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工程副總設計師:為人類開闢新生存空間...

2020-12-16 上觀

中國官方近日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2020年將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引發關注熱潮。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25日在天津成功實施完成70米天線反射體的整體吊裝,備受矚目。圍繞火星探測及新建70米天線進展等議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李春來26日進行解讀,透露70米天線今年10月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根據計劃,2020年中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巡視勘查。

中國行星探測首站為何選擇火星?李春來說,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從1961年至今,人類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一共僅有22次。「可以說,除月球之外,火星是最受關注的天體。」

他認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不僅在於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過程等問題,更可藉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和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人類開闢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目標。探測和研究火星,最終目的是為地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按計劃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這也標誌著中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火星探測數據接收是嚴峻挑戰

李春來指出,月球與地球距離約為36萬-40萬公裡,而火星距離地球5600萬-4億公裡,地火最遠距離約為地月距離的1000倍。火星探測對數據接收任務來說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從火星來的信號衰減非常厲害,信號非常弱,沒有大口徑的天線,就不能完成數據接收的任務。

為實現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來自4億公裡距離之遙微弱信號的數據接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天津武清站新建70米高性能接收天線(GRAS-4),它是亞洲在建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中國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

「我們在最遠的時候,很可能還得加上密雲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以及昆明的40米天線,4個天線同時接收數據,然後進行信號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測數據的接收任務。」李春來說。

10月完全具備火星探測數據接收能力

李春來介紹,新建的70米天線為輪軌式全可動卡塞格倫天線,工作頻段為S、X和Ku,總重約2700噸,高72米,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度的實面板組成,面積相當於9個籃球場大小。它於2018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竣工驗收。

反射體的整體吊裝完成,意味著70米天線主題結構基本完成,後續將進一步完成外圍6圈剩餘面板鋪設,以及伺服系統、饋源網絡和製冷接收機等設備安裝,還要進行一定時間的系統調試、校準和試運行,才能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

李春來表示,預計到2020年10月,70米大天線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

他說,中國70米天線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能大幅提高中國深空探測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將為完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任務以及後續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與百度App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互動平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興利,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百度副總裁、百度 APP 總經理平曉黎等雙方領導出席了籤約儀式。
  • 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當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等專家就社會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解答。
  • 我國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2020,目標火星!
    北京日報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今天中國航天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今天上午,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平臺舉辦。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
    其中,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人員達到20名,超過總數的1/4。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 儘管起始探測時間早,但人類對金星的了解卻比火星少得多
    今年七八月份,包括我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探測器扎堆發射,奔向火星。12月1日深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引起全世界矚目。繼火星、月球之後,哪個星球將成為下一個行星探測的熱點?不少學者將目光投向了地球的另一位近鄰——金星。日前,第18屆金星探測與分析國際會議(VEXAG)在線上召開。
  • 「火星你好,我來自中國」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記者為您梳理了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
  • 高考熱點|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誌的產生與區時計算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是怎樣產生的呢?從2016年8月23日開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面向全球徵集。海內外各界踴躍參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35912個。最終確認我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為「天問系列」,圖形標識為「攬星九天」。全球徵集,全球投票,這就涉及時差問題。會不會在時差問題上出高考題目呢?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如果要考,會怎樣考呢?
  • 八大行星哪個更適合人類移居?火星絕非首選,金星才是
    水星作為固態行星也是類地行星,但其離太陽太近,人在水星上看太陽的面積是地球上看太陽的3.8倍以上。陽光將水星向陽一面烤成火爐,接近500攝氏度的高溫將一切試圖接近水星表面的人造物熔化。只有金星和火星,這兩顆行星也是人類歷史上投放探測器、研究得最多的行星。
  • 專家解讀「洞察號」14大知識點:探測火星地震、為火星量體溫
    它是第一個探測火星深層的太空飛行器,將通過傾聽火星地震和測量它的熱量輸出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揭示巖質行星的形成,填補火星地球物理空白,更好地了解其他巖石行星(包括地球)是如何誕生的。 1、探測火星不容易 至今,人類已發射了40多個火星探測器,成功率約50%,所以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或「死亡星球」。
  • 首期探月工程副總師姜景山:中國探月總一次性成功
    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11期,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期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姜景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首期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已經在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中摸爬滾打了近50年的姜景山被任命為工程副總設計師,成為探月工程「兩總」體系裡面的一位骨幹成員(「兩總」指總設計師和總指揮兩個管理體系)。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以下文章來源於行星事務所 ,作者haibaraemily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人類44年來再獲月球樣品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探月工程建設提升了我國深空探測核心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完善形成了組織實施複雜航天工程的系統方法,積澱彰顯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第983期:天問一號向火星軌道靠攏,人類為何對火星念念不忘?
    2020年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將中國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在羅馬神話中,Mars 是丘比特的兒子,被羅馬人尊為戰爭之神和農業之神。所有跟 Mars 相關的節日都在三月份,所以英語中三月叫 March.
  • 神舟十一號本月發射 2020年底或啟動火星探測
    原標題:中國有望在2020年底啟動火星探測  我國的航天計劃還把目標瞄準了更遠的火星,對於日前剛剛披露的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雷凡培表示,整個探測任務將於十三五末正式啟動,技術跨度和難度將比目前我國的月球探測任務更大。
  • 對話「火星500」負責人 人類離火星究竟有多遠?
    人類真正登陸火星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火星500」試驗中方項目負責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揭秘這次模擬探索火星之旅。人類夢想中的新家園火星是目前相對適宜人類移居的行星記者:很多國家對火星探索抱有濃厚興趣,還有很多科幻電影和小說也是火星題材。為什麼大家對火星格外關注?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耗資2億美元左右
    其一高解析度彩色數位相機,全稱阿聯探測成像儀,英文Emirates Exploration Imager,縮寫為EXI,這是一種能夠捕獲多波段(可見光、紫外)、超過8公裡空間解析度圖像的彩色數位相機。用來拍攝火星大氣,這將有助於探測火星大氣中的灰塵、水冰、臭氧含量。
  • 前進,火星!四大專家回應「天問一號」的5個問號
    人類為什麼熱衷探索火星? 探索火星為何需要氣象部門提供保障?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副臺長郭建廣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何飛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 嫦娥五號、天宮一號、天問一號總設計師,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電子機械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於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FAST500m 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國家重大工程中。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