛尾,原定於10月31日就要交房的樓盤,在9月時離交房還有很大的距離,工地已停工近兩月……
開福區秀峰公園的福晟錢隆國際二期3#棟、7#棟也被爆爛尾……
對此焦慮的不只是收不了房的業主,還有遲遲沒被結帳的工人。
以克拉美麗山莊為例,外牆泥工班組被拖欠了近五十萬元工資, 而這個項目的施工班組還有大大小小十餘個,都沒被結帳。
福晟項目的危機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
目前,市長信箱已經回復,在多方努力下,福晟翡翠灣絕大部分分包單位已經表示支持復工,區政府也已經成立領導小組,要求福晟公司要承擔項目復工的主體責任。
但是後續情況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跟進。
畢竟此前承諾了10月底前復工的克拉美麗山莊二期直到10月31日也沒有兌現承諾。
業主等來的只是進一步的絕望。
「千億黑馬」福晟,何至於此?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家小的開發商,可能也不會這樣讓人唏噓。
但是這可是曾經被譽為「千億黑馬」的福晟。
福晟的老闆潘偉明,1964年出生於廣東廣州市從化區,25歲成為從化區呂田鎮副鎮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鎮長。
1994年,潘偉明離開體制內,和哥哥潘超文共同創辦了廣州雲星地產集團,下海做起了房地產。此後十年,雲星地產在廣州開發了30多個地產項目,其中包括星河綠洲、夏日港灣等知名項目。
2004年,敢闖且善闖的潘偉明又攜數億資金進駐福州,親手締造了福晟集團,並在5年之內將福晟捧上福建一線知名房地產品牌。
2019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排行榜中,福晟集團以468.8億元的操盤金額位居第61位,操盤面積也達到370.9萬平方米,位居全國房企第50名。
然而,繁華之下蘊藏危機。2019年,福晟接二連三被爆出現金流短缺、裁員、民間借貸糾紛等多條負面信息,真假難辨。
雖然後面福晟集團發布回應稱,目前,福晟集團處於正常經營中,網絡上傳播的所謂的「裁員50%」、「向政府申請破產」情況,與事實嚴重不符。
但今年年初,福晟被被世茂「收購」是不爭的事實。
誰來對這些樓盤與業主負責?
企業的沉浮固然讓人感嘆,不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些在建的項目誰來負責?世茂「收購」福晟之後會不會接盤?
就在福晟世茂「聯姻」沒多久,發生了一件讓人十分玩味的事情。
3月30日,世茂房地產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世茂與福晟戰略合作目前還處於項目盡調過程,世茂借品牌優質進入福晟做代銷代建。
同時他還表示,「收購併不是要花很多錢,或者高負債」。
換個說法,世茂並不打算接手福晟所有的攤子。一些沒有利益可圖的項目,世茂不會管。
根據此前公布的架構調整,原福建福晟總部更名為世茂福晟總部,並重組設立世茂福晟上海公司、鄭州公司、長沙公司。
然而現在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聯姻」之後福晟集團債務纏身的局面並沒有改變,仍然資金流短缺。福晟在長沙的項目也接連面臨爛尾,業主維權此起彼伏。
可見世茂也不是救世主,他不傻。何況,福晟的這個坑,恐怕憑世茂一個也是有心無力。
據時間財經報導,今年4月1日,世茂福晟法律事務中心總經理王禮寵說:「福晟的債有多少?700多億!可以跟大家公開說,我們世茂不是拿錢來還它的債!一百個世茂集團也還不起這麼多的債啊!」
我們常說買房開發商很重要,在如今的盤整期,房企的實力變得更加重要!
根據人民法院公告網的記錄,截至今年7月21日,全中國共有272家房地產企業申請破產或被強制執行清算,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小型房企,比去年同期增加3成,涉及28個省和超過120個城市。
經濟學家馬光遠判斷,中國房地產將重回三個「20%」:未來市場只有20%的開發商能活下來,80%會死掉,中國的開發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樓盤。
全國現在房地產企業總數接近10萬,隨著房地產行業天花板效應顯現,行業的洗牌更加激烈,大魚吃小魚,甚至大魚吃大魚會頻繁上演。
未來,數萬家房企或會消失,也許真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