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劉若川的成長故事——從IMO金牌得主到北大特聘研究員

2021-03-01 和樂數學

點擊上方藍字「和樂數學」關注我們,查看更多歷史文章。設為星標,快速讀到最新文章。

——訪 1999 年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劉若川

劉若川,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後。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現為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得不得奧數金牌我都會走上做數學研究這條道路,對我來說這是件很順其自然的事情」。劉若川笑著說:「拿到奧數金牌以後,我就要提醒自己儘量忘掉它,我幾乎從來沒有主動跟別人講起過,因為已經中學畢業很多年了,如果還一直提這件事,那說明我後來沒有做出什麼成就。」

劉若川,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帥氣的「80 後」大男孩兒,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我國年輕的數學家。在數論中的  進霍奇理論研究領域,他被認為是世界級的專家。當我們請他講述一下 1999 年參加第 40 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經歷時,他低頭想了好大一會兒,也許跟他太久沒有去想過這件事情有關。他說:「得金牌和以後數學研究能做到多深的層次,並沒有一定的關係。面對新的學習經歷,需要我們不斷的做出調整。」

時間回到 1999 年的夏天,第 40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羅馬尼亞舉辦,在與 81 個國家 460 名選手的角逐中,劉若川榮獲金牌,為中國隊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做出了貢獻。當時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氣氛更加熱烈,當中國和俄羅斯隊並列第一名的消息傳來時,兩國的隊員歡呼雀躍,彼此握手互道祝賀。

這一屆的題目很難,當年沒有一個滿分選手,而往年至少都會有幾個滿分。值得一提地是,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主試委員會可為在某個試題上用了非常巧妙或獨特解法的學生授予特別獎,而能在競賽中獲得特別獎的人數甚少,簡直是鳳毛麟角。在這次競賽中,劉若川在解答第 2 題——一個關於不等式的題目時用了一種很獨特的解法,非常有希望能獲此殊榮。但是由於解答表述中的一些小瑕疵,劉若川沒有獲得這個獎項。雖然遺憾地與特別獎擦肩而過,但是他後來到美國學習的時候,發現美國國家隊的教練都知道在第 40 屆奧數競賽中中國有一個 3 號選手,用了一個特別的、漂亮的解法解答了那個題目!

小學四年級時,數學成績不錯的劉若川被區奧校選中參加學習培訓。誰知第二學期剛開始,他就因為動手術而一學期沒能去奧校上課,僅依靠平時看教材自學。可出乎意料地,期末考試時他竟然考了第二名。這件事大大地激勵了他,小小年紀的劉若川意識到「原來數學是可以自學的」,這對他以後形成自學的習慣起了很大作用。在後來的學習過程中,自學佔了他很大一部分時間。劉若川認為,數學學習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學的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在數學之路上也走不了太遠。

後來,劉若川又比同年級的同學提前一年考入市奧校,學習了一年之後,由於還差一年才能升中學,他不得已又在市奧校重新學習了一年已經學過的內容。經過這一遍重新學習,他感覺對知識的理解深刻了很多。他從中悟出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同一件事情,做一遍和做兩遍,同一個問題,思考 5 個小時和思考 50 個小時,結果是不一樣的。數學是要花大量時間去思考的事情,花得時間不一樣,努力的程度不一樣,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重要的事情經過反覆思考,會得到比剛開始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也造就了他獨特的學習方式,碰到問題他並不急於去查看答案,不以了解某種題型的解題方式為目的,而是花時間去反覆思考。從中學時他一個問題就可以思考很長時間,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劉若川認為,這種經年累月思考問題的經歷,可能對於培養競賽選手並不合適,但是對他後來做科研卻非常有幫助。劉若川說:「我並不急於知道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很享受思考的過程。」

1997 年,劉若川進入高中學習。才高一年級他就在全國高中生數學競賽中脫穎而出,被選拔進入到冬令營,後又入選集訓隊。高二時他再次參加競賽,被選入了國家隊,備戰 1998 年第 39 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但是,由於某些原因,中國未能參賽,使原本已經做好準備的劉若川錯過了第 39 屆奧賽。一年之後,劉若川憑著超群的實力再一次入選國家隊,這次他終於可以代表中國遠行出徵羅馬尼亞的第 40 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1999 年,劉若川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他用 5 年時間完成了一般人需要 7 年才能完成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並在 2003 年收到了國際頂尖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錄取通知書。

在麻省理工,劉若川接觸到了  進霍奇理論。作為一個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的數學分支,p 進霍奇理論在數論和算術幾何中已經有了很多重要的應用,這個年輕的學科深深吸引了他。然而  進霍奇理論起源於法國,當時美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並不是很多,如果想在這個理論研究上有所收穫,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

面對難題,劉若川迎難而上,查閱了大量文獻和書籍,經常與法國的專家和學者溝通研究成果,他甚至還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經過潛心鑽研、積累,劉若川開始在  進霍奇理論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他和他的導師 Kedlaya 在  進霍奇理論中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國高等研究院的 Christophe Breuil 教授評價道:「在  進霍奇理論研究領域,劉若川是最好的世界級專家之一」。

面對這樣的評價,劉若川說:「可能我是在學科的某個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見解,但是追根溯源的話,以前的最根本性的研究都是歐美數學家做出來的。我覺得我們目前要做的,是要融入到歐美數學家建立的現代數學體系中去,在這個體系中去找到一個位置,做一些分工,在這個分工下把自己的角色做好,然後努力提升自己在整個鏈條當中的位置。」

遊子在外將近十年,2012 年,當由北京大學田剛院士組織籌建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向劉若川拋出橄欖枝時,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選擇了回國。學成之後報效祖國,是他在出國之前就想過的,在他心目中,北大是中國做數學研究最好的平臺,除了頂尖的學術地位,這裡還有兼容並包的學術氛圍和「一塔湖圖」的美麗景色。

由於入選了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劉若川獲得了國家配套的經費支持。他說,目前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很大,而美國在經濟危機以後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一直在減少。隨著這些年回國的年輕數學家越來越多,網絡正在慢慢形成。數學就是一個需要大家在一起交流、碰撞的學科,北京又是一個獨具魅力的國際大都市,無論對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北京每年有大量的時間去碰到不同的人,現在反而是在國內與國際同行能夠交流的機會更多一些,這是在北京做研究的一個特別優勢。「當然了,學術研究上的這些優勢都是跟國家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的」,劉若川說。

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於學科競賽存在的一些爭議,劉若川認為,數學競賽是合理而且有意義的,如果學生有興趣又有能力,那絕對不是負擔。但是「奧賽熱」卻會使競賽失去原本的意義,對於既沒興趣又沒能力的學生,這確實是一件折磨的事情。競賽,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興趣出發,從資源出發,讓真正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去參與。

對於將來準備走上數學研究之路的學生,劉若川建議道:「首先,一定要從興趣出發,如果沒有興趣千萬不要逼著自己走上這條路。其次,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要多做一些長時間的思考,這對於將來做數學研究非常有幫助。」

本文原載於《中國科技教育》2015 年第 11 期「人物」欄目,作者胡曉蕾。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劉若川:有勇氣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劉若川潛心數學研究——有勇氣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科技自立自強·青年科學家)核心閱讀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劉若川多年來堅持不懈,探索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在他眼中,數學如同百看不厭的風景。「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做出來。」堅定目標,沉潛鑽研,他說自己有勇氣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山峰。
  • 胸懷夢想 砥礪前行——訪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劉若川
    一個80後青年的闖蕩故事,一段成長蛻變的難忘記憶,一路走來,他在腳踏實地的堅實步履中實現著自我的人生價值。他,就是北京大學劉若川老師。 劉若川,第四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中組部「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現任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劉若川 | 有勇氣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劉若川多年來堅持不懈,探索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
  • 劉若川研究員論文在頂尖數學期刊在線發表
    近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若川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論文Rigidity and a Riemann–Hilbert correspondence for p-adic在此次被接受的論文中,劉若川與合作者在幾何相對p進霍奇理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證明了p進局部系統的德拉姆剛性,即對一個聯通剛性簇上的p進局部系統,如果在某一點具有德拉姆性質,則處處具有德拉姆性質。這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得到了此方向國際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 《Light》人物:專訪北京大學特聘研究員席鵬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Light人物8個招募撰稿人/主筆《Light》記者 | 孫婷婷編者按非常榮幸能邀請到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主任、特聘研究員
  • 曾獲IMO滿分金牌榮譽,後被保送北大獲博士學位!如今怎樣了?
    在學生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從來不會缺少關於「神童」得學習事跡,這類被家長們稱為「別人家的孩子」往往都是學習非常優秀的學子,也經常被家長們作為教育孩子們的榜樣!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名叫韋東奕的學子,更是被同學稱之為「韋神」!
  • 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編者按2001年,高中三年級的肖梁同學斬獲了第4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被保送至北大。今年八月,肖梁教授正式入職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 他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2019年結束美國的工作,回國效力
    特別是2000年前後進入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由於在數學領域取得不俗的成績,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比如1999屆的許晨陽、劉若川;2000屆的李馳、惲之瑋、張偉、朱歆文;2001屆的魯劍鋒、馬宗明、肖梁等。
  • 數學奧賽大神,兩次以滿分獲IMO金牌,北大數學博士提前畢業
    他是數學奧賽大神,兩次以滿分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如今已北大數學博士提前畢業,仍然活躍在數學競賽界。最近中國在2019第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總成績世界第一,六名參賽隊員全部摘金,最小的年僅16歲。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經濟學家陳雲博士被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8年11月起北大博雅智庫全面開啟了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智庫建設。  2019年首批北大博雅智庫高級研究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近日增選活動圓滿完成,獲聘專家聘書將錄入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增補活動期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商界精英等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經單位推薦,北大博雅學術委員會審核,並報北京大學博雅教工委領導審批,最終確定了從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社會各界增選第三批智庫人才共35名,分別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翹楚。  據悉,日前正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學的陳雲博士獲聘北大博雅智庫經濟管理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並成功入選北大博雅智庫專家組成員。
  • 北大數學老師劉若川:本科生怎麼做科研
    >►劉若川,1999年-200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12年回到北大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職。數學技能樹中這一重大的buff技能的關鍵,將通過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若川老師的講述,在這篇文章中揭開。
  • 北大黃金一代,齊聚美國,僅有一位還留在國內,是學術能力不夠嗎
    清華北大,是我國最頂級的2所大學。有一句話流傳很廣,半數英才聚清華,清華英才在姚班,清華姚班確實匯集了大部分天才。但在數學方面,頂尖的天才人物大部分卻在北大。北大數院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裡,人才是最不稀奇的,幾乎每個都是,這裡更聚集了無數天才,其中最出色的無疑是黃金一代4位頂尖學者,他們幾乎代表了國內數學界的最高水平,他們在數學界獲獎無數,離數學界皇冠菲爾茨獎也僅一步之遙。他們就是惲之瑋、張偉、許晨陽和劉若川。
  • 「浙江學霸」吉如一:曾獲ACM金牌、北大年度人物,春節不忘學習
    此次我們要說的這名學霸叫吉如一,他曾被保送北大,大二時就獲得了北大年度人物,更連續兩年代表北大參加AMC-ICPC全球總決賽並獲得一金一銀。即便是這樣優秀,他也沒有耽誤學業,還不忘在春節假期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為出國留學做準備。吉如一出生於杭州,從小學習成績就一直很優異,更能夠超前學習。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來源:科學網 整理 | 劉如楠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 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
  • 北大學神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圖源:北大新聞網今年西蒙斯學者獎唯一華人獲獎者前不久,西蒙斯基金會公布了今年西蒙斯學者獎的獲得者。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新聞—科學網
  • 華東理工設80後「特聘研究員」 年薪超過教授
    圖說:華東理工大學不拘一格選人才,7名「80後」入選「特聘研究員」(2名)、「特聘副研究員」(5名)。近日,他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號:華東理工大學「特聘研究員」。這是華東理工大學打破傳統人才培養觀念,為80後教師提供科研創新平臺的破冰之舉。
  • 第61屆IMO閉幕,探訪北大數學英才班冠軍團隊
    ;韓新淼,畢業於浙江省樂清市知臨中學,現就讀於清華大學,在本屆大賽中摘得金牌;依嘉,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現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20級英才班新生,在本屆大賽中摘得金牌;梁敬勳,畢業於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現就讀於清華大學,在本屆大賽中摘得金牌
  • 記2016北大學生年度人物宋雪洋
    編者按:去年年底,學校舉辦「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2016」評選活動,旨在樹立學生榜樣、明確價值導向和傳播正能量。活動受到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日前,學生工作部對年度人物進行了專訪,在新聞網上設置學生年度人物風採專欄,集中報導他們的事跡和成長心得,激勵廣大同學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個領域奮發進取,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和北大夢貢獻力量。宋雪洋,女,漢族,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她曾獲第14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被保送至北大攻讀物理學。