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和樂數學」關注我們,查看更多歷史文章。設為星標,快速讀到最新文章。
——訪 1999 年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劉若川劉若川,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後。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現為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得不得奧數金牌我都會走上做數學研究這條道路,對我來說這是件很順其自然的事情」。劉若川笑著說:「拿到奧數金牌以後,我就要提醒自己儘量忘掉它,我幾乎從來沒有主動跟別人講起過,因為已經中學畢業很多年了,如果還一直提這件事,那說明我後來沒有做出什麼成就。」
劉若川,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帥氣的「80 後」大男孩兒,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我國年輕的數學家。在數論中的
時間回到 1999 年的夏天,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羅馬尼亞舉辦,在與 81 個國家 460 名選手的角逐中,劉若川榮獲金牌,為中國隊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做出了貢獻。當時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氣氛更加熱烈,當中國和俄羅斯隊並列第一名的消息傳來時,兩國的隊員歡呼雀躍,彼此握手互道祝賀。
這一屆的題目很難,當年沒有一個滿分選手,而往年至少都會有幾個滿分。值得一提地是,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主試委員會可為在某個試題上用了非常巧妙或獨特解法的學生授予特別獎,而能在競賽中獲得特別獎的人數甚少,簡直是鳳毛麟角。在這次競賽中,劉若川在解答第 2 題——一個關於不等式的題目時用了一種很獨特的解法,非常有希望能獲此殊榮。但是由於解答表述中的一些小瑕疵,劉若川沒有獲得這個獎項。雖然遺憾地與特別獎擦肩而過,但是他後來到美國學習的時候,發現美國國家隊的教練都知道在第 40 屆奧數競賽中中國有一個 3 號選手,用了一個特別的、漂亮的解法解答了那個題目!
小學四年級時,數學成績不錯的劉若川被區奧校選中參加學習培訓。誰知第二學期剛開始,他就因為動手術而一學期沒能去奧校上課,僅依靠平時看教材自學。可出乎意料地,期末考試時他竟然考了第二名。這件事大大地激勵了他,小小年紀的劉若川意識到「原來數學是可以自學的」,這對他以後形成自學的習慣起了很大作用。在後來的學習過程中,自學佔了他很大一部分時間。劉若川認為,數學學習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學的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在數學之路上也走不了太遠。
後來,劉若川又比同年級的同學提前一年考入市奧校,學習了一年之後,由於還差一年才能升中學,他不得已又在市奧校重新學習了一年已經學過的內容。經過這一遍重新學習,他感覺對知識的理解深刻了很多。他從中悟出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同一件事情,做一遍和做兩遍,同一個問題,思考 5 個小時和思考 50 個小時,結果是不一樣的。數學是要花大量時間去思考的事情,花得時間不一樣,努力的程度不一樣,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重要的事情經過反覆思考,會得到比剛開始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也造就了他獨特的學習方式,碰到問題他並不急於去查看答案,不以了解某種題型的解題方式為目的,而是花時間去反覆思考。從中學時他一個問題就可以思考很長時間,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劉若川認為,這種經年累月思考問題的經歷,可能對於培養競賽選手並不合適,但是對他後來做科研卻非常有幫助。劉若川說:「我並不急於知道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很享受思考的過程。」
1997 年,劉若川進入高中學習。才高一年級他就在全國高中生數學競賽中脫穎而出,被選拔進入到冬令營,後又入選集訓隊。高二時他再次參加競賽,被選入了國家隊,備戰 1998 年第 39 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但是,由於某些原因,中國未能參賽,使原本已經做好準備的劉若川錯過了第 39 屆奧賽。一年之後,劉若川憑著超群的實力再一次入選國家隊,這次他終於可以代表中國遠行出徵羅馬尼亞的第 40 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1999 年,劉若川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他用 5 年時間完成了一般人需要 7 年才能完成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並在 2003 年收到了國際頂尖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錄取通知書。
在麻省理工,劉若川接觸到了
面對難題,劉若川迎難而上,查閱了大量文獻和書籍,經常與法國的專家和學者溝通研究成果,他甚至還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經過潛心鑽研、積累,劉若川開始在
面對這樣的評價,劉若川說:「可能我是在學科的某個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見解,但是追根溯源的話,以前的最根本性的研究都是歐美數學家做出來的。我覺得我們目前要做的,是要融入到歐美數學家建立的現代數學體系中去,在這個體系中去找到一個位置,做一些分工,在這個分工下把自己的角色做好,然後努力提升自己在整個鏈條當中的位置。」
遊子在外將近十年,2012 年,當由北京大學田剛院士組織籌建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向劉若川拋出橄欖枝時,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選擇了回國。學成之後報效祖國,是他在出國之前就想過的,在他心目中,北大是中國做數學研究最好的平臺,除了頂尖的學術地位,這裡還有兼容並包的學術氛圍和「一塔湖圖」的美麗景色。
由於入選了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劉若川獲得了國家配套的經費支持。他說,目前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很大,而美國在經濟危機以後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一直在減少。隨著這些年回國的年輕數學家越來越多,網絡正在慢慢形成。數學就是一個需要大家在一起交流、碰撞的學科,北京又是一個獨具魅力的國際大都市,無論對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北京每年有大量的時間去碰到不同的人,現在反而是在國內與國際同行能夠交流的機會更多一些,這是在北京做研究的一個特別優勢。「當然了,學術研究上的這些優勢都是跟國家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的」,劉若川說。
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於學科競賽存在的一些爭議,劉若川認為,數學競賽是合理而且有意義的,如果學生有興趣又有能力,那絕對不是負擔。但是「奧賽熱」卻會使競賽失去原本的意義,對於既沒興趣又沒能力的學生,這確實是一件折磨的事情。競賽,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興趣出發,從資源出發,讓真正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去參與。
對於將來準備走上數學研究之路的學生,劉若川建議道:「首先,一定要從興趣出發,如果沒有興趣千萬不要逼著自己走上這條路。其次,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要多做一些長時間的思考,這對於將來做數學研究非常有幫助。」
本文原載於《中國科技教育》2015 年第 11 期「人物」欄目,作者胡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