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家長和老師協同合作。
1
現在的家長真難當!
江西的一位媽媽明琍(化名),因為沒有給孩子批改作業,竟然被老師要求手寫一份情況說明,解釋沒批改作業的原因。
據澎湃新聞採訪了解,3號晚上8點多,明琍接到兒子電話,得知了這個消息,此時她正在工廠上班。
由於上夜班沒時間,她便想著給老師發個簡訊,但是孩子急的快哭了,說老師就要手寫的說明。
甚至孩子懂事地和她說:
「媽媽你這麼忙,就發簡訊到奶奶的手機上吧,我幫你抄上去。」
孩子的這一句體貼的話,卻讓當媽的明琍一下子崩潰了。
她的孩子,每天自己的作業都多到寫不完,竟然還要擠出時間,幫她去抄一份意義不大的說明,實在心疼。
再想起平時籤不完的作業本、拍不完的朗誦小視頻、打不完的各種活動卡,更是令人頭疼。
最後,這位媽媽「不堪其擾」,選擇向媒體爆料了這件事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都能感同身受。
自從孩子開始上學,作為家長不僅工作賺錢,洗衣帶娃,還要教娃功課,批改作業。
一個人當真是活成了千軍萬馬。
然而,即便家長們在努力地平衡著家庭事業與孩子的教育,但依舊被老師們發布的各種工作,壓得喘不過氣。
教育的內捲化,終究是壓彎了很多家長的腰。
2
前陣子,江蘇一位老爸宣布「退出家長群」引發了全網熱議。
他不僅大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還在視頻中直接直言:
「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
「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忙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
「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真的是句句戳心啊!,
自從孩子上了學,家長們好像又跟著重新念了一遍書。
小到拼音算術、大到古詩背誦。
很多內容老師都會讓家長幫忙輔導,可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時間和能力去輔導孩子啊!
這兩天,一位水果攤單親爸爸喊話老師的視頻看著讓人十分心酸。
他喊話老師:「能不能將作業寫在黑板上?」
他每天6點出攤賣水果,晚上12點才回家,他是真的沒有時間看孩子每天留了什麼作業。
可老師留的作業每次都會發在家長群裡,無奈之下他給孩子配了手機。
然而孩子有了手機就會總玩,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又不知道作業是什麼。
家裡也沒有人能監督孩子,為了讓孩子少玩手機好好寫作業,他不得已只能選擇喊話老師,希望將作業寫在黑板上。
從視頻中,能感受到這位父親言語中的無奈。
突然想起網上很火的一句話: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你」
其實,關乎孩子的未來,大部分家長都是,能配合就全力去配合老師。
只是有時候,家長真的做不到啊!
3
拿「家長群」來說,原本它的目的之一便是及時通知一些重要消息。
可慢慢地老師一發消息,還沒等看清楚內容,就會被一屏的「收到」和表情包蓋了過去。
逢年過節,家長群更是熱鬧無比,祝福詞、感謝語能從早到晚不間斷。
更令人疲憊的是,這般討好式、機械般的消息回復,一旦有人開頭,很多家長便不得不隨即參與其中。
不僅如此,老師還經常會在群裡通報各位家長參與活動、輔導作業等等情況,
錯過大掃除,沒向老師請假,群裡內涵你!
孩子作業有錯誤,家長太粗心,群裡點你名!
明明批改作業是老師的責任,但是老師要求了,家長就得做,要不然孩子很可能就會遭受到「冷落」。
就這樣,本是用來家校溝通的家長群,逐漸變成了「壓力群」、「任務群」。
隨之而來的就是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
4
當然,不是所有的家長群都充滿著壓力和壓抑。
前段時間,一個家長群的內容看哭了很多網友。
與平時我們常見的各種刷屏、點名不同,這個家長群充滿了溫暖。
6周歲的葉美琪,因為少了一隻手,很多小朋友對此感到驚奇,經常會說「你看她沒有手」,她很難過,害怕沒人和她玩。
葉美琪的媽媽了解此事之後,在家長群裡發了一段話。
她說,她知道孩子們很小,哪怕說一說女兒的特殊也都是無心的,但是她也請求各位家長和孩子,能夠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她的女兒。
很長的一段話,有對女兒的心疼,也有對他人的請求,卻唯獨沒有一點指責。
就這樣,其他家長紛紛表示,自家孩子一定會和葉美琪成為好朋友。
或許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和老師好像沒什麼關係。
可實際上這樣的交流,老師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小朋友們能夠和葉美琪做朋友,家長們在家的教育是一方面,老師在校的調節也很重要。
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雙向的。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你家長、老師的共同配合。
而配合的基礎,便是溝通。
與其每天在家長群機械式地問好,不如針對自家孩子的情況,思考如何與老師配合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5
人民日報前兩天再次談及家長群稱,家長與老師須擺正各自的角色。
老師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培養者,家長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者。
家長和老師,只有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共同教育孩子,才能起到 「1+1>2」的效果。
也許,作為家長,你每天為了生活就已經精疲力竭。
但也希望你能堅持一下。
我知道,近期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老師的不作為,可我們也不能忘了,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多和老師溝通,多了解孩子情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快速成長。
最後,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能夠協同合作,帶著孩子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本文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平臺。
本文為米小圈公眾號(ID:beimaogege)原創。作者圈媽,有一男寶和一女寶的二胎媽媽,用心用文字和大家分享海量育兒知識,解讀婚姻情感生活。陪伴千萬父母們和孩子的成長。授權請聯繫米小圈(ID:beimaogege)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