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青海衛視首播側記

2020-12-27 青海省人民政府

  在廣大觀眾翹首企盼中,2月23日起,連續三日每晚9時20分,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在青海衛視精彩獻映。

  這部由上海市委宣傳部、青海省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臺、青海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作為2018年上海紀實頻道的收官之作,去年年底已經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青海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和愛奇藝網站同步播出;2019年藏曆新年期間,青海廣播電視臺安多藏語衛視又播出了藏語版;片子的英文版很快也能完成。

  《格薩爾的英雄草原》分為三集,講述被譽為古代藏族社會百科全書的史詩《格薩爾王傳》誕生地域的環境和民族文化淵源,在描繪格薩爾文化版圖的同時,向世界呈現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形態、民族風貌、草原文明及格薩爾藝人的傳奇故事。

  跋涉青藏高原,打造精品力作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格薩爾》史詩博大精深,其內容之龐巨、結構之宏偉、影響之廣泛,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甚至唯一的。不少終生研究《格薩爾》的專家學者都不敢說自己讀懂了《格薩爾》,而《格薩爾的英雄草原》創作團隊非常年輕,如何用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呈現這樣一個宏大、深厚、複雜的文化題材,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作為上海文化幫扶青海的具體舉措,青滬兩地精誠合作,歷時三年。從上海到青海玉樹、果洛等地,跋涉近三千公裡,從海拔4米到海拔4000米以上……五支攝製組十多次輾轉青海和多地藏區,經歷過多種困境和險情;採訪了格學、藏學、文學、人類學、歷史、地理等領域大量專家學者,拍攝了眾多珍貴的史料文獻;前期拍攝結束後,團隊又對文稿反覆修改,精益求精,並在青海召開了腳本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各方的評價和建議……主創團隊充分展現了他們高度的敬業精神、高昂的創作激情和高超的表現水平,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下足了功夫,吃盡了苦頭,做到了精益求精。分集導演史嘉年說過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苦和累是標配,艱辛和收穫成正比。」

  從文稿到剪輯、到配樂,無數次的推敲斟酌與推倒重來,主創團隊堅持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對得起「第一部關于格薩爾史詩的大型紀錄片」這個稱號。

  化繁為精,探索紀錄片創新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的創作播出,正是青海、上海兩地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片子以「化繁複為精華」的創新表達方式,完整呈現了《格薩爾》史詩的傳承脈絡、藝術風格和廣泛影響,準確提煉和展示出震撼人心的文化標識和精神內核,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

  「如此全面、綜合、系統地對格薩爾史詩進行電視化的描述,還是第一次。」總導演、總撰稿李濤坦言,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希望從文化的角度能夠更加準確、豐富的去展現。所以主創團隊放棄了目前流行的再現拍攝方法,「不想用花哨的方式來表現單純的故事,而是以紀實鏡頭更樸實立體的展現」。

  聯合總導演劉麗婷表示,團隊一開始就確定要做成全部以格薩爾文化貫穿的片子,圍繞格薩爾來布局謀篇,史詩本體的貫穿性是每一集都要考慮的問題,格薩爾王的故事以及《格薩爾》史詩的成因,它對今天藏民族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在世界範圍的傳播等信息,都是片子著力呈現的。

  一些格薩爾研究專家、電視同行對《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關于格薩爾文化的精品力作,場面震撼、視野寬闊,體現了文化自信與較高的站位。該片的製作不僅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對傳播民族文化很有意義。

  省藝術研究所所長、作家耿佔坤認為,「這部紀錄片內容非常豐富,張弛有度,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藝術性達到了相對完整的表達。音樂非常震撼,可以抓住靈魂,畫面和音樂的結合非常美,值得點讚。」

  省作協副主席、青海省《格薩爾》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龍仁青說,這部紀錄片上乘精良,將史詩本身、說唱藝人、傳承傳播都進行了完整呈現,把這個文化現象生動地表述出來了,從解說、畫面到音樂,都可以看出創作者的功力與用心,完全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值。

  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格薩爾文化是青藏高原的文化瑰寶,西部大地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文明的華彩篇章。

  青海優秀的格薩爾文化資源與上海強大的電視媒介相結合,是一次珠聯璧合、不可多得的文化合作。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的成功播出和廣泛傳播,對於增進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廣大藏族群眾的「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文化意義。

  美好的期待變成了現實。

  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所長、藏族學者黃智說,這麼龐雜的文化現象濃縮在三集裡面,區域的跨度大,從史詩到藝人到專家的跨度也大,民族特點、格薩爾文化的特點、大文化、大生活、大草原、大美景、國際的研究,都得到了充分呈現,充分體現了主創團隊的「大手筆」。

  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研究員索加本博士認為,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的播出,有利於藏族幹部群眾進一步了解黨和國家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對格薩爾文化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為挖掘、保護、傳承格薩爾文化所做的努力。有利於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增進中華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國家自豪感。

  青海師範大學副教授索南才讓覺得,《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畫面拍攝精美、製作精良,將《格薩爾》這部活形態的史詩運用電視媒介手段多方位立體式呈現給廣大觀眾,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坎布拉鎮尖藏村村民多果從小在格薩爾故事的薰陶中長大,他深有感觸地說,通過觀看《格薩爾的英雄草原》,讓我對格薩爾文化有了更加直觀深入的了解。我為我們藏民族有這樣優秀的民間文化,有這樣的文化瑰寶感到驕傲。

  《格薩爾的英雄草原》是青滬兩地文化合作共贏的一個良好開端,正如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所言,青海作為三江的源頭,上海作為長江的入海口,自古以來,兩地一脈相承、息息相通,友好關係源遠流長。我們要力爭將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打造成兩地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典範,繼續深入進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李欣)

相關焦點

  • 格薩爾文化在青海玉樹校園「生根發芽」
    達澤的家位於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結多鄉達俄村,從小受父輩影響,他深愛格薩爾說唱,每年藏曆新年等節日,他的父親會用格薩爾唱辭唱敬酒歌,他總會認真聆聽。在上小學三年級時,達澤被納入學校的格薩爾文化傳承班。「格薩爾在我心中是一個英雄的形象,他伏妖降魔,給牧民帶來平安,演唱格薩爾是一件榮耀的事。」達澤說。
  • 世界史詩最璀璨的「遺珠」:民族寶藏《格薩爾》
    《格薩爾》早期的研究狀況亦是如此,直至1954年,率先從青海組織人力開始了格薩爾的搶救工作。  1984年,中宣部發文成立了「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從此,全國性的格薩爾搶救工作開始有序進行。
  • 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英文版全球首播
    五集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70年的中國與世界》(英文片名:Common Destiny——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last 70 years)即將在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面向全球重磅推出,首播時間為:北京時間2019年12月27至12月31日,每日11:08分;格林威治時間2019年12月27
  • 在涼爽的青唐城感觸格薩爾王的風骨氣韻
    不曾想,我的西寧之行還與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有了淵源,因為我到了絲路繁華的見證者———青唐城遺址拜謁、參觀,親自感觸了格薩爾王的風骨氣韻。而在格薩爾王誕生的時代,西寧,有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就叫做青唐城。 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 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作品,結構宏偉,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46):格薩爾文化...
    格薩爾文化走廊冷兵器英雄專家將史詩英雄格薩爾原型的生平概括為:公元11世紀,出生於德格阿須鄉熊壩吉蘇雅格康。自幼貧苦,長期在打滾鄉熱火通、然尼等牧場當放羊娃。成人後,格薩爾開始其徵戰生涯,在德格縣瑪尼幹戈至措阿鄉之間的草壩賽馬娶珠牡,與其兄甲察關係甚篤,建立起有30員勇將、數萬精兵的武裝力量,多次挫敗封地在今德格縣措阿多措通村的叔父錯通的陰謀詭計,以武裝力量統一了各地方勢力,在今德格俄支鄉建立林國。以後以俄支為政治中心,終生戎馬生涯,率軍徵戰於青海玉樹、黃河源、四川甘孜藏區的甘孜、新龍、道孚、色達、爐霍和阿壩州、西藏昌都一帶。
  • 今天起,如皋人導演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顏子》在山東衛視開播
    如皋籍導演夏駿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顏子》(往期報導:如皋籍知名導演再出大片!大型電視紀錄片《顏子》緊張拍攝中~)今!天!首!映!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是孔門72賢人之首,以評述顏回生平思想為題材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顏子》由夏駿任總編導,該片將於2020年7月17日在山東衛視首播。紀錄片《顏子》共分為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分別於7月17日、18日的22點45分在山東衛視連續兩天播出。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開播引發強烈反響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從10月21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兩集連播。此片共六集,於10月21日晚8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網於18點在全網首播。
  • 青海果洛:雲端的牧場 天邊的草原
    這裡山勢雄渾、草原廣袤、地形奇異、風光綺麗、民風淳樸。神奇瑰麗的藏傳佛教文化和格薩爾王不朽的史詩傳奇,更增添了其地域文化的豐富和傳統文化的厚重。果洛大草原,有如一幅繪畫大師筆下的巨型油畫。這裡藍天高遠,群山蒼茫,雪峰聳立,大河奔湧,美景不勝枚舉。
  • 駐馬店市首部非遺電視紀錄片首播 快來看看
    在駐馬店市委宣傳部、平輿縣委、平輿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由駐馬店市公共關係協會、駐馬店市大公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燕歸來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黃淮學院等單位,歷時3年多傾情打造的4集電視紀錄片《鄉韻·鄉魂·絲弦道》,近日將在CCTV老故事頻道《人文紀錄》欄目首播。
  • 大型4K紀錄片《脫貧攻堅萬裡行》首播,全景展示廣東對口援建故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 12月21日,由廣東省扶貧辦指導、廣東廣播電視臺策劃的首部全景式反映廣東對口支援西部省(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大型4K紀錄片《脫貧攻堅萬裡行》在廣州舉行開播儀式。
  • 紀錄片《高考2020》將在新疆衛視、上海紀實頻道等多家電視臺播出
    廣東國際頻道首播新疆衛視首播:9月29號(周二)晚上 23:00上海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居家隔離的時光裡,牛羊和駿馬成了蘇燕的忠實聽眾,蒼涼的風聲喚起了她久違的草原記憶,鼓勵她奔赴遠方的世界舞臺。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從10月18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2集,國防軍事頻道等其他頻道重播,部分省、區、市衛視跟進播出,中央主要新聞網站、重點門戶網站和「學習強國」平臺等同步推出。
  • 格薩爾故事背後隱藏著漢藏友好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當時我驕傲地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都是在打撈沉船的話,我只需要登上青藏高原,那些吟唱,形形色色的吟唱還在雪山之下,草原之上,黃河之源,長江之源,瀾滄江之源。格薩爾王這個史詩有很多人不斷地吟唱它,而且它像一個西方文學理論當中的概念「故事樹」,意思指一些有活力的故事像一棵樹一樣,在民間會不斷生長。
  • 《格薩爾王傳》:最長的英雄史詩,藏文化的口耳相傳
    導讀:了解《格薩爾王傳》是從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開始的,雖然不知道那是一部由史詩改編的電視劇,卻驚嘆於臺詞的優美,以及蘊含著的正能量,以及文化底蘊。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格薩爾王傳》是一部口耳相傳的,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
  • 成都專屬紀錄片來啦!21日《巴適·度——成都》全國開播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姚雯君)9月19日報導成都專屬紀錄片來啦!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示成都改革開放成就,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與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巴適·度——成都》即將於9月21日在央視科教頻道及全國32個電視頻道開播。
  • 《格薩爾》史詩藏譯漢項目2018年完成
    中新社拉薩12月5日電 (趙延)「完整翻譯一套桑珠藝人說唱的《格薩爾王傳》(以下簡稱《格薩爾》),不僅將對中國國內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研究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對於與國際上進行交流和宣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也起到積極作用。」
  •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該紀錄片不僅讓海外觀眾深刻了解到中國人民與荒漠化間的博弈與較量,也更為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中國形象,使「國際傳播」的維度得到進一步豐富。
  • 宋詞裡眺望開封,大型紀錄片《千年花開的聲音》首播
    新勢界(文 李楓):近日,由鄭州吉音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開封花好月圓廣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封廣播電視臺聯合拍攝,著名導演胡庚辰執導的大型紀錄片《千年花開的聲音》在開封廣播電視臺首播。紀錄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花開的聲音》、《中華民族與中原文化》、《共產國際在中國》等。——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用現代精神「重述神話」,阿來12月再登名人大講堂詳解格薩爾王
    他將以「藏地英雄 史詩流芳」為主題,為廣大讀者解讀傳奇人物格薩爾王。這也是阿來繼2018年12月10日首登「名人大講堂」帶來《東坡在黃州》之後,第二次登上「名人大講堂」。時間流轉,恰好兩年過去,從蘇東坡到格薩爾,阿來的講述值得期待。
  • 《格薩爾》藏譯漢工作預計明年可完成全部翻譯
    中國西藏網訊 「《格薩爾》藏譯漢項目到現在已翻譯完成了25部,經過譯校、編校和三審工作,其中的10部已出版問世,剩餘15部已交付出版機構。還有5部正在翻譯過程中,明年能夠完成。」11月27日,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次仁平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