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2020-12-11 我是青春影焦圈
作者:東籬(青春)

2020年第一次走進電影院。

兩個半小時。

電影打上結束字樣後,全場包括我在內沒有一個觀眾起身。

嗯,說的就是它——

《八佰》

《八佰》的原型是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抵禦敵軍四天四夜。

這是一場血戰。

也是一場「表演」。

八百人對上幾十萬人,這一戰有勝利的可能嗎?

沒有一個人敢做這樣的夢。

但當時國際會議召開在即,國軍委員長為了讓國際看到中國抗戰的決心,以此爭取列強的同情與調停,下令88師死守上海。

最終留下來的是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帶領他們這支孤軍的則是524團的團長謝晉元(杜淳 飾)。

所有人都在看著他們,看著這場戰役。

世界。

列強。

全中國。

以及跟四行倉庫隔河相對的租界裡的所有人。

用導演管虎的話說,這是一場「直播戰爭」。

戰爭的輸贏沒有懸念,也不是重點。

重點是「人」。

《八佰》為什麼是八「佰」,而不是八百?

因為八百其實不是真的「八百」:真正守衛在四行倉庫裡的不過420餘人,八百這個數字是團長謝晉元為壯聲勢,說給記者聽的。

更因為《八佰》講的就是這個人字旁,講的就是人。

是河這邊位於「地獄」——四行倉庫裡的人。

也是河對岸處於「天堂」——歌舞昇平的租界裡的人。

抗戰期間的人是什麼樣的?

他們天生英勇無畏、敢死敢拼嗎?他們每個人都具有犧牲奉獻的精神,願意為了大國而捨棄小家、捨棄自身嗎?

不是的。

最起碼一開始,不是的。

即便處於戰爭時期的人,絕大多數也都不過是普通人。

端午(歐豪 飾)就是個普通農民。

他懷揣著淺薄的夢想跟叔叔和堂弟一起出門了,以為所謂「當兵」只是名義上的,他們只需要去打掃戰場而已。

直到被迫走進四行倉庫之前,他都完全想像不出他將要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直到一桿槍被交到他的手中,他要麼殺戰俘,要麼被當成孬種自己受死。

他不敢殺人,他也不甘受死。

他只是個普通人而已,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經受這些。

他最終還是開槍了,是貪生,是怕死,是重壓,是無可奈何。

他是慢慢從一個普通的沒見識過真正的戰場和殺戮世界的農民變成一個保家衛國的戰士的。

說是「慢慢」,其實也不準確。

畢竟這場戰役總共也不過四天而已。

而他甚至沒能活到第四天。

第一天晚上,他跟同樣不敢拿槍的老算盤一起遊過了地下河,想要逃到河對岸去。

但他們發現了敵襲。

端午是個沒什麼大志向、更沒什麼了不起覺悟的普通農民,但他也是個中國人。

是以他轉身向四行倉庫傳達了敵襲的消息。

一場保衛戰打得又慘又烈,轟轟烈烈。

租界的人甚至為對面的勝利發煙花慶祝。

電影拍到此時清晰傳達:人的情緒是會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並且這種感染是非常牛逼的。

原本一心想逃的端午在這一刻被激發了熱血,好似突然間明白了自己站在這裡的意義和使命,轉身義無反顧又遊回那個他本想逃脫的地方。

端午突然就從一個無膽無識的普通人變成大英雄了嗎?

不是的,他始終都還是那個普通人。

只是在這短短又漫長的三天裡,他見證了戰爭的殘忍與可怕,認識到這不是他想逃就能逃得掉、他也無處可逃的處境,親眼見到叔叔被俘虜殺害,明白了當他手裡拿起槍他在做什麼、他這麼做的意義,他從無膽無識的普通人,變成了依然畏懼死亡、卻敢於一戰、絕不後退的普通人。

《八佰》不吝拍「不好看」。

譬如端午起初的膽小與渾噩。

譬如從來都只拿過算盤、從沒有拿過槍的老算盤(張譯 飾)。

他貪生怕死。

說真的,「貪生怕死」是一個貶義詞嗎?

哪怕是在戰場上,它也不該是。

當侵略來襲,衝在最前線的人們拿起武器,抵禦敵侵,難道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自己的家、自己身後更多人的生命嗎?

生命既是這樣的寶貴,包括軍人在內的所有人又為何不該貪生?

他們不退,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他們不能退。

但老算盤始終覺得他可以。

他認為自己不屬於這個戰場。

戰場上那麼多人,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他只是個連槍都不敢拿的人,他逃或者不逃,生或者死,對這個戰場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所以他最終還是逃了。

最初與他一起逃的端午成了拿槍指著他、不許他逃走的人。

但端午到底還是個普通人,他已經勇敢起來,但他不是在戰場一路淬鍊過來的,他心性沒那麼「烈」。

他本就不可能對老算盤開槍。

更何況老算盤說著那些普通人的難處,說著「家裡給定了個親,據說姑娘肉嘟嘟的,我甚至都還沒見過」。

老算盤成功逃到了河對岸。

他是懦夫嗎?是「醜惡」嗎?

他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這世上多的是哪怕被敵人打到眼前、被人拿槍指著腦袋也最終不敢舉槍還擊的人。

他們不夠勇敢,但他們沒有任何錯。

錯的是挑起戰爭、將淨土變成焦土的那一方。

前面說了,《八佰》展露出大多數人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們的英勇一刻或許更多是出於「情緒被調動」。

譬如王千源飾演的羊拐。

羊拐是個老兵油子。

他敢拿槍,也敢開槍,但不代表他是個英雄。

他不好也不壞,能幫人時就順道幫一個,大多數時候能躲就躲,能苟就苟。

直到戰況緊急,名叫陳樹生的年輕人拋下遺書,渾身裹著炸藥義無反顧從豁口跳了出去。

下一刻爆炸聲響,屍骨無存。

羊拐撿起了陳樹生寫給他母親的遺書。

他不識字,不知道那上面用血寫成的八個大字是「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但這不妨礙他理解了陳樹生的所為與所願。

中年男人的熱血來得就是這麼突如其來又理所應當。

他從這刻起再沒有退縮過。

他無妻無子,家裡唯有一個老母親,唯一的心願是將錢和記者拍下的屬於自己的一張照片寄回家。

以及,沒有碰過女人的他對「性」有著強烈的求知慾。

他追問過老鐵(姜武 飾)好幾次,老鐵總是吊著他。

直到最後的死別之前,他又一次問老鐵「女人是什麼滋味」。

老鐵這次說了。

不得不說,這段有關性的描述太過美妙。

它不低俗,當然,也沒什麼高貴。

就是真實,以及浪漫。

老鐵最後也死了。

他是主動選擇了死亡。

這個絡腮鬍中年男人最初慫得跟老算盤有一拼,被羊拐親切喚作「瓜慫」。

在槍林彈雨裡,他克服極致的恐懼想要救人,人沒救著,自己被子彈傷了臉,傷了腿。

他好像因此還勇敢了起來。

因為在他傷了臉和腿時,身邊數不清的人已經沒了命。

因為也有人冒著槍林彈雨出來救他。

最後時刻,被問到有誰自願留在倉庫,掩護其他戰友往租界撤退時,明知這是一場必死約會,但羊拐選擇留下來,他也選擇留下來。

幾天前膽小懦弱、敵襲來了躲在角落裡抖索成一團的人,最後舉著旗幟在引人注目處奔跑著,高聲唱著歌,坦然迎接死亡。

他們都不慫了嗎?

他們只是已經明白到這場戰爭、以及自己身處這場戰爭中的意義。

他們愛國。

起初的他們並非不愛國,只是「愛國」這兩個字太空泛了,他們是在血與火中了解到這兩個字實實在在的含義。

他們怕死。

最後的他們也並非不怕死,只是在傾巢之下,生命即便寶貴,可如果沒有人擋在前面,後面會有更多的、數不清的人會悲慘死去,「生死」在戰爭面前毫無意義。

而當身處「地獄」的人一個又一個舉起了槍,衝去最前方,「天堂」裡的人也在改變。

起初他們是真的不在意河的另一邊。

畢竟這只是一場「秀」而已,一場必輸之戰而已,一場幾百個人的垂死掙扎而已,有什麼值得在意的?

他們唱他們的歌,打他們的牌,逛他們的街。

他們甚至打賭四行倉庫會在多久之內被貢獻。

可,又要說到那句,人的情緒是會被感染的。

他們以為四行倉庫會很快失守,結果沒有。

他們以為守在四行倉庫的人就是一群被拋棄的等死的廢物,他們不是。

他們認定這場戰役沒有意義,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之中,有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大多數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時局。

他們的愛國之心原本並沒有賦予四行倉庫,但四行倉庫感染和改變了他們。

當有人從河的那一端遊過來想要逃命時,河的這一頭也有學生受到那頭的感染,遊過去想要報國。

當那頭的戰役勝利時,這頭的他們放起煙花。

他們開始捐錢,捐物資,捐一切河對岸所需要的東西。

他們用命接力,為橋那頭的孤軍送去一根電話線。

女童子軍楊惠敏將國旗綁在身體上、衣服裡,為他們送過去一面旗。

教授每一天舉著望遠鏡密切關注著河那頭的動向,他的老婆每一天打著麻將責罵他。

而最後,憤怒又焦急的教授舉槍射向敵軍,而之前天天罵他的老婆默默站在旁邊流淚,卻咬緊了牙關再沒出聲。

《八佰》真的「不好看」。

四行倉庫留守軍為了保存兵力應敵,將一切危險髒亂的事情:修戰壕、打掃戰場……都由臨時被收編、沒什麼戰鬥力的端午、老鐵、羊拐們來。

這不好看,但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活命,而是為了更「死得其所」。

起初有臨時被收編的人要逃走,山東兵(李晨 飾)毫不猶豫一槍崩人,這不好看。

但這是真的活生生、血淋淋的戰場,在這裡說「對錯」實在太輕、太輕了,而起初毫不手軟的山東兵到了後面再舉起槍,同樣也會下不去手——在這個真實的地獄裡,有人理智重過了情感,卻也有人情感又重新壓倒理智。

政治將四百餘人的拼死抵抗當成一場「秀」,要求他們死守時就得死守,要求他們撤退時就必須得撤退,這最不好看。

甚至特派員將這「難看」表達得再清楚明白不過——

「讓你們固守四行倉庫是委員長在世界其它各國面前的一場表演。」

「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

這太醜陋,太也無力了。

可當政治無能時,當所有人只是「演員」時,這一切真的沒有意義嗎?

如果沒有意義,那端午、羊拐們不會被喚醒熱血,義無反顧加入到這場拿命去拼的戰役當中。

如果沒有意義,河對岸那些起初歌舞昇平的人們不會因此而揪心、流淚、大喊、報國,在敵襲來臨時整整齊齊站在河對岸為「八百壯士」提醒敵襲方位。

如果沒有意義,這場守衛戰早在最初敵襲來臨時的三個小時內就結束,而不會像一個奇蹟般堅守了四天。

四百人永無可能戰勝幾十萬人。

但四百人的身後是四萬萬人。

四百人的壯舉、四百人的死鬥不是只為了讓列強看到,不是只為了上峰的命令,他們是要讓四萬萬人都看到:他們在堅持,他們在抗爭,他們直到最後也沒有認輸。

熱血與信念是會感染人的。

河這頭的四百人感染了河那頭數萬餘人,最終河兩岸的人聯手最後一戰。

他們也會感染更多的人。

勝利與和平不是四百人能夠帶來的。

那得是四百、八百的無數倍的人才能做成的事。

和平之前,屍山血海曾堆積成無數個四百、八百。

他們不能帶來和平。

但他們是帶來和平的其中一環。

是其中很了不起的一環。

每一個戰士,都是其中很了不起的一環。

最近看了挺多《八佰》的影評。

好的,壞的,讚賞的,批判的。

老實說,我看《八佰》之前,沒看過宣發,沒了解過有關這部電影的一切信息。

我對這段歷史也沒有那麼了解。

所以我只說電影而已。

我看這部電影,感觸最深的就是「人」,所以我重點也都是在說人。

《八佰》有特別優秀嗎?

其實缺點也不少。

譬如那面被無數人拿命去堆積、去升起卻從頭到尾都模糊看不清的旗幟。

譬如包括謝晉元在內的幾位國軍軍官幾乎都沒有正面描述過,比起形象鮮明的端午、羊拐、山東兵等人,謝晉元、上官標誌們各個都形象模糊。

譬如整部電影的主線都靠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來堆積,整部電影都在演「人」,但偏偏事件又埋沒了人物,概念大過於生動。

但《八佰》因此就不算一部好電影了嗎?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它不好,我也不會花這麼大的篇幅來寫它。

戰爭的目的在於止戰、反戰。

戰爭片的意義同樣如此。

我看《八佰》,看到無數普通人在極端絕境中強自勇敢,不是想當英雄,而是不能後退。

看到有人奮勇殺敵,哪怕世人當他們是一場「表演」,但他們自己知道是為了什麼,在做什麼。

看到勇敢者與膽怯者最後豪邁約定「來生再見」,那份赴死的坦然全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八個字,觀影者潸然淚下。

而戲中撿起這八個字的人:不認得它,卻踐行它

「八佰」壯士,捨生取義。

今日和平,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八佰》,壯士飛身一躍:「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可是擁有很不錯的口碑與票房,當然看完之後也激起不少國人的振奮之心和愛國情懷。 說起電影《八佰》裡,在四行倉庫守衛戰時,戰士們綁著手榴彈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的畫面可是非常的震撼,當然,更讓人深深的感到痛惜。 此畫面雖然震撼,但也頗讓人感到不解?為何守衛戰士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與敵人同歸於盡,直接扔下來或者想些其他辦法不行嗎?
  • 群星雲集,票房破 10 億的《八佰》,揭露抗戰最撕心裂肺的一幕!
    上周五,《八佰》公映了。 不僅迎來了如潮好評,還成為了電影院復工以來首部票房破 10 億的電影。 而《八佰》講述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把時光拉回到 80 多年前,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將 75 萬國民黨精銳打得七零八落。
  • 《八佰》中國版斯巴達300勇士 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
    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引起熱烈的反響,這樣一部抗戰影片真實地還原了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以謝晉元為首的五二四團八百勇士們堅決抵抗日寇的滿腔熱血和抗戰到底的決心,或許影片的場面不夠恢弘,但是絕對震懾人心。回想中華民族十四年的抗戰歲月,不知我多少熱血兒女為保家衛國抵禦日寇而灑血戰場,《八佰》只是那段壯烈的抗戰歲月中我中華民族熱血軍人的縮影。據相關史料記載,始於1937年8月13日的淞滬會戰,國民黨軍隊集結七十萬大軍與日寇二十萬軍隊展開了兩個多月的激烈對抗,在戰局慘烈的情況下,蔣介石為保守實力下令國軍於十月底撤離上海,同時命令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留守單獨抵抗。
  • 從貪生怕死到捨生取義,《八佰》中小人物的改變代表了什麼?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八佰》這部電影。這原本是一部足以封神電影,前半部將我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結局卻讓我感到無比的憋屈。因為《八佰》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而成的,那就是一段憋屈的歷史,我們需要銘記不僅是歷史,還有無數為了讓中國人不再忍受這種憋屈而犧牲的戰士。
  • 《八佰》陳樹生歷史原型:留八字遺書從六樓跳下,炸死十幾個日軍
    《八佰》陳樹生歷史原型:留八字遺書從六樓跳下,炸死十幾個日軍文/無計讀史「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這是四行倉庫戰士陳樹生在自己給母親的遺書裡所寫的話。年少有為,忠誠愛國心在電影《八佰》中,鄭愷飾演戰士陳樹生。雖然這一人物的戲份不多,出場時間也較少,但是其縱身一躍的壯舉給許多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陳樹生,1916年出生在湖北利川。在他18歲時,當時的中華大地戰火紛飛,很多年輕人在很小的年紀都選擇去參軍,來保衛自己的祖國。陳樹生也不例外,於是他也去參了軍。
  • 幼兒園小朋友參演《八佰》電影,向八百壯士敬禮,珍愛和平創未來
    電影《八佰》的導演管虎談到,古代軍旅,十人為「什」,百人為「佰」,影片名用「佰」而非「百」,是考慮到戰爭中最重要的「是人,是戰爭中的個體」。用「佰」而非「百」,是為了記住戰爭中的人。電影《八佰》中,年僅21歲的陳樹生,留給老母親一行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最後,他抱著炸藥,從6樓一躍而下,拉響了手榴彈……讓人淚奔。
  • 《八佰》製作特別版MV收錄動人畫面
    MV收錄了電影中令觀眾難忘的震撼片段,表現士兵們在戰場上捨生取義的瞬間。MV中那英與安德烈·波切利合作的電影片尾曲《蘇州河》與催淚鏡頭相織,再次震撼人心。《八佰》累計票房突破30億,觀影人次超7800萬,登頂2020年全球票房冠軍,進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影史票房前十。作為行業復工後第一部上映的商業大片,《八佰》的成功提振了電影市場信心。
  • 銘記歷史、牢記使命|鄂溫克中學開展觀看影片《八佰》活動
    為了弘揚抗戰精神,激發愛國情懷,從9月9日開始,鄂溫克中學黨支部、工會組織教師利用下班時間分批次觀看紅色電影《八佰》《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七位影帝演《八佰》,還原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
    《八佰》誓以我命固我土!3月6日,由管虎執導的抗戰題材影片《八佰》發布了首款先導預告片,影片講述了淞滬抗戰中著名的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保衛戰。100秒的預告片主演都沒有露臉,基本用全景去交代環境背景,戰爭場面寫實壯烈。
  • 《八佰》憑什麼成為最催淚的國產戰爭片?
    但要說影片最動人的,恐怕還是它的片名傳遞出來的東西——《八佰》,而不是八百。因為,八佰不是數字,而是人。危急時刻,鄭愷飾演的年僅21歲的陳樹生直接抱著炸彈從樓上義無反顧地跳下,給母親留下了「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八個字。而其他戰士也一個個綁好炸藥,排著隊,依次報出自己的名字、籍貫,毫不猶豫,逐個跳下去用自爆來阻止敵人攻擊,無人畏縮,沒有廢話,最多來一句「弟兄們,來生再見」,而兄弟們回他一句「送你一程」。這便是訣別。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的真實戰場,日軍攻打上海時,國民黨八十八師的「八佰壯士」堅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雖然蔣介石讓國際社會出面幹預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用智慧、勇氣和鮮血最大限度喚醒了國人抗日的決心,為以後全國抗日打下了堅實基礎。
  • 《八佰》裡血性的「羊拐」,讓觀眾喊話給王千源加錢
    「看完《八佰》,我最愛的是羊拐和老鐵送別的場面,哭慘了!」《八佰》上映第8天,票房已破15億。不知道每個看完電影的觀眾,是不是都會一遍遍在腦海裡回放片中細節?仿佛王千源、姜武、張譯等出演的人物仍舊栩栩如生。特別是羊拐和老鐵的告別戲,堪稱全片最令人難忘的一幕。
  • 《八佰》為何爭議這麼多?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電影《八佰》的問題。國內的電影市場已經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而《八佰》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的一部戰爭佳片。首先說明一個問題,《八佰》是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從戰爭片的角度上來看,這部電影證明了國內能夠拍攝出堪比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然而戰爭電影不僅難拍,投資巨大,在很多方面都容易引起爭議,所以能看到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的戰爭片是非常幸運的。1.《八佰》真的不夠還原歷史嗎?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這與魯迅所著眼於的個體自覺對整個社會的變革所產生的重要意義趨同,也一如《狂人日記》中所表達的,反抗與拒絕的行為作為「罪」的意識的現實延伸,不是源自對「真的人」的憧憬,而是源自面對慘澹現狀的自覺態度,而這種狂人精神與八百壯士視死如歸的氣質頗同,以反抗與堅守去顯露絕望中的希望。
  • 看《八佰》,想起了《活著》的不容易,勇士的死令人敬佩
    《活著》這五個人的死亡方式各不相同,這讓我突然想起了最近熱播的影片《八佰》,據說票房剛剛過20億元,已成為今年本土乃至全球票房最大的一匹黑馬,是一部好評和票房成績雙豐收的一部佳片。《八佰》所表現的是一幅群英圖,把中國軍人的精神刻劃得很成功。其中,也有不少悲壯的畫面,裡面一些軍人的死亡也是各不相同的。陳樹生——他給媽媽留下的話是:「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 鳳山街道組織《八佰》觀影主題黨日活動
    近日,鳳山街道復興社區、油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八佰》主題黨日活動,轄區100餘名退役軍人、黨員來到橫店電影城觀看紅色電影《八佰》,感受革命先烈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影片以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了「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阻擊日軍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展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明知不可守而守之,永不屈服的愛國主義精神。
  • 達課堂看電影學歷史:看懂《八佰》需要了解的五個歷史背景(上)
    捨生取義 兒所願也——《八佰》最近熱映的抗戰電影《八佰》讓所有觀眾熱血沸騰,在2020年這樣的特殊背景之下更突顯了其愛國主義的意義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為什麼國民黨軍隊會選擇「四行倉庫」作為最後的據點,這場號稱「八百壯士」的戰鬥有特殊的意義。首先,大家要明白所謂「淞滬會戰」,日軍進攻和國軍防守的並不是整個上海,甚至不是上海的市中心,而只是上海的郊區!因為上海最繁華和最核心的地區並不歸國民政府管轄。
  • 不知道您怎麼看,《八佰》羊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可單獨成篇
    《八佰》 【不知道您怎麼看,《八佰》羊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可單獨成篇】 《八佰》票房已經過13億了,電影院停擺半年後復工的第一部十億級大片,目標劍指30億。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來源:時刻頭條《八佰》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戰爭片:領導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指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摧枯拉朽,漫捲紅旗戰如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八佰》帶火四行倉庫!觀眾喊話:「羊拐、老鐵,給你們的煙收到了嗎?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日電(記者 顧意亮)「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遺書給我媽」……「湖北通城,李滿倉」「湖南瀏陽,王金鬥」……「娘,孩兒不孝了」……戰士們綁滿手榴彈,一個接一個一躍而下。2020年的夏天,「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火了。「《八佰》上映前,平均每天的客流量保持在1000至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