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好幾天了,孩子入園,吃得還好嗎?基本上,大部分的孩子吃不飽,不僅孩子挨餓,而且大人也很擔心孩子在園裡不吃飯。
不吃飯
許多家長在報名的時候,問老師:「給孩子餵飯嗎?」家長可能沒能想到:自己家的孩子,讓別人餵飯,成功率為0。家長應該知道孩子的性格:孩子會覺得園裡的飯菜不合胃口。那麼就需要磨合一段時間,過了前面一段時間自然就好了;而且,孩子跟老師之間還很陌生,所以餵飯成功率不會很大。
不動勺
建議家長可以通過下面3種途徑,可以減少孩子在園裡挨餓的次數,最重要的是可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入園的焦慮期和磨合期:
早上的時候,為孩子備齊在園裡要吃的東西,比如麵包、餅乾等。放到孩子的背包裡。小強媽媽是這樣做的:把麵包的包裝袋,撕開一道口子;把餅乾拆分到盒子裡,容易打開即可。這樣做,會讓孩子在餓的時候,自己主動拿東西吃。這其實並不是縱容孩子,只是想讓孩子度過入園的心理焦慮期;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很好地解決一時的不適應。等過了十天半個月,再減少備帶乾糧的次數。
餓了就吃
剛開始,家長不需要對孩子很嚴苛,孩子畢竟很小,不然會讓孩子更加排斥園裡生活,以及徒增孩子在園裡哭鬧的次數。
孩子剛入園也許只有2.5歲-4歲,大部分孩子吃不慣園裡的早餐,比如是這個原因,不怪孩子不會吃:早餐的米線足足有20釐米長,孩子還不會使用筷子,只會用勺子。像這樣的小班孩子,用勺子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需要剪碎或切斷米線,孩子才可能正常舀到嘴裡。
吃不了
讓孩子在家裡吃早餐,只是一小段時間。這段時間可以讓孩子更快地融入班級,融入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氛圍當中去。一旦孩子和孩子建立了玩伴的關係,那麼對於園裡的吃飯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因為孩子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吃,彼此促進彼此儘快地學會自理。
一起玩
來了園裡,孩子的眼界打開了,心扉也慢慢地打開了,在這一段啟蒙教育的時期,孩子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是最重要的鍛鍊時機。
一起溝通
幼教的老師扮演的角色既是老師,也是餵養人。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時間長了,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孩子都能夠慢慢地適應老師的教育方式。因此,這樣的溝通形成的基礎,就是能讓孩子很好地吃飯,慢慢地把園裡當作為家裡。孩子不吃飯,家長儘量不要罵孩子,交給老師處理就行。而前期的磨合是孩子主動自己吃飯的基礎,家長只需要等待即可。
謝謝友友們的點讚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